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沙拉嗪化学名为5-氨基水杨酸,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的一线治疗药物。它直接作用于炎症黏膜,可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而起抗炎作用,具有疗效好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1-2]。美沙拉嗪口服后在体内被迅速吸收,在肠腔及肝脏中经N-乙酰转移酶代谢为主要产物N-乙酰-5-氨基水杨酸。一般认为,其在肠腔黏膜局部浓度越大越有利于发挥作用[3]。
目前市售的美沙拉嗪药物有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Etiasa)、美沙拉嗪肠溶片等剂型,考虑到人们的用药方便和美沙拉嗪的作用部位,课题组开发了美沙拉嗪药物的新剂型,即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以期同时发挥药物肠溶和缓释的作用效果,均匀释放、定位起效,达到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为了考察美沙拉嗪新制剂与市售制剂的区别,本实验考察了美沙拉嗪新制剂临床前体内药动学特征,以市售制剂为参比,考察新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药动学参数的比较评价;并且进一步考察了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的制剂学肠溶和缓释特点,评价作用部位释放情况,为该药新制剂提供系统可靠的临床前药动学数据,并为进一步的制剂工艺和处方的优化提供依据。
-
VARIAN 1200L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瓦里安公司);Dionex SUMMIT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戴安公司);Jouan CR3i型多功能高速冷冻离心机(法国Jouan公司);SAVANT SPD121P SpeedVac型减压离心浓缩仪(北京塞万特公司);XS205 Dual Range型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
-
美沙拉嗪标准对照品(批号:100546-200902,含量:99.8%)、乙酰美沙拉嗪标准对照品(批号100711-200401,含量:99.3%)、氯唑沙宗标准对照品均由上海市药物(中药)代谢产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1 g/袋,批号DV121102-1A)为自研制剂;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批号:07444,规格500 mg/袋,Ethypharm生产,法国)为市售制剂;甲醇(MERK公司)、乙腈(TEDIA公司)、甲酸(ROE SCIENTIFIC INC公司)均为色谱纯试剂;醋酸铵(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经Hi-Tech水纯化系统自制)。
-
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180~220 g,雌、雄数量均等,年龄6~8周,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证号SCXK(沪)2012-0005]。
-
流动相为甲醇-5 mmol/L醋酸铵水溶液(85∶15);流速为0.4 ml/min,进样量10 μl[4-5]。
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检测,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一/二级质谱分析。质谱检测工作参数如下:美沙拉嗪、乙酰美沙拉嗪和内标氯唑沙宗Q1(Mass)分别是151.7、193.8、167.8;Q3(Mass)分别是107.9、149.7、131.7;扫描时间0.33s,SIM宽0.7,Q1峰宽3.0;Q3峰宽2.0;Needle-4500V;Shield-25 V;雾化气为空气,48psi;干燥气为空气,300 ℃,20psi;毛细管电压为−35 V;碰撞能分别是13、14、19 V,碰撞气:1.84mTorr;检测器电压为1 650 V[6-7]。
-
精密称取美沙拉嗪、乙酰美沙拉嗪和内标氯唑沙宗适量,加甲醇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 mg/ml的标准储备液,然后采用相应的流动相逐级稀释,得到系列混合工作溶液和内标溶液。同法制备质控标准样品的系列混合工作溶液和内标溶液。
-
取100 μl血浆样品,加入氯唑沙宗溶液10 μl,涡旋;然后加入甲醇300 μl,涡旋3 min,离心10 min(8000 r/min);吸取上清液250 μl,再离心5 min(12000 r/min);吸取上清液100 μl待测。
-
在上述分析方法下,考察样品、内标和内源性物质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样品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美沙拉嗪和乙酰美沙拉嗪的测定,结果见图1。
-
精密吸取美沙拉嗪和乙酰美沙拉嗪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用空白血浆进行提取,配制成美沙拉嗪的浓度为0.1002、0.2004、0.501、2.004、5.01、10.02、20.04 μg/ml和乙酰美沙拉嗪的浓度为0.02012、0.0503、0.2012、1.006、5.03、10.06、20.12 μg/ml,进样分析后求得美沙拉嗪和乙酰美沙拉嗪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 =0.6914C+0.0310(r=0.9993)、Y =3.1022C +0.0227(r=0.9999),线性范围为0.1002~20.04 μg/ml和0.02012~20.12 μg/ml,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1002和0.02012 μg/ml(S/N>5)。
-
按照上述方法配制最低定量限、低、中、高4个浓度的质控标准样品,美沙拉嗪和乙酰美沙拉嗪质控标准样品浓度分别为0.1004、0.02004,0.2008、0.0501,2.008、1.002和16.064、16.032 μg/ml。结果表明,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生物基质样品测定要求。
-
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美沙拉嗪和乙酰美沙拉嗪在SD大鼠血浆中基质效应在70%~98%之间,绝对回收率在70%~90%之间,表明内源性物质对被测物质存在一定的抑制或增强的作用,但不影响样品的分析测定。
-
血浆样品在室温下放置4h、−80 ℃保存60 d,处理后在自动进样器内放置24 h,以及3次冻融循环后样品均保持稳定,RSD在15%以内。结果表明,各生物基质样品在所考察的时间和条件下稳定,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
12只成年、健康SD大鼠,雌性、雄性各半,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自研制剂和市售制剂各0.1 g/kg。
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的1、2、3、4、5、6、8、12、24、36和48 h,从SD大鼠眼眶取血,置肝素化EP管中,离心,取上层血浆,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测。按照上述样品前处理的方法对生物基质样品进行预处理,并进样分析,计算目标药物浓度[8]。
数据处理:药动学数据以三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中国药科大学开发的药动学处理软件BAPP2.0程序计算有关药动学参数。
-
采用非房室模型法估算的以美沙拉嗪表征的两组成年、健康SD大鼠给予自研制剂和市售制剂0.1 g/kg后的体内药动学参数见表1,药时曲线见图2。
表 1 口服给药后体内以美沙拉嗪表征的药动学参数
样品 cmax
(μg/ml)tmax
(h)t1/2
(h)MRT
(h)AUC0~48
(μg·h/ml)AUC0~∞(μg·h/ml) 自研制剂 5.66±0.77 4.3±0.8 15.92±4.64 18.21±4.76 53.94±4.03 59.49±7.24 市售制剂 6.74±0.41 5.0±1.1 13.97±3.40 16.97±3.56 66.49±5.16 71.68±8.85 用梯形面积法(AUC)估算的以美沙拉嗪表征的自研制剂和市售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0.62±9.36)%,即平均生物利用度基本一致。
-
采用非房室模型法估算的以乙酰美沙拉嗪表征的两组成年、健康SD大鼠给予自研制剂和市售制剂0.1 g/kg后的体内药动学参数见表2,药时曲线见图3。
表 2 口服给药后体内以乙酰美沙拉嗪表征的药动学参数
样品 cmax
(μg/ml)tmax
(h)t1/2
(h)MRT
(h)AUC0~48
(μg·h/ml)AUC0~∞ (μg·h/ml) 自研制剂 7.93±0.75 5.7±0.8 7.32±0.51 9.93±0.30 75.05±4.91 75.56±5.02 市售制剂 10.22±1.37 6.0±0.0 6.84±1.01 10.02±0.81 94.27±8.67 94.79±8.56 采用梯形面积法(AUC)估算的以乙酰美沙拉嗪表征的自研制剂和市售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7.36±10.43)%,即平均生物利用度基本一致。
-
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2∶9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304 nm,柱温25 ℃。
-
精密称取美沙拉嗪适量,加甲醇溶解,配成浓度为5 mg/ml的标准储备液,采用相应的流动相来逐级稀释,得到系列混合工作溶液和内标溶液。同法制备质控标准样品的系列混合工作溶液和内标溶液。
-
将SD大鼠胃肠消化道分段内容物样品在室温下解冻,将药物颗粒数量大于5粒的内容物样品转移至100 ml烧杯中,搅拌均匀,再准确加入50 ml去离子水清洗相应的消化道分段,并溶解其内容物;药物颗粒数量小于5粒的内容物样品转移至10 ml EP离心管中,搅拌均匀,再准确加入5 ml去离子水清洗相应的消化道分段,并溶解其内容物[9-10];分别超声溶解各内容物样品20 min,取1 ml溶液12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清液,再12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上清液待测。
-
精密吸取适量美沙拉嗪,用空白胃内容物提取上清液,配制成美沙拉嗪浓度分别为0.5045、1.009、5.045、10.09、20.18、50.45和100.9 μg/ml的溶液,进样分析,求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0.1308C+0.0053(r=0.9996),线性范围为0.5045~100.9 μg/ml,最低定量限为0.5045 μg/ml(S/N>5);用空白肠道内容物提取上清液配制成美沙拉嗪浓度分别为0.5135、1.027、5.135、10.27、20.54、51.35和102.7 μg/ml,进样分析后求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0.1961C-0.0081,r=0.9999,线性范围为0.5135~102.7 μg/ml,最低定量限为0.5135 μg/ml(S/N>5)。
-
按照上述方法配制最低定量限、低、中、高4个浓度的质控标准样品,SD大鼠胃内容物美沙拉嗪质控标准样品浓度为0.502、1.004、10.04和80.32 μg/ml,SD大鼠肠内容物美沙拉嗪质控标准样品浓度为0.504、1.008、10.08、80.64 μg/ml。结果表明,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生物基质样品测定要求。
-
在最低定量限、低、中、高4个浓度下,SD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美沙拉嗪的绝对回收率在95%~99%之间,表明内源性物质对被测物质存在一定的抑制或增强的作用,但不影响样品的分析测定。
-
本实验生物基质中药物浓度大于标准曲线上限,须经稀释后再测定,故考察了稀释效应。配制高浓度的质控样品,稀释相应倍数至高浓度,按照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进样测定,代入标准曲线求得美沙拉嗪浓度,稀释效应采用测定值与理论值RE值表示。结果表明,样品经稀释后分析结果准确,能满足生物基质样品分析要求。
-
胃肠道样品在室温下放置4 h、−80 ℃长期保存60 d、处理后在自动进样器内放置36 h,以及3次冻融循环后样品均保持稳定,RSD在15%以内。结果表明,各生物基质样品在所考察的时间和条件下稳定,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
选用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实验SD大鼠禁食过夜(禁食15 h)后,随机分成2大组,分别以100 mg/kg给予自研制剂和市售制剂;每一大组又随机分成5小组,每小组6只,选取给药后2、4、6、8和12 h的大鼠胃肠消化道内分布的美沙拉嗪颗粒及药物残留量。另取6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作为空白对照,同样禁食过夜(禁食15 h)。分别于给药后2、4、6、8和12 h(每一时间点各6只SD大鼠),将SD大鼠乙醚麻醉,完整取出胃、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回肠段和结肠段组织,分段解剖分离药物颗粒及内容物,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测。按胃肠消化道分段内容物样品预处理方法操作,测定胃肠消化道内容物中美沙拉嗪的浓度[11-12]。
-
本实验通过大鼠口服给药考察了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的药动学特征、相对生物利用度,并与市售制剂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研制剂口服后给药后吸收和消除过程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通过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参数的统计分析比较,提示自研制剂与市售制剂无显著性差异。
从药物颗粒分布结果看,自研制剂的微丸在SD大鼠胃肠消化道内具有一定流动性,且包衣对胃肠消化液的耐受性较好,随着SD大鼠胃肠消化道的蠕动,缓释颗粒微丸会逐步进入空肠、回肠和结肠,崩解并释放药物产生治疗作用;市售制剂微丸在SD大鼠胃肠消化道内流动性好,缓释颗粒微丸会较快进入空肠、回肠和结肠,崩解并释放药物产生治疗作用,同时,包衣在胃肠消化液中可能存在一定耐受性问题,使不同时间点胃肠消化道不同部位出现部分微丸的崩解,造成药物提前释放。
从美沙拉嗪不同部位药物含量看,自研制剂口服给药后在2~8 h时间段胃部内容物均存在高浓度分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快进入并存在于空肠、回肠和结肠,随后在6~12 h后,逐步在结肠达到高浓度分布,其结果有助于美沙拉嗪药物的体内吸收,以及缓释颗粒剂在作用部位的定点释放而发挥治疗效果;市售制剂SD大鼠口服后,缓释颗粒微丸会较快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甚至结肠,在2~6 h时间段回肠内容物相对维持较高浓度分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快进入结肠,使结肠内容物中药物含量在4~12 h时间段内持续较高水平,有利于药物在作用位点及时释放以提高疗效。
Study on pharmacokinetic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tribution study of mesalazine enteric-coated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s in rats
-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制剂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以及在胃肠道的分布情况,了解该制剂临床前药动学特征及胃肠道分布特征。 方法 采用大鼠口服给药,测定其血药浓度和胃肠道残留浓度;以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市售制剂)为参照,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自研制剂)在大鼠体内吸收和消除过程、相对生物利用度、药物在胃肠道分布情况。 结果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在大鼠体内,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以美沙拉嗪表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0.62±9.36)%。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口服给药后在2~8 h时间段,药物在胃部存在高浓度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进入并残存于空肠、回肠和结肠,6~12 h后在结肠达到高浓度分布,其结果有助于美沙拉嗪药物的体内吸收,以及缓释颗粒剂在作用部位的定点释放与发挥疗效。 结论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吸收和消除过程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药动学参数与市售制剂无显著性差异,且在胃肠道有一定流动性,包衣对消化液耐受性好,胃肠道分布特征有利于药物的体内吸收和作用部位的定点释放。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new mesalazine enteric-coated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s in SD ra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to understand the 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Rats were administered orally to determine the drug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samples an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esalazine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 was used as a reference to self-developed one to evaluate the process of absorption and elimination in vivo,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sults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salazine enteric-coated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 and non-enteric-coated one characterized by mesalazine was 89.62% ± 9.36%.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esalazine enteric-coated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s, the drug has a high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stomach within 2-8 hours, and gradually enters and remains in the jejunum, ileum and colon over time for 6-12 hours and then reach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colon. This help for the absorption of mesalazine, as well as the fixed-point release of the drug to produce a therapeutic effect. Conclusion The absorption and elimination process of mesalazine enteric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 showed linear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from th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ormulations, and it had a certain fluidit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ood gastrointesti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help the absorption of drugs in the body and the targeted release of the site of action -
Key words:
- mesalazine /
- enteric sustained-release granules /
- pharmacokinetic /
- rats /
- gastrointestinal tract
-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针对药品与医用耗材的“两票制”“零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新医改政策的施行,医院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提升临床医疗服务内涵与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成为目前公立医院工作调整的重点。当前一些大医院已经普遍地导入了供应-加工-配送(supply processing distribution mode, SPD)的供应链模式,对于降低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成本、减轻院内配送负担、降低医院库存资金占用、提升药品和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由于外部SPD服务商介入院内服务和管理,影响了传统的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体系[3]。
本研究通过对实施SPD供应链前后,医院药品和耗材的20项主要管理职能的履行效率和管理实施成效的变化进行调研、打分、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评估SPD供应链实施后对医院各项职能的影响,从而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1. 医院药品和耗材管理导入SPD供应链模式的动因与成效分析
传统的药品和耗材管理模式,由医院根据自己业务需要自行采购、储存保管和配送到临床,往往存在着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成本控制困难等问题。主管科室忙于应对数量众多的供应商的订单、收发货、院内配送、结算等烦琐工作,在加强药品、耗材精细化管理和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持续降低耗材成本方面的工作力量较为薄弱[4-5]。为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升医院管理效率,降低医院运营成本,许多医院尝试导入SPD供应链管理模式[6-7]。目前,较为成熟的SPD供应链管理模式,是SPD供应链的商业公司在医院的指导下,站在医院的立场,链接医院与上游厂商,实施整合的采购管理与服务[8];在院内运营中,对科室请领与物资发放等核心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仓储设施设备、临床及手术室的智能存取设施等,实施改进和优化;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SPD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从采购到临床使用的全程可追溯[9]。
2. 调研方法与数据结果
本研究对上海地区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SPD模式的9家三级医院和大型专科医院进行调研分析,根据申康医疗发展中心公布的各家医院医疗数据,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医院药品和耗材管理过程中涉及的20项主要管理职能的履行效率和实施成效进行打分,取平均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实施SPD供应链后,各家医院各项管理职能的变化。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职能的履行和能力变化管理职能 传统模式 SPD模式 资源投入
变化管理能力变化 新产品准入 医院负责流程管理,并负责寻源、供应商谈判工作 医院负责院内流程管理;SPD运营商参与寻源,并与医院确认的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 减少 强化 供应商评估 医院定期对供应商服务态度、送货及时性和耗材价格进行评估 医院对SPD服务商进行评估,SPD服务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持平 强化 医保类药品和耗材价格谈判 医院根据阳光平台红黄线监控对耗材价格进行降价谈判 医院主导或指导下SPD服务商实施 减少 强化 药品和医用耗材临床试验的管理 根据使用科室或部门的使用申请,药剂和耗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医院负责临床应用前试用的流程管理,SPD服务商提供药品、耗材和发放试用,收集试用情况反馈 减少 强化 日常采购订单处理 医院负责处理日常采购订单的记录 医院物资系统与SPD服务商系统对接,基于临床申领需求,SPD服务商负责日常采购订单操作 减少 强化 资质证照管理 医院负责供应商及产品资证证照的收集、存档、效期管理 SPD服务商根据GSP管理要求,对资质证照管理,设备科监管 减少 强化 耗材验收管理 医院依据GSP及医院管理要求,对产品进行验收 SPD服务商进行验收入库,院内SPD人员对送达医院的产品进行二次验收 减少 强化 药品和医用耗材进货查验记录管理 药剂和耗材管理部门负责 SPD服务商管理进货查验记录,现场存档,医院监管和定期检查 减少 强化 院内一级库管理 医院负责一级库的库存和出入库作业管理 SPD服务商负责一级库库存和作业管理;医院不承担库存资金占用 减少 强化 临床二级库管理 临床科室负责二级库的库存管理和数据统计,医院监管 临床科室负责二级库产品出入库管理;SPD服务商负责二级库库存效期和退换货管理 减少 强化 院内配送 医院管理院内一级库发放药品、耗材,药剂科和设备科组织人员配送至科室或临床来一级库领取 SPD服务商负责向临床科室实施定期和临时配送,参与临床二级库货物整理上架 减少 强化 发票对账 医院管理供应商的发票对账和结算工作 医院对SPD服务商提供的发票和系统出库数据、院内配送单据进行核查对账 减少 强化 阳光平台数据管理 医院管理供应商在阳光平台的授权、议价和发票信息上传 医院授权并指导SPD服务商进行阳光平台发票上传操作,SPD服务商协助对阳光平台上传数据和院内收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 持平 强化 物资系统字典表维护 医院管理药品、物资系统字典表的新增和禁用,并确保产品与代码一一对应 SPD负责产品与物资系统字典表的对应关系核对,医院负责药品、物资系统字典表的维护操作 持平 强化 高值耗材介入追溯管理 耗材管理部门负责红十字会高值耗材追溯系统的维护、高值耗材的扫描和数据统计,临床负责高值耗材的盘点和出入库记录 医院加强高值耗材实际使用和数据分析管理;SPD服务商负责红十字会系统的扫描录入、高值耗材出库明细与病人已用耗材明细的核对 持平 强化 耗材临床库存差异和计费差错管理 设备科负责监督、检查 医院引入基于RFID的智能存储设备、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计费标签扫码确费等,完善临床库存差异和计费差错的管理手段 增加 强化 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管理 临床发现药品、耗材使用中的问题,上报至药品和耗材管理部门,医院进行事件调查、约谈供应商和厂家、提供解决方案和上报药监局 SPD服务商参与配合事件调查、约谈供应商和厂家、提供解决方案 持平 强化 应急物资管理 医院负责采购、存储和发放应急物资 医院强化应急物资的采购计划和临床发放管理,SPD服务商发挥其渠道优势和院外物流中心储备能力优势,参与应急物资供应管理 增加 强化 临床耗材申领预算审批和耗占比管理 医院基于系统数据分析来审核临床提交的月度/季度耗材预算,并制作每月/季度各科室药品、耗材占比分析报告 SPD服务商提供分析数据支持,不参与具体管理流程 增加 强化 药品和医用耗材超常使用预警 医院负责对超出常规使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及时进行预警 SPD服务商不参与 增加 强化 上述20项管理职能中,有11项药剂科和设备科的履职精力和资源投入普遍减少,主要为药品、耗材的日常供应操作管理;有5项持平;在药品、耗材成本与预算管理、应急物资管理等4项职能上加大了精力投入,从“医院+SPD供应链的整体”来看,各项职能的管理能力均得以加强。调研发现,引入SPD供应链后,药品和耗材的采购和管理更多的聚焦于耗材成本精细化管控和耗材管理与临床服务标准的提升,大大节约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医院的运营效率。
3. SPD供应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
SPD模式下,医院药品和耗材原有的管理体系从组织、流程、信息系统,到服务评价和绩效考核,难以直接覆盖对新模式及服务商的管理,同时伴随实践的深入和医改的深化,一些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
3.1 规章制度与流程体系未及时更新
在院内药品、耗材管理体系中引入SPD供应链这一新的参与者之后,医院引入了与SPD供应链配套的管理和作业流程,这些流程往往集中在以SPD供应链为作业主体的环节,一些医院并未及时修订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和流程。
3.2 院方与SPD供应链运营方的角色权限、责任定义不够清晰
典型的包括对于发生在院内流转环节的物权责任边界定义含糊,不仅包含院内各部门、科室的责任,也包含院方与SPD供应链运营方及其上游供应商直接的物权责任界定;在信息系统对接和日常作业中对信息安全和敏感数据缺乏完备的权限分配和保密细则约定。
3.3 面向SPD供应链药品、耗材供应的服务评估与绩效考核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案例中,院方对SPD服务商的考核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并清晰纳入药品、耗材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也未建立与医院药品、耗材管理目标相对应的专门的SPD供应链服务评估与绩效考核体系。
3.4 对SPD供应链运营商的定位局限
从服务范围看,大多数项目将SPD供应链运营商局限在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供应,对于办公用品、小型设备等可共享流程和作业资源的领域还存在成本和效率挖潜空间。
从药品和耗材的品牌和渠道决策看,鉴于质量与服务的担忧等因素,院方普遍未向SPD供应链运营商放权,SPD供应链运营商往往停留在按照院方既定的品牌和渠道决策进行采购执行,很少能主动提供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4. 对策分析
4.1 通过SPD供应链模式导入完善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内控体系
实施SPD供应链模式,是梳理和提升医院自身药品和医用耗材内控管理体系的一个契机[10-11],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注意5个要点:①管住人。在原有制度和流程中进行更新和修订,将SPD供应链运营商各岗位和人员纳入医院管理体系中,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勤、考核、行为规范等,均需以SPD供应链运营商备案审批的方式纳入到院方的管理范围中。②管住事。需要针对SPD模式的服务解决方案,对医院原有制度和流程进行修订或增补,避免SPD供应链服务流程游离于医院内控体系之外。③管住风险与责任。在制度和流程体系再造中,对风险与责任(比如涉及合规及人财物的各类风险问题、产品质量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物权责任、信息安全责任等)需要尽可能用细化的书面形式描述,对常见问题需要进行穷举式约定,并对实践中发生的无法沿用原有制度和流程进行责任判定和操作指引的问题进行及时更新增补[12]。④制度与流程先行。做好事前控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实施SPD模式的医院,也要力求做到在引入新的服务方案时,比如新增某种针对手术室的服务方案,先行编制和颁布详细的制度和流程[13],并开展培训。⑤及时更新。在内控体系中往往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制度的制度” “关于流程的流程”,制度和流程的版本需要根据实际管理与作业的需求和变化进行及时更新,这一点在实践中极易被忽视。
4.2 建立完善的SPD供应链运营商的服务评估与绩效考核体系
对SPD供应链运营商的绩效考核,根本目的在于找到需要坚持的优点和需要改善的问题,参照医院耗材主管部门自身的工作目标,形成下一阶段SPD供应链运营商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计划。医院对药品、耗材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不能直接套用于SPD供应链运营商。建立SPD供应链运营商的服务评估与绩效考核体系需关注如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日常的检查与自查制度;二是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对产品供应、服务品质、数据准确性、成本控制等进行定期(半年度)评估;三是进行定期的(年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对象应涵盖临床科室(产品供应、产品质量和人员服务)、安保部门(安全生产)、信息部门(信息安全、系统对接)、上游厂商等。
4.3 从发展的视野对SPD服务商进行新的定位
4.3.1 拓展SPD服务商的服务范围
对于经实践检验具备药品和耗材服务能力的SPD供应链运营商,院方可以逐步将小型医疗设备、后勤办公用品等纳入其服务范围,以进一步降低医院成本[14]。
4.3.2 进一步发挥SPD供应链运营商及SPD模式在降低药品、耗材成本中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SPD供应链运营商在产品、渠道、采购规模方面的优势能力[15],需要给予其在产品进院决策流程中的清晰目标、责任和对应的权力。可以将供货渠道从院方审批/审核制转变为备案制为起点,即院方决策确定产品品牌后由SPD供应链运营商确定价格最优的供货渠道,然后逐步要求SPD供应链运营商提供不同品牌的效价比/性价比分析,让其适度参与品牌选择决策。在未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DIP模式下,不同手术方案中耗材品牌和供货渠道/供货价格对医院收支影响程度更为显著,医院需要前瞻性地选择和培育具有优秀的渠道能力、价格谈判能力和具备一定的产品知识的SPD供应链运营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同时,要关注和主动寻找其他医疗机构实施联合带量采购的问题。国家层面的单品种带量采购谈判、医疗机构联合体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带量采购、单家医院自身的耗材采购与成本优化,是共为一体的耗材降本组合拳。医院借助SPD供应链运营商实现从医疗机构联合体的层面搭建和完善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体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
表 1 口服给药后体内以美沙拉嗪表征的药动学参数
样品 cmax
(μg/ml)tmax
(h)t1/2
(h)MRT
(h)AUC0~48
(μg·h/ml)AUC0~∞(μg·h/ml) 自研制剂 5.66±0.77 4.3±0.8 15.92±4.64 18.21±4.76 53.94±4.03 59.49±7.24 市售制剂 6.74±0.41 5.0±1.1 13.97±3.40 16.97±3.56 66.49±5.16 71.68±8.85 表 2 口服给药后体内以乙酰美沙拉嗪表征的药动学参数
样品 cmax
(μg/ml)tmax
(h)t1/2
(h)MRT
(h)AUC0~48
(μg·h/ml)AUC0~∞ (μg·h/ml) 自研制剂 7.93±0.75 5.7±0.8 7.32±0.51 9.93±0.30 75.05±4.91 75.56±5.02 市售制剂 10.22±1.37 6.0±0.0 6.84±1.01 10.02±0.81 94.27±8.67 94.79±8.56 -
[1] 马士杰, 罗小玲, 谢睿, 等. 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不同用药方式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疗效[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6, 25(11):1305-1306. [2] 林德鑫. 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激素抵抗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2(7):1001-1002. [3] 解占峰. 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8, 38(7):54-55. doi: 10.3969/j.issn.1000-1174.2018.07.025 [4] 苏诗娜, 谢清春, 梁超峰, 等. 美沙拉嗪缓释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今日药学, 2018, 28(4):233-237. doi: 10.12048/j.issn.1674-229X.2018.04.005 [5] 苏诗娜, 吕竹芬, 梁超峰, 等.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8, 34(2):127-136. [6] 许勇, 王闰. LC-MS/MS法测定吡非尼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J]. 中南药学, 2015, 13(9):919-922. doi: 10.7539/j.issn.1672-2981.2015.09.007 [7] 吴畅烜, 缪明星, 王毅兵, 等. LC-MS法研究熊胆粉提取物中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J]. 中南药学, 2016, 14(7):716-720. [8] 饶志, 秦红岩, 邵云云, 等.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尿液及结肠组织中美沙拉嗪及其代谢产物N-乙酰-5-ASA的浓度[J].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14):1252-1257. [9] 陈云. 美沙拉嗪对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完整性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7):3881-3882. [10] 王星星, 贺沁, 赵婕, 等. 美沙拉嗪联合酪酸梭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 2019, 17(1):5-8. [11] 黄林雄, 战丹, 韦文俊, 等. 糖苷PAL在大鼠胃肠道吸收动力学研究[J]. 中南药学, 2009, 7(5):335-337. [12] 李楠, 冯玲玲, 蒋学华, 等.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胃肠道吸收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 51(12):994-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