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引用本文: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Citation: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基金项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研基金课题(CMEA2024001);上海青年药学人才提升项目(2023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 燕,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 176562901@qq.com

    通讯作者: 徐 峰,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xuf@smu.edu.cn周 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wowinner2011@163.com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

  •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我院)2021−2023年期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报告的ADR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及转归情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  结果  2021−2023年,我院共报告了979例ADR。在31~50岁年龄区间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男性患者(63.5%)较多。涉及药品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菌药物(48.8%)、中药注射剂(19.2%)、维生素类(7.5%)、中成药(7.2%)、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6.3%)。其中抗菌药物品种主要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等。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5.4%)为主,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等。  结论  2021−2023年我院最常发生ADR的药品仍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仍需引起重视。
  •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ADR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通常所有药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和用药范围的扩大以及大众对ADR的重视,ADR的报告率逐年上升[2]。 当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服用多种药品的人群比例越来越高。有数据表明,药物使用品种数与ADR发生率成正相关。在每日服用超过5种药品的患者中,ADR发生率达25%,这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3]。为了深入分析后疫情时期ADR发生的特点,本研究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我院)2021−2023年的ADR报告进行系统梳理,着重了解ADR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为保障患者安全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2023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979例。

    本研究采用了数据分析和统计描述的方法,数据提取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用药情况(如药物品种、剂量、使用时间等)、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如皮疹、恶心、呕吐等)、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运用Excel软件,对ADR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对发生ADR的药物、累积的器官/系统、严重情况等进行分类和统计。对其中缺失数据、不规范数据予以剔除,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979例ADR报告。通过计算各类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以反映ADR报告的整体特征和趋势。

    在979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622例(63.5%),女性357例(36.4%)。发生ADR患者平均年龄为56.8岁,最小年龄为3岁,最大年龄为88岁(见表1)。

    表  1  2021−2023年我院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岁) 例数(n 总例数及构成比
    [n(%)]
    男性 女性
    ≤10 12 4 16(1.6)
    11~20 11 4 15(1.5)
    21~30 88 71 159(16.2)
    31~40 122 79 201(20.5)
    41~50 136 73 209(21.3)
    51~60 101 61 162(16.5)
    61~70 107 47 154(15.7)
    71~80 41 15 56(5.7)
    81~90 4 3 7(0.7)
    合计 622 357 979(1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2021年的354例ADR报告中,男性213例,占比60.17%,女性141例占比39.83%,男女比例为1.51∶1。患者年龄最小者3岁,年龄最大者88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ADR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21%和23.45%。在2022年302例ADR报告中,男性207例(68.54%),女性95例(31.45%),男女比例为2.19∶1。患者年龄最小者4岁,年龄最大者86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ADR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86%和25.16%。在2023年323例ADR报告中,男性202例(63.53%),女性121例(37.47%),男女比例为1.71∶1。患者年龄最小者8岁,年龄最大者81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 31~40岁和61~70岁是ADR的高发生人群,分别占总数的23.57%和21.67%。总体而言,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以男性患者居多,且年龄在31~50岁人群发生ADR的概率最高。

    979例发生ADR中,977例在停用发生ADR的药物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为99.8%。2021年报告的354例ADR中353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超过99.7%。仅有1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能好转,占0.3%。2022年报告了302例ADR。其中,301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2023年报告了323例ADR,所有发生ADR患者均已好转,3年来,该院发生新的ADR合计219例,占比22.4%(见表2)。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我院ADR发生率总体平稳,ADR的转归情况均表现良好。

    表  2  2021−2023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转归情况
    年份
    (年)
    总例数
    n
    不同程度例数(n 新发例数
    [n(%)]
    好转或痊愈
    例数(n
    未好转
    例数(n
    一般 严重
    2021 354 353 1 88(24.9) 353 1
    2022 302 301 1 55(18.2) 301 1
    2023 323 323 0 76(23.5) 323 0
    合计 979 977 2 219(22.4) 977 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通过对我院2021−2023年的ADR数据分析发现,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135个品种,包括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中成药、镇痛药、脱水药等,其中抗菌药物引发ADR 478例,占比48.8%,排在ADR发生比例的首位:2021年报告168例,占比47.46%、2022年报告146例,占比48.34%、2023年报告146例,占比50.77%;其次是中成药注射剂,占比19.2%,维生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同样不容小觑,发生了73例,占比7.5%,中成药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分别位列第4、第5,占比分别是7.2%和6.3%(见表3)。

    表  3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药物分类
    药品种类 品种数(n 例数(n 构成比(%)
    抗菌药物 42 478 48.8
    中药注射剂 18 188 19.2
    维生素类 3 73 7.5
    中成药 21 70 7.2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 62 6.3
    镇痛药 9 34 3.5
    脱水药 3 20 2.0
    抗凝血药 3 8 0.8
    造影剂 3 7 0.7
    降血糖药 6 6 0.6
    抗病毒药 3 6 0.6
    糖皮质激素 3 5 0.5
    其他 18 22 2.2
    合计 135 979 1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进一步对3年间478例发生ADR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有214例,占比44.8%;其次是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有120例,占比25.1%;喹诺酮类有59例,占比12.3%。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糖肽类等抗生素类ADR占比虽少,但仍不应轻视(见表4)。

    表  4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类别 药品 例数(n 构成比
    (%)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
    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
    214 44.8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120 25.1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59 12.3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44 9.2
    其他 克林霉素、磷霉素 23 4.8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0 2.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8 1.7
    合计 478 10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021年168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77例,占比45.8%;头霉素类有44例,占比26.2%;喹诺酮类有23例,占比13.7%;大环内酯类有4例,占比2.4%。2022年146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56例,占比38.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6%;喹诺酮类有27例,占比18.5%;大环内酯类有19例,占比13%。2023年164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81例,占比49.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3.2%;喹诺酮类有9例,占比5.5%;大环内酯类有21例,占比12.8%。总体而言,2021−2023年我院抗菌药物ADR中头孢菌素类仍有较高的占比,需持续关注。

    通过对3年间979例发生ADR患者的给药途径统计发现,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患者128例,占比13.1%;外用导致的ADR患者4例,占比0.4%(见表5)。其中,2021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96例,占比83.6%;口服导致的ADR患者27例,占比7.6%;2022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1例,占比76.5%;口服导致的ADR患者40例,占比13.2%;2023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6例,占比73.1%;口服导致的ADR患者61例,占比18.9%。表明2021−2023年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虽然静脉滴注给药效果显著,但安全性问题容易被忽视,仍需给予关注。

    表  5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年份(年)不同给药途径例数(n
    静脉滴注口服外用其他
    202129627031
    202223140328
    202323661125
    合计76312848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通过分析我院在2021−2023年ADR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542例患者在皮肤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等,占比55.4%;168例患者主要在消化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占比为17.2%;168例患者主要在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占比为10.3%;59例患者有局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局部红肿、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占比为6%(见表6)。2021年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216例,占比61.02%;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61例,占比17.2%。2022年ADR损害同样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180例,占比59.6%;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5例,占比11.6%。2023年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45.2%,较前略有下降;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2例,占比22.3%。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我院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呼吸系统方面,但循环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等临床不良反应患者仍需关注。

    表  6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系统 主要临床表现 例数(n 构成比(%)
    皮肤及附件损害 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 542 55.4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
    减退等
    168 17.2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 101 10.3
    局部反应 静脉炎、局部红肿等 59 6.0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眩晕、抽搐、失眠、焦虑等 53 5.4
    全身性损害 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晕厥、疼痛 36 3.7
    循环系统 心慌、心悸、心动过速/过缓、紫绀等 20 2.0
    总计 979 10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过去的几年中,ADR问题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对患者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和资源消耗。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分析,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告了我院2021−2023年期间发生的979例ADR,其中2022年ADR上报数量偏少,其中4−6月ADR上报数量明显低于同期,推测可能与2022年当时上海的疫情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和脑卒中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4-5]。我国及全球癌症统计均显示,除女性特有癌症外,通常男性癌症发生率高于女性[6-8]。男性发病几率大于女性提示男性用药人群多,发生ADR的概率比例高,我们的ADR分析也佐证了这一点。从发生ADR的年龄分布来看,好发生ADR的年龄区间在21~70岁,尤其是30~50岁中青年区间。一般认为幼龄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不全容易发生ADR,但我们的数据却发现中青年人群ADR发生率居高,推测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依从性低,遵医嘱率低有关,这一结果与张成栋等[9]的ADR分析报告相似。

    从本次调查发生ADR的药物分类来看,排名较为靠前的是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药物、中成药及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随着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大爆发,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人群急剧增多,抗菌药物使用也在不断增多,临床调查发现,抗菌药物ADR的发生率有所增高[10]。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随着我国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临床对抗菌药物的监管亦日益增强。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控制其适应证和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联合用药和长期使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加强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11]

    本次调查的979例ADR中,注射液导致的ADR 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 128例,占比13.1%。这可能与我院上报ADR多为住院患者有关,因静脉给药是当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静脉给药无首过作用,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高,可迅速发挥药效,而受到临床青睐,患者也相信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更有效果,但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却容易被忽视[12]。我们的研究再次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在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时,为减少ADR发生,应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防止因滴速过快而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导致ADR发生;另外避免大剂量超剂量给药,这在临床较为普遍,尤其是头孢类抗菌药物,由于2次/d的给药频次给门急诊患者带来不便,许多医生将1 d的剂量1次给药,这大大增加了药物峰浓度水平而导致ADR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分析3年来ADR发生与给药途径差异发现,静脉给药导致的ADR逐年下降,从83.6%下降到73.1%。推测可能与近年来门急诊的输液率下降有关。近年来,各大医院严格控制门急诊患者的输液比率,多数医院已基本取消门诊患者输液,从而也减少了部分输液所致的ADR。

    本次调查的979例ADR中,大部分临床表现比较轻微。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占前3位。但仔细比较3年来ADR累及组织器官的差异发现,累及皮肤系统的占比在逐年下降,而累及呼吸系统的ADR在2023年占比最高,为22.3%,较2022年翻一番。分析可能是2022年底COVID-19疫情全面放开后,新型冠状病毒攻击了全国大多数居民,导致2023年无论是新型冠病状病毒所致感染还是其他基础疾病等用药增加,而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最主要部位就是呼吸系统,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居民呼吸系统功能受损,进而使得药物相关的呼吸系统ADR居多[13-14]。已有不少研究报道COVID-19治疗中常用药物的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如某些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肺炎、肺纤维化等严重呼吸系统反应。此外,亦有研究发现COVID-19疫情期间,哮喘及心血管疾病的复发而致平喘、抗心血管药物使用增加,这些药物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比例上升[15-16]

    面对日益增加的ADR报道,尤其是新药不断上市的今天,新的和严重的ADR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ADR的监测和预防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陈君恒等[17]利用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PNN)和TransE模型进行建模,通过交叉压缩单元为共享,建立了可实现对不良药物检测的多任务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T-MPNN)模型。O’Leary等[18]对新药开发过程中的ADR进行了研究,研发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ADR监控体系,在海量的临床试验中对ADR进行实时监控与预警,并能够给临床医师带来病人对某一类药品可能发生ADR的危险程度预警,进而帮助医师做出更为个体化的用药策略。除了开发智能系统外,人工干预如临床药师的干预同样对提高ADRs的上报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19]

    ADR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环节,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监测,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对严重或者特殊的ADR类型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应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中药注射剂等不必要的使用,给药方案个体化,关注患者输液反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用药服务,纠正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 表  1  2021−2023年我院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岁) 例数(n 总例数及构成比
    [n(%)]
    男性 女性
    ≤10 12 4 16(1.6)
    11~20 11 4 15(1.5)
    21~30 88 71 159(16.2)
    31~40 122 79 201(20.5)
    41~50 136 73 209(21.3)
    51~60 101 61 162(16.5)
    61~70 107 47 154(15.7)
    71~80 41 15 56(5.7)
    81~90 4 3 7(0.7)
    合计 622 357 979(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21−2023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转归情况

    年份
    (年)
    总例数
    n
    不同程度例数(n 新发例数
    [n(%)]
    好转或痊愈
    例数(n
    未好转
    例数(n
    一般 严重
    2021 354 353 1 88(24.9) 353 1
    2022 302 301 1 55(18.2) 301 1
    2023 323 323 0 76(23.5) 323 0
    合计 979 977 2 219(22.4) 977 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药物分类

    药品种类 品种数(n 例数(n 构成比(%)
    抗菌药物 42 478 48.8
    中药注射剂 18 188 19.2
    维生素类 3 73 7.5
    中成药 21 70 7.2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 62 6.3
    镇痛药 9 34 3.5
    脱水药 3 20 2.0
    抗凝血药 3 8 0.8
    造影剂 3 7 0.7
    降血糖药 6 6 0.6
    抗病毒药 3 6 0.6
    糖皮质激素 3 5 0.5
    其他 18 22 2.2
    合计 135 979 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类别 药品 例数(n 构成比
    (%)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
    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
    214 44.8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120 25.1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59 12.3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44 9.2
    其他 克林霉素、磷霉素 23 4.8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0 2.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8 1.7
    合计 478 1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年份(年)不同给药途径例数(n
    静脉滴注口服外用其他
    202129627031
    202223140328
    202323661125
    合计763128484
    下载: 导出CSV

    表  6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系统 主要临床表现 例数(n 构成比(%)
    皮肤及附件损害 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 542 55.4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
    减退等
    168 17.2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 101 10.3
    局部反应 静脉炎、局部红肿等 59 6.0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眩晕、抽搐、失眠、焦虑等 53 5.4
    全身性损害 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晕厥、疼痛 36 3.7
    循环系统 心慌、心悸、心动过速/过缓、紫绀等 20 2.0
    总计 979 100.0
    下载: 导出CSV
  • [1] 丁选胜, 张伶俐. 药学服务概论[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67-285.
    [2] 王晨晨. 某院国家基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3, 18(12):41-44. doi:  10.12010/j.issn.1673-5846.2023.12.009
    [3] 周新卫.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67例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 14(19):42-44.
    [4] 赵冬. 中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6):513-515.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0.06.001
    [5] 陈志敏, 程明文, 高红兰, 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34(9).
    [6] CHEN W Q, ZHENG R S,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2):115-132. doi:  10.3322/caac.21338
    [7] FENG R M, ZONG Y N, CAO S M, et al. Current cancer situation in China: good or bad news from the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ncer Commun, 2019, 39(1):22.
    [8]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3):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
    [9] 张成栋, 张少桦. 某院87例抗菌药物品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 40(3):7-9.
    [10] 徐勇.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35):164-167.
    [11] 江斌. 头孢类抗菌药物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对策分析[J]. 北方药学, 2024, 21(1):58-60.
    [12] 宋尧, 李文灿. 静脉输注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 29(8):1358-1360.
    [13] BEIGEL J H, TOMASHEK K M, DODD L E, et al. Remdesivir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preliminary report[J]. N Engl J Med, 2020, 383(19):1813-1826. doi:  10.1056/NEJMoa2007764
    [14] RIZK J G, KALANTAR-ZADEH K, MEHRA M R, et al. Pharmaco-immunomodulatory therapy in COVID-19[J]. Drugs, 2020, 80(13):1267-1292. doi:  10.1007/s40265-020-01367-z
    [15] MACKEY K, KING V J, GURLEY S, et al. Risks and impa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 on SARS-CoV-2 infection in adults: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J]. Ann Intern Med, 2020, 173(3):195-203. doi:  10.7326/M20-1515
    [16] ABRAMS E M, SZEFLER S J. Managing asthma during coronavirus disease-2019: an example for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J Pediatr, 2020, 222:221-226. doi:  10.1016/j.jpeds.2020.04.049
    [17] 陈君恒, 卢佩雯, 韩芳芳, 等. 基于多任务消息传递神经网络的药品不良反应预测[J]. 中国数字医学, 2023, 18(8):35-41. doi:  10.3969/j.issn.1673-7571.2023.08.007
    [18] O’LEARY K. A genetic test to predict adverse drug reac-tions[J]. Nat Med, 2023: Feb 16.
    [19] LAN T W, WANG H, LI X, et al.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in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ing: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ith a 9-year interrupted time series[J]. BMC Health Serv Res, 2022, 22(1):925. doi:  10.1186/s12913-022-08320-8
  • [1] 富子菲, 陈静.  非洲部分地区药品品种供应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7040
    [2] 曹金发, 钟玲, 何苗, 田泾.  炎症性肠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用药分析与监护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04
    [3]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4] 张岩, 李炎君, 刘家荟, 邓娇, 原苑, 张敬一.  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34
    [5] 杨彬, 王作君, 陈菡, 张敬一.  基于DRGs的医院合理用药管理机制探索实践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30
    [6] 徐飞, 刘盈, 殷佳, 诸国樑, 练鲁英.  上海某三级公立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实践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2003
    [7] 宋雨桐, 夏德润, 顾珩, 唐少文, 易洪刚, 沃红梅.  帕博利珠单抗与铂类化疗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3023
    [8] 张艺昕, 关欣怡, 王博宁, 闻俊, 洪战英.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物手性分析及其立体选择性药动学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8062
    [9] 瞿文君, 白若楠, 崔力, 周琰.  基于联合库存的公立医院多院区药品采购模式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02
    [10] 费永和, 崔俐俊, 陈静.  应急状态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几点思考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7
    [11] 张莲卿, 骆岩, 杨提, 姚佳晨, 李文艳.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艾塞那肽微球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57
    [12] 何亚伦, 祁智, 常杰.  消胀通便膏在晚期肝癌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中的应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09
    [13] 夏哲炜, 曾垣烨, 朱海菲, 李育, 陈啸飞.  核磁共振磷谱法测定磷酸氢钙咀嚼片中药物含量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63
    [14] 孙丹倪, 黄勇, 张嘉宝, 王培.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诊断与药物治疗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49
    [15] 崔俐俊, 陈嫣婷, 费永和, 陈静.  中外药品应急审批制度对比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15
    [16] 张元林, 宋凯, 孙蕊, 舒飞, 舒丽芯, 杨樟卫.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药物利用研究综述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10
    [17] 丁千雪, 尚圣兰, 余梦辰, 余爱荣.  机器学习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07
    [18] 唐淑慧, 凤美娟, 薛智霞, 鲁桂华.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所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1029
    [19] 陈怡君, 王卓, 何苗, 张宇, 田泾.  泌尿系统碎石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管控实践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2034
    [20]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83
  • HTML全文浏览量:  1914
  • PDF下载量:  5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0
  • 录用日期:  2024-07-21
  • 修回日期:  2024-06-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25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基金项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研基金课题(CMEA2024001);上海青年药学人才提升项目(202304)
    作者简介:

    王 燕,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 176562901@qq.com

    通讯作者: 徐 峰,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xuf@smu.edu.cn周 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wowinner2011@163.com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我院)2021−2023年期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报告的ADR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及转归情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  结果  2021−2023年,我院共报告了979例ADR。在31~50岁年龄区间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男性患者(63.5%)较多。涉及药品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菌药物(48.8%)、中药注射剂(19.2%)、维生素类(7.5%)、中成药(7.2%)、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6.3%)。其中抗菌药物品种主要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等。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5.4%)为主,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等。  结论  2021−2023年我院最常发生ADR的药品仍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仍需引起重视。

English Abstract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引用本文: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Citation: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ADR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通常所有药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和用药范围的扩大以及大众对ADR的重视,ADR的报告率逐年上升[2]。 当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服用多种药品的人群比例越来越高。有数据表明,药物使用品种数与ADR发生率成正相关。在每日服用超过5种药品的患者中,ADR发生率达25%,这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3]。为了深入分析后疫情时期ADR发生的特点,本研究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我院)2021−2023年的ADR报告进行系统梳理,着重了解ADR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为保障患者安全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2023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979例。

    • 本研究采用了数据分析和统计描述的方法,数据提取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用药情况(如药物品种、剂量、使用时间等)、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如皮疹、恶心、呕吐等)、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运用Excel软件,对ADR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对发生ADR的药物、累积的器官/系统、严重情况等进行分类和统计。对其中缺失数据、不规范数据予以剔除,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979例ADR报告。通过计算各类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以反映ADR报告的整体特征和趋势。

    • 在979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622例(63.5%),女性357例(36.4%)。发生ADR患者平均年龄为56.8岁,最小年龄为3岁,最大年龄为88岁(见表1)。

      表 1  2021−2023年我院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岁) 例数(n 总例数及构成比
      [n(%)]
      男性 女性
      ≤10 12 4 16(1.6)
      11~20 11 4 15(1.5)
      21~30 88 71 159(16.2)
      31~40 122 79 201(20.5)
      41~50 136 73 209(21.3)
      51~60 101 61 162(16.5)
      61~70 107 47 154(15.7)
      71~80 41 15 56(5.7)
      81~90 4 3 7(0.7)
      合计 622 357 979(100)

      在2021年的354例ADR报告中,男性213例,占比60.17%,女性141例占比39.83%,男女比例为1.51∶1。患者年龄最小者3岁,年龄最大者88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ADR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21%和23.45%。在2022年302例ADR报告中,男性207例(68.54%),女性95例(31.45%),男女比例为2.19∶1。患者年龄最小者4岁,年龄最大者86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ADR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86%和25.16%。在2023年323例ADR报告中,男性202例(63.53%),女性121例(37.47%),男女比例为1.71∶1。患者年龄最小者8岁,年龄最大者81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 31~40岁和61~70岁是ADR的高发生人群,分别占总数的23.57%和21.67%。总体而言,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以男性患者居多,且年龄在31~50岁人群发生ADR的概率最高。

    • 979例发生ADR中,977例在停用发生ADR的药物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为99.8%。2021年报告的354例ADR中353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超过99.7%。仅有1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能好转,占0.3%。2022年报告了302例ADR。其中,301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2023年报告了323例ADR,所有发生ADR患者均已好转,3年来,该院发生新的ADR合计219例,占比22.4%(见表2)。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我院ADR发生率总体平稳,ADR的转归情况均表现良好。

      表 2  2021−2023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转归情况

      年份
      (年)
      总例数
      n
      不同程度例数(n 新发例数
      [n(%)]
      好转或痊愈
      例数(n
      未好转
      例数(n
      一般 严重
      2021 354 353 1 88(24.9) 353 1
      2022 302 301 1 55(18.2) 301 1
      2023 323 323 0 76(23.5) 323 0
      合计 979 977 2 219(22.4) 977 2
    • 通过对我院2021−2023年的ADR数据分析发现,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135个品种,包括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中成药、镇痛药、脱水药等,其中抗菌药物引发ADR 478例,占比48.8%,排在ADR发生比例的首位:2021年报告168例,占比47.46%、2022年报告146例,占比48.34%、2023年报告146例,占比50.77%;其次是中成药注射剂,占比19.2%,维生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同样不容小觑,发生了73例,占比7.5%,中成药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分别位列第4、第5,占比分别是7.2%和6.3%(见表3)。

      表 3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药物分类

      药品种类 品种数(n 例数(n 构成比(%)
      抗菌药物 42 478 48.8
      中药注射剂 18 188 19.2
      维生素类 3 73 7.5
      中成药 21 70 7.2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 62 6.3
      镇痛药 9 34 3.5
      脱水药 3 20 2.0
      抗凝血药 3 8 0.8
      造影剂 3 7 0.7
      降血糖药 6 6 0.6
      抗病毒药 3 6 0.6
      糖皮质激素 3 5 0.5
      其他 18 22 2.2
      合计 135 979 100
    • 进一步对3年间478例发生ADR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有214例,占比44.8%;其次是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有120例,占比25.1%;喹诺酮类有59例,占比12.3%。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糖肽类等抗生素类ADR占比虽少,但仍不应轻视(见表4)。

      表 4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类别 药品 例数(n 构成比
      (%)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
      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
      214 44.8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120 25.1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59 12.3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44 9.2
      其他 克林霉素、磷霉素 23 4.8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0 2.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8 1.7
      合计 478 100.0

      2021年168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77例,占比45.8%;头霉素类有44例,占比26.2%;喹诺酮类有23例,占比13.7%;大环内酯类有4例,占比2.4%。2022年146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56例,占比38.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6%;喹诺酮类有27例,占比18.5%;大环内酯类有19例,占比13%。2023年164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81例,占比49.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3.2%;喹诺酮类有9例,占比5.5%;大环内酯类有21例,占比12.8%。总体而言,2021−2023年我院抗菌药物ADR中头孢菌素类仍有较高的占比,需持续关注。

    • 通过对3年间979例发生ADR患者的给药途径统计发现,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患者128例,占比13.1%;外用导致的ADR患者4例,占比0.4%(见表5)。其中,2021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96例,占比83.6%;口服导致的ADR患者27例,占比7.6%;2022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1例,占比76.5%;口服导致的ADR患者40例,占比13.2%;2023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6例,占比73.1%;口服导致的ADR患者61例,占比18.9%。表明2021−2023年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虽然静脉滴注给药效果显著,但安全性问题容易被忽视,仍需给予关注。

      表 5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年份(年)不同给药途径例数(n
      静脉滴注口服外用其他
      202129627031
      202223140328
      202323661125
      合计763128484
    • 通过分析我院在2021−2023年ADR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542例患者在皮肤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等,占比55.4%;168例患者主要在消化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占比为17.2%;168例患者主要在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占比为10.3%;59例患者有局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局部红肿、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占比为6%(见表6)。2021年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216例,占比61.02%;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61例,占比17.2%。2022年ADR损害同样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180例,占比59.6%;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5例,占比11.6%。2023年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45.2%,较前略有下降;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2例,占比22.3%。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我院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呼吸系统方面,但循环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等临床不良反应患者仍需关注。

      表 6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系统 主要临床表现 例数(n 构成比(%)
      皮肤及附件损害 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 542 55.4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
      减退等
      168 17.2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 101 10.3
      局部反应 静脉炎、局部红肿等 59 6.0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眩晕、抽搐、失眠、焦虑等 53 5.4
      全身性损害 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晕厥、疼痛 36 3.7
      循环系统 心慌、心悸、心动过速/过缓、紫绀等 20 2.0
      总计 979 100.0
    • 在过去的几年中,ADR问题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对患者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和资源消耗。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分析,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告了我院2021−2023年期间发生的979例ADR,其中2022年ADR上报数量偏少,其中4−6月ADR上报数量明显低于同期,推测可能与2022年当时上海的疫情有关。

    •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和脑卒中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4-5]。我国及全球癌症统计均显示,除女性特有癌症外,通常男性癌症发生率高于女性[6-8]。男性发病几率大于女性提示男性用药人群多,发生ADR的概率比例高,我们的ADR分析也佐证了这一点。从发生ADR的年龄分布来看,好发生ADR的年龄区间在21~70岁,尤其是30~50岁中青年区间。一般认为幼龄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不全容易发生ADR,但我们的数据却发现中青年人群ADR发生率居高,推测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依从性低,遵医嘱率低有关,这一结果与张成栋等[9]的ADR分析报告相似。

    • 从本次调查发生ADR的药物分类来看,排名较为靠前的是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药物、中成药及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随着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大爆发,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人群急剧增多,抗菌药物使用也在不断增多,临床调查发现,抗菌药物ADR的发生率有所增高[10]。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随着我国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临床对抗菌药物的监管亦日益增强。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控制其适应证和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联合用药和长期使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加强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11]

    • 本次调查的979例ADR中,注射液导致的ADR 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 128例,占比13.1%。这可能与我院上报ADR多为住院患者有关,因静脉给药是当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静脉给药无首过作用,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高,可迅速发挥药效,而受到临床青睐,患者也相信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更有效果,但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却容易被忽视[12]。我们的研究再次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在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时,为减少ADR发生,应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防止因滴速过快而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导致ADR发生;另外避免大剂量超剂量给药,这在临床较为普遍,尤其是头孢类抗菌药物,由于2次/d的给药频次给门急诊患者带来不便,许多医生将1 d的剂量1次给药,这大大增加了药物峰浓度水平而导致ADR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分析3年来ADR发生与给药途径差异发现,静脉给药导致的ADR逐年下降,从83.6%下降到73.1%。推测可能与近年来门急诊的输液率下降有关。近年来,各大医院严格控制门急诊患者的输液比率,多数医院已基本取消门诊患者输液,从而也减少了部分输液所致的ADR。

    • 本次调查的979例ADR中,大部分临床表现比较轻微。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占前3位。但仔细比较3年来ADR累及组织器官的差异发现,累及皮肤系统的占比在逐年下降,而累及呼吸系统的ADR在2023年占比最高,为22.3%,较2022年翻一番。分析可能是2022年底COVID-19疫情全面放开后,新型冠状病毒攻击了全国大多数居民,导致2023年无论是新型冠病状病毒所致感染还是其他基础疾病等用药增加,而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最主要部位就是呼吸系统,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居民呼吸系统功能受损,进而使得药物相关的呼吸系统ADR居多[13-14]。已有不少研究报道COVID-19治疗中常用药物的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如某些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肺炎、肺纤维化等严重呼吸系统反应。此外,亦有研究发现COVID-19疫情期间,哮喘及心血管疾病的复发而致平喘、抗心血管药物使用增加,这些药物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比例上升[15-16]

    • 面对日益增加的ADR报道,尤其是新药不断上市的今天,新的和严重的ADR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ADR的监测和预防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陈君恒等[17]利用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PNN)和TransE模型进行建模,通过交叉压缩单元为共享,建立了可实现对不良药物检测的多任务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T-MPNN)模型。O’Leary等[18]对新药开发过程中的ADR进行了研究,研发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ADR监控体系,在海量的临床试验中对ADR进行实时监控与预警,并能够给临床医师带来病人对某一类药品可能发生ADR的危险程度预警,进而帮助医师做出更为个体化的用药策略。除了开发智能系统外,人工干预如临床药师的干预同样对提高ADRs的上报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19]

      ADR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环节,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监测,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对严重或者特殊的ADR类型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应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中药注射剂等不必要的使用,给药方案个体化,关注患者输液反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用药服务,纠正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