-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科学家Barnett Rosenberg在研究电场对细菌生长影响的实验中,首次观察到铂化合物能抑制细胞生长的现象,从而揭开了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临床验证,顺铂、卡铂等铂类化合物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确认。顺铂被发现具有抗癌活性,但其肾、胃肠道等毒性较为严重。在顺铂的结构基础上加以改造,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问世。卡铂降低了顺铂的毒性、但仍有较重的毒副作用,而且和顺铂交叉耐药,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
双环铂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铂类化合物,是继顺铂、卡铂之后的新型铂类抗癌药物。双环铂化学名为顺-(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其分子结构(见图1[2])中除含环丁二羧酸基团外,同时以强氢键结合另外一个环丁二羧酸而形成铂络合物。
双环铂作为超分子笼状化合物,可在人体内导向性地与异常DNA的碱基络合,靶向准确杀死癌细胞,发挥抗癌治疗作用。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双环铂对多种癌症细胞均有抑制激增的作用,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毒副作用较同类铂络合物低[3-5]。鉴于该药临床应用时间短,相关参考文献较少,本文对我院收治使用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等进行了回顾性总结,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使用双环铂治疗的肿瘤患者,41例患者中满足入组条件共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18~85岁,中位年龄57.85岁。其中肺癌8例,食管癌1例,胰腺癌2例,膀胱癌1例,胸腺瘤1例,鼻咽癌1例,胃癌1例,淋巴瘤1例,前列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脑肿瘤2例。入选标准:①入组患者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已经手术或不具备手术条件的肿瘤患者;②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基本正常,符合化疗标准;③KPS评分≥7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至少以双环铂注射液为基础连续完成2个周期化疗,有明确客观评价指标,可评价近期疗效,筛选详情见图2,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统计见表1。
表 1 20例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统计
项目 数量[n(%)] 项目 数量[n(%)] 年龄(岁) 57.85(18−85) 转移部位 <50 5(25) 内脏 9(45) ≥50−60 5(25) 肝脏 1(5) >60 10(50) 仅淋巴结节 4(20) 性别 多发脏器转移 6(30) 女 4(20) 骨转移 1(5) 男 16(80) 双环铂治疗周期 初/复诊 2期 2(10) 初诊 3(15) 3期-4期 11(55) 复诊 17(85) >5期 7(35) KPS评分 其他同期用药 ≤70 6(30) 化疗药 8(40) 70-80 0 PD-1 11(55) 90 14(70) 无 5(25) -
入组患者化疗2~4个周期后根据CT、超声检查确定可测量病灶的变化,按照WHO实体瘤的近期疗效RECIST1.0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未达PR;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缓解率(RR)=CR+PR,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毒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制定的毒性评定标准分为0~Ⅳ度[6]。根据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对患者治疗前和化疗2周期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10分为改善,减少≥10分为下降,增加或减少在10分以内为稳定。t检验用于检验用药前后疗效分析结果,当P<0.05时,表明用药效果显著。
-
全组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2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处于疾病进展(PD)期开始使用双环铂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入组患者中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 1例(5%),为肺癌;部分缓解(PR)4例(20%),其中肺癌3例,食管癌1例;稳定(SD)7例(35%),其中胰腺癌2例、鼻咽癌1例、胃癌1例、肺癌1例、脑肿瘤2例;进展(PD)8例(40%),其中膀胱癌1例、肺癌3例、淋巴瘤1例、前列腺癌1例、胸腺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总有效率RR(CR+PR)为25%,疾病控制率DCR(CR+PR+SD)为60%,其中一例肺腺癌患者在经一线(卡铂+紫杉醇)、二线(依托泊苷+顺铂)治疗获益6个月后处于疾病进展(PD),肿瘤标记物明显升高的情况下换用双环铂+伊立替康化疗3周期后评价PR。不同肿瘤有效率、控制率见表2。患者化疗联合用药有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氟尿嘧啶、尼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有4例同时联合其他化疗药和帕博利珠单抗,其中食管癌1例,评价PR;肺癌1例,评价PR;胃癌1例,评价SD;子宫内膜癌1例,评价PD。联合用药的近期疗效评估见表3,患者经双环铂治疗周期的疗效变化见图3。
表 2 20例恶性肿瘤患者用双环铂治疗的疗效
肿瘤类型 例数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进展 缓解率(%) 控制率(%) 肺癌 8 1 3 1 3 50 62.5 子宫内膜癌 1 1 0 0 胰腺癌 2 2 0 100 脑瘤 2 2 0 100 鼻咽癌 1 1 0 100 胸腺瘤 1 1 0 0 淋巴瘤 1 1 0 0 膀胱癌 1 1 0 0 前列腺癌 1 1 0 0 胃癌 1 1 0 100 食管癌 1 1 100 100 合计 20 1 4 7 8 25 60 表 3 双环铂与其他化疗药联用或单用疗效评估
疗效 用药例数(占比) 联合化疗药 联合单抗PD-1 单用 完全缓解(CR) 1 部分缓解(PR) 4 2 稳定(SD) 3 3 2 进展(PD) 1 5 3 合计 8(40%) 11(55%) 5(25%) -
根据KPS评分标准,治疗后KPS评分为(88±10.95),高于治疗前的(80.5±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全组共完成80个周期化疗,毒副作用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多为Ⅰ~Ⅱ度,无Ⅳ度。20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5%,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率分别为35%和50%。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占25%,血红蛋白Ⅰ、Ⅱ度减少有8例占40%。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其中Ⅰ度2例占10%,Ⅱ度、Ⅲ度各1例占比5%,Ⅰ度肝功能损伤1例占5%,详见表4和图4。
表 4 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发应例数及发生率
类型 不良反应例数 发生率(%) 无 Ⅰ Ⅱ Ⅲ Ⅳ 恶心呕吐 16 2 1 1 0 20 白细胞减少 11 3 2 4 0 45 血小板减少 13 2 3 2 0 35 血红蛋白减少 10 3 5 2 0 50 肝功能损伤 19 1 0 0 0 5 -
据肿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肺癌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筛选入组的20例患者中有8例是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近晚期,局部病变发生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体能状态好,不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肺癌治疗的一线方案。目前,卡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案较为成熟,Chen等[7]报道该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40%。一项比较双环铂联合紫杉醇方案与卡铂联合紫杉醇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显示:两组的有效率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试验组双环铂的3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卡铂[8]。
晚期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化疗,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本文选用双环铂化疗方案治疗的20例患者中,单药治疗占比25%,联用其他化疗药(紫杉醇、氟尿嘧啶等)占比40%,联用单抗(帕博利珠、尼妥珠、贝伐珠单抗等)占比55%,其中20%患者同时联合化疗药和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抗肿瘤免疫药物,国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在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入组患者大于3线治疗共13例(65%),且多为肿瘤晚期或经手术放化疗后复发伴脏器、淋巴等多发转移,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总有效率为25%,疾病控制率达60%。从图3可见2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评估疾病进展(PD)后选用双环铂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后评价近期疗效,其中CR 1例、PR 3例、SD 3例,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是36%和64%,这说明双环铂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有前途的抗癌药物。
本研究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化疗副反应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这与双环铂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的主要毒性是血液系统毒性和消化系统毒性相吻合[9]。从图4可见本组研究中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白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其次是血小板减少,程度为Ⅰ~Ⅲ级。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多在化疗3周后出现,双环铂联合单抗治疗者发生的概率较大。全组无Ⅳ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过敏反应、无严重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在恶心呕吐,这也是很多肿瘤患者恐惧化疗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组病例化疗前后给予患者盐酸帕洛司琼注射液、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注射用托烷司琼等止吐用药,因此发生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且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影响后续治疗。其他辅助用药包括细胞保护,预防过敏,预防神经毒性,保肝、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所有症状对症治疗后好转,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可耐受。
综上所述,双环铂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可用于很多晚期肿瘤的治疗,特别是为多次化疗后不能耐受或产生多药耐药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但本组病例数不多,单药治疗病例数较少,双环铂治疗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继续观察,值得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毒性。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cycl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
摘要:
目的 观察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使用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平均化疗4个周期的20例患者中,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7例,进展(PD)8例,总有效率25%,疾病控制率60%,生活质量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化疗期间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是45%、35%、50%、20%、5%。 结论 以双环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icycl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August 2018 using dicycloplatin to treat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evaluated after at least 2 cycles of chemotherapy. Results Among the 20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of 4 cycles of chemotherapy, 1 had complete remission (CR), 4 had partial remission (PR), 7 had stable diseases (SD), 8 had progression (PD). The total efficacy was 25%. The control rate was 60%. The KPS scores for quality of life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main adverse effects during chemotherapy were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leukopenia, thrombocytopenia, reduced hemoglobin, nausea vomiting and liver damage was 45%, 35%, 50%, 20%, and 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icyclo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on malignant tumors,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are mild and tolerable, which deserves further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
Key words:
- discycloplatin /
- malignant tumor /
- clinical therapy /
-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
- side effects
-
丙戊酸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全身和部分发作类型的癫痫,同时,丙戊酸钠也可用于治疗与双向情感障碍相关的躁狂发作[1]。丙戊酸钠中毒可能偶然发生,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尤其是对有自残意图的患者[2]。急性丙戊酸钠中毒通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肝酶升高、血氨升高和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等。严重过量使用丙戊酸钠的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抑制、代谢性酸中毒、脑水肿等,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3]。本文报道一例丙戊酸钠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为临床救治药物中毒患者中如何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提供参考。
1. 病例概况
患者,女性,22岁,身高165 cm,体重55 kg。因“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0.5 g/片)60片4 h”入院。入院前4 h患者因情绪激动自服丙戊酸钠缓释片(0.5g/片)60片(准确计数)后依次出现少语,乏力,嗜睡,但无明显呕吐。
患者自2年前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20mg qd、丙戊酸钠缓释片0.5g qn,规律服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等慢性疾病,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吸烟史,偶有饮酒。
急诊查体:血压145/91 mmHg,心率127次/min,体温37.4℃,呼吸频率2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腹软,未及明显包块,无明显肌紧张。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2.47 mg/L,白细胞6.82×109/L,血小板38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52%,谷丙转氨酶12.7 U/L,结合胆红素2.0 μmol/L,血氨24 μmol/L,白蛋白41 g/L,血红蛋白133 g/L,血总淀粉酶106.8 U/L,血钾3.3 mmol/L,血肌酐63 μmol/L,乳酸3.8 mmol/L,尿隐血1+。肺部CT:两肺下叶炎症。
急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307.8 mg/L。立即予以洗胃催吐,洗胃容量为20 000 ml,无明显药物碎屑洗出。同时给与纳洛酮促醒、呋塞米利尿、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保肝、奥美拉唑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转入ICU继续治疗。入院诊断:急性丙戊酸钠中毒,肺部感染,双向情感障碍。
2. 治疗经过及临床药师建议
患者转入时嗜睡乏力,鼻导管吸氧。有文献报道,如果急性摄入丙戊酸钠超过200 mg/kg或血药浓度大于180 mg /L的患者,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发生震颤、躁动、脑水肿等神经功能损伤[4]。考虑到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较高,临床医生开放中心静脉通路,行连续静脉-静脉透析-滤过治疗(CVVHDF),处理前急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317.4 mg/L,CVVHDF模式,血流速度160 ml/min,脱水速度110 ml/h,透析液2000 ml/h。首次CVVHDF后,立即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150.3 mg/L,仍然偏高,CVVHDF后约8 h查血药浓度为260.9 mg/L,药师建议行CVVHDF联合血液灌注加速药物的清除。
入院第2天,患者神志清,精神软,乏力状,气平,心律齐,血氨67 μmol/L,血红蛋白110 g/L,白蛋白34.8 g/L,余未见明显异常,针对血氨升高,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 qd,继续补液、护胃、保肝等治疗。并行血液灌流治疗3 h,低分子肝素体外抗凝,血流速度160 ml/min。血液灌流后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97.7 mg/L。第3天,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227.8 mg/L,血氨116.5 μmol/L,白蛋白28 g/L,总蛋白56 g/L,临床药师建议补充人血白蛋白,血总淀粉酶139.9 U/L,关注胰腺炎可能。患者诉入院以来没有大便,腹部听诊器检查提示肠鸣音较弱,临床药师结合患者血氨较高,建议医生使用乳果糖口服液,20 ml tid。患者精神状态可,神志清,精神软,考虑到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剂量过大,组织器官可能存在药物蓄积,故继续行CVVHDF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方法同前。治疗后,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73.5 mg/L。第4天,查血药浓度65 mg/L,血氨96 μmol/L,入院第5天血药浓度41 mg/L,血氨28 μmol/L,精神状态可,神志清,嗜睡情况明显好转,转出ICU。在住院期间,除白蛋白短暂降低,血氨升高外,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予以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急诊各种药物过量患者呈现上升趋势,服用药物也越来越复杂。临床上能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较少。而近年来开展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采用荧光免疫法,具有简便、快速,临床实用性强等特点[5]。
丙戊酸钠口服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血药浓度50 mg/L时蛋白结合率约为94%,血药浓度100 mg/L时,蛋白结合率为80%~85%,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和肝、肾、肠、脑等组织,大部分经肝脏代谢,包括与葡萄糖醛酸共价结合和β氧化酶氧化等过程,后大部分经肾脏排泄。丙戊酸钠为小分子化合物,水溶性较强,蛋白结合率高,考虑到患者吞服丙戊酸钠缓释片剂量过大,且血药浓度较高,文献报道急性摄入丙戊酸钠过多,血药浓度大于180 mg/L常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震颤、躁动、脑水肿等神经功能损伤,丙戊酸钠组织器官药物浓度高可能损伤肝、脑、肾等多种重要器官[4]。有文献报道大鼠口服丙戊酸钠半数致死量折算到人的半数致死量为0.13~0.16 g/kg[6],按照患者60 kg计算,半数致死剂量约为8~10 g,极限致死剂量为15 g左右,该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总量达到30 g,具有积极抢救的意义。
过量服用丙戊酸钠虽无特效解毒剂,但亦无洗胃禁忌证。专家共识认为,对无特效解毒剂的急性重度中毒患者,即使已超过6 h仍可考虑洗胃[7],丙戊酸钠缓释片服药10 h可溶出80%左右[8],其说明书亦指出洗胃治疗在药物摄入后10~12 h内仍然有效果,故临床药师认为对该患者进行洗胃处理很合理且必要。
丙戊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中溶解后呈弱碱性,pH7.5~9.0,加强利尿可促进丙戊酸钠的排出。临床药师结合丙戊酸钠理化性质、药动学特点,建议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血液灌流相结合的方法清除药物。文献表明,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可以加快丙戊酸的消除。在一项病例研究中,血液透析使丙戊酸半衰期从治疗前13 h减少到治疗后1.7 h,并在治疗4 h内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改善[9]。当血清丙戊酸钠浓度降至50 ~ 100 mg /L (350 ~ 700 mmol/L)时,可停止体外治疗。
在本例中,临床医生紧急开放中心静脉通路,行CVVHDF治疗,快速稳定降低患者血液中游离态丙戊酸钠浓度。经10 h CVVHDF治疗,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从317 mg/L降低至150 mg/L,8 h后血药浓度又反跳至261 mg/L。血液净化一次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可能出现反跳现象[10],缘于组织器官药物浓度依然较大,药物重新分布导致血药浓度再次上升。临床药师考虑到丙戊酸钠蛋白结合率高,而CRRT主要用于高水溶性、小分子、低蛋白结合率的毒物清除,对结合态丙戊酸钠清除效果不佳,故建议在CRRT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主要用于高蛋白结合率、高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毒物,树脂灌流器对蛋白结合和脂溶性分子清除较好,经3 h血液灌流,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从261 mg/L降低至97.7 mg/L,清除效果较显著。在体内,丙戊酸钠以游离状态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药效,因丙戊酸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血浆蛋白含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游离丙戊酸钠浓度,进而影响药效或产生毒性不良反应[11]。有研究证实等量丙戊酸钠随血浆蛋白的增加,游离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呈下降趋势[12],当患者血浆白蛋白降低时适当补充白蛋白可以减小丙戊酸钠的毒副作用。
丙戊酸钠导致的血氨升高及相关的高氨血症性脑病时有报道[4],可表现为精神错乱、癫痫发作、嗜睡等,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临床应密切关注患者血氨变化。患者入院第二天血氨升高,达67 μmol/L,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 qd。本药可提供尿素和谷氨酰胺合成的底物,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同时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鸟氨酸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的解毒全过程;门冬氨酸参与肝细胞内核酸的合成,以利于修复被损伤的肝细胞[13]。入院第三天患者诉入院以来无大便,且血氨升至116.5 μmol/L,故临床药师建议口服乳果糖,乳果糖为渗透性轻泻剂,在小肠内不被水解吸收,其渗透性使水和电解质保留于肠腔,本药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成乳酸、醋酸,使肠内渗透压进一步升高,粪便容量增大,刺激肠蠕动,产生导泄作用。结肠内生成的乳酸和醋酸可以使肠腔pH值降低,形成不利于分解蛋白质的细菌生存、繁殖的酸性内环境,从而减少氨的产生,酸性环境还可使NH3转变为NH4+,解离状态的NH4+脂溶性小,肠道难以吸收而随粪便排出,当结肠内pH值从7.0降至5.0时,结肠黏膜不仅不吸收氨入血,反而从血液中向结肠排出氨[14]。乳果糖在治疗便秘的同时可以降低血氨。
-
表 1 20例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统计
项目 数量[n(%)] 项目 数量[n(%)] 年龄(岁) 57.85(18−85) 转移部位 <50 5(25) 内脏 9(45) ≥50−60 5(25) 肝脏 1(5) >60 10(50) 仅淋巴结节 4(20) 性别 多发脏器转移 6(30) 女 4(20) 骨转移 1(5) 男 16(80) 双环铂治疗周期 初/复诊 2期 2(10) 初诊 3(15) 3期-4期 11(55) 复诊 17(85) >5期 7(35) KPS评分 其他同期用药 ≤70 6(30) 化疗药 8(40) 70-80 0 PD-1 11(55) 90 14(70) 无 5(25) 表 2 20例恶性肿瘤患者用双环铂治疗的疗效
肿瘤类型 例数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进展 缓解率(%) 控制率(%) 肺癌 8 1 3 1 3 50 62.5 子宫内膜癌 1 1 0 0 胰腺癌 2 2 0 100 脑瘤 2 2 0 100 鼻咽癌 1 1 0 100 胸腺瘤 1 1 0 0 淋巴瘤 1 1 0 0 膀胱癌 1 1 0 0 前列腺癌 1 1 0 0 胃癌 1 1 0 100 食管癌 1 1 100 100 合计 20 1 4 7 8 25 60 表 3 双环铂与其他化疗药联用或单用疗效评估
疗效 用药例数(占比) 联合化疗药 联合单抗PD-1 单用 完全缓解(CR) 1 部分缓解(PR) 4 2 稳定(SD) 3 3 2 进展(PD) 1 5 3 合计 8(40%) 11(55%) 5(25%) 表 4 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发应例数及发生率
类型 不良反应例数 发生率(%) 无 Ⅰ Ⅱ Ⅲ Ⅳ 恶心呕吐 16 2 1 1 0 20 白细胞减少 11 3 2 4 0 45 血小板减少 13 2 3 2 0 35 血红蛋白减少 10 3 5 2 0 50 肝功能损伤 19 1 0 0 0 5 -
[1] GIACCONE G. Clinical perspectives on platinum resistance[J]. Drugs,2000,59(Supplement 4):9-17. doi: 10.2165/00003495-200059004-00002 [2] 颜冬梅, 屠凌岚, 彭小英, 等. 铂类抗癌新药双环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7, 10(5):353. [3] LI G Q, CHEN X G, WU X P, et al. Effect of dicycloplatin, a novel platinum chemotherapeutical drug, on inhibiting cell growth and inducing cell apoptosis[J]. PLoS One,2012,7(11):e4899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8994 [4] 闫长会, 施畅, 李玉风, 等. 新铂类药物双环铂与顺铂、卡铂体内毒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10):1156-1159. doi: 10.3321/j.issn:1003-3734.2005.10.010 [5] CHANG H Y, CHANG S, YU F L, et al. Comparison of toxicities of bicycloplatin with cisplatin and carboplatin[J]. Chin J New Drugs,2005,14:1156-1159. [6] MILLER A B, HOOGSTRATEN B, STAQUET M, et al.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J]. Cancer,1981,47(1):207-214. doi: 10.1002/1097-0142(19810101)47:1<207::AID-CNCR2820470134>3.0.CO;2-6 [7] CHEN Y M, PERNG R P, LEE Y C, et al. Paclitaxel plus carboplatin, compared with 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shows similar efficacy while more cost-effective: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against in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reviously untreated[J]. Ann Oncol,2002,13(1):108-115. doi: 10.1093/annonc/mdf009 [8] 曾赟, 史美祺, 周国仁, 等. 双环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5):327-329. doi: 10.3969/j.issn.1674-7887.2011.05.005 [9] 林飞, 吕廉, 杨旭清, 等. 双环铂及其衍生物对大鼠靶器官毒性损伤的比较[J]. 癌变. 畸变. 突变, 2005, 17(5):276-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