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西他滨(gemcitabine, GEM)是一种脱氧胞苷拟似物和核苷还原酶抑制剂,属嘧啶类抗肿瘤代谢物,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和G1期的肿瘤细胞,并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使DNA断裂,而使细胞死亡[1]。GEM抗瘤谱较广,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的一线治疗,也可用于恶性淋巴瘤、卵巢癌、鼻咽癌的治疗。尽管GEM的抗肿瘤疗效确切,但其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有较大的损伤,导致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GEM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水肿、流感样症状等[2]。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GEM单药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对于多种晚期或转移性的癌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ADR的发生率在联合用药治疗组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加[3-5]。ADR会使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使得治疗效果下降,严重的ADR甚至会妨碍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使用吉西他滨化疗并发生ADR的患者,探究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旨在为临床规避不良反应发生并合理使用吉西他滨提供指导。
-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检索我院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使用吉西他滨进行化疗患者的病例共750份,并通过调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上报的吉西他滨相关ADR报告共312份。
-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法,根据ID号检索相应的病例,利用EXCEL 2016软件详细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个人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肝基础疾病)、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值、化疗方案、原患癌种及ADR累及器官/系统等信息,并根据记录结果进行与ADR的相关性分析。
-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对患者一般资料中与ADR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详见表1。
表 1 ADR与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一般因素 例数 ADR ADR发生率
(%)χ2 P 发生 未发生 性别 男性 446 164 282 36.77 10.560 0.001 女性 304 148 156 48.68 年龄 18~49 226 90 136 39.82 6.183 0.045 50~69 469 207 262 44.14 70~90 55 15 40 27.27 BMI <18 63 25 38 39.68 0.86 18~25 550 232 318 42.18 0.291 >25 137 55 82 40.15 5 由表1可见,ADR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具有相关性(P=0.001),女性可能为ADR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ADR在三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提示50~69岁是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发生的高危年龄段。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发生率在不同的BM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5),提示BMI与ADR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
对患者个人史中与ADR发生相关的病史和行为因素进行分析,详见表2。
表 2 ADR与患者个人史的相关性分析
个人史 例数 ADR ADR发生率
(%)χ2 P 发生 未发生 高血压 是 113 50 63 44.25 0.384 0.536 否 637 262 375 41.13 糖尿病 是 76 34 42 44.74 0.343 0.558 否 674 278 396 41.25 吸烟史 是 207 84 123 40.58 0.123 0.726 否 543 228 315 41.99 饮酒史 是 124 50 74 40.32 0.100 0.752 否 626 262 364 41.85 肝脏基础疾病 是 76 72 4 94.74 98.288 0.000 否 674 240 434 35.61 由表2可知,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发生率在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表明这4项因素与ADR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发生率在有无肝脏基础疾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ADR发生率高达94.74%。
-
对患者KPS评分值与ADR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详见表3。由表3可见,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发生率在不同的KP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PS评分为80分和70分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30%、53.42%,提示KPS越低,ADR发生率越高。
表 3 ADR与KPS评分值的相关性分析
KPS值 例数 ADR ADR发生率
(%)χ2 P 发生 未发生 90 353 123 230 34.84 13.774 0.001 80 324 150 174 46.30 70 73 39 34 53.42 -
对患者不同化疗方案与ADR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详见表4。由表4可见,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发生率在不同化疗方案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312例ADR中,患者的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其中13例为单药用药,267例为二联用药,其余均为三联或四联用药,其中与铂类联用的次数最多,但ADR发生率相对较低,为40.58%,与紫杉醇类联用的ADR发生率较高,为61.54%。
表 4 ADR与化疗方案的相关性分析
化疗方案 例数 发生
ADRADR发生率
(%)χ2 P GEM 61 13 21.31 20.780 0.004 GEM+铂类 515 209 40.58 GEM+单抗 14 5 35.71 GEM+铂类+单抗 28 16 57.14 GEM+氟尿嘧啶类 87 45 51.72 GEM+氟尿嘧啶类+单抗 16 9 56.25 GEM+紫杉醇类 13 8 61.54 其他 16 7 43.75 -
对患者原发病情况与ADR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详见表5。
表 5 ADR与原患癌种的相关性分析
癌种 例数 发生ADR ADR发生率(%) χ2 P 肺癌 260 88 33.85 25.739 0.001 乳腺癌 99 51 51.52 胸腺癌 8 5 62.50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119 45 37.82 头颈部恶性肿瘤 115 42 36.52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29 17 58.62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25 11 44.00 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84 48 57.14 骨与软组织肉瘤 11 5 45.45 合计 750 312 41.60 由表5可见,吉西他滨的ADR发生率在不同的癌种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的ADR发生例数最多,但其ADR发生率最低。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胆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等)中发生率也较低。乳腺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ADR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吉西他滨的适用癌种、特定癌种的特定发病性别有关。除此之外,吉西他滨相关的ADR在胸腺癌中的发生率最高,占比62.50%,提示胸腺癌是ADR发生的高危因素。
-
吉西他滨相关的ADR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中以血液系统居多,共96例次,以骨髓抑制最明显。其次是消化系统的损害,出现最多的是严重的恶心呕吐、便秘,分别为16例次、15例次,详情见表6。
表 6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累及器官/系统 例次 构成比(%) 临床症状 消化系统 62 17.17 腹泻(10)、便秘(15)、口腔溃疡(1)、肝功能异常(10)、严重恶心呕吐(16)、口干(3)、嗳气(1)、打嗝(1)、反酸烧心(1)、口腔溃疡(1)、便血(3) 循环系统 8 2.22 低血压(1)、心律失常(1)、心悸(4)、心前区不适(2) 血液系统 96 26.59 骨髓抑制(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下降)(69)、贫血(25)、鼻腔出血(2) 泌尿系统 5 1.39 尿失禁(2)、无尿(2)、出血性膀胱炎(1) 呼吸系统 44 12.19 咳嗽咳痰(16)、胸闷胸痛(7)、气喘(4)、痰中带血(2)、流感样症状(2)、发热(11)、寒颤(1)、干渴、咽部不适(1) 神经系统 52 14.40 神经毒性(2)、头晕头痛(40)、耳鸣(1)、癫痫(2)、右颈部胀痛(1)、左侧额部阵发性闷痛(1)、腰背痛(3)、嗜睡(2) 皮肤及附件 47 13.02 面色潮红(10)、皮疹(13)、皮肤瘙痒(19)、红色斑丘疹(2)、手足脱皮(1)、皮肤发黑(2) 局部损害 8 2.22 颜面水肿(3)、四肢水肿(5) 全身性损害 39 10.80 全身肌肉酸痛(11)、极度疲乏(27)、全身多发出血点(1) 合计 361 100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发生该不良反应症状的例次。 -
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患者的性别、年龄对GEM相关ADR的影响,探讨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的特点[6]。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肝脏基础疾病史、KPS评分、化疗方案、原患癌种对GEM相关的ADR均会产生影响,同时发现了2例新的不良反应(癫痫)。
-
312份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该结果与王颖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6],可能原因是女性的身体素质较男性差,对ADR更敏感。ADR的发生年龄大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其中50~69岁患者共有207例次,占到312份ADR报告绝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7],恶性肿瘤发病率在0~3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低,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升高,中老年是肿瘤高发的年龄阶段。同时,中老年患者大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较多,且自身的药物代谢速度下降,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这些都增加了ADR的发生率。故中老年人的用药应当更加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8],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等,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必要时暂停用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肝基础疾病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消除GEM[9]的机制是通过胞嘧啶核苷脱氨酶(CDA)脱氨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2’,2’-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这种脱氨作用发生在肝脏、血液以及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内。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会减弱GEM在体内的消除,使得药物蓄积,产生更大的毒副作用。在化疗方案执行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对肝功能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有肝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当减少GEM的剂量,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可给予保肝药防止进一步的肝损害。对于已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应及时停止用药,加强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并给予治疗药物如硫普罗宁、多烯磷脂酰胆碱、辅酶A等[10]。
KPS是患者的功能状态评分标准,用于评价患者化疗前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越好,对于化疗药物的耐受性越好,临床上建议医师对每一个化疗的患者进行KPS评分。
-
312例ADR报告中,联合用药达299例,其中与紫杉醇类药物联用的ADR发生率最高,为61.54%,其次为与铂类和单抗类的三联用药,为57.14%。紫杉醇类药物是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胞微管,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增殖[11]。紫杉醇类药物常见的ADR是骨髓抑制、胃肠道毒性、心脏毒性、超敏反应等,其与吉西他滨都具有明显的骨髓抑制[10],两者合用可能导致较严重的骨髓抑制。由于本研究中吉西他滨和紫杉醇类药物联合用药的病例数少,故两者联用是否会发生较高的ADR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联合用药在化疗过程中是增加ADR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吉西他滨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时,应当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尤其是对于年龄在50~69岁之间、有肝脏基础疾病,既往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降低药物的剂量强度或预防性使用促髓细胞因子药[12]等措施。
-
吉西他滨相关的ADR累及的器官/系统,首要的为血液系统,最常见的表现为骨髓抑制,这与之前的报道相一致[6, 13]。骨髓抑制为其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随着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推进,其血液学毒性会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的下降以及贫血[14]。临床应用吉西他滨化疗过程中有过多次重度骨髓抑制的报道[15-16],故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建议一周2次,一旦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应及时减低剂量甚至停药,同时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可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纠正白细胞、粒细胞的减少,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血小板生长因子等药物升高血小板,当男性患者血红蛋白小于110 g/L,女性患者小于100 g/L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状况[17]。
其次累及的为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但其极少产生剂量限制性毒性,通常使用止吐药物如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等就能得到控制。GEM、紫杉醇类和氟尿嘧啶类药物是低度致吐类化疗药,奥沙利铂、卡铂是中度致吐类药物,顺铂是高度致吐类药物[18],联合用药会较单一用药更容易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且312份ADR报告中绝大部分患者为联合用药。16例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的病例中,有7例与顺铂联用,5例与卡铂联用,2例与氟尿嘧啶联用,2例与紫杉醇联用,在给予止吐药物治疗后均有好转。临床上建议在使用吉西他滨化疗之前,尤其是与顺铂、卡铂、奥沙利铂这些具有中高度致吐性的化疗药合用时,应当预防性地给予止吐药物。便秘是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症状较轻者可通过饮食护理缓解症状,严重者可给予乳果糖或开塞露治疗[19]。
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现癫痫,这是既往研究中没有的[6, 13, 16],属于新发的不良反应,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胡巧织[20]等人报道过一例紫杉醇引起癫痫大发作的病例,其致痫机制可能是由于降低惊厥阈值,导致局灶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21],但GEM的致痫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中的两例患者均是GEM单药治疗的患者,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均否认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史、癫痫病史,只有1例患者有癫痫家族史,在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临床应用吉西他滨时,应当详细询问病史,如有癫痫病史、脑部疾病史、家族史等的患者,应当慎重,对于已发生的癫痫需及时做出处理,避免产生永久性的损害。
-
通过调取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GEM化疗患者的750例病例,并综合分析312份出现ADR的病例,发现GEM相关的ADR个体化差异大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50~69岁是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同时女性的ADR发生率高于男性;有肝脏基础疾病、KPS评分低的患者应当减少给药剂量;联合用药的ADR显著高于单药治疗,尤其是与紫杉醇类药物联用;胸腺癌中发生GEM相关的ADR相对较高;研究中新出现2例癫痫,需要在以后的用药中加以关注。临床医生在化疗前应当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对其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做到提前预防。作为临床药师,应当协同医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化疗期间密切监护不良反应,及时反馈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312 cases of gemcitabine
-
摘要:
目的 收集我院吉西他滨不良反应(ADR)的资料,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从医院信息系统导出我院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使用吉西他滨化疗的患者病例,提取其相关的ADR报告,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统计采用SPSS 18.0进行。 结果 750份病例中,吉西他滨相关的ADR有312份,其中女性患者ADR发生率较男性患者高(48.68%比36.77%);50~69岁年龄段的ADR发生率最高(44.14%);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越低的患者对化疗药物越敏感,越容易发生ADR;联合用药方案中,吉西他滨+紫杉醇类化疗方案的ADR发生率最高(61.54%);胸腺癌的ADR发生率最高(62.50%),其次为血液系统肿瘤和生殖系统肿瘤(分别为58.62%和57.14%);ADR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以血液系统毒性为主,常见的是骨髓抑制,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结论 吉西他滨相关的ADR个体化差异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当根据个体情况使用化疗药物,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the data of gemcitabine adverse reactions (AD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ADR occurrence were analyzed. The guidance for the rational clinical use of gemcitabine was provided. Methods From our information system,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gemcitabine chemotherapy from September 2008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related ADRs were summariz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8.0. Results Among the 750 cases, there were 312 ADRs related to gemcitabine treatment, of which the incidence of ADR was higher in female patients than in male patients (48.68% vs 36.77%) and the highest incidence in the age group of 50-69 years (44.14%).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status (KPS) scor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chemotherapeutic drugs, and more likely to develop ADR. During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emcitabine+paclitaxel chemotherapy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R (61.54%) and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R in thymic carcinoma (62.50%), followed by hematological and reproductive system tumors (58.62% and 57.14%, respectively); ADR involvement in organs/systems is mainly caused by hematological toxicity. The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is common, followed by digestive system damage. The majo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nausea and vomit. Conclusion Gemcitabine-related ADR has a large individualized difference and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Chemotherapy should be use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conditions to improve clinical safety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
Key words:
- gemcitabine /
- adverse drug reaction /
- chemotherapy
-
丙戊酸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全身和部分发作类型的癫痫,同时,丙戊酸钠也可用于治疗与双向情感障碍相关的躁狂发作[1]。丙戊酸钠中毒可能偶然发生,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尤其是对有自残意图的患者[2]。急性丙戊酸钠中毒通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肝酶升高、血氨升高和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等。严重过量使用丙戊酸钠的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抑制、代谢性酸中毒、脑水肿等,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3]。本文报道一例丙戊酸钠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为临床救治药物中毒患者中如何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提供参考。
1. 病例概况
患者,女性,22岁,身高165 cm,体重55 kg。因“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0.5 g/片)60片4 h”入院。入院前4 h患者因情绪激动自服丙戊酸钠缓释片(0.5g/片)60片(准确计数)后依次出现少语,乏力,嗜睡,但无明显呕吐。
患者自2年前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20mg qd、丙戊酸钠缓释片0.5g qn,规律服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等慢性疾病,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吸烟史,偶有饮酒。
急诊查体:血压145/91 mmHg,心率127次/min,体温37.4℃,呼吸频率2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腹软,未及明显包块,无明显肌紧张。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2.47 mg/L,白细胞6.82×109/L,血小板38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52%,谷丙转氨酶12.7 U/L,结合胆红素2.0 μmol/L,血氨24 μmol/L,白蛋白41 g/L,血红蛋白133 g/L,血总淀粉酶106.8 U/L,血钾3.3 mmol/L,血肌酐63 μmol/L,乳酸3.8 mmol/L,尿隐血1+。肺部CT:两肺下叶炎症。
急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307.8 mg/L。立即予以洗胃催吐,洗胃容量为20 000 ml,无明显药物碎屑洗出。同时给与纳洛酮促醒、呋塞米利尿、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保肝、奥美拉唑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转入ICU继续治疗。入院诊断:急性丙戊酸钠中毒,肺部感染,双向情感障碍。
2. 治疗经过及临床药师建议
患者转入时嗜睡乏力,鼻导管吸氧。有文献报道,如果急性摄入丙戊酸钠超过200 mg/kg或血药浓度大于180 mg /L的患者,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发生震颤、躁动、脑水肿等神经功能损伤[4]。考虑到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较高,临床医生开放中心静脉通路,行连续静脉-静脉透析-滤过治疗(CVVHDF),处理前急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317.4 mg/L,CVVHDF模式,血流速度160 ml/min,脱水速度110 ml/h,透析液2000 ml/h。首次CVVHDF后,立即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150.3 mg/L,仍然偏高,CVVHDF后约8 h查血药浓度为260.9 mg/L,药师建议行CVVHDF联合血液灌注加速药物的清除。
入院第2天,患者神志清,精神软,乏力状,气平,心律齐,血氨67 μmol/L,血红蛋白110 g/L,白蛋白34.8 g/L,余未见明显异常,针对血氨升高,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 qd,继续补液、护胃、保肝等治疗。并行血液灌流治疗3 h,低分子肝素体外抗凝,血流速度160 ml/min。血液灌流后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97.7 mg/L。第3天,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227.8 mg/L,血氨116.5 μmol/L,白蛋白28 g/L,总蛋白56 g/L,临床药师建议补充人血白蛋白,血总淀粉酶139.9 U/L,关注胰腺炎可能。患者诉入院以来没有大便,腹部听诊器检查提示肠鸣音较弱,临床药师结合患者血氨较高,建议医生使用乳果糖口服液,20 ml tid。患者精神状态可,神志清,精神软,考虑到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剂量过大,组织器官可能存在药物蓄积,故继续行CVVHDF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方法同前。治疗后,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73.5 mg/L。第4天,查血药浓度65 mg/L,血氨96 μmol/L,入院第5天血药浓度41 mg/L,血氨28 μmol/L,精神状态可,神志清,嗜睡情况明显好转,转出ICU。在住院期间,除白蛋白短暂降低,血氨升高外,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予以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急诊各种药物过量患者呈现上升趋势,服用药物也越来越复杂。临床上能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较少。而近年来开展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采用荧光免疫法,具有简便、快速,临床实用性强等特点[5]。
丙戊酸钠口服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血药浓度50 mg/L时蛋白结合率约为94%,血药浓度100 mg/L时,蛋白结合率为80%~85%,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和肝、肾、肠、脑等组织,大部分经肝脏代谢,包括与葡萄糖醛酸共价结合和β氧化酶氧化等过程,后大部分经肾脏排泄。丙戊酸钠为小分子化合物,水溶性较强,蛋白结合率高,考虑到患者吞服丙戊酸钠缓释片剂量过大,且血药浓度较高,文献报道急性摄入丙戊酸钠过多,血药浓度大于180 mg/L常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震颤、躁动、脑水肿等神经功能损伤,丙戊酸钠组织器官药物浓度高可能损伤肝、脑、肾等多种重要器官[4]。有文献报道大鼠口服丙戊酸钠半数致死量折算到人的半数致死量为0.13~0.16 g/kg[6],按照患者60 kg计算,半数致死剂量约为8~10 g,极限致死剂量为15 g左右,该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总量达到30 g,具有积极抢救的意义。
过量服用丙戊酸钠虽无特效解毒剂,但亦无洗胃禁忌证。专家共识认为,对无特效解毒剂的急性重度中毒患者,即使已超过6 h仍可考虑洗胃[7],丙戊酸钠缓释片服药10 h可溶出80%左右[8],其说明书亦指出洗胃治疗在药物摄入后10~12 h内仍然有效果,故临床药师认为对该患者进行洗胃处理很合理且必要。
丙戊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中溶解后呈弱碱性,pH7.5~9.0,加强利尿可促进丙戊酸钠的排出。临床药师结合丙戊酸钠理化性质、药动学特点,建议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血液灌流相结合的方法清除药物。文献表明,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可以加快丙戊酸的消除。在一项病例研究中,血液透析使丙戊酸半衰期从治疗前13 h减少到治疗后1.7 h,并在治疗4 h内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改善[9]。当血清丙戊酸钠浓度降至50 ~ 100 mg /L (350 ~ 700 mmol/L)时,可停止体外治疗。
在本例中,临床医生紧急开放中心静脉通路,行CVVHDF治疗,快速稳定降低患者血液中游离态丙戊酸钠浓度。经10 h CVVHDF治疗,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从317 mg/L降低至150 mg/L,8 h后血药浓度又反跳至261 mg/L。血液净化一次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可能出现反跳现象[10],缘于组织器官药物浓度依然较大,药物重新分布导致血药浓度再次上升。临床药师考虑到丙戊酸钠蛋白结合率高,而CRRT主要用于高水溶性、小分子、低蛋白结合率的毒物清除,对结合态丙戊酸钠清除效果不佳,故建议在CRRT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主要用于高蛋白结合率、高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毒物,树脂灌流器对蛋白结合和脂溶性分子清除较好,经3 h血液灌流,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从261 mg/L降低至97.7 mg/L,清除效果较显著。在体内,丙戊酸钠以游离状态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药效,因丙戊酸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血浆蛋白含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游离丙戊酸钠浓度,进而影响药效或产生毒性不良反应[11]。有研究证实等量丙戊酸钠随血浆蛋白的增加,游离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呈下降趋势[12],当患者血浆白蛋白降低时适当补充白蛋白可以减小丙戊酸钠的毒副作用。
丙戊酸钠导致的血氨升高及相关的高氨血症性脑病时有报道[4],可表现为精神错乱、癫痫发作、嗜睡等,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临床应密切关注患者血氨变化。患者入院第二天血氨升高,达67 μmol/L,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 qd。本药可提供尿素和谷氨酰胺合成的底物,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同时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鸟氨酸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的解毒全过程;门冬氨酸参与肝细胞内核酸的合成,以利于修复被损伤的肝细胞[13]。入院第三天患者诉入院以来无大便,且血氨升至116.5 μmol/L,故临床药师建议口服乳果糖,乳果糖为渗透性轻泻剂,在小肠内不被水解吸收,其渗透性使水和电解质保留于肠腔,本药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成乳酸、醋酸,使肠内渗透压进一步升高,粪便容量增大,刺激肠蠕动,产生导泄作用。结肠内生成的乳酸和醋酸可以使肠腔pH值降低,形成不利于分解蛋白质的细菌生存、繁殖的酸性内环境,从而减少氨的产生,酸性环境还可使NH3转变为NH4+,解离状态的NH4+脂溶性小,肠道难以吸收而随粪便排出,当结肠内pH值从7.0降至5.0时,结肠黏膜不仅不吸收氨入血,反而从血液中向结肠排出氨[14]。乳果糖在治疗便秘的同时可以降低血氨。
-
表 1 ADR与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一般因素 例数 ADR ADR发生率
(%)χ2 P 发生 未发生 性别 男性 446 164 282 36.77 10.560 0.001 女性 304 148 156 48.68 年龄 18~49 226 90 136 39.82 6.183 0.045 50~69 469 207 262 44.14 70~90 55 15 40 27.27 BMI <18 63 25 38 39.68 0.86 18~25 550 232 318 42.18 0.291 >25 137 55 82 40.15 5 表 2 ADR与患者个人史的相关性分析
个人史 例数 ADR ADR发生率
(%)χ2 P 发生 未发生 高血压 是 113 50 63 44.25 0.384 0.536 否 637 262 375 41.13 糖尿病 是 76 34 42 44.74 0.343 0.558 否 674 278 396 41.25 吸烟史 是 207 84 123 40.58 0.123 0.726 否 543 228 315 41.99 饮酒史 是 124 50 74 40.32 0.100 0.752 否 626 262 364 41.85 肝脏基础疾病 是 76 72 4 94.74 98.288 0.000 否 674 240 434 35.61 表 3 ADR与KPS评分值的相关性分析
KPS值 例数 ADR ADR发生率
(%)χ2 P 发生 未发生 90 353 123 230 34.84 13.774 0.001 80 324 150 174 46.30 70 73 39 34 53.42 表 4 ADR与化疗方案的相关性分析
化疗方案 例数 发生
ADRADR发生率
(%)χ2 P GEM 61 13 21.31 20.780 0.004 GEM+铂类 515 209 40.58 GEM+单抗 14 5 35.71 GEM+铂类+单抗 28 16 57.14 GEM+氟尿嘧啶类 87 45 51.72 GEM+氟尿嘧啶类+单抗 16 9 56.25 GEM+紫杉醇类 13 8 61.54 其他 16 7 43.75 表 5 ADR与原患癌种的相关性分析
癌种 例数 发生ADR ADR发生率(%) χ2 P 肺癌 260 88 33.85 25.739 0.001 乳腺癌 99 51 51.52 胸腺癌 8 5 62.50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119 45 37.82 头颈部恶性肿瘤 115 42 36.52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29 17 58.62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25 11 44.00 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84 48 57.14 骨与软组织肉瘤 11 5 45.45 合计 750 312 41.60 表 6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累及器官/系统 例次 构成比(%) 临床症状 消化系统 62 17.17 腹泻(10)、便秘(15)、口腔溃疡(1)、肝功能异常(10)、严重恶心呕吐(16)、口干(3)、嗳气(1)、打嗝(1)、反酸烧心(1)、口腔溃疡(1)、便血(3) 循环系统 8 2.22 低血压(1)、心律失常(1)、心悸(4)、心前区不适(2) 血液系统 96 26.59 骨髓抑制(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下降)(69)、贫血(25)、鼻腔出血(2) 泌尿系统 5 1.39 尿失禁(2)、无尿(2)、出血性膀胱炎(1) 呼吸系统 44 12.19 咳嗽咳痰(16)、胸闷胸痛(7)、气喘(4)、痰中带血(2)、流感样症状(2)、发热(11)、寒颤(1)、干渴、咽部不适(1) 神经系统 52 14.40 神经毒性(2)、头晕头痛(40)、耳鸣(1)、癫痫(2)、右颈部胀痛(1)、左侧额部阵发性闷痛(1)、腰背痛(3)、嗜睡(2) 皮肤及附件 47 13.02 面色潮红(10)、皮疹(13)、皮肤瘙痒(19)、红色斑丘疹(2)、手足脱皮(1)、皮肤发黑(2) 局部损害 8 2.22 颜面水肿(3)、四肢水肿(5) 全身性损害 39 10.80 全身肌肉酸痛(11)、极度疲乏(27)、全身多发出血点(1) 合计 361 100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发生该不良反应症状的例次。 -
[1] OTTAIANO A, CAPOZZI M, DE DIVITIIS C, et al. Gemcitabine mono-therapy versus gemcitabine plus targeted therapy in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hase Ⅲ trials[J]. Acta Oncol,2017,56(3):377-383. doi: 10.1080/0284186X.2017.1288922 [2] AAPRO M S, MARTIN C, HATTY S. Gemcitabine: a safety review[J]. Anticancer Drugs,1998,9(3):191-201. doi: 10.1097/00001813-199803000-00001 [3] HAMADA C, OKUSAKA T, IKARI 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emcitabine plus S-1 in pancreatic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 Br J Cancer,2017,116(12):1544-1550. doi: 10.1038/bjc.2017.128 [4] TOMITA Y, SAITO T, OKADOME M, et al.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in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J]. Int J Clin Oncol,2014,19(4):662-666. doi: 10.1007/s10147-013-0599-5 [5] SUYAMA T, UEDA T, FUKASAWA S, et al. Combination of gemcitabine and paclitaxel as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urothelial carcinoma[J]. Jpn J Clin Oncol,2009,39(4):244-250. doi: 10.1093/jjco/hyp003 [6] 王颖, 邱爽, 崔向丽. 112例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分析[J]. 药物安全与合理应用, 2014, 23(17):2085-2088. [7] 陈万青, 郑荣寿, 曾红梅, 等. 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 2015, 24(01):1-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170 [8] 杨堆进. 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9):174-177. [9] DERISSEN E J B, HUITEMA A D R, ROSING H, et al. Intracellular pharmacokinetics of gemcitabine, its deaminated metabolite 2', 2'-difluorodeoxyuridine and their nucleotides[J]. Br J Clin Pharmacol,2018,84(6):1279-1289. doi: 10.1111/bcp.13557 [10] 张艳华, 刘红. 抗肿瘤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与防治[J]. 药物警戒, 2010, 7(12):40-43. [11] 马力, 时俊峰, 童宁. 紫杉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研究[J]. 中国药房, 2018, 29(21):3014-301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21.30 [12] 王喆元, 吴洪斌, 凌云华, 等. 我院2009年57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上海医药, 2010, 31(11):512-515. doi: 10.3969/j.issn.1006-1533.2010.11.012 [13] 吴洪斌, 潘丽琴, 刘加葳. 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3):176-177. doi: 10.3969/j.issn.1008-5734.2003.03.015 [14] 许晓东, 徐志英. 吉西他滨致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J]. 北方药学, 2013, 10(11):20-21. [15] 李捷, 欧阳学农, 陈曦. 吉西他滨合用顺铂致严重过敏反应及重度骨髓抑制1例[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6):371-372. doi: 10.3969/j.issn.1005-0698.2005.06.021 [16] 郑刚, 李成建, 王景禄. 吉西他滨不良反应[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10):2414. doi: 10.3969/j.issn.1009-6647.2007.10.271 [17] 张玫, 丁金萌, 卢佳姝. 313例铂类化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99):179-181. [18] 陈强, 林小燕, 施纯玫. 肿瘤内科速查手册第2版[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71. [19] 袁卫华, 刘小渊. 肿瘤化疗后便秘56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8):1993. [20] 胡巧织, 龚巧燕, 边桂芝, 等.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致癫痫大发作1例[J]. 中国药物警戒, 2016, 13(6):378-379. [21] 史丽敏, 余俊先. 药物相关性癫痫的发作机制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1):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