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拉司琼是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手术引起的恶心呕吐(PONV)和预防化学抗肿瘤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多拉司琼的代谢产物具有可阻滞钠通道和5-HT3受体的活性,在手术和化疗过程中常作为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的主要药物,指南中推荐根据抗肿瘤药物的致吐级别调整止吐用药的剂量和疗程[1]。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使用情况,我们参照美国医院药师协会(ASHP)制定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方法[2-4],建立多拉司琼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对我院多拉司琼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规范多拉司琼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多拉司琼的出院患者共2 382例,根据院内处方审核软件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自带随机生成数字序列随机抽取900例,剔除患者信息及病历记录不全者,共收集有效病例794例。其中男性374例(占比47.1%);女性420例(占比52.9%);特殊人群235例,包括老年人18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17例,肝功能不全36例。
-
参照ASHP对DUE标准操作指南为标准基础,根据多拉司琼药品说明书、《NCCN止吐指南》(2020.V1版)、《新编药物学》(2017版)、《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5-6]草拟多拉司琼DUE标准及预期目标值,经我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合理用药组成员(由高级职称的临床医生和药学专家组成)逐条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方面进行讨论,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修订后,确立多拉司琼DUE标准。
多拉司琼DUE标准中的评价项目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和管理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下设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给药时间、溶媒、特殊人群、疗程、联合用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疗效、病程记录等12个二级指标。本文中用于评价多拉司琼DUE评价标准的各因素均为相同重要,因此未予以权重比例的区分。多拉司琼DUE标准见表1。
表 1 多拉司琼DUE标准
评价指标 标准内容 预期目标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用药指征 适应证 适用于:①预防初次和重复使用致吐性肿瘤化疗(包括高剂量顺铂)引起的恶心和呕吐;②预防或治疗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 100 禁忌证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100 用药过程 用法用量 ①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1.8 mg/kg 或是固定剂量100 mg;②预防或治疗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12.5 mg。 80 给药时间 ①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化疗前30 min给药;②预防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麻醉停止前15 min;③治疗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刚出现恶心、呕吐时。 100 溶媒 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溶于50 ml 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或是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15 min 以上。 80 特殊人群 ①儿童:尚无2岁以下患儿使用本品经验,2~17岁患儿耐受性好;
②妊娠期:尚缺乏在怀孕妇女中的充分的良好对照的研究;
③哺乳期:本品是否乳汁排泄尚不清楚,慎用;
④65岁以上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但用药仍须谨慎;
⑤肾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
⑥肝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100 疗程 化疗期间或是化疗后,存在恶心呕吐感即可。 100 联合用药 单药不能控制的恶心呕吐,可联合使用激素地塞米松,严重的可再联合NK-1抑制剂阿瑞吡坦。 100 相互作用 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输注后要冲洗输液管道。 100 用药结果 不良反应 发生本品不良反应停用本品并对症处理,上报不良反应相关信息至ADR监测系统和药剂科。 100 疗效 恶心呕吐次数减少或消失。 90 管理指标 病程记录 ①病程录中有相关的用药指证;
②联合用药以及对患者恶心呕吐严重程度的描述。90 -
多拉司琼DUE评价结果(表2)显示,随机抽取的794例病例中,105例完全符合标准,占比13.23%。主要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有:适应证不符24例(占比3.0%);用于治疗和预防PONV用法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258例,治疗和预防CINV用法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186例。794例全部选择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其中188例(23.7%)溶媒体积选择50 ml,符合标准。在调查期间,未见关于多拉司琼的不良反应报告,病历中也未有不良反应记录;无相互作用;治疗有效符合标准率100%;病程记录符合标准率68.0%。
表 2 多拉司琼DUE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标准符合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用药指征 适应证 96.9 禁忌证 100.0 用药过程 用法用量 43.3 给药时间 100.0 溶媒 23.7 特殊人群 100.0 疗程 100.0 联合用药 86.6 相互作用 100.0 用药结果 不良反应 100.0 疗效 100.0 管理指标 病程记录 68.0 -
多拉司琼的适应证明确,794份病例中符合用药指征标准的有770例(占比为96.9%),不符合标准的24例中,有10例是手术日前两日开始使用多拉司琼1剂,9例患者是既未进行手术治疗也未进行化疗便使用多拉司琼1剂,5例是手术后4d~5d使用多拉司琼1剂,且上述24例患者病程中均未记录恶性、呕吐症状。在抽取的病例中不存在禁忌证用药。
-
在抽取的病例中,有113例用药过程完全符合标准,占比仅14.2%;在用法用量方面,258例用于术后治疗恶心呕吐的病例存在超剂量使用情况,标准剂量应为12.5 mg,56例使用25 mg,130例使用50 mg,72例使用100 mg;在预防和治疗CINV中,186例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的情况,标准剂量应为100 mg或是1.8 mg/kg,8例使用87.5 mg,17例使用62.5 mg,这25例患者体重均超过50 kg,161例使用50 mg;溶媒选择的标准符合率只有23.7%,其中33例选择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566例选择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均不符合要求;只有195例是选择加入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或是直接静脉推注给药,符合要求;用药时间、特殊人群和相互作用的符合标准率是100%,联合用药符合标准率是86.6%,不符合联合用药标准的有105例,在化疗中预防和治疗CINV时,不仅使用多拉司琼,还联合使用8 mg昂丹司琼注射液。
-
本研究中,使用多拉司琼症状好转的有效率为100%,在这些病例的病史记录中,术后或是化疗后,在使用多拉司琼后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并且也没有升级使用第二代5-HT3抑制剂或是神经激肽1(NK-1)抑制剂。
在抽取的病例中,病程记录中未记录发生多拉司琼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也不排除有发生的不良反应未记录在病程记录中。在抽取病例期间,药剂科没有接收到该药品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的上报信息。
-
在抽取的病例中,不符合标准的病程记录254份,主要问题是没有写明是用于预防或是治疗PONV或是CINV。
-
我院正在不断地加强药品合理使用管理,加强对辅助用药合理使用的评价。在对抽取病例进行评价中发现,我院在使用多拉司琼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多处不合理现象,包括用药指征中的无适应证用药、用药剂量不符等。在此次抽取病例中存在超剂量使用的情况中,尚未出现不良反应,但根据文献报道,超剂量使用多拉司琼后患者可出现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7]。在不足剂量使用的情况下,会影响药物的疗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延长给药时间或是换用二代5-HT3抑制剂或是联合其他药理作用的止吐药物,这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保支出[8]。
研究中发现的严重不合理用药问题,是联合使用两种5-HT3拮抗剂,如多拉司琼联合昂丹司琼,两者同属第一代5-HT3拮抗剂,属于重复用药。在临床实际用药中,尤其是对于抗肿瘤治疗,存在单一的5-HT3拮抗剂不能有效控制的CINV,临床上根据化疗方案的致吐级别和患者的耐受能力,联合使用其他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如NK-1抑制剂阿瑞匹坦、地塞米松,PPI制剂或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等。
其次的不合理问题是溶媒体积的选择。根据多拉司琼的药物动力学参数[9],在手术麻醉结束前15 min或是化疗前30 min给药,可以较好的发挥止吐作用。一般建议静脉推注或是加入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输注时间为10 min左右。目前临床医生大多数选择100 ml的溶媒,主要是因为100 ml溶媒常规输注时间是30 min,在多拉司琼注射结束后就可以更换至化疗药物输注,正好符合预防止吐药物在化疗前30 min使用的时间窗口。如果输液体积是250 ml,则延长了5倍的输注时间,这就改变多拉司琼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影响药物的疗效[10]。
通过使用DUE合理用药标准,抽样分析点评多拉司琼的用药情况,掌握具体科室和医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将问题反馈至临床和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协调处理用药不合理问题,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将DUE作为一种用药评价模式,成为临床药师评价临床药物治疗的工具,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临床用药合格率,以保证药物使用合理、安全和有效,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医保支出。目前住院系统药物医嘱审核存在滞后问题,是采用回顾性评价住院药物医嘱,根据药品使用数据异常筛查并针对性点评药品,根据药品点评结果和行政部门与临床使用科室进行沟通,后续对相同药品进行再次点评,复核整改效果。针对审核滞后问题。我院正在考虑上线实时住院医嘱审核,可将以上DUE标准转化至智能审核系统,将不合理用药情况在医生开具医嘱时进行提醒和拦截,提高药品的规范合理使用。但因受限于技术和人力原因,暂时未能上线。
临床药师作为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工作的成员之一,在使用该评价标准对多拉司琼进行评价分析时,存在疗效不能通过辅助检查的数字化指标量化对比分析的问题,只能将患者的疗效反馈通过病程记录的内容反馈在病历中,在以后的指标设计中,应采取更为可靠、客观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验证,设计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的推广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的方法。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UE criteria of Dolasetron
-
摘要:
目的 通过药物利用评价(DUE)方法评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多拉司琼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多拉司琼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多拉司琼的病例794例,依据建立的DUE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建立了多拉司琼DUE标准,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和管理指标4个部分。 结论 建立的多拉司琼DUE标准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可发现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drug use evaluation ( DUE) of Dolasetron,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linical use of Dolasetro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ly clinical use of Dolasetron.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Dolasetron DUE criteri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in 794 hospitaliz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21 to June 2021. Results The drug use evaluation criterion on Dolasetron consisted of drug indications, drug use process, the result of drug use and indication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problems in Dolasetron utilization in the hospital. The DUE criterion is very practical which could be used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utilization of Dolasetron. -
Key words:
- Dolasetron /
- drug use evolution /
- drug use evaluation criteria /
- rational use of drug
-
1. GMP检查总体情况概述
1.1 企业数量及其分布地区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徽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有226家,分布于安徽省内16个市区,其中,亳州市176家,阜阳市16家,占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总数比重分别为78%和7%。
1.2 检查结果
2014−2018年安徽省共组织涉及中药饮片生产范围的药品GMP现场检查293家次。其中,通过GMP检查243家次,未通过GMP检查50家次,不合格率为17.10%,详见表1。
表 1 2014−2018年中药饮片GMP认证检查结果(厂家/次数)年份 年检查总次数 认证通过 未认证通过 不合格率(%) 2014 58 51 7 12.10 2015 74 64 10 13.50 2016 49 43 6 12.20 2017 45 30 15 33.30 2018 67 55 12 17.90 总计 293 243 50 17.10 2. 缺陷项目构成情况
对50家次未通过的GMP现场检查报告进行分析,共发现严重缺陷66项,主要缺陷134项。依据《药品生产现场检查风险评定指导原则》,其中5家次GMP现场检查存在多项主要缺陷相互关联,经综合分析表明,质量管理体系中某一系统不能有效运行,合并升级为严重缺陷项。
2.1 严重缺陷项目
依据药品GMP及中药饮片等附录对缺陷进行分类,发现严重缺陷条款数量最多的GMP章节为总则(15项),其后依次为机构与人员(11项)、质量管理(9项)、质量控制与保证(8项)等,其中,涉及中药饮片附录章节依次为原则(2项),质量管理(1项),见表2。
表 2 严重缺陷项目分布情况GMP章节 严重缺陷
(项)涉及GMP
条款出现频次
(次)所占比例
(%,n=66)总则 15 第2、4条 151 22.73 质量管理 9 第7、9、11、12、14条 92 13.64 机构与人员 11 第18、20、25条 113 16.67 厂房与设施 5 第38、40、46条 5 7.58 物料与产品 1 第103条 1 1.52 确认与验证 2 第138、140条 2 3.03 文件管理 5 第150、159、163、175条 5 7.58 质量控制与保证 8 第217、222、223、243条 84 12.12 中药饮片附录 3 第7、51条 3 4.55 计算机化系统附录 2 第14条 2 3.03 合并升级 5 5 7.58 注:1 第2条出现频次为6次,第4条出现频次为9次;2 第12条出现频次为4次;3 第18条出现频次为6次,第20条出现频次为4次;4 第223条出现频次为4次。 对66项严重缺陷汇总分析发现,企业存在生产检验记录和数据不真实,在未通过检查的场所生产中药饮片,人员、设施、设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完全适应,存在关键岗位人员兼职或者不能有效履行职责,生产记录或原始数据不能追溯,验证生产品种没有涵盖申请认证范围,物料管理混乱,许可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未进行整改等问题。
2.2 主要缺陷项目
依据GMP正文及中药饮片等附录对134项主要缺陷进行分类,发现主要缺陷条款数量最多的GMP章节为机构与人员(22项),其后依次为质量控制与保证(21项)、文件管理(19项)、中药饮片附录(19项)、确认与验证(16项)、生产管理(8项)等,其中,涉及中药饮片附录章节依次为人员(1项)、厂房与设施(5项)、物料与产品(1项)、确认与验证(6项)、文件管理(3项)、生产管理(1项)、质量管理(2项),见表3。
表 3 主要缺陷项目分布情况GMP章节 主要缺陷(项) GMP条款 出现频次(次) 所占比例(%,n=134) 质量管理 6 第12、13、14条 6 4.48 机构与人员 22 第17、18、22、23、24、25、27条 221 16.42 厂房与设施 3 第38、44、47条 3 2.24 设备 5 第81、84、86、90条 5 3.73 物料与产品 7 第103、106、112条 7 5.22 确认与验证 16 第139、140、142、143、144、148、149条 162 11.94 文件管理 19 第150、152、155、158、159、161、164、170、173、180、183条 193 14.18 生产管理 8 第184、188、191、196条 84 5.97 质量控制与保证 21 第217、220、222、223、225、226、228、230、241、242、248、250条 215 15.67 自检 2 第309条 2 1.49 中药饮片附录 19 第11、23、24、25、34、39、40、41、43、44、47、52条 19 14.18 确认与验证附录 2 第23、25条 2 1.49 计算机化系统附录 3 第14、16条 3 2.24 取样附录 1 第5条 1 0.75 注:1 第18条出现频次为6次,第27条出现频次为7次;2 第139、140条出现频次均为4次;3 第150条出现频次为4次;4 第184条出现频次为5次;5 第223条出现频次为6次。 对134项主要缺陷汇总分析发现,企业存在以下问题:关键岗位人员职责不清;对某方面的操作知识了解不够,未能完全履行职责;开展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与该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对照品或对照药材不能对品种进行全项检验;偏差未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未对检验方法进行确认,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工艺规程缺少关键的控制参数;生产检验记录不及时、不准确;确认与验证工作不充分等。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缺陷项目的构成情况和频次可以看出,缺陷相对集中在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与保证、机构与人员、文件与生产管理、确认与验证、物料与产品5个方面。以上统计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施新修订药品 GMP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实施
在GMP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中药饮片企业法人和负责人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认为中药饮片标准不高也不会产生安全问题,忽略了饮片是用于临床的药品。这类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执行GMP的各个环节中,违反GMP要求的情况频繁发生,如在GMP车间外生产中药饮片;不按炮制工艺进行生产;生产检验记录和数据不真实,质量把关流于形式,提升企业法人和负责人法律意识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基石。
3.2 不重视人才与培训
GMP现场检查过程中,多次发现关键人员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实际履职能力不足,采购、验收、仓储以及检验人员不熟悉药材的分类种属,药材鉴别能力较弱,检验人员检验基本技能差。对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不到位,培训次数少、时间短。另外,培训目的性不强,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不分层次和岗位,培训效果不理想,同时也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企业还未认识到在药品生产中“人、机、料、法、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人,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员,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
3.3 文件与实际生产结合不足
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企业制订的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工艺规程未根据工艺验证内容进行修订,批记录设计不合理,如缺少工艺参数、设备编号、生产操作过程等信息;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原因是企业的负责人及质量管理人员对文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质量保证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生产中的管理作用,使相关受控文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3.4 对确认与验证认识不足
从目前来看,确认与验证仍然是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检查中发现多数企业在验证工作中带有盲目性或应对性。为了认证而验证,方案及验证内容粗糙,有些仅做一组数据,没有重现性,验证的结果不能证明设备操作的可靠性和工艺规程的合理性。
3.5 中药材供应商的审计流于形式
部分企业的中药材供应商管理不完善,供应商的审计走形式,供应商档案信息过于简单,没有对直接从农户购入中药材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质量档案,不能从物料源头抓起,保证药品的质量。
4. 做好中药饮片GMP 生产和监管工作的建议
4.1 深入贯彻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落实企业等各方责任
必须全面提升企业法人和负责人法律意识,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必须履行药品生产经营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必须对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安全承担法律责任,在强化责任中落实“四个最严”。
2019年颁布实施的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对药品违法行为处罚等都作出更严格的要求。一是切实“处罚到人”。明确对严重影响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在对违法主体依法处罚的同时,对其法人、主要责任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也予以处罚,包括没收违法行为发生期间其所获收入、罚款、一定期限甚至终身禁业,并可以处以拘留。二是提高财产罚幅度,处罚额度全面提升。三是专条规定刑事责任。设专条强调药品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立场鲜明地保持对药品安全犯罪行为的强力震慑和高压态势[1]。
4.2 注重引进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管理人才与实际培训效果
药品生产各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尤其是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各地用药习惯不同,药典和地方规范炮制过程时有不同,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多,因此,中药材的验收、鉴别、检验以及中药饮片的炮制生产过程是一项技术性、经验性很强的工作[2]。2010版中药饮片附录对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专业、学历、从业经验、年限做出明确要求,要求质量保证和控制人员具备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和鉴别真伪优劣的实际能力,要求采购、仓储验收人员明确中药材鉴别要求以及储存养护知识。
企业应积极引进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让员工明白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有积极开展注重实效的培训,使最基层的员工到高管层全体人员真正理解GMP的精髓,才能真正执行好GMP,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4.3 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文件体系与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一个有效的文件管理体系能够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质量管理文件的制定者需深刻理解GMP条款,基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实际,反复修订文件,确保系统文件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文字表达应清晰易懂,确保所有执行人员能获得相关岗位工作的详细指令并遵照执行。对于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中的关键参数,要经过充分验证,确定关键控制点,并保证生产和质量全过程的记录可追溯,确保质量体系在企业中有效运行[3]。
4.4 从源头抓起加强中药材供应商的审计管理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中药产品制剂,中药饮片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其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药生产企业应对中药材供应商做好供应商审计,形成合格供应商目录,对于发现不符合要求且有作假、掺假、以次充好的,取消其供货资格。为确保药品质量,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物料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保证药品的质量。
4.5 有针对性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通过对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不难发现,部分缺陷项目属于“细节问题”,不被人们所重视,往往正是这些“细节问题”增加了药品质量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企业必须按照法定标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炮制规范制定工艺规程,并按照工艺规程编写标准操作规程和批生产记录,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批生产记录、数据完整、内容真实,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字,控制好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4]。
4.6 统一检查判定尺度,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监管
中药饮片GMP监管工作是一项对检查员工作技巧性、专业性、原则性较高的工作。这就需要充实人员,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提高对GMP检查工作的认知水平,加深对GMP标准的理解,统一检查尺度[5]。
5. 结语
新修订的GMP已实施了10年。我国从GMP认证发展到GMP的持续符合性监管,提升的是管理理念,不变的是GMP在药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诚信建设,注重人员培训,根据中药饮片的生产特点,真正将GMP的思想贯彻到实处,提高硬件配置水平,建立规范的文件体系并控制实际执行情况,持续合规生产,最大程度地降低药品生产风险,而GMP监管应突出专业性和职业化,切实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安全。
-
表 1 多拉司琼DUE标准
评价指标 标准内容 预期目标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用药指征 适应证 适用于:①预防初次和重复使用致吐性肿瘤化疗(包括高剂量顺铂)引起的恶心和呕吐;②预防或治疗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 100 禁忌证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100 用药过程 用法用量 ①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1.8 mg/kg 或是固定剂量100 mg;②预防或治疗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12.5 mg。 80 给药时间 ①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化疗前30 min给药;②预防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麻醉停止前15 min;③治疗手术后恶心和/或呕吐:刚出现恶心、呕吐时。 100 溶媒 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溶于50 ml 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或是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15 min 以上。 80 特殊人群 ①儿童:尚无2岁以下患儿使用本品经验,2~17岁患儿耐受性好;
②妊娠期:尚缺乏在怀孕妇女中的充分的良好对照的研究;
③哺乳期:本品是否乳汁排泄尚不清楚,慎用;
④65岁以上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但用药仍须谨慎;
⑤肾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
⑥肝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100 疗程 化疗期间或是化疗后,存在恶心呕吐感即可。 100 联合用药 单药不能控制的恶心呕吐,可联合使用激素地塞米松,严重的可再联合NK-1抑制剂阿瑞吡坦。 100 相互作用 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输注后要冲洗输液管道。 100 用药结果 不良反应 发生本品不良反应停用本品并对症处理,上报不良反应相关信息至ADR监测系统和药剂科。 100 疗效 恶心呕吐次数减少或消失。 90 管理指标 病程记录 ①病程录中有相关的用药指证;
②联合用药以及对患者恶心呕吐严重程度的描述。90 表 2 多拉司琼DUE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标准符合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用药指征 适应证 96.9 禁忌证 100.0 用药过程 用法用量 43.3 给药时间 100.0 溶媒 23.7 特殊人群 100.0 疗程 100.0 联合用药 86.6 相互作用 100.0 用药结果 不良反应 100.0 疗效 100.0 管理指标 病程记录 68.0 -
[1] 周海辉, 张海霞, 葛卫红 化疗致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18 21 7 1262 1265 .[2] 袁浩宇, 林勇, 胡明, 等 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建立的方法探讨及实践[J]. 中国药房2010 21 22 2101 2104 .[3] 吕纹, 徐珺, 陈开盛,等 昂丹司琼临床应用的药物利用评价[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5 4 4 230 232 .[4] 王东, 赵云燕, 朱虹, 等 某三甲医院司琼类药物应用情况与用药合理性分析[J]. 安徽医学2017 38 8 1001 1004 .[5] 王桂凤, 李雪芹, 刘锐锋, 等 某院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17 28 14 1892 1895 .[6] 冯晓俊, 邓明影, 李宇, 等 华法林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构建及运用研究[J]. 安徽医药2018 22 11 2258 2262 .[7] ROCHFORD M, KIERNAN T J, AZIZ A Dolasetron overdose resulting in prolonged QTc interval and severe hypotens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Emerg Med J2007 24 7 515 517 .[8] 高胜男, 刘国强 药物经济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 12 8 16 18 .[9] DIMMITT D C, HUNT T L, SPALITTO A J, et al Effect of infusion rat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tolerance of intravenous dolasetron mesylate[J]. Ann Pharmacother1998 32 1 39 44 .[10] DIMMITT D C, SHAH A K, ARUMUGHAM T,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and intravenous dolasetron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impairment[J]. J Clin Pharmacol1998 38 9 798 806 . 期刊类型引用(26)
1. 项艳,蓝艳,胡珍.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03): 157-159 . 百度学术
2. 蒋瑜. 基于安全用药的中药饮片超量使用分析.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10): 78-80 . 百度学术
3. 蒋文文. 我院中药房中药饮片管理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11): 80-82 . 百度学术
4. 任冠桦,徐智毅,郑智敏,彭志伟. 中草药质量管理面临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临床合理用药. 2024(23): 177-180 . 百度学术
5. 章文霞,徐大丽,贺学锋,刘宇琴,刘蓉,黄洁,刘刚,马银霞. 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缺陷项目分析及对策建议. 海峡药学. 2024(08): 127-130 . 百度学术
6. 付晓蕾,张凤英,马定耀. 中药饮片变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医药前沿. 2024(23): 119-121 . 百度学术
7. 沈小芬,王璟琨,何佳雯,徐佳立. 产地差异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与管理办法.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03): 133-135 . 百度学术
8. 梁艳. 中药饮片配方质量管理在改善中药房处方合理性与用药安全性中的作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08): 125-127 . 百度学术
9. 黄健. 中药师干预在促进综合医院中药合理使用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4): 81-83 . 百度学术
10. 颜雨雯.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针对性质量控制对策.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4): 141-143 . 百度学术
11. 叶婷婷.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医院中药房开展的作用和影响.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4): 149-151 . 百度学术
12. 吴洪淼. 规范化管理在提升中药饮片管理质量中的作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4): 136-138 . 百度学术
13. 杨建英,应媛媛,刘冬梅. 基于JCI标准与理念构建高警讯中药饮片管理方案.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5): 83-85 . 百度学术
14. 沈佳. 双人核对管理模式在中药饮片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6): 175-177 . 百度学术
15. 乐海平,李金林. 中药饮片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19): 206-208 . 百度学术
16. 包中文,包凤君. 中药调剂管理在中药房调剂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18): 166-169 . 百度学术
17. 何欣欣,江莉佳. 中药饮片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管理措施.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19): 172-174 . 百度学术
18. 沈娜. 持续质量改进在提升中药房中药饮片养护合格率中的作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21): 182-184 . 百度学术
19. 张凤英,付晓蕾,马定耀. 品管圈活动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23(33): 110-113 . 百度学术
20. 姚桂娟,庞玉扬,梁国强. 中药饮片质量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医药导刊. 2023(09): 966-970 . 百度学术
21. 周火安. “智能+人工”审核模式在中药饮片监管中的应用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 2023(05): 400-402 . 百度学术
22. 林玲,徐甜甜,卢韵琦.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的分析与管理.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06): 105-106 . 百度学术
23. 潘国军,万志玲. 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对策.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15): 231-232 . 百度学术
24. 钱爱军. 中药特色质量管理模式在内科中药饮片中的应用价值. 北方药学. 2022(05): 112-115 . 百度学术
25. 马小燕,高嘉敏,谢二磊. 2020年江西省药品生产企业检查缺陷项目分析及对策. 中国药业. 2021(23): 15-18 . 百度学术
26. 贺宇. ABCD分类管理法在提高中药饮片库存周转率中的作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96-9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