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2期
2025,
43(2):
47-50, 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23
摘要:
膜联蛋白A3(ANXA3)属于膜联蛋白家族成员,具有36 kDa和33 kDa两个亚型,其基因位于人第4号染色体上。ANXA3在人体骨髓、肺、胎盘、前列腺和甲状腺等组织中表达,与胞吐、血管生成、脂肪细胞成熟和白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ANXA3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炎症等疾病中异常表达,可以调控JNK、NF-κB、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可能成为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该文主要就ANXA3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联系以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ANXA3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膜联蛋白A3(ANXA3)属于膜联蛋白家族成员,具有36 kDa和33 kDa两个亚型,其基因位于人第4号染色体上。ANXA3在人体骨髓、肺、胎盘、前列腺和甲状腺等组织中表达,与胞吐、血管生成、脂肪细胞成熟和白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ANXA3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炎症等疾病中异常表达,可以调控JNK、NF-κB、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可能成为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该文主要就ANXA3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联系以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ANXA3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25,
43(2):
51-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37
摘要:
玉米须是玉米的干燥花柱和柱头,我国常用传统中药,具有平肝利胆、利尿消肿之功效。玉米须还被广泛用作茶和功能食品。玉米须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为玉米须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玉米须黄酮的化学、分析、药理、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黄酮化学成分的研究丰富了玉米须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多项药理学研究证实和拓展了玉米须黄酮的功效,安全性评价为玉米须黄酮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查阅,综述近10年来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工艺、成分表征、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玉米须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
玉米须是玉米的干燥花柱和柱头,我国常用传统中药,具有平肝利胆、利尿消肿之功效。玉米须还被广泛用作茶和功能食品。玉米须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为玉米须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玉米须黄酮的化学、分析、药理、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黄酮化学成分的研究丰富了玉米须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多项药理学研究证实和拓展了玉米须黄酮的功效,安全性评价为玉米须黄酮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查阅,综述近10年来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工艺、成分表征、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玉米须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
2025,
43(2):
59-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34
摘要:
目的 构建一种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模拟肿瘤微环境,用于抗脑胶质瘤中药药效评价。 方法 将神经胶质细胞瘤细胞U251接种于不同培养方式的微流控芯片内,对所构建的模型内细胞的活力和肿瘤微环境进行表征,采用荧光染色法评价阳性药替莫唑胺(TMZ)和多西他赛(DOC)对模型内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中药半枝莲提取液抗脑胶质瘤的药效评价。 结果 所构建的U251微流控芯片模型中细胞具有较高活力,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肿瘤缺氧的微环境;芯片中U251细胞的活力随着阳性药浓度的升高而降低,3D培养的U251细胞活力高于2D培养(P<0.05);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随着阳性药浓度的升高而下降;2 mg/ml半枝莲提取液可以一定程度上杀伤U251细胞,并可以降低模型内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 结论 成功构建了能有效模拟肿瘤微环境和快速评估抗肿瘤药效的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为抗脑胶质瘤中药的药效评价和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新策略。
2025,
43(2):
67-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6034
摘要:
目的 制备温敏水凝胶支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白藜芦醇脂质体(RSV-LIP)形成治疗单元,考察其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效率。 方法 提取大鼠BMSCs,制备RSV-LIP并进行表征,构建细胞模型考察BMSCs联合RSV-LIP的体外药效。将BMSCs和RSV-LIP装载于水凝胶,构建TBI小鼠模型并评价水凝胶对模型的治疗作用。 结果 RSV-LIP粒径127.8 nm,电位−4.9 mV,包封率78.50%,载药量2.37%。细胞Live/Dead染色结果表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MSCs联合RSV-LIP对TNF-α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显著降低ROS水平,划痕实验中具有显著的促细胞迁徙作用。水凝胶与对照组相比,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悬挂得分显著升高(P<0.001)、踏空率显著降低(P<0.001)。 结论 BMSCs和RSV-LIP联合应用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和促进神经干细胞迁徙的作用,将其负载于水凝胶支架后局部植入,可以改善TBI小鼠的运动感觉功能。
2025,
43(2):
75-8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66
摘要:
目的 优化大孔树脂富集纯化花椒生物碱的工艺条件,并进行成分分析。 方法 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以羟基-α-山椒素(HAS)、羟基-β-山椒素(HBS)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技术定性分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结果 最佳条件为选用三菱HP-20型大孔树脂,上样液浓度为0.2 g生药/ml,生药量与树脂体积比为1 g∶2.5 ml,树脂柱径高比为1∶7,以每小时4倍柱体积(BV)的速率动态吸附,静置1 h;20%乙醇2 BV除杂;80%乙醇5 BV洗脱。HAS、HBS的含量分别为4.71%、1.02%,共鉴定出20种生物碱。 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得到高纯度多种类的花椒生物碱,可用于花椒生物碱的富集纯化。
2025,
43(2):
82-86, 9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03
摘要:
目的 优化血通胶囊提取工艺,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浸膏得率的影响;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血通胶囊5种蒽醌类成分含量。 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乙醇,乙醇浓度70%, 提取3次,每次1 h;5种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均>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3.66%~96.85%之间,RSD范围在1.48%~1.66%。3 批血通胶囊中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632~0.641)、(0.660~0.681)、(1.968~1.991)、(2.547~2.580)、(1.076~1.101) mg/g。 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行性高,对血通胶囊生产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具有参考意义。
2025,
43(2):
87-9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47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檗碱(BBR)与氟康唑(FLC)联合用药的体外抗FLC耐受白念珠菌作用。 方法 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FLC单用对8株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确定其对FLC的敏感性;通过琼脂平皿纸片扩散实验从FLC敏感菌株中筛选出FLC耐受菌株;利用琼脂平皿纸片扩散实验考察BBR与FLC联合用药对FLC耐受白念珠菌的作用。 结果 选取的8株白念珠菌皆为FLC敏感菌株,其MIC50值均<0.5 μg/ml;菌株Y0109、9821、7879、7654、9296在恒温培养48 h后抑菌圈内出现菌落生长,表现出对FLC的耐受现象;菌株Y0109与9821在BBR与FLC联用时,恒温培养48 h后抑菌圈内的菌落数随BBR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抑菌圈随BBR浓度的升高而逐渐清晰,随FLC载药量的增大而增大,显示出剂量依赖关系。 结论 BBR与FLC联合用药具有良好的抗FLC耐受白念珠菌效果。
2025,
43(2):
92-9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09
摘要:
目的 以传统粉针剂为对照,对粉-液双室袋产品进行综合评估。 方法 采用系统综述法,收集粉-液双室袋文献资料,提取常用评价指标,评估粉-液双室袋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传统粉针剂产品进行综合比较。 结果 共纳入文献23篇,评估使用的有效性指标为药液稳定性、配制浓度准确性、药液残留量;安全性指标为不溶性微粒、刺伤划伤发生率;经济性指标为配制成本、废弃物重量、住院成本、血液感染发生率;适用性指标为配制时间、平均医护人员人力占用、包装重量和储运体积、环境适应性、废弃物处理难易程度;可及性指标为生产厂家数量、原料供应能力、患者可承担性。通过文献证据对其评估,表明粉-液双室袋稳定性、浓度准确性高于传统粉针剂,并已实现国产供应。双室袋法配制药液可减少输液反应,能缩短药液配制时间。 结论 相比于传统粉针产品,粉-液双室袋在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创新性维度均具备优势,可及性维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