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张爽 陈孟莉 尹红 徐风华

俞月, 路娟, 柴瑞平, 吕欣锴, 邓明慧, 陈曦. 基于抗氧化和抗炎生物效应的生脉注射液质量评价[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2): 143-147.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6029
引用本文: 张爽, 陈孟莉, 尹红, 徐风华. 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2): 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96
YU Yue, LU Juan, CHAI Ruiping, LYU Xinkai, DENG Minghui, CHEN Xi.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Shengmai injection based on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biological effect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2): 143-147.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6029
Citation: ZHANG Shuang, CHEN Mengli, YIN Hong, XU Fenghu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cycl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2): 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96

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9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 爽,本科,药师,研究方向:药剂学,Email:zsyjg2211@163.com

    通讯作者: 徐风华,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新型递药系统,Email:xufh@301hospital.com.cn
  • 中图分类号: R979.1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cycl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 摘要:   目的  观察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使用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平均化疗4个周期的20例患者中,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7例,进展(PD)8例,总有效率25%,疾病控制率60%,生活质量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化疗期间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是45%、35%、50%、20%、5%。  结论  以双环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 生脉注射液临床上常用于辅助治疗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心肌梗塞引起组织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并触发细胞凋亡,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会加大心梗范围和心梗损伤[1]。心源性休克激活的炎症反应可诱导产生大量NO,促进细胞凋亡[2]。脓毒血症是由细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大量致炎因子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从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3],严重者可能引起感染性休克。本研究特选择抗氧化及抗炎能力作为生物效应指标,考察生脉注射液质量与生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

    课题组前期对生脉注射液中11种成分[4]进行了指认并进行了定量,均符合药典标准。药理学实验表明,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木质素和麦冬皂苷等多种化学成分均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上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5-8],且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抗炎通路发挥对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9-10]。现今生物效应评价在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控制研究中有所应用[11-12],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了生物活性测定法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如洋地黄生物测定法和黄体生成素生物测定法,说明通过生物效应控制药品质量是可行的。

    抗炎和抗氧化损伤是生脉注射液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机制,但现今的质量标准仅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能全面体现其整体的药效活性,为此,本研究尝试通过评价其抗氧化能力以及抗炎活性,建立有效的生脉注射液生物学质量控制方法。

    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质量分数≥97%,含10%~20%苯,批号:PRPDE-JO,梯希爱(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水溶性维生素E (Trolox)、DMEM培养基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均购自北京Solarbio公司;胎牛血清(FBS,德国PAN Seratech公司);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NO检测试剂盒(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北京化工厂);水(屈臣氏)。

    9批次生脉注射液分别由5个不同厂家生产,样品详细情况见表1

    表  1  生脉注射液样品来源、批号及有效成分含量(μg/ml)[4]
    编号生产厂家批号规格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五味子醇甲麦冬皂苷D
    S1A1612040100510 ml/支61.1651.3984.6951.431.48
    S2B16050210 ml/支101.6955.6188.9973.093.42
    S3C1707101410 ml/支56.9944.8780.4236.781.68
    S4C1704042320 ml/支63.1244.5181.5439.631.28
    S5D170425220 ml/支77.1562.1086.1129.053.62
    S6E1709130210 ml/支85.5257.7488.4533.551.40
    S7E1709290310 ml/支80.4341.5286.3637.301.33
    S8E1706110320 ml/支74.8861.0680.0035.181.72
    S9E1705300520 ml/支79.9748.5480.3444.831.5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电子分析天平(AB265-S,梅托勒-托利多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仪(B25-12DT,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S-2000A脱色摇床(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96孔板、多功能连续波长酶标仪(InfiniteM1000,TECAN公司);低速离心机(SC-3610,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MCO-15AC,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RAW264.7细胞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中心。培养条件:完全培养基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在37℃含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每天换液,细胞生长达对数生长期时,传代(传代比例为1:6)并开展实验,实验用细胞控制在10代以内。

    2.1.1   实验过程

    取96孔板,每孔依次加入100 μl初浓度2.0%的受试液、100 μl 0.5 mmol/L DPPH溶液,震荡均匀后避光反应20 min。

    测定方法:每孔依次加入100 μl受试液和DPPH溶液,在摇床上振荡均匀,避光反应20 min后,用酶标仪测定波长在517 nm处的吸光度。

    2.1.2   方法学考察

    考察内容:①线性关系:分别吸取样品编号为S9的药液,用纯水定容得到浓度为8%的生脉注射液受试液。逐级稀释,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该浓度下的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0.2081X+1.2209(r=0.9996)(图1-A),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体积浓度和平均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2.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②精密度:取样品S9,配制得到浓度2.0%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吸光度的RSD值为2.25%(见表2),表明该方法满足方法学精密度要求。③重复性:取样品S9,配制得到浓度2.0%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21%(见表2),表明该方法满足方法学重复性要求。④稳定性:取样品S9,分别于0、4、8、24、48和72 h,配制得到浓度2.0%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47%(见表3),表明该方法在72 h内稳定性良好。

    图  1  生脉注射液抗氧化生物活性评价
    A. 生脉注射液对DPPH清除作用的标准曲线;B. Trolox对DPPH清除作用的标准曲线;C. 1.0%各批次生脉注射液相当于Trolox的量(mmol/L)
    表  2  1.0%生脉注射液对DPPH清除作用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编号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
    吸光度均值RSD(%)吸光度均值RSD(%)
    11.063 41.087 92.251.138 91.135 62.22
    21.115 61.175 6
    31.098 31.135 7
    41.114 31.096 7
    51.064 91.129 2
    61.070 91.137 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1.0%生脉注射液对DPPH的清除作用的稳定性
    时间吸光度均值RSD(%)
    01.038 51.078 82.47
    41.105 7
    81.072 2
    241.080 5
    481.065 7
    721.110 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1.3   生脉注射液抗氧化生物活性的质量评价

    精密称定Trolox,加入100 μl无水乙醇溶解,纯水定容,得到初浓度为15.46 mmol/L的Trolox溶液。将其逐级稀释,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并计算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0.0789X+1.1674(r=0.9951)(见图1-B),表明Trolox清除DPPH能力在作用浓度0.43~5.56 m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将9批次生脉注射液清除DPPH自由基的结果与Trolox比较,折算得到各批次生脉注射液相当于水溶性Trolox的作用浓度(见图1-C)。结果表明,终浓度1.0%的各批次生脉注射液清除自由基能力相对于Trolox作用浓度范围为1.2~1.9 mmol/L,在清除自由基即抗氧化能力方各批次不存在较大差异。

    2.2.1   Griess试剂盒测定生脉注射液抑制NO释放能力

    使用完全培养基配制为1.2%的生脉注射液样品溶液,及初浓度100μg/ml的LPS样品溶液。

    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制备成2×106个/ml的细胞悬液,以每孔100 μl注入96孔板。培养24 h后,弃去培养基,每孔加入100 μl样品溶液和100 μl的LPS溶液,孵育24 h后吸取50 μl上清液,按照Griess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酶标仪测定波长540 nm处的吸光度。

    2.2.2   方法学考察

    考察内容:①线性关系:精密吸取样品编号为S6的药液,用完全培养基制成浓度为4.0%的溶液。逐级稀释,测定吸光度并计算该浓度下的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为Y=–0.033ln(X)+0.243(r=0.9961)(见图2-A),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良好的NO分泌抑制能力并具有浓度依赖性,终浓度和平均吸光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2%~2.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②精密度:取样品S6,配制得到浓度为1.2%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吸光度的RSD值为1.71%(见表4),表明该法满足方法学精密度要求。③重复性:取样品S6,配制得到浓度为1.2%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79%(见表4),表明该法满足方法学重复性要求。④稳定性:取样品S6,分别于0、4、8、24和48 h时,配制得到浓度1.2%的溶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66%(见表5),表明该方法在48 h内稳定性良好。

    图  2  生脉注射液抗炎活性评价
    A. 生脉注射液对RAW264.7细胞分泌NO的标准曲线;B. L-NAME对RAW 264.7细胞分泌NO的标准曲线;C. 0.60%各批次生脉注射液相当于L-NAME的量(mmol/L)
    表  4  1.2%生脉注射液对LPS刺激264.7细胞分泌NO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编号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
    吸光度均值RSD(%)吸光度均值RSD(%)
    10.276 00.272 91.710.272 90.285 02.79
    20.272 30.281 1
    30.265 00.289 0
    40.276 10.291 6
    50.275 00.290 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1.2%生脉注射液对LPS刺激264.7细胞分泌NO的稳定性考察
    时间吸光度均值RSD(%)
    00.264 50.262 32.66
    20.273 6
    40.257 4
    240.257 4
    480.258 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3   生脉注射液抗炎生物活性的质量评价

    精密称定eNOS抑制剂L-NAME,逐级稀释,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并计算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关系方程为Y=–0.052ln(X)+0.152(r=0.9957)(见图2-B),表明L-NAME抑制NO分泌能力在0.05~0.55 m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将9批次生脉注射液抑制NO分泌能力的结果与L-NAME比较,折算得到各批次生脉注射液相对于L-NAME的作用浓度(见图2-C)。

    结果显示,除S2和S8样品外,终浓度0.6%的各批次生脉注射液对应的L-NAME浓度范围均在0.06~0.16 mmol/L范围内,表明在抑制NO分泌能力即抗炎能力方面S2和S8与其他样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2对应的L-NAME浓度远高于其他样品,其抗炎活性远高于其他样品组,推测这可能与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有关,需要后续的实验加以证实。

    测定抗氧化活性常用的方法有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检测(ABTS)法等,本实验首先采用DPPH法测定抗氧化能力,该方法操作简便,常用于体外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其中Trolox和维生素C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对照药[13-14],但相较之下,Trolox可通过清除自由基产生抗氧化机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15],而维生素C稳定性较Trolox差,所以该方法选择了该药作为阳性对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产生NO是NO产生的重要途径[16],L-NAME作为eNOS抑制剂,选择其作为对照药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价药物对细胞产生NO的抑制能力。

    参考2015版药典生物测定方法,该试验通过测定生脉注射液的抗炎和抗氧化能力,初步建立了生脉注射液的生物效应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满足方法学要求,而且可以克服现行质量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还可以有效的评价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强度,实现“质-量-效”的有效结合[17]

    中药复方是一个组分复杂,不仅化学成分复杂,未知组分众多,而且其可能通过不同成分的配伍产生作用机制,即其药理机制不是单一化学成分能够阐明的,因此,仅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评价难以对其成分及作用进行全面阐述。生物效应质量控制方法能对中药复方的整体组分药效进行把控,从药理活性方面评价中药复方质量,弥补现有质控方法的不足。在生物效应质控方法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质控方法应根据药效及药理机制研究选择合适的生物效应指标,充分反映该药的药理活性特征;②选择的对照药应具有足够的专属性、关联性和可测性,能够充分准确地反映药物的生物效应[18-20]。参考已有的生物质量控制研究[1121]并对生脉注射液可能的药理活性进行筛选,对此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其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行性高,方法学符合生物效应评价要求,可以反映生脉注射液的整体生物效应。但抗炎活性的测定实验要求较高的实验操作,且该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整体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并未对可能产生药理活性的化学组分和含量进行探究和测定,可能产生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值得后续的探讨。

  • 图  1  双环铂化学结构式

    图  2  患者筛选流程图

    图  3  患者双环铂治疗时间(周)的疗效变化

    图  4  患者单药或不同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表  1  20例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统计

    项目数量[n(%)]项目数量[n(%)]
    年龄(岁)57.85(18−85)转移部位
    <505(25)内脏9(45)
    ≥50−605(25)肝脏1(5)
    >6010(50)仅淋巴结节4(20)
    性别多发脏器转移6(30)
    4(20)骨转移1(5)
    16(80)双环铂治疗周期
    初/复诊2期2(10)
    初诊3(15)3期-4期11(55)
    复诊17(85)>5期7(35)
    KPS评分其他同期用药
    ≤706(30)化疗药8(40)
    70-800PD-111(55)
    9014(70)5(2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例恶性肿瘤患者用双环铂治疗的疗效

    肿瘤类型例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缓解率(%)控制率(%)
    肺癌 81313 50 62.5
    子宫内膜癌 11 0 0
    胰腺癌 22 0100
    脑瘤 22 0100
    鼻咽癌 11 0100
    胸腺瘤 11 0 0
    淋巴瘤 11 0 0
    膀胱癌 11 0 0
    前列腺癌 11 0 0
    胃癌 11 0100
    食管癌 11100100
    合计201478 25 6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双环铂与其他化疗药联用或单用疗效评估

    疗效用药例数(占比)
    联合化疗药联合单抗PD-1单用
    完全缓解(CR)1
    部分缓解(PR)42
    稳定(SD)332
    进展(PD)153
    合计8(40%)11(55%)5(2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发应例数及发生率

    类型不良反应例数发生率(%)
    恶心呕吐16211020
    白细胞减少11324045
    血小板减少13232035
    血红蛋白减少10352050
    肝功能损伤191000 5
    下载: 导出CSV
  • [1] GIACCONE G. Clinical perspectives on platinum resistance[J]. Drugs,2000,59(Supplement 4):9-17. doi:  10.2165/00003495-200059004-00002
    [2] 颜冬梅, 屠凌岚, 彭小英, 等. 铂类抗癌新药双环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7, 10(5):353.
    [3] LI G Q, CHEN X G, WU X P, et al. Effect of dicycloplatin, a novel platinum chemotherapeutical drug, on inhibiting cell growth and inducing cell apoptosis[J]. PLoS One,2012,7(11):e4899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8994
    [4] 闫长会, 施畅, 李玉风, 等. 新铂类药物双环铂与顺铂、卡铂体内毒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10):1156-1159. doi:  10.3321/j.issn:1003-3734.2005.10.010
    [5] CHANG H Y, CHANG S, YU F L, et al. Comparison of toxicities of bicycloplatin with cisplatin and carboplatin[J]. Chin J New Drugs,2005,14:1156-1159.
    [6] MILLER A B, HOOGSTRATEN B, STAQUET M, et al.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J]. Cancer,1981,47(1):207-214. doi:  10.1002/1097-0142(19810101)47:1<207::AID-CNCR2820470134>3.0.CO;2-6
    [7] CHEN Y M, PERNG R P, LEE Y C, et al. Paclitaxel plus carboplatin, compared with 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shows similar efficacy while more cost-effective: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against in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reviously untreated[J]. Ann Oncol,2002,13(1):108-115. doi:  10.1093/annonc/mdf009
    [8] 曾赟, 史美祺, 周国仁, 等. 双环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5):327-329. doi:  10.3969/j.issn.1674-7887.2011.05.005
    [9] 林飞, 吕廉, 杨旭清, 等. 双环铂及其衍生物对大鼠靶器官毒性损伤的比较[J]. 癌变. 畸变. 突变, 2005, 17(5):276-279.
  • [1] 施乔, 韩贵焱, 张俊腾, 刘娜.  新型Hsp90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24-13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501019
    [2] 周娇, 郑建雨, 王思真, 杨峰.  mRNA肿瘤疫苗非病毒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09-1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34
    [3] 徐璐璐, 刘爱军.  丹参白术方“异病同治”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43-1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27
    [4] 迟文雅, 袁艳, 李伟林, 吴茼妤, 俞媛.  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藜芦醇脂质体的水凝胶支架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67-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6034
    [5] 段禹, 刘爱军.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4): 151-155, 173.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8045
    [6] 张强, 李静, 刘越, 储晓琴.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制痂酊治疗Ⅱ度烧伤的作用机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7014
    [7] 舒飞, 孙蕊, 宋凯, 张元林, 闫家铭, 舒丽芯.  粉-液双室袋产品的综合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92-9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09
    [8] 宋泽成, 陈林林, 鲁仁义, 刘梦肖, 王彦.  脓毒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1): 457-460, 50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59
    [9] 崔晓林, 付晓菲, 杜艳红, 刘娟, 朱茜, 刘子祺.  临床药师参与吉瑞替尼致QTc间期延长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3-2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0
    [10] 唐淑慧, 凤美娟, 薛智霞, 鲁桂华.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所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5): 217-22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1029
    [11] 杨凤艳, 张月, 陈恩贤, 缪雪蓉, 魏凯.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9): 365-3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26
    [12] 石晓萍, 吕迁洲, 李晓宇, 许青.  泊沙康唑对比伏立康唑经验治疗或诊断驱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霉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12-51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50
    [13] 陈静, 何瑞华, 翁月, 徐熠, 刘静, 黄瑾.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定清片活性成分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1): 479-48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73
    [14] 丁华敏, 郭羽晨, 秦春霞, 宋志兵, 孙莉莉.  消风止痒颗粒通过降低白三烯水平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急性瘙痒的治疗作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5): 211-2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6031
    [15] 孙丹倪, 黄勇, 张嘉宝, 王培.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诊断与药物治疗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11-41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49
    [16] 陈春娟, 郑志新, 李骊.  平喘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24-527, 53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35
    [17] 景凯, 杨慈荣, 张圳, 臧艺蓓, 刘霞.  黄芪甲苷衍生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小鼠的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5): 190-19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04
    [18] 宋雨桐, 夏德润, 顾珩, 唐少文, 易洪刚, 沃红梅.  帕博利珠单抗与铂类化疗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34-34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3023
    [19]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7-2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20] 刘丽艳, 余小翠, 孙传铎.  纳武利尤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51-45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44
  • 加载中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017
  • HTML全文浏览量:  3087
  • PDF下载量:  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21
  • 修回日期:  2020-03-0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4-23
  • 刊出日期:  2020-03-01

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96
    作者简介:

    张 爽,本科,药师,研究方向:药剂学,Email:zsyjg2211@163.com

    通讯作者: 徐风华,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新型递药系统,Email:xufh@301hospital.com.cn
  • 中图分类号: R979.1

摘要:   目的  观察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使用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平均化疗4个周期的20例患者中,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7例,进展(PD)8例,总有效率25%,疾病控制率60%,生活质量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化疗期间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是45%、35%、50%、20%、5%。  结论  以双环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English Abstract

俞月, 路娟, 柴瑞平, 吕欣锴, 邓明慧, 陈曦. 基于抗氧化和抗炎生物效应的生脉注射液质量评价[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2): 143-147.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6029
引用本文: 张爽, 陈孟莉, 尹红, 徐风华. 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2): 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96
YU Yue, LU Juan, CHAI Ruiping, LYU Xinkai, DENG Minghui, CHEN Xi.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Shengmai injection based on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biological effect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2): 143-147.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6029
Citation: ZHANG Shuang, CHEN Mengli, YIN Hong, XU Fenghu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cycl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2): 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96
  •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科学家Barnett Rosenberg在研究电场对细菌生长影响的实验中,首次观察到铂化合物能抑制细胞生长的现象,从而揭开了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临床验证,顺铂、卡铂等铂类化合物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确认。顺铂被发现具有抗癌活性,但其肾、胃肠道等毒性较为严重。在顺铂的结构基础上加以改造,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问世。卡铂降低了顺铂的毒性、但仍有较重的毒副作用,而且和顺铂交叉耐药,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

    双环铂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铂类化合物,是继顺铂、卡铂之后的新型铂类抗癌药物。双环铂化学名为顺-(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其分子结构(见图1[2])中除含环丁二羧酸基团外,同时以强氢键结合另外一个环丁二羧酸而形成铂络合物。

    图  1  双环铂化学结构式

    双环铂作为超分子笼状化合物,可在人体内导向性地与异常DNA的碱基络合,靶向准确杀死癌细胞,发挥抗癌治疗作用。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双环铂对多种癌症细胞均有抑制激增的作用,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毒副作用较同类铂络合物低[3-5]。鉴于该药临床应用时间短,相关参考文献较少,本文对我院收治使用双环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等进行了回顾性总结,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使用双环铂治疗的肿瘤患者,41例患者中满足入组条件共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18~85岁,中位年龄57.85岁。其中肺癌8例,食管癌1例,胰腺癌2例,膀胱癌1例,胸腺瘤1例,鼻咽癌1例,胃癌1例,淋巴瘤1例,前列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脑肿瘤2例。入选标准:①入组患者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已经手术或不具备手术条件的肿瘤患者;②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基本正常,符合化疗标准;③KPS评分≥7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至少以双环铂注射液为基础连续完成2个周期化疗,有明确客观评价指标,可评价近期疗效,筛选详情见图2,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统计见表1

      表 1  20例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统计

      项目数量[n(%)]项目数量[n(%)]
      年龄(岁)57.85(18−85)转移部位
      <505(25)内脏9(45)
      ≥50−605(25)肝脏1(5)
      >6010(50)仅淋巴结节4(20)
      性别多发脏器转移6(30)
      4(20)骨转移1(5)
      16(80)双环铂治疗周期
      初/复诊2期2(10)
      初诊3(15)3期-4期11(55)
      复诊17(85)>5期7(35)
      KPS评分其他同期用药
      ≤706(30)化疗药8(40)
      70-800PD-111(55)
      9014(70)5(25)

      图  2  患者筛选流程图

    • 入组患者化疗2~4个周期后根据CT、超声检查确定可测量病灶的变化,按照WHO实体瘤的近期疗效RECIST1.0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未达PR;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缓解率(RR)=CR+PR,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毒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制定的毒性评定标准分为0~Ⅳ度[6]。根据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对患者治疗前和化疗2周期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10分为改善,减少≥10分为下降,增加或减少在10分以内为稳定。t检验用于检验用药前后疗效分析结果,当P<0.05时,表明用药效果显著。

    • 全组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2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处于疾病进展(PD)期开始使用双环铂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入组患者中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 1例(5%),为肺癌;部分缓解(PR)4例(20%),其中肺癌3例,食管癌1例;稳定(SD)7例(35%),其中胰腺癌2例、鼻咽癌1例、胃癌1例、肺癌1例、脑肿瘤2例;进展(PD)8例(40%),其中膀胱癌1例、肺癌3例、淋巴瘤1例、前列腺癌1例、胸腺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总有效率RR(CR+PR)为25%,疾病控制率DCR(CR+PR+SD)为60%,其中一例肺腺癌患者在经一线(卡铂+紫杉醇)、二线(依托泊苷+顺铂)治疗获益6个月后处于疾病进展(PD),肿瘤标记物明显升高的情况下换用双环铂+伊立替康化疗3周期后评价PR。不同肿瘤有效率、控制率见表2。患者化疗联合用药有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氟尿嘧啶、尼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有4例同时联合其他化疗药和帕博利珠单抗,其中食管癌1例,评价PR;肺癌1例,评价PR;胃癌1例,评价SD;子宫内膜癌1例,评价PD。联合用药的近期疗效评估见表3,患者经双环铂治疗周期的疗效变化见图3

      表 2  20例恶性肿瘤患者用双环铂治疗的疗效

      肿瘤类型例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缓解率(%)控制率(%)
      肺癌 81313 50 62.5
      子宫内膜癌 11 0 0
      胰腺癌 22 0100
      脑瘤 22 0100
      鼻咽癌 11 0100
      胸腺瘤 11 0 0
      淋巴瘤 11 0 0
      膀胱癌 11 0 0
      前列腺癌 11 0 0
      胃癌 11 0100
      食管癌 11100100
      合计201478 25 60

      表 3  双环铂与其他化疗药联用或单用疗效评估

      疗效用药例数(占比)
      联合化疗药联合单抗PD-1单用
      完全缓解(CR)1
      部分缓解(PR)42
      稳定(SD)332
      进展(PD)153
      合计8(40%)11(55%)5(25%)

      图  3  患者双环铂治疗时间(周)的疗效变化

    • 根据KPS评分标准,治疗后KPS评分为(88±10.95),高于治疗前的(80.5±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全组共完成80个周期化疗,毒副作用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多为Ⅰ~Ⅱ度,无Ⅳ度。20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5%,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率分别为35%和50%。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占25%,血红蛋白Ⅰ、Ⅱ度减少有8例占40%。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其中Ⅰ度2例占10%,Ⅱ度、Ⅲ度各1例占比5%,Ⅰ度肝功能损伤1例占5%,详见表4图4

      表 4  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发应例数及发生率

      类型不良反应例数发生率(%)
      恶心呕吐16211020
      白细胞减少11324045
      血小板减少13232035
      血红蛋白减少10352050
      肝功能损伤191000 5

      图  4  患者单药或不同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 据肿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肺癌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筛选入组的20例患者中有8例是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近晚期,局部病变发生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体能状态好,不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肺癌治疗的一线方案。目前,卡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案较为成熟,Chen等[7]报道该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40%。一项比较双环铂联合紫杉醇方案与卡铂联合紫杉醇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显示:两组的有效率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试验组双环铂的3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卡铂[8]

      晚期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化疗,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本文选用双环铂化疗方案治疗的20例患者中,单药治疗占比25%,联用其他化疗药(紫杉醇、氟尿嘧啶等)占比40%,联用单抗(帕博利珠、尼妥珠、贝伐珠单抗等)占比55%,其中20%患者同时联合化疗药和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抗肿瘤免疫药物,国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在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入组患者大于3线治疗共13例(65%),且多为肿瘤晚期或经手术放化疗后复发伴脏器、淋巴等多发转移,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总有效率为25%,疾病控制率达60%。从图3可见2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评估疾病进展(PD)后选用双环铂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后评价近期疗效,其中CR 1例、PR 3例、SD 3例,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是36%和64%,这说明双环铂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有前途的抗癌药物。

      本研究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化疗副反应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这与双环铂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的主要毒性是血液系统毒性和消化系统毒性相吻合[9]。从图4可见本组研究中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白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其次是血小板减少,程度为Ⅰ~Ⅲ级。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多在化疗3周后出现,双环铂联合单抗治疗者发生的概率较大。全组无Ⅳ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过敏反应、无严重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在恶心呕吐,这也是很多肿瘤患者恐惧化疗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组病例化疗前后给予患者盐酸帕洛司琼注射液、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注射用托烷司琼等止吐用药,因此发生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且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影响后续治疗。其他辅助用药包括细胞保护,预防过敏,预防神经毒性,保肝、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所有症状对症治疗后好转,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可耐受。

      综上所述,双环铂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可用于很多晚期肿瘤的治疗,特别是为多次化疗后不能耐受或产生多药耐药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但本组病例数不多,单药治疗病例数较少,双环铂治疗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继续观察,值得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毒性。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