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肖农, 陆诗依, 唐文雅, 居敏俐, 徐刚锋, 杨明华. 中成药微生物计数法前处理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14
引用本文: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XIAO Nong, LU Shiyi, TANG Wenya, JU Minli, XU Gangfeng, YANG Minghua.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pre-treatment for microbiological counting method of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14
Citation: XU Chang, ZHOU Xin-na, QI Lu, WANG Yu, WANG Xing-he. Data Mining of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linical Trial Drug Management in China by Bibliometric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医药临床试验服务后补助工作”经费(Z21110000292105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CRO平台“靶向性创新药物人体零期研究平台建设”经费(2018LQYJ)。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续 畅,硕士、助理研究员、药师,研究方向:试验用药品的中心化管理,联系方式:010-63926343,E-mail:xuchang3603@bjsjth.cn

    通讯作者: 王兴河,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及新药各期临床试验研究,联系方式:010-63926401,E-mail:wangxh@bjsjth.cn

Data Mining of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linical Trial Drug Management in China by Bibliometrics

  •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明确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研究热点。  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中,以“试验”、“药品”、“管理”为检索词,用“and”或“和”连接,从文献中提取文献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发表年限、期刊名称等内容,根据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系统、CiteSpace等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网状知识图谱。  结果  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94年,至2022年共计发表140篇,其中有20篇文献得到了相关基金资助,关键词共现频次最高的是“受试者”,刊载文献最多的媒介为《中国药学年鉴》。  结论  现阶段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文献数量较少且质量较低,作者间的合作也不紧密、交流较少,各基金项目对此领域的资助力度也有所欠缺,以上因素导致该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 药品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微生物计数法(后简称计数法)是药品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定量计数[1]。计数法检验流程概括为:取供试品根据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倍比稀释,选取1~3个合适的稀释级(根据样品特性和污染情况)用平皿法、薄膜过滤法或MPN法做供试品检查。供试样品的制备过程中使样品充分溶解或分散,并有效降低或消除药品本身的抑菌性在检验过程中尤为重要,是得到准确的微生物计数检验结论的关键点。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计数法检验有影响的菌株选择和保存、培养基质量控制、操作环境控制及被检样品方法适用性研究,而对药品的前处理(即供试液的制备方法)尤其是中成药的前处理法研究甚少。据佘凡等报道[2-7],影响微生物限度检验误差因素分析中因前处理所产生误差在各因素中占比重较高。李超美等[8]曾组织同省9个药检所对同厂家、同批号中成药“香莲丸”做微生物限度验证,发现验证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以致验证结果不同,影响实验结果一致性评价。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选择了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样品经前处理后是否完全溶解或分散,供试液中颗粒大小和沉降速度,取供试液时是振摇混匀还是取上清液、样品抑菌性是否被中和等因素直接影响微生物的回收率,致使各实验室有的采用常规法,有的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有的采用薄膜过滤法才能使回收率达到药典规定的要求。

    鉴于中成药微生物限度计数法前处理工作对提高中成药的检验质量影响较大,本文就中成药前处理关键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中国药典》2020版与欧美药典[1,9,10]在样品供试液制备时(前处理)都根据药品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将药品分类。一般口服制剂除肠溶、结肠溶和膜剂供试品外基本分为三类:水溶性供试品、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油脂类供试品。中成药配方复杂,成分多样,制法较西药特殊。如片剂中牛黄解毒片是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8味药组成,制法是:以上八味,雄黄水飞成极细粉;大黄粉碎成细粉;人工牛黄、冰片研细;其余黄芩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或干燥成干浸膏,加入大黄、雄黄粉末,制粒,干燥,再加入人工牛黄、冰片粉末,混匀,压制成片[11]。丸剂中防风通圣丸由防风、大黄、芒硝、栀子、滑石、白术、白芍、当归等17味中药组方。制法是以上十七味,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防风等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制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 打光,干燥,即得。或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制丸,干燥,即得[11]。从以上两个中成药的配方、制法可以看出中成药是药材提取物与原粉的混合,雄黄、石膏是矿物质,冰片是植物提取物结晶,都不溶于水,其他生药原粉也不能完全溶于水。所以较难将其简单分成水溶性、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油脂类供试品。这是影响各实验室选择前处理方法制备样品最直接的因素。

    《中国药典》2020版和欧洲药典的缓冲液pH值范围基本相同[1,10],为pH7.0、pH7.2、pH6.8、pH7.6,供试液制备时如需要,应调节pH值至6~8。中成药组方成分和制造工艺多样,决定产品的pH值范围较广,所需缓冲能力较大,缓冲范围涵盖pH值6~8的缓冲液。如麻仁丸配方为火麻仁、枳实(炒)、苦杏仁、大黄、炒白芍、姜厚朴。其制法为以上六味,除火麻仁、苦杏仁外,其余大黄等粉碎成细粉,再与火麻仁、苦杏仁掺研成细粉,过筛,混匀。粉末用炼蜜加适量的水制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11]。这一制作过程没有对成品的酸碱度有特殊要求。又如一清胶囊的处方为黄连、大黄、黄芩。其制法是以上三味,分别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分别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得黄芩浸膏粉及大黄和黄连的混合浸膏粉。两种浸膏粉分别制颗粒,干燥,粉碎,加入淀粉、滑石粉和硬脂酸镁适量,混匀,装入胶囊,制粒,即得。整个过程没有测定酸碱度[11]。再如乙肝益气解郁颗粒配方为柴胡(醋炙)、白芍、枳壳、橘叶、黄芪、丹参、党参、茯苓、桂枝、瓜蒌、刺五加、黄连、法半夏、山楂、决明子、五味子。其制法是以上16味,白芍、茯苓、法半夏分别粉碎,过筛,依次取细粉混匀,备用;剩余的粗粉备用。五味子粉碎后用8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备用。其余柴胡(醋炙)等12味及白芍等三味的粗粉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静置 12小时,取上清液,与上述五味子提取液合并,浓缩,加入上述细粉及适量糖粉混匀,制成颗粒[11]。从以上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的举例中可以看出中成药的pH范围会比较宽泛,将被检样品的前处理液加入胰酪大豆胨琼脂做菌落总数的培养,或许会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进而影响菌落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菌落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细菌适应酸碱度不同可将微生物分成:中性微生物、嗜酸性微生物、耐酸性生物、嗜碱性微生物、耐碱性微生物等。培养基酸碱环境的改变,必然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另有研究表明,药品的分散度也会影响供试液的pH值,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12]

    增加被检样品的分散度和溶解度有利于样品中的微生物更均匀的分布于处理液中。取样均匀性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吐温80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强,是优良的O/W型乳化剂,对植物油、矿物油、动物油脂等均有良好的乳化作用。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1105,供试液前处理添加吐温80浓度为0.1%,如水不溶性非油脂类分散力较差的供试品,可在稀释液中加入无菌0.1%的聚山梨酯80。油脂类供试品可加入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或与最少量并能使供试品乳化的无菌聚山梨酯80或其他无抑菌性的无菌表面活性剂充分混匀[1]。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会使细菌细胞膜中的脂类溶解而造成菌体死亡[13-16]。因此合适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尤为重要。王康[17]等增加吐温 80比例制备中药提取物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发现其能有效地提高穿心莲内酯的溶出速率。高飞[18]等在化妆品检测使用含1 g/L卵磷脂和7 g/L的吐温80生理盐水做缓冲液,可中和化妆品中防腐剂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张华光[19]等在缓冲液中添加3%吐温80和0.3%卵磷脂中和抑菌性较强的药品。中成药原料来源广泛,有动植物矿物等,所以表面活性剂对于中成药在计数法前处理中的最适用量仍有待研究。

    中成药种类多且成分复杂,难以归入药典列出的干扰物种类中。许多中成药对临床耐药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也常用抗菌中成药和抗生素联合应用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深入研究中药抑菌作用和机制,大致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直接抑制作用包括消除或逆转细菌耐药质粒、抑制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和外排泵、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与消除生物膜等。间接抑制作用主要是:中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耐药性细菌。据研究[20-22],许多中药有抑菌作用,如黄芩、黄连、连翘、五倍子、五味子、乌梅、金银花等57种,中成药包括黄连上清片、穿心莲内酯胶丸、妇必舒胶囊等。有些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能够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药典常见中和剂或灭活方法(详见表1)是否能满足、何种浓度能满足有抑菌成分中成药的计数法检验要求尚待研究。

    表  1  《中国药典》2020版常见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1]
    干扰物可选用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
    戊二醛、汞制剂亚硫酸氢钠
    酚类、乙醇、醛类、吸附物稀释法
    醛类甘氨酸
    季铵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
    双胍类化合物
    卵磷脂
    季铵化合物、碘、对羟基苯甲酸聚山梨酯
    水银巯基醋酸盐
    水银、汞化物、醛类硫代硫酸盐
    EDTA、唆喏酮类抗生素镁或钙离子
    磺胺类对氨基苯甲酸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陶明[23-24]等发现影响抑菌干混悬剂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的因素主要是样品原料的分散性和中和剂的有效单位。对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计数法前处理的目的是:在生物样本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前处理使被检样品成为均匀的溶液或悬浊液,以保证取样的均匀性。这样吸取供试液时,既可保证液体分散均匀,又可避免只吸取上清液或沉淀物,还可防止被检样品溶散不均造成制备液pH不同而形成结果偏离[4,7,25]。优化中成药前处理的方法有利于最终选取合适的检验方法(常规、稀释、中和、薄膜过滤法)消除样品的抑菌性,取得科学、准确的实验结果。

    中成药大致分为口服和外用两种使用方式,口服剂型大多为片剂、胶囊、丸剂等。无论中成药成分多复杂,减小被检样品的粒度从而增加样品的溶解度和分散度都是较佳选择。最直接减小被检样品的粒度方法就是提高匀浆效率。《中国药典》2020版对前处理匀浆的转速没有特别规定,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2-2020)中规定检测样品的匀浆转数常规为8 000~10 000 r/min,持续1~2 min[26-27]。有研究[28]分别用匀浆仪和研磨法对9种丸剂和3种片剂进行前处理,从各组实验所得的细菌数平均值来看,匀浆法测定的细菌数大于研磨法,并呈显著性差异,如槐角丸、益肝丸、通窍鼻炎片在研磨时菌落数为4.0×102、2.7×103、2.9×102CFU/g,经均质器细匀后菌落数为8.7×102、3.4×104、6.4×102CFU/g,说明样品均质的细腻均匀可提高细菌检出率。庞云娟等[29]报道,供试液制备过程中被检样品分散度和溶解度不足是造成实验结果偏离的原因之一。以上研究表明适当提高匀浆效率可增加样品的分散度和溶解度,进而提高细菌检出率以达到提升检验准确度的目的。均质器转速和时间可参考食品菌落总数检测标准。

    磷酸盐缓冲溶液可以通过H2PO4和HPO42-在不同的pH下形成缓冲体系。当H2PO4和HPO42-的浓度比为1∶1时,此时溶液的pH值为6.86,也被称为磷酸盐缓冲液的电中性点。在电中性点的pH值下,磷酸盐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弱。随着pH值的升高,H2PO4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缓冲能力逐渐增强。当pH升到7.21时,H2PO4和HPO42-的浓度比为1∶2,此时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强,称为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最大缓冲范围。随着pH值的继续上升,HPO42-的浓度逐渐升高,H2PO4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缓冲能力逐渐减弱。磷酸盐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在pH值5.8~8.0之间,这个范围是根据H2PO4和HPO42-的浓度比和pH值的关系所确定的,并且在pH值7.21左右具有最大的缓冲能力[30],所以pH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最适合中成药的前处理。

    许多中成药含抑菌成分,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提高非水溶性成份在稀释剂中溶解度和分散度。研究[31,32]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效果优于调节pH值,因当药品含有抑菌性成分时,降低pH值会增加药品的抑菌性。为方便分析中成药的抑菌性,我们将中成药分为以下几类:①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常含有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有较强抑菌能力;②止咳平喘类的中成药若含有麻黄、川贝母、薄荷脑等成分的药物的抑菌性也比较强;③胃肠道类中成药如含有广藿香、紫苏叶等成分的药物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④抗感冒类药大多含有较高金银花、甘草、柴胡等中药抑菌性较强;⑤妇科内服类中成药比外用药抑菌性弱;⑥镇痛抗炎抗风外用中成药如含有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33]。欧洲药典11.0对有抑菌作用药品选用的缓冲液其中含3%聚山梨脂80和0.3%蛋黄卵磷脂[10],既能增加被测样品的分散度和溶解度,又能中和药品本身的抑菌成分同时又可增加样品中细菌的检出率。[19]

    既满足方法适应性菌株的回收率要求又提高样品溶解度和悬浊液的稳定性,是优化前处理过程的关键。稀释液在前处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提供各类菌株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要易于药品的溶解和分散。《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实例中保济丸在微生物限度计数检验选用了两种稀释液,先用胰酪大豆液体培养基将被检样品制成1∶100的供试液,再取上清液薄膜过滤,并用含0.1%吐温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滤膜[34]。前者可提高菌株回收率,后者可增加溶解和分散。另外有研究[35]表明,参考《中国药典》使用标准菌株进行化妆品微生物指标检验的供试液制备,研究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使用含中和剂的大豆酪蛋白葡萄糖卵磷酯吐温80(SCDLP)液体培养基、改良卵磷脂肉汤、戴伊恩格利中和肉汤(D/E中和肉汤)制备供试液,加菌计数回收试验结果及控制菌(耐热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均优于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用生理盐水制备供试液,其中采用 D/E 中和肉汤进行样品制备,对样品中防腐剂的中和效果最好。

    《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生产厂家进行一厂、一品、一规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制订和验证实验,验证报告要完整、可靠。作为药品检验机构由于检验周期所限,实际抽检工作中不可能像生产厂家去一一验证。因此,分析研究中成药这一大类非无菌药品计数法检验的特点,优化检验过程,特别是样品前处理是检验中成药的重要环节。中成药成分多为动植物和矿物,使计数法前处理时难以简单用溶解度分类,往往同一种药品各实验室选择不同检验方法,导致检验结果差异加大。且中药炮制工艺多样使中成药的酸碱度范围宽泛,如果药品前处理时稀释液的缓冲能力不强,会影响后续培养基的酸碱度,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中成药本身具有抑菌性,若不中和或去除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以上因素直接影响中成药计数法的检出率和准确度,寻找一种分散度和溶解度好,缓冲力强且能中和药品抑菌性,又对受损细菌有修复力的缓冲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影响中成药计数法检验因素入手,层层分析寻找解决方案。综合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以及相关文献内容归纳出解决的途径:首先在稀释液中加入适宜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卵磷脂(3%吐温80和0.3%卵磷脂)等中和剂,可以起到增加药品分散度和溶解度并中和部分抑菌性的作用;其次通过增加适宜浓度的磷酸盐缓冲离子对(Na2HPO4和KH2PO4),使缓冲液达到最大缓冲能力,用以降低中成药因偏酸或偏碱对培养基的影响;再则增加缓冲液中生长因子和维生素以利于受损细菌的快速恢复。最后选择合适的匀浆速度和时间,在适宜剪切力的作用下使缓冲液和被检样品充分混和均匀。

    随着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最终可创新出一款可加强分散度和溶解度、提高取样均匀性、降低中成药抑菌性、加强缓冲能力、加强短时间修复受损细菌能力的改良缓冲液。以提高中成药计数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及工作效率,解决中成药计数法检验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为监测中成药计数法这类非无菌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现实的应用价值。

  • 图  1  年度文献发表数量统计图

    图  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  3  文献互引网络图谱

    图  4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  5  前10名刊载媒介名称

    图  6  基金资助统计图

  •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发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2020年第57号)[EB/OL].(2020-04-26)[2024-03-15]. https://www.nmpa.gov.cn/xxgk/fgwj/xzhgfxwj/20200426162401243.html.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阶段性报告(2015年7月-2017年6月)[EB/OL].(2017-07-21)[2024-03-15]. https://www. cfdi.org.cn/resource/news/9137.html.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物临床试验)(试行)(2021年第30号)[EB/OL].(2020-12-17)[2024-03-15]. https://www.cfdi.org.cn/resource/news/14199.html.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发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规定的公告(2019年第101号)[EB/OL].(2019-11-29)[2024-03-15]. https://www.nmpa.gov.cn/xxgk/fgwj/xzhgfxwj/20191129174401214.html.
    [5] 广东省药学会. 药物临床试验制度建设·广东共识(2020年版)[EB/OL].(2020-08-01)[2024-03-15]. http://www.sinopharmacy.com.cn/notification/2003.html.
    [6] 朱露莎, 季晓慧, 孔敏, 等. PDCA循环法用于试验用药品管理质量改进效果分析[J]. 中国药业, 2022, 31(15):16-20. doi:  10.3969/j.issn.1006-4931.2022.15.003
    [7] 甘园, 张琴, 黄燕萍, 等. 新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22):2749-2753.
    [8] 于文惠, 梁雁, 赵侠, 等. 基于GCP药房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3):314-318.
    [9] 杨春梅, 黎艳艳, 李华荣, 等. 临床试验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医药导报, 2011, 30(6):829-830. doi:  10.3870/yydb.2011.06.050
    [10] 马丽平, 李语玲, 王铁军, 等. 药师在临床试验药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与思考[J]. 中南药学, 2021, 19(10):2217-2220.
    [11] 王彦荣, 李卫红, 郭鹏, 等. 我院临床试验药房的建设与管理[J]. 中国药业, 2021, 30(1):24-27.
    [12] 吴伟, 李劲彤. PDCA循环在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 杂志, 2020, 36(3):377-378.
    [13] 孟啸, 陈庆琳, 朱玉洁, 等. 药物临床试验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践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 40(5):565-569.
    [14] 蔡君龙, 周晶晶, 李晓晖, 等. 临床试验用药品信息系统管理专家共识[J]. 药物评价研究, 2021, 44(5):917-923.
    [15] 刘金永, 李子玥. 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试验用药品管理的实践体会[J]. 中国药物评价, 2020, 37(5):391-393.
    [16] 朱露莎, 季晓慧, 孔敏, 等. 试验用药品超温原因分析和处理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7(23):168-169.
    [17] 裴彤, 胡朝英, 胡晓, 等. 中美药物临床试验中的药品管理现状比较[J]. 中国药房, 2019, 30(3):294-298.
    [18] 唐铭婧, 梅和坤, 江学维, 等. 专职药师在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 2017, 26(22):2710-2713.
    [19] 徐佳琦. 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药房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 5(23):2978-2982.
    [20] 王思颖, 汤萍, 熊艳, 等.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与对策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 22(8):80-82.
    [21] 孙雪, 宋浩静, 郭彩会, 等. 信息化系统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J]. 中南药学, 2019, 17(6):937-940.
    [22] 黄义昆, 毛晓丽, 李红梅, 等. 临床试验用药品的中心化管理[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18):228-230. doi:  10.3969/j.issn.2095-0616.2021.18.059
    [23] 袁婷婷, 余自成, 杜静, 等. 药师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角色与定位[J]. 中南药学, 2021, 19(3):553-556.
    [24] 周心娜, 王淑梅, 谢铮铮, 等.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控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 5(12):1306-1307.
    [25] 杨忠奇, 赖育健, 吴波林, 等. 药物临床试验 药物管理·广东共识(2014年)[J]. 今日药学, 2015, 1(2):75-76.
  • [1] 崔亚玲, 吴琼, 马良煜, 胡北, 姚东, 许子华.  肝素钠肌醇烟酸酯乳膏中肌醇烟酸酯皮肤药动学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06
    [2] 何静, 安晔, 张朝绅.  复方黑参滴丸与复方黑参丸药效学实验比较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09
    [3] 向兴, 张慧卿, 张琪金, 刘银沁, 黄宝康.  飞机草中医药文献研究及其中药性能探讨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19
    [4]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5] 富子菲, 陈静.  非洲部分地区药品品种供应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7040
    [6] 杨彬, 王作君, 陈菡, 张敬一.  基于DRGs的医院合理用药管理机制探索实践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30
    [7] 宋雨桐, 夏德润, 顾珩, 唐少文, 易洪刚, 沃红梅.  帕博利珠单抗与铂类化疗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3023
    [8] 张艺昕, 关欣怡, 王博宁, 闻俊, 洪战英.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物手性分析及其立体选择性药动学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8062
    [9] 黄韵, 张正银, 金英, 郑怡菁, 李铁军, 孙莉莉.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9
    [10] 陈春娟, 郑志新, 李骊.  平喘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35
    [11]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12] 崔晓林, 付晓菲, 杜艳红, 刘娟, 朱茜, 刘子祺.  临床药师参与吉瑞替尼致QTc间期延长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0
    [13] 杨凤艳, 张月, 陈恩贤, 缪雪蓉, 魏凯.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26
    [14] 张元林, 宋凯, 孙蕊, 舒飞, 舒丽芯, 杨樟卫.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药物利用研究综述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10
    [15] 韩丹, 高文, 王璐暖, 孙蕊, 郭明明, 舒丽芯.  美国FDA有关药品紧急授权的做法与启示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4
    [16] 瞿文君, 白若楠, 崔力, 周琰.  基于联合库存的公立医院多院区药品采购模式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02
    [17] 徐飞, 刘盈, 殷佳, 诸国樑, 练鲁英.  上海某三级公立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实践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2003
    [18] 费永和, 崔俐俊, 陈静.  应急状态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几点思考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7
    [19] 崔俐俊, 陈嫣婷, 费永和, 陈静.  中外药品应急审批制度对比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15
    [20] 张莲卿, 骆岩, 杨提, 姚佳晨, 李文艳.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艾塞那肽微球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57
  • 加载中
图(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82
  • HTML全文浏览量:  236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1
  • 修回日期:  2024-09-18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医药临床试验服务后补助工作”经费(Z21110000292105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CRO平台“靶向性创新药物人体零期研究平台建设”经费(2018LQYJ)。
    作者简介:

    续 畅,硕士、助理研究员、药师,研究方向:试验用药品的中心化管理,联系方式:010-63926343,E-mail:xuchang3603@bjsjth.cn

    通讯作者: 王兴河,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及新药各期临床试验研究,联系方式:010-63926401,E-mail:wangxh@bjsjth.cn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明确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研究热点。  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中,以“试验”、“药品”、“管理”为检索词,用“and”或“和”连接,从文献中提取文献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发表年限、期刊名称等内容,根据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系统、CiteSpace等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网状知识图谱。  结果  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94年,至2022年共计发表140篇,其中有20篇文献得到了相关基金资助,关键词共现频次最高的是“受试者”,刊载文献最多的媒介为《中国药学年鉴》。  结论  现阶段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文献数量较少且质量较低,作者间的合作也不紧密、交流较少,各基金项目对此领域的资助力度也有所欠缺,以上因素导致该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English Abstract

肖农, 陆诗依, 唐文雅, 居敏俐, 徐刚锋, 杨明华. 中成药微生物计数法前处理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14
引用本文: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XIAO Nong, LU Shiyi, TANG Wenya, JU Minli, XU Gangfeng, YANG Minghua.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pre-treatment for microbiological counting method of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14
Citation: XU Chang, ZHOU Xin-na, QI Lu, WANG Yu, WANG Xing-he. Data Mining of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linical Trial Drug Management in China by Bibliometric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 试验用药品,指用于临床试验的试验药物、对照药品[1-3]。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于2017年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7月~2017年6月对313个药品注册现场核查报告中所发现的缺陷进行分类,其中与试验用药品相关的缺陷占11.6%,在所有缺陷中排名第三位[4]。试验用药品管理作为临床试验全流程管理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临床试验的质量[5-6]。因此,摸清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索解决或改进方案,有助于切实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7-8]。据此,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等中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试验用药品管理相关文献,挖掘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相关工作者优化试验用药品管理模式、提高临床试验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医学网,收集的内容主要为文献题名、所有作者姓名、所有作者单位、资助基金名称、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

    • 在3个中文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模块中,在“题名”处分别输入“试验”、“药品”、“管理”等检索词,之间以“和”或“and”进行连接,检索时段为建库日至2022年12月。

    • ①题名中含有所有检索词的文献;②以我国为研究背景的文献;③正式发表的文献(非网络首发文献)。

    • ①在不同数据库中收录的同一篇文献,仅纳入一篇,其他排除;②同一作者在不同载体上发表的同一篇文献(如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仅纳入一篇,其他排除;③不同作者发表的高度雷同的文献;④以国外为研究背景的文献;⑤消息、报道、通知、征文启事、科普类非正规文献;⑥信息不全的文献。

    • 提取纳入文献的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资助基金、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以refworks格式将以上信息导出,由专人进行核对。导出的信息经中国知网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模块、CiteSpace等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知识图谱与柱状图。

    • 图1所示,以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94年,截至2022年12月共计发表140篇,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年份为2022年(19篇)。自1994年至2022年,该领域的年度文献发表数量不断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  1  年度文献发表数量统计图

    • 笔者对所有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共现统计,并将同一篇文献中的关键词绘制连接线,最终绘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按关键词共现频次由高至低排序,前十个关键词依次为:受试者(24次)、研究者(15次)、药品(14次)、伦理委员会(13次)、药品临床试验(13次)、临床研究(11次)、试验方案(10次)、知情同意书(8次)、管理规范(8次)、指导原则(8次)、试验(8次)。

      图  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 图3所示,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杨春梅等在2011年发表于《医药导报》的《临床试验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被引频次为26次,占比18.57%。

      图  3  文献互引网络图谱

    • 笔者对所有纳入文献的作者姓名进行提取、共现统计,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进行合并(发文数量与点的大小呈正相关),并将同一篇文献中的各作者间绘制连接线,最终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作者间合作较为松散,团队间合作交流较少,其中合作较为密切的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杨丽团队与陈凤荣团队。

      图  4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 笔者对所有纳入文献的刊载媒介进行统计,按发文数量由高至低进行排序,前10名刊载媒介的发文数量见图5

      图  5  前10名刊载媒介名称

    • 图6所示,在140篇纳入文献中,仅有20篇文献得到了基金资助,资助率仅为14.29%,其中资助该研究领域最多的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篇)。

      图  6  基金资助统计图

    • 自1994年至2010年,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发文数量较为低迷,且不断上下波动。自2011年始,发文量有显著提高,且于2022年达到峰值。整体上看,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增势较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临床试验的参与人数总体较少,尤其是医疗机构内参与临床试验的人数更少,导致临床试验类文献总体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参与临床试验的人员中,对试验用药品管理的重视不够、关注不足,导致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较为低迷。

    • 图2中权重最大的10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剔除与检索词同义的关键词(药品、药品临床试验、临床研究、试验)后,得出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较为重要的关键词为:受试者、研究者、伦理委员会、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书、管理规范、指导原则。

      其中,权重最大的关键词为“受试者”,这表明在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大部分作者的首要关注点为受试者。这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基本理念相一致,保证受试者的安全是临床试验的第一要义,而对试验用药品的规范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合格,则是保证受试者安全的第一步[10-11]。此外,受试者也是试验用药品管理最直观的评价者。现如今,医疗机构均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2-13]。故临床试验也应“以受试者为中心”,因此对受试者进行充分的用药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受试者对药品的用法用量及疗程是否清楚,是否了解试验结束后应退回哪些物品,对研究医师与药品管理员的服务是否满意等,均是管理质量的重要考查指标。基于以上原因,“受试者”成为图谱中权重最大的关键词。

      与“受试者”相对的关键词是“研究者”,研究者是试验用药品管理的具体实施者,主要包括研究医师、研究护士、药品管理员三种角色[14]。一方面,研究者保证试验用药品管理质量的先决条件则是对“试验方案”(关键词)的充分理解,若研究者对试验方案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给受试者错用、误用试验药品,将严重危害受试者的安全,亦会影响整体的试验结果[15-16]。另一方面,试验方案应是科学、严谨、合理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医疗机构软/硬件、人员构成、运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出现无法完全按照试验方案执行项目的情况,若遇到此种情况,研究者应及时与申办方沟通、协调,按实际情况修订试验方案,并提交伦理委员会审理,待伦理委员会通过后再进行具体实施[17-18]。由此,又引出了“伦理委员会”这一关键词。伦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性、科学性、合理性,虽然其不直接参与试验用药品的管理过程,但药品信息变更(如药品新增批号、药品有效期延长等)均需在伦理委员会进行备案,若受试者在使用试验药物后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也应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19-20]

      而与“伦理委员会”关系最为密切的关键词则是“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是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进行立项审核的重要内容,也是受试者全面了解临床试验及药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知情同意书中应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详细叙述试验药品的背景信息、用法用量、疗程、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努力做到受试者的充分知情。

      图2中“受试者-研究者-试验方案-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是临床试验过程中较为关注的领域,因此共现权重较大且逻辑线繁密。而保证以上5个关键词合法、合规的法律基础则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各种“指导原则”,这导致“管理规范”与“指导原则”两个关键词在图谱中的共现权重也较大。其中,《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临床试验的任何步骤都应遵循该规范 [21-22]。而指导原则泛指的内容较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针对不同类型的药物、不同类型的临床试验制定了相应的指导原则[23-25]。截止2023年11月22日,已有429个指导原则。

    • 在纳入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临床试验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但较为陈旧(发表于2011年),且在2020年我国颁布新版GCP后,该文献的部分内容已与现行规章有所出入,由此可见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发展较为缓慢、滞后,需尽快临床试验从业人员的重视。

    • 在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领域,影响权重较大的作者主要来自三甲医院,这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临床试验是在三甲医院开展的,且三甲医院的品牌效应也吸纳了较多医疗人才,因此临床试验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是,图谱显示该领域的作者间的合作较少,合作网络较为简单,也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这可能是由于各基金评审部门在该领域缺乏导向性,故无法促成各研究者进行合作,从而导致该领域的发展较为迟缓。

    • 对发文数量前10名的刊载媒介按刊载媒介的种类分类,其中期刊类媒介6个、年鉴类媒介2个、报刊类媒介2个;而在6个期刊类媒介中,3个期刊隶属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个期刊隶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2个期刊为“双非”期刊。该结果表明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领域的文献质量整体偏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 在纳入文献中,基金资助率仅为14.29%,说明我国的各基金评审部门对该领域的重视不足,这也是该领域文献的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增强对试验用药品管理的资助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医药工作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从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 现阶段我国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为“受试者-研究者-试验方案-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书”这一逻辑线,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受试者的用药安全与用药规范,这直接决定了对试验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也直接决定了试验药物能否上市。据笔者调研,以上逻辑线也是国际上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比较关注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现阶段在此领域的文献数量偏少且质量较低,作者间的合作也不紧密、交流较少,各基金项目对此领域的资助力度也有所欠缺,以上因素导致该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呼吁相关医药工作者对以上问题予以重视,探索解决或改进方案,促进试验用药品管理领域的发展与完善,从而有效保障受试者的人身安全,切实提高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