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脉注射液临床上常用于辅助治疗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心肌梗塞引起组织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并触发细胞凋亡,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会加大心梗范围和心梗损伤[1]。心源性休克激活的炎症反应可诱导产生大量NO,促进细胞凋亡[2]。脓毒血症是由细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大量致炎因子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从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3],严重者可能引起感染性休克。本研究特选择抗氧化及抗炎能力作为生物效应指标,考察生脉注射液质量与生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
课题组前期对生脉注射液中11种成分[4]进行了指认并进行了定量,均符合药典标准。药理学实验表明,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木质素和麦冬皂苷等多种化学成分均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上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5-8],且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抗炎通路发挥对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9-10]。现今生物效应评价在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控制研究中有所应用[11-12],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了生物活性测定法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如洋地黄生物测定法和黄体生成素生物测定法,说明通过生物效应控制药品质量是可行的。
抗炎和抗氧化损伤是生脉注射液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机制,但现今的质量标准仅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能全面体现其整体的药效活性,为此,本研究尝试通过评价其抗氧化能力以及抗炎活性,建立有效的生脉注射液生物学质量控制方法。
-
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质量分数≥97%,含10%~20%苯,批号:PRPDE-JO,梯希爱(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水溶性维生素E (Trolox)、DMEM培养基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均购自北京Solarbio公司;胎牛血清(FBS,德国PAN Seratech公司);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NO检测试剂盒(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北京化工厂);水(屈臣氏)。
9批次生脉注射液分别由5个不同厂家生产,样品详细情况见表1。
表 1 生脉注射液样品来源、批号及有效成分含量(μg/ml)[4]
编号 生产厂家 批号 规格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e 人参皂苷Rg1 五味子醇甲 麦冬皂苷D S1 A 16120401005 10 ml/支 61.16 51.39 84.69 51.43 1.48 S2 B 160502 10 ml/支 101.69 55.61 88.99 73.09 3.42 S3 C 17071014 10 ml/支 56.99 44.87 80.42 36.78 1.68 S4 C 17040423 20 ml/支 63.12 44.51 81.54 39.63 1.28 S5 D 1704252 20 ml/支 77.15 62.10 86.11 29.05 3.62 S6 E 17091302 10 ml/支 85.52 57.74 88.45 33.55 1.40 S7 E 17092903 10 ml/支 80.43 41.52 86.36 37.30 1.33 S8 E 17061103 20 ml/支 74.88 61.06 80.00 35.18 1.72 S9 E 17053005 20 ml/支 79.97 48.54 80.34 44.83 1.59 -
电子分析天平(AB265-S,梅托勒-托利多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仪(B25-12DT,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S-2000A脱色摇床(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96孔板、多功能连续波长酶标仪(InfiniteM1000,TECAN公司);低速离心机(SC-3610,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MCO-15AC,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RAW264.7细胞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中心。培养条件:完全培养基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在37℃含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每天换液,细胞生长达对数生长期时,传代(传代比例为1:6)并开展实验,实验用细胞控制在10代以内。
-
取96孔板,每孔依次加入100 μl初浓度2.0%的受试液、100 μl 0.5 mmol/L DPPH溶液,震荡均匀后避光反应20 min。
测定方法:每孔依次加入100 μl受试液和DPPH溶液,在摇床上振荡均匀,避光反应20 min后,用酶标仪测定波长在517 nm处的吸光度。
-
考察内容:①线性关系:分别吸取样品编号为S9的药液,用纯水定容得到浓度为8%的生脉注射液受试液。逐级稀释,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该浓度下的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0.2081X+1.2209(r=0.9996)(图1-A),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体积浓度和平均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2.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②精密度:取样品S9,配制得到浓度2.0%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吸光度的RSD值为2.25%(见表2),表明该方法满足方法学精密度要求。③重复性:取样品S9,配制得到浓度2.0%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21%(见表2),表明该方法满足方法学重复性要求。④稳定性:取样品S9,分别于0、4、8、24、48和72 h,配制得到浓度2.0%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47%(见表3),表明该方法在72 h内稳定性良好。
表 2 1.0%生脉注射液对DPPH清除作用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编号 精密度试验 重复性试验 吸光度 均值 RSD(%) 吸光度 均值 RSD(%) 1 1.063 4 1.087 9 2.25 1.138 9 1.135 6 2.22 2 1.115 6 1.175 6 3 1.098 3 1.135 7 4 1.114 3 1.096 7 5 1.064 9 1.129 2 6 1.070 9 1.137 7 表 3 1.0%生脉注射液对DPPH的清除作用的稳定性
时间 吸光度 均值 RSD(%) 0 1.038 5 1.078 8 2.47 4 1.105 7 8 1.072 2 24 1.080 5 48 1.065 7 72 1.110 0 -
精密称定Trolox,加入100 μl无水乙醇溶解,纯水定容,得到初浓度为15.46 mmol/L的Trolox溶液。将其逐级稀释,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并计算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0.0789X+1.1674(r=0.9951)(见图1-B),表明Trolox清除DPPH能力在作用浓度0.43~5.56 m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将9批次生脉注射液清除DPPH自由基的结果与Trolox比较,折算得到各批次生脉注射液相当于水溶性Trolox的作用浓度(见图1-C)。结果表明,终浓度1.0%的各批次生脉注射液清除自由基能力相对于Trolox作用浓度范围为1.2~1.9 mmol/L,在清除自由基即抗氧化能力方各批次不存在较大差异。
-
使用完全培养基配制为1.2%的生脉注射液样品溶液,及初浓度100μg/ml的LPS样品溶液。
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制备成2×106个/ml的细胞悬液,以每孔100 μl注入96孔板。培养24 h后,弃去培养基,每孔加入100 μl样品溶液和100 μl的LPS溶液,孵育24 h后吸取50 μl上清液,按照Griess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酶标仪测定波长540 nm处的吸光度。
-
考察内容:①线性关系:精密吸取样品编号为S6的药液,用完全培养基制成浓度为4.0%的溶液。逐级稀释,测定吸光度并计算该浓度下的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为Y=–0.033ln(X)+0.243(r=0.9961)(见图2-A),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良好的NO分泌抑制能力并具有浓度依赖性,终浓度和平均吸光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2%~2.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②精密度:取样品S6,配制得到浓度为1.2%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吸光度的RSD值为1.71%(见表4),表明该法满足方法学精密度要求。③重复性:取样品S6,配制得到浓度为1.2%的受试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79%(见表4),表明该法满足方法学重复性要求。④稳定性:取样品S6,分别于0、4、8、24和48 h时,配制得到浓度1.2%的溶液,设置平行复孔,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其平均吸光度的RSD值为2.66%(见表5),表明该方法在48 h内稳定性良好。
表 4 1.2%生脉注射液对LPS刺激264.7细胞分泌NO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编号 精密度试验 重复性试验 吸光度 均值 RSD(%) 吸光度 均值 RSD(%) 1 0.276 0 0.272 9 1.71 0.272 9 0.285 0 2.79 2 0.272 3 0.281 1 3 0.265 0 0.289 0 4 0.276 1 0.291 6 5 0.275 0 0.290 6 表 5 1.2%生脉注射液对LPS刺激264.7细胞分泌NO的稳定性考察
时间 吸光度 均值 RSD(%) 0 0.264 5 0.262 3 2.66 2 0.273 6 4 0.257 4 24 0.257 4 48 0.258 6 -
精密称定eNOS抑制剂L-NAME,逐级稀释,按照“2.1.1“项下操作,测定并计算平均吸光度,以终浓度为横坐标(X),平均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关系方程为Y=–0.052ln(X)+0.152(r=0.9957)(见图2-B),表明L-NAME抑制NO分泌能力在0.05~0.55 m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将9批次生脉注射液抑制NO分泌能力的结果与L-NAME比较,折算得到各批次生脉注射液相对于L-NAME的作用浓度(见图2-C)。
结果显示,除S2和S8样品外,终浓度0.6%的各批次生脉注射液对应的L-NAME浓度范围均在0.06~0.16 mmol/L范围内,表明在抑制NO分泌能力即抗炎能力方面S2和S8与其他样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2对应的L-NAME浓度远高于其他样品,其抗炎活性远高于其他样品组,推测这可能与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有关,需要后续的实验加以证实。
-
测定抗氧化活性常用的方法有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检测(ABTS)法等,本实验首先采用DPPH法测定抗氧化能力,该方法操作简便,常用于体外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其中Trolox和维生素C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对照药[13-14],但相较之下,Trolox可通过清除自由基产生抗氧化机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15],而维生素C稳定性较Trolox差,所以该方法选择了该药作为阳性对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产生NO是NO产生的重要途径[16],L-NAME作为eNOS抑制剂,选择其作为对照药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价药物对细胞产生NO的抑制能力。
-
参考2015版药典生物测定方法,该试验通过测定生脉注射液的抗炎和抗氧化能力,初步建立了生脉注射液的生物效应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满足方法学要求,而且可以克服现行质量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还可以有效的评价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强度,实现“质-量-效”的有效结合[17]。
-
中药复方是一个组分复杂,不仅化学成分复杂,未知组分众多,而且其可能通过不同成分的配伍产生作用机制,即其药理机制不是单一化学成分能够阐明的,因此,仅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评价难以对其成分及作用进行全面阐述。生物效应质量控制方法能对中药复方的整体组分药效进行把控,从药理活性方面评价中药复方质量,弥补现有质控方法的不足。在生物效应质控方法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质控方法应根据药效及药理机制研究选择合适的生物效应指标,充分反映该药的药理活性特征;②选择的对照药应具有足够的专属性、关联性和可测性,能够充分准确地反映药物的生物效应[18-20]。参考已有的生物质量控制研究[11,21]并对生脉注射液可能的药理活性进行筛选,对此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其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行性高,方法学符合生物效应评价要求,可以反映生脉注射液的整体生物效应。但抗炎活性的测定实验要求较高的实验操作,且该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整体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并未对可能产生药理活性的化学组分和含量进行探究和测定,可能产生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值得后续的探讨。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Shengmai injection based on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biological effects
-
摘要:
目的 建立以抗氧化和抗炎效应为指标的生脉注射液质量评价方法。 方法 以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和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作为对照药,采用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对其抗氧化效应和对脂多糖(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抑制能力进行测定,将样品换算为相应浓度的对照药,对其方法学和生物效应进行控制和评价。 结果 各批次样品均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抗氧化效应,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各批次样品在抗氧化能力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在抗炎能力方面样品2和样品8与其他样品存在较大差异。 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以准确评价生脉注射液的抗氧化和抗炎效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Shengmai injection with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s indicators. Methods Using water-soluble vitamin E (Trolox) and 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 as control drugs, using trinitrophenyl-hydrazine (DPPH) method and nitric oxide (NO) detection kit, the anti-oxidation effect and the inhibition ability of lipopolysaccharide (LPS)-induced NO release from mononuclear macrophage RAW264.7 were measured. The sample was convert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control drug to control and evaluate its method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ffects. Results Each batch of samples had good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on effects with high precision and good repeatabilit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nti-inflammation capacity among batches of. Samples 2 and 8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other samples in anti-inflammatory ability.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can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anti-oxidant and anti- inflammatory effects of Shengmai injection. -
Key words:
- Shengmai injection /
- biological effect /
- quality control /
- anti-oxidant /
- anti-inflammatory
-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护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1]的通知,指出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等区域,应当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乳胶检查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隔离衣和防护服等防护设备。而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需要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具,局部皮肤因受到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潮湿环境等的影响,极易导致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MDRPI),不仅影响救治工作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为此,笔者针对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一线防疫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防护建议,并为后续压力性损伤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DRPI)概述
1.1 DRPI的定义与产生原因
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e,PI)通常被称为压疮(pressure ulcers)。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于2016年将压疮重新定义为压力性损伤,并将MDRPI定义为“由于用于诊断或治疗目的器械使用而产生的压力损伤,损伤部位表现形状与医疗器械的样式或形状相符合” [2]。2019年版的《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快速参考指南》中将“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简化为“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3]。Black等[4]研究发现,院内获得压力性损伤的案例中,有34.5%的损伤属于器械压力性损伤,发生概率是未使用医疗设备患者发生率的2.4倍。压力性损伤会导致疼痛、感染率升高和延迟出院。研究表明,器械压力性损伤在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可能与老年人毛细血管脆弱、皮肤及组织弹性下降等因素有关。其他观察到的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危重患者或需要任何类型医疗设备的患者更容易感染。临床上常见的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主要是医疗设备长期使用引起的,包括使用呼吸面罩正压通气、带有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管路、石膏等矫形的器械设备等引起的皮肤损伤及相关感染[5]。
1.2 DRPI的分期[2]
根据DRPI的损伤程度,欧洲压力咨询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将压力性损伤分期如下。
Ⅰ期:皮肤完整,有不可漂白的红斑。皮肤变色、变暖、水肿(肿胀)、硬化(硬度)也可作为指标,特别是对于深色皮肤的人。
Ⅱ期:部分厚度皮肤损失,包括表皮、真皮或两者。表面皮肤出现溃疡,临床上表现为擦伤或水疱。
Ⅲ期:全层皮肤损失,包括皮下组织损伤性坏死,可向下延伸至筋膜(层),但不能穿过筋膜。
Ⅳ期:大面积破坏、组织坏死(死亡)、肌肉、骨骼或支撑结构损伤,有无全层皮肤脱落。
不可分期:损伤程度不明的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
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局部呈现持续指压不变白的深红色、栗色或紫色,或表皮分离后可见褐色创基或充血的水疱。
2. DRPI的预防与治疗
DRPI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并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可通过以下干预措施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例如采用使压力重新分配的措施、针对性的皮肤护理、适当的营养护理。选择适当的局部防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压力性损伤的预防策略,并与皮肤护理等其他预防策略相结合,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见的防护和治疗方法有使用局部敷料保护、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
2.1 常用的敷料材料
2.1.1 泡沫敷料
泡沫敷料(foam dressings)通常由聚氨酯和聚乙烯醇泡沫制成,能够吸收伤口渗出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伤口表面的湿润环境,可有效减少伤口粘连的风险,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另外,聚氨酯泡沫具有透气、柔软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吸汗性,可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采用的泡沫垫具有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能够有效保护压力性损伤部位,从而有助于症状改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作用。吴燕萍等[6]报道通过应用康惠尔泡沫敷料,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皮肤的舒适性。丁丽娟等[7]研究显示美皮康敷料除了具有弹性好、舒适度高等优点,在预防鼻面部压力性损伤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可使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降到最低。祁荣等[8]的研究也表明,3M聚酯泡沫敷料与皮肤的黏合性好,因而可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加上材料柔软、舒适、透气、安全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2.1.2 水胶体敷料
水胶体敷料(hydrocolloid dressings)通常由水胶体基质粘接在蒸气渗透膜或泡沫衬底上。当与创面伤口接触时,水胶体吸收水分并形成凝胶,在密闭的愈合环境能够促进微血管的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加速创面愈合。加上水胶体的表层通常为聚氨基甲酸乙酯半透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各种微生物的侵入,同时能够有效地允许氧气和水蒸气透过,从而提供湿润的环境。王诗洁等[9]发现使用水胶体敷料能够减轻防护口罩对局部皮肤的单位压力,维持受压部位皮肤适宜的氧分压,促进微循环形成。水胶体敷料还可以对防护口罩与局部皮肤的相对移位产生的反复摩擦起到缓冲作用,从而能够减少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张丽红等[10]对水胶体敷料对压力性损伤的预防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护理,水胶体敷料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且具有安全性。但目前常用的泡沫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均是通过压敏胶黏合于皮肤表面,亲肤性较差,过敏发生率较高。
2.1.3 水凝胶敷料
水凝胶敷料(hydrogel dressings)由交联的不溶性聚合物(如淀粉或羧甲基纤维素)和96%的水组成。水凝胶因其独特的高含水量、柔软性、柔韧性、易载药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用作伤口敷料。水凝胶作为一种舒适、易于更换的材料,不仅为伤口愈合提供了有利的湿润环境,而且对受伤组织有减轻疼痛的作用。此外,水凝胶可以降低伤口温度,其高含水量有助于使受伤区域处于清凉环境,在治疗干性伤口时尤为重要。水凝胶适用于各种伤口愈合过程的所有阶段(止血、炎症、细胞迁移/增殖和成熟),因为它们无刺激性,与生物组织无反应,对于代谢产物具有可渗透性。水凝胶敷料种类繁多,可以在不同的物理状态下使用,如薄片、浸渍或凝胶的形态。
王艺等[11]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凝胶敷料治疗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7.73%,明显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江仕爽等[12]报道的两性离子水凝胶敷料在促进压力性损伤创面血管生成和再上皮化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能促进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本课题组[13]利用水凝胶材料紧急研发出适用于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性损伤防护的水凝胶贴片。该贴片是通过水凝胶类材料的缓冲降低对局部的挤压,保证或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保护脸部口罩和防护镜接触面的皮肤,同时还可以提高防护口罩的密合性。根据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口罩类型和使用反馈,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了精准化设计,已经生产出6型产品,显著提升了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医疗护具的舒适性。目前,已经有25 000份凝胶贴片用于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防护。
2.1.4 其他
其他常见的新型敷料还有透明膜敷料、藻酸盐敷料、蜂蜜敷料、银离子敷料等[14]。此外,在选择压力性损伤创面敷料时,还应根据压力性损伤的分级、创面大小、有无感染、分泌物量、疼痛程度、周围皮肤情况、患者体位等情况,选择与之适应且有效的湿性敷料。
2.2 药物治疗
2.2.1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表皮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其他细胞过程(如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关键信号调节因子,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5]。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能够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在治疗压力性损伤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2.2.2 阿托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及逆转动脉硬化斑块、抗氧化应激和减轻炎性反应等作用[16]。当前国内关于他汀类药物对压力性损伤愈合的影响研究较少见。Farsaei等[17]在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发现,局部外用1%阿托伐他汀软膏14 d,配合标准创面护理,能够显著加快危重患者I期和II期压力性损伤的愈合。
2.2.3 西地那非
压力性损伤伤口愈合的关键是血管重塑和新生,这对恢复损伤部位的血流和损伤组织的氧供应至关重要。一氧化氮(NO)对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重塑和伤口愈合过程中的氧传递有益。在动物模型中[18],西地那非具有增强NO作用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创面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Farsaei等[19] 观察了西地那非对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西地那非局部使用,对于患者的伤口愈合具有显著效果,并且不会产生过敏或局部的皮肤反应,说明西地那非在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不过目前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来证实西地那非在防治压力性损伤方面的作用。
2.2.4 中药复方制剂
一效膏是由一效散以适量香油混合而成,主要成分为朱砂、炉甘石(煅)、冰片、滑石粉。研究显示,一效膏可明显改善压力性损伤创面渗出情况,促进创面组织愈合,缩短治疗周期。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从而增加新生血管和基质细胞生长实现的[20]。此外,另有研究[21]表明湿润烧伤膏对于压力性损伤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2.2.5 其他药物
目前报道针对压力性损伤治疗有效的药物还有胰岛素[22]、蒙脱石散[23]等,在此不做赘述。
2.3 物理疗法
2.3.1 氧气疗法
压力性损伤的局部氧疗[24]是指在提高创面局部的氧含量,加快能量代谢,促进伤口胶原蛋白的合成及血管再生,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局部微循环作用,减少组织液渗出,减轻水肿从而加快创面愈合。此外,氧气疗法还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降低伤口的感染率。
2.3.2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25]是一种通过引流技术,清除创面产生的渗液与坏死组织,加上被引流区的封闭,可减少伤口发生再次感染,从而能够加速创面愈合。
2.3.3 光疗法
光疗法包括通过红外线、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伤口部位,以促进愈合。利用红外线对压力性损伤部位进行照射,能够有效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减缓疼痛,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26]。紫外线对轻、中度压力性损伤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27]。
3. 医护人员预防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建议
3.1 选择适合个人的医疗设备
医护人员要选择合适的医疗防护设备,尽量选择材质更好的防护设备以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3.2 注意皮肤护理和预防
在佩戴护具时间过长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松紧和压迫部位,有可能的话轮换使用不同型号的口罩和护目镜;评估所用医疗防护设备,每天两次观察防护设备接触和周围的皮肤,查看周围组织有无压力相关损伤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如提前用药物干预,或者用凡士林和甘油等保湿剂滋润皮肤,尽量保持医疗防护设备下的皮肤清洁、干燥和适度的湿润;在佩戴护具结束后可以采用轻缓的按摩和热敷等措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的恢复。
3.3 在高危区域用敷料缓冲和保护皮肤
由于医护人员处于抗疫一线,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护具,因而鼻部、脸颊部、额部、耳廓后部突出部位极易产生DRPI,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预防性敷料,如水凝胶贴片(图1)等,减少护具对皮肤的摩擦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图 1 海神护肤贴的穿戴示例[13]3.4 出现损伤后的建议
当出现压力性损伤后,首先要注意清洁,可以用生理盐水或0.5%~1.0%醋酸进行清洗,另外,可以在清洗液中加入抗生素等成分从而避免伤口感染。也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再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之后将制备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喷于创面和无菌纱布上并覆盖伤口,利用APRP中含有生长因子和高浓度的白细胞等特点,能够很好地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28]。
4. 总结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中,医护人员面临着压力性损伤的危害。本文从DRPI的成因和损伤表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一些可以用于防护DRPI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发出更适合医护人员防护的材料。
-
表 1 生脉注射液样品来源、批号及有效成分含量(μg/ml)[4]
编号 生产厂家 批号 规格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e 人参皂苷Rg1 五味子醇甲 麦冬皂苷D S1 A 16120401005 10 ml/支 61.16 51.39 84.69 51.43 1.48 S2 B 160502 10 ml/支 101.69 55.61 88.99 73.09 3.42 S3 C 17071014 10 ml/支 56.99 44.87 80.42 36.78 1.68 S4 C 17040423 20 ml/支 63.12 44.51 81.54 39.63 1.28 S5 D 1704252 20 ml/支 77.15 62.10 86.11 29.05 3.62 S6 E 17091302 10 ml/支 85.52 57.74 88.45 33.55 1.40 S7 E 17092903 10 ml/支 80.43 41.52 86.36 37.30 1.33 S8 E 17061103 20 ml/支 74.88 61.06 80.00 35.18 1.72 S9 E 17053005 20 ml/支 79.97 48.54 80.34 44.83 1.59 表 2 1.0%生脉注射液对DPPH清除作用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编号 精密度试验 重复性试验 吸光度 均值 RSD(%) 吸光度 均值 RSD(%) 1 1.063 4 1.087 9 2.25 1.138 9 1.135 6 2.22 2 1.115 6 1.175 6 3 1.098 3 1.135 7 4 1.114 3 1.096 7 5 1.064 9 1.129 2 6 1.070 9 1.137 7 表 3 1.0%生脉注射液对DPPH的清除作用的稳定性
时间 吸光度 均值 RSD(%) 0 1.038 5 1.078 8 2.47 4 1.105 7 8 1.072 2 24 1.080 5 48 1.065 7 72 1.110 0 表 4 1.2%生脉注射液对LPS刺激264.7细胞分泌NO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编号 精密度试验 重复性试验 吸光度 均值 RSD(%) 吸光度 均值 RSD(%) 1 0.276 0 0.272 9 1.71 0.272 9 0.285 0 2.79 2 0.272 3 0.281 1 3 0.265 0 0.289 0 4 0.276 1 0.291 6 5 0.275 0 0.290 6 表 5 1.2%生脉注射液对LPS刺激264.7细胞分泌NO的稳定性考察
时间 吸光度 均值 RSD(%) 0 0.264 5 0.262 3 2.66 2 0.273 6 4 0.257 4 24 0.257 4 48 0.258 6 -
[1] 杜武勋, 肖学凤, 朱明丹, 等. 心肌梗塞后坏死区炎症、损伤、修复与三七总皂苷的治疗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10):2560-2562. 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10.10.062 [2] GOWDA R M, FOX J T, KHAN I A. Cardiogenic shock: basics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J]. Int J Cardiol,2008,123(3):221-228. doi: 10.1016/j.ijcard.2006.03.099 [3] SINGER M, DEUTSCHMAN C S, SEYMOUR C W, et al.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J]. JAMA,2016,315(8):801-810. doi: 10.1001/jama.2016.0287 [4] 柴瑞平, 路娟, 陈曦, 等. 生脉注射液UPLC特征指纹图谱及11种成分定量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 21(4):498-503. [5] AHN S, SIDDIQI M H, NOH H Y,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ginsenosides in LPS-stimulated RAW 264.7 cells[J]. Sci Bull,2015,60(8):773-784. doi: 10.1007/s11434-015-0773-4 [6] CHOI J H, JANG M, NAH S Y, et al. Multitarget effects of Korean Red Ginseng in animal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tiapoptosis,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J]. J Ginseng Res,2018,42(3):379-388. doi: 10.1016/j.jgr.2018.01.002 [7] BAEK K S, YI Y S, SON Y J,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Korean Red Ginseng-derived components[J]. J Ginseng Res,2016,40(4):437-444. doi: 10.1016/j.jgr.2016.08.003 [8] XU J J, LU C J, LIU Z J, et al. Schizandrin B protects LPS-induced Sepsis via TLR4/NF-κB/MyD88 signaling pathway[J]. Am J Transl Res,2018,10(4):1155-1163. [9] 常青燕, 李玲, 张棚达.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3-4. [10] 王齐兵, 李德忠. 生脉注射液对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9):1660-1661. doi: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58 [11] 孙万阳, 佟玲, 李东翔, 等. 基于指标基因评价复方丹参滴丸生物活性一致性[J]. 药学学报, 2016, 51(8):1290-1296. [12] 曹俊岭, 杨文华, 史志龙, 等. 基于高内涵分析的山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质量评价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8, 53(8):608-613. [13] LUCAS-ABELLÁN C, MERCADER-ROS M T, ZAFRILLA M P,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methods to measur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in the presence of cyclodextrins[J]. Food Chem Toxicol,2011,49(6):1255-1260. doi: 10.1016/j.fct.2011.03.004 [14] SCHAICH K M, TIAN X, XIE J. Hurdles and pitfalls in measuring antioxidant efficacy: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BTS, DPPH, and ORAC assays[J]. J Funct Foods,2015,14:111-125. doi: 10.1016/j.jff.2015.01.043 [15] APAYDIN F G, BAŞ H, KALENDER S, et al. Bendiocarb induced histopat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lterations in rat liver and preventive role of vitamins C and E[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17,49:148-155. doi: 10.1016/j.etap.2016.11.018 [16] ZHAO Y Z, VANHOUTTE P M, LEUNG S W. Vascular nitric oxide: Beyond eNOS[J]. J Pharmacol Sci,2015,129(2):83-94. doi: 10.1016/j.jphs.2015.09.002 [17] 张旭, 任晓航, 王慧, 等. 生物效应评价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草药, 2018, 49(11):2686-26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1.030 [18] 郭倩, 田成旺, 任涛, 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3):648-654. doi: 10.11842/wst.2015.03.039 [19] 张铁军, 白钢, 刘昌孝.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J]. 药学学报, 2019, 54(2):187-196. [20] 许海玉, 侯文彬, 李珂, 等. 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与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6):1-8. [21] 姚艺新, 华芳, 洪远林, 等. 川芎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检定方法学研究[J]. 中草药, 2017, 48(11):2249-2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