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7期

封面 目录
显示方式:
综述
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高兴, 赵凤平, 王文涛, 田巍, 郑灿辉, 陈新
2025, 43(7): 313-31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8065
摘要(7875) HTML(5625) PDF (1479KB)(91)
摘要:
胡椒是属于胡椒科胡椒属的一种常绿攀援藤本植物,被称为“香料之王”,既能用于食品也能用于医药。胡椒中主要活性物质有以酰胺类化合物为主的生物碱和胡椒精油,以及酚类化合物。该文对胡椒中的化学成分,尤其是酰胺类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表明,胡椒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深度利用。
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高洁, 林心兰, 王兆骞, 张青亭, 李静静, 张凤
2025, 43(7): 320-32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502005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通常较为隐匿,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临床通常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及抗风湿药以改善病情,然而仍有部分患者的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生物制剂自临床应用以来,已显著改变了风湿病学领域的治疗策略,并逐渐成为AS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该综述从治疗现状、临床问题、解决策略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物制剂治疗AS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理论依据与参考,进一步推动AS的精准化治疗。
论著
基于无监督自动降维分析与手动圈门联用的骨骼肌髓系细胞多色流式分析方法
曹奇, 张嘉宝, 王培
2025, 43(7): 325-328, 3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77
摘要(2260) HTML(1060) PDF (2640KB)(0)
摘要:
  目的  探讨结合多色流式细胞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小鼠肌肉损伤后腓肠肌中髓系细胞的分析方法,为肌肉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实验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收集小鼠腓肠肌单细胞悬液中的免疫细胞,并运用t-随机邻近嵌入(tSNE)算法辅以手动圈门技术进行数据分析。tSNE算法在多色流式细胞术中用于指引手动圈门的设置,以优化细胞群的识别和分类。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肌肉损伤部位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单核细胞比例增加尤为明显。  结论  tSNE算法结合手动圈门方法在多色流式细胞术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指导手动圈门的设置,增强分辨免疫细胞亚型的效率。通过这种组合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解释小鼠腓肠肌中髓系细胞的功能和亚型。
乌头煎剂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活性和极化的影响
邵明聪, 陈虎博, 张懿丹, 李梓嫣, 王丽娜
2025, 43(7): 329-33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505043
摘要:
  目的  探讨乌头煎剂(aconite decoction, A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白介素 4(IL-4)诱导的小鼠RAW264. 7 巨噬细胞活性及其向M1、M2型极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乌头煎剂的细胞毒性;分别以 LPS诱导RAW264. 7细胞向M1型极化、IL-4诱导RAW264. 7细胞向M2型极化,并加入不同浓度乌头煎剂干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AW264. 7巨噬细胞的极化类型;采用荧光定量 PCR检测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IL-6、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3(chitinase 3-like,Chi3l3或称Ym1)的mRNA 表达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的含量。  结果   乌头煎剂在无毒浓度范围内显著升高LPS 诱导下细胞内IL-6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IL-4 诱导下细胞内 Arg-1、Ym1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乌头煎剂显著增加LPS 诱导下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降低IL-4诱导下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  结论   乌头煎剂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增加其活性;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IL-4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具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为乌头煎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冬凌草甲素磺酰脲衍生物的设计与抗炎活性研究
吴若南, 叶爽, 李墨晨轩, 缪震元, 罗川
2025, 43(7): 335-338, 35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48
摘要:
  目的  研究迈克尔结构片段对冬凌草甲素抗炎活性的影响作用。  方法  基于光催化反应和骨架跃迁策略,设计合成出2个冬凌草甲素磺酰脲类化合物;以IL-1β抑制率为指标,进行新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评价。   结果  目标化合物均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活性,在2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 ZM658ZM659 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抑制率分别为69.3%和59.7%,并且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和低毒性。  结论  以磺酰脲代替冬凌草甲素的迈克尔受体结构片段后可保持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雷公藤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竺东杰, 贺新征, 邹杰, 余史丹, 李红霞
2025, 43(7): 339-343, 36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1021
摘要(6311) HTML(2373) PDF (1736KB)(38)
摘要: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响并初探其分子机制。  方法  将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甲素低、中、高剂量组和丁苯酞组,每组24只。通过阻断大脑中动脉2 h构建CIRI大鼠模型,各组均于造模前3 d开始每天1次ip给药。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率; EB渗透实验检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 HE 、TUNEL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带皮层神经元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层炎症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甲素中、高剂量组和丁苯酞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率、EB含量显著降低(P<0.05);缺血半暗带皮层神经元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炎症因子TNF-α、IL-1β含量和TLR4、p-NF-κB、cleaved caspase-3、Bax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NF-κB/NF-κB和Bax/Bcl-2比值显著降低(P<0.05)。雷公藤甲素高剂量组对各检测指标的调控作用优于丁苯酞组(P<0.05)。  结论  雷公藤甲素能够保护BBB通透性,减轻CIRI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和神经元病变,降低脑梗死率,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凋亡有关。
药物与临床
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血药浓度的影响
詹济华, 颜滢
2025, 43(7): 344-34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摘要(5014) HTML(1613) PDF (822KB)(17)
摘要:
  目的  分析低蛋白血症对患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间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并进行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根据患者白蛋白浓度不同,分为低白蛋白组和白蛋白正常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头孢哌酮谷浓度和临床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炎症指标及肝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白蛋白组患者肌酐显著高于白蛋白正常组患者(P<0.05)。低白蛋白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46.29±36.94)mg/L,白蛋白正常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38.18±33.79)mg/L,其中,低白蛋白组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头孢哌酮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未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低白蛋白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偏低(P<0.05)。  结论  低蛋白血症患者补充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头孢哌酮的血药浓度,通过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有助于提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的临床疗效。
活心丸(浓缩丸)联合八段锦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介入术预后的影响
王鹏, 张争艳, 吴宗贵
2025, 43(7): 348-35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8034
摘要(5048) HTML(1840) PDF (963KB)(20)
摘要:
  目的  观察活心丸(浓缩丸)联合八段锦的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HF)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HF,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医综合治疗组,共120例。西医治疗:标准西医药物治疗+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中医综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活心丸(浓缩丸)联合八段锦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的指标为劳力性心绞痛量表、中医症候量表、中医症候治疗效果评定、6 min步行试验(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前体(pro-BNP)。  结果  两组分别入选6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西医治疗组脱落2例,中医综合治疗组脱落8例,最终共计入组110例。相对于西医治疗组,中医综合疗法显著改善心绞痛量表评分、中医症候量表评分、pro-BNP、LVEF和6MWT(P<0.001)。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钾、血糖、血脂、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个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HF的患者中,活心丸(浓缩丸)联合八段锦的中医综合疗法在提高患者LVEF、6MWT距离,提高运动耐量、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较西医康复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暖宫外敷方预防宫腔再粘连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
底雪梅, 帅文, 张其锵, 余梅香, 张海, 聂永红
2025, 43(7): 353-35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1013
摘要:
  目的  暖宫外敷方是中医妇科临床应用多年的中医验方,在预防术后宫腔再粘连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该研究旨在进一步回顾性分析暖宫外敷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宫腔粘连且行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200例,根据术后是否额外使用外敷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炔雌醇片0.037 5 mg,q12 h,或戊酸雌二醇片3 mg,q12 h,共21 d,在雌激素治疗的后7 d加用地屈孕酮20 mg,qd或黄体酮胶囊200 mg,qd)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对照组100例患者术后仅使用雌激素和孕激素,观察组100例患者使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同时给予暖宫外敷方外敷关元穴(肚脐下四指),每日2次。两组均通过药物治疗3~5个月经周期后,评估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程度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  联合使用暖宫外敷方与单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相比,治疗后宫腔粘连评分明显更低(2.41±1.19 vs 3.31±1.18,P=0.00),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组(86% vs 47%,P<0.000)。  结论  联合使用暖宫外敷方比单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在预防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方面更为有效,为暖宫外敷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事管理
社区药学门诊服务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分析
王兰英, 陆高峰, 袁梅娟, 李卫玲, 罗盈怡, 徐峰
2025, 43(7): 357-36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7002
摘要:
  目的  探索社区药学门诊服务在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112例和对照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干预组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开展药学门诊服务干预,每3个月随访一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评价社区药学门诊服务的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干预前相比随着干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P<0.001),每周运动时长增加,主食摄入减少,蔬菜摄入增加,药物依从性增加(P<0.01)。社区药学门诊干预是研究对象空腹血糖(β=−0.891,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β=−0.760,P<0.01)的独立性保护因素。  结论  社区药学门诊服务可以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某二级医院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段虎, 周艳卿, 钱瑜琳, 赵亮
2025, 43(7): 362-3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4094
摘要(6599) HTML(4037) PDF (909KB)(59)
摘要:
  目的  研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对患者开展针对性教育与管理。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12月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呼吸内科门诊COPD患者58例,分别使用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和吸入十步法评估依从性和吸入技术,统计数据并分析依从性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门诊COPD患者58例,其中依从性中等及以上的患者共25例(43.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5年、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10分、使用2个吸入装置和吸入技术评分≥8分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较依从性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积极开展COPD患者教育与管理,重点关注病程<5年、CAT<10分的患者;应充分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吸入装置,加强装置使用培训,并定期随访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