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菟丝子明目效应相关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朱蓓菁 张腾 陈瑜

张雪婷, 云超, 陈珍珍, 陶春, 宋洪涛. 基于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西罗莫司增溶技术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5): 441-446, 457.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1910022
引用本文: 朱蓓菁, 张腾, 陈瑜. 菟丝子明目效应相关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5): 409-412.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5
ZHANG Xueting, YUN Chao, CHEN Zhenzhen, TAO Chun, SONG Hongtao. Study on sirolimus solubiliz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in vitro dissolution and in vivo bioavailabilit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5): 441-446, 457.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1910022
Citation: ZHU Beijing, ZHANG Teng, CHEN Yu. Progres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uscuta chinensis in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diseas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5): 409-412.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5

菟丝子明目效应相关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790,81473732);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19XD1403700);上海市宝山区医学特色专科和社区建设项目(BSZK-2018-B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朱蓓菁,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13917318775@139.com

    通讯作者: 陈 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chenyu@shyueyanghospital.com
  • 中图分类号: R285.5

Progres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uscuta chinensis in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diseases

  • 摘要: 菟丝子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草药,其明目效应历史悠久。对菟丝子在眼科方面的文献考证、临床应用及药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菟丝子药用价值开发利用提供文献与理论依据。
  • 西罗莫司(sirolimus,SRL),又称雷帕霉素,是第三代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抑制肝、肾等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SRL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Ⅱ类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而渗透性良好[1-4]。SRL药理活性高,但因水溶性差,且易被肠壁和肝中的CYP3A4同工酶广泛代谢,致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这是临床应用SRL的重要缺陷之一。目前,已上市的SRL制剂主要是纳米结晶片,生物利用度约为17%[5-7]

    通过适当的制剂技术提高SRL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可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前期研究中,课题组分别独立进行了含SRL的自微乳(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SD)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的构建,均显著改善了SRL的体外溶出。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新增环糊精衍生物对SRL的增溶研究,结合体外溶出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综合分析和评价各增溶制剂的优势和缺陷,从而为解决口服难溶性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Starter 2C型pH计(上海奥豪斯仪器公司);RCZ-6BZ型药物溶出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公司);真空冷冻干燥箱(北京博医康试验仪器公司);NS1001L2K高压匀质机(意大利NiroSoavi公司);UV-2800AH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上海优尼科仪器有限公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B-SCIEX有限公司)。

    SRL对照品(含量99.9%)、SRL原料药(含量99.6%),购自福建科瑞药业有限公司;子囊霉素对照品(上海齐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Rapamune®(美国惠氏制药)。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Poloxamer 188)、聚氧乙烯35蓖麻油(Cremophor EL)、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均购自德国BASF公司;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fil M1944CS)、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棕榈酸硬脂酸甘油酯(Precirol ATO5)、月桂酸聚乙二醇甘油酯 (Gelucire 44/14)均购自法国GATTEFOSSE公司;HP-β-CD、DM-β-CD、SBE-β-CD(山东滨州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样品中的SRL含量[8]。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45∶34∶21),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78 nm,柱温为50 ℃,进样量为20 μl。配制浓度为2、4、8、12、16、20 μg/ml的SRL对照品溶液,得标准曲线为Y=54.712X+1.221,r=0.999 9,表明在2~2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另外,精密度、回收率符合要求。

    2.2.1   SRL-SMEDDS的制备

    参考前期研究[9],称取1 g SRL原料药,加入19 g的助乳化剂Transcutol HP,超声至全部溶解后,加入22 g油相Labrafil M1944CS及39 g乳化剂Cremophor EL,涡旋混匀,得到淡黄色澄清溶液,即SRL-SMEDDS。

    2.2.2   SRL-NLC的制备

    参考前期研究[10-11],取Gelucire44/14和Crodamol GTCC在75 ℃水浴中完全熔融后,加入SRL原料药搅拌均匀成澄明油相,再将同温度吐温−80的水溶液迅速倒入油相,以300 r/min搅拌30 min制备初乳,再经高压匀质机90 MPa乳匀5次,即得SRL-NLC分散液,其中SRL为0.21%,Gelucire44/14:Crodamol GTCC(1∶2.1),脂质总量为10%,吐温−80为7.33%。随后,将SRL-NLC(42.6%)加入微晶纤维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50%,4∶1)中,研磨混合并放置过夜以充分吸附,加入甘露醇(冻干保护剂,3%),经冷冻干燥过夜后,所得固体粉末中加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崩解剂,4%)和二氧化硅(助流剂,0.4%)即得固化纳米脂质体。

    2.2.3   SRL-SD的制备

    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SRL-SD。称取载体材料,于80 ℃水浴加热熔融,滴入SRL乙醇溶液,充分混匀,待乙醇挥发完全后,迅速将其倾倒于冰浴条件下的不锈钢板上成薄膜,固化,再于−18 ℃放置4 h后,将固体分散体从不锈钢板上刮下,置真空干燥器中干燥,待脆化后研细,过80目筛,即得SRL-SD。以载体种类、药物-载体比例为考察因素,以0.4% SDS中的溶出度为指标,对SRL-SD进行单因素分析。

    2.2.4   SRL-IC的制备

    称取适量β-环糊精衍生物溶于去离子水中,缓慢滴加SRL乙醇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磁力搅拌至澄清透明,减压挥发4 h,使乙醇挥发完全,再置于4 ℃冰箱冷藏12 h,降低SRL的溶解度,从而使游离的SRL发生结晶。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去结晶,滤液冷冻干燥24 h,所得固体研磨细化,过80目筛,即得SRL-IC。

    称取一定量的SRL-IC置10 ml容量瓶中,加入50%甲醇水溶液,超声至全部溶解后,定容至刻度,并采用HPLC测定SRL含量,根据公式:包封率(%)=[(SRL投入量-SRL测定量)/ SRL投入量]×100%,进行计算。以环糊精衍生物的种类、浓度、温度、乙醇体积和投药量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指标,对SRL-IC进行单因素分析。

    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31项下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考察SRL原料药、市售片(Rapamune®)、SRL-SMEDDS、SRL-NLC、SRL-IC及SRL-SD的溶出曲线。除市售片外,其余样品均装入硬胶囊中,每个胶囊含1 mg SRL。采用桨法,搅拌速度为100 r/min,溶出介质体积为250 ml,分别以0.4% SDS、水、pH 1.2盐酸溶液、pH 4.5醋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将两颗胶囊或药片置于沉降篮中,投入溶出介质,在10、30、45、60、90、120 min,吸取2 ml介质,并补充等温等体积的介质,采用HPLC测定样品中的药物含量,绘制溶出曲线。

    选用比格犬为实验动物,采用6周期6交叉实验设计,进行SRL原料药、市售片(Rapamune®)、SRL-SMEDDS、SRL-NLC、SRL-IC及SRL-SD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给药剂量为1 mg SRL,实验动物试验开始前12 h禁食不禁水,给药4 h后自由饮水,2次给药间隔2周以上的清洗期。于给药前,0.25、0.5、0.75、1、1.5、2、3、4、6、8、10、12、24、36、48及72 h分别经前肢小静脉采血2 ml,置于含肝素和EDTA的抗凝管中,−20 ℃保存备用。血样处理与测定方法参照课题组前期研究[12]

    3.1.1   载体种类

    图1A所示,不同载体材料制备的SRL-SD的溶出曲线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溶出速率为PEG6000>F68>PVP K30>HPMC606>HPMC-AS-MF。同时,各载体材料的溶出度均不理想(≤50%),因此进一步考察采用二元载体制备SRL-SD。

    图  1  单因素考察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对体外溶出曲线的影响
    A. 单一载体种类的影响;B. 二元载体比例的影响;C. 药物与载体比例的影响

    选择PEG6000联合F68制备二元载体固体分散体[13],两者比例为3∶1、2∶1、1∶1、1∶2、1∶3。随PEG6000/F68比例的增大,则SRL溶出度呈增大趋势,在PEG6000/F68为2∶1时的溶出度达到最大(图1B)。

    3.1.2   药物-载体比例

    在PEG6000/F68=2∶1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药物-载体比例对SRL-SD溶出的影响。药物-PEG6000/F68载体比例为1∶2∶1、1∶4∶2及1∶6∶3所制的SRL-SD的溶出曲线相似,没有明显差别,2 h的溶出度都接近100%(图1C)。因此优选载药量最大,即药物- PEG6000/F68载体比例为1∶2∶1。

    3.2.1   β-环糊精衍生物种类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P-β-CD、SBE-β-CD和DM-β-CD对SRL的包封率分别为(11.21±3.35)%、(8.24±3.11)%和(31.86±3.26)%,见图2A。因此,优选DM-β-CD制备SRL-IC。

    图  2  单因素考察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对包合率的影响
    A.β-环糊精衍生物种类的影响,**P<0.01,与DM-β-CD比较;B. 温度的影响,**P<0.01,与10 ℃比较;C. 环糊精衍生物浓度的影响,*P<0.05,与200 mg/ml比较;D. 乙醇体积的影响;E. SRL投药量的影响
    3.2.2   温度

    采用DM-β-CD制备SRL-IC,考察不同温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图2B),温度越低,包封率越高,10 ℃条件下制备的SRL-IC的包封率显著高于30 ℃和50 ℃(P<0.01),为(58.61±4.16)%。因此,优选10 ℃制备SRL-IC。

    3.2.3   环糊精衍生物浓度

    DM-β-CD的浓度由200 mg/ml增大至300 mg/ml,SRL的包封率由(52.12±4.17)%增大至(58.61±4.11)%(P<0.05,图2C)。进一步增大DM-β-CD的浓度至600 mg/ml,包封率没有明显变化(P>0.05)。因此,优选DM-β-CD的浓度为300 mg/ml制备SRL-IC。

    3.2.4   乙醇体积

    乙醇体积由0.5 ml增大至2 ml,包封率呈增大趋势(图2D)。因此,优选乙醇体积为0.5 ml制备SRL-IC。

    3.2.5   投药量

    SRL的投药量6 mg增大至8 mg,包封率显著降低,6 mg SRL的包封率为(95.21±1.10)%,见图2E。因此,优选SRL的投药量为6 mg。

    考察SRL-SD、SRL-IC、SRL-SMEDDS及SRL-NLC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如图3所示,在0.4% SDS中,各制剂在2 h的溶出度均超过80%,尤其是SMEDDS和NLC的溶出度接近100%。

    图  3  不同增溶制剂的西罗莫司在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图(n=3)

    在pH 6.8和水中,SRL-SD的溶出速率减小,2 h的溶出度分别为(65.00±4.90)%和(76.70±1.95)%。在pH 4.5和pH 7.4的介质中,SRL-SD的溶出在1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20±4.34)%和(55.20±4.34)%,随后溶出度逐渐降低。在pH 1.2的介质中,未检测到SRL。

    在水、pH 4.5、pH 6.8和pH 7.4中,SRL-IC在40 min内的溶出速率有所减小,但2 h的累积溶出没有明显变化,均在80%以上。在pH 1.2的介质中,SRL-IC的溶出度在30 min达到最大值,为(49.84±7.21)%,随后溶出度逐渐降低。

    SRL-SMEDDS和SRL-NLC显示了与SRL-SD相似的溶出趋势,即在水和pH 6.8中的溶出度低于0.4% SDS,但大于80%。在pH 4.5和pH 7.4的介质中,溶出达到峰值(约80%)后逐渐降低。

    SR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4,经DAS 3.2.6软件处理后,具体参数见表 1

    表  1  非房室模型体内药动学参数($ \bar x$±s
    参数SRLSRL-SDSRL-ICSRL- NLCSRL-SMEDDSRapamune®
    AUC0→72(µg·h/ml)0.70±0.132.06±0.793.66±2.648.60±2.0310.76±1.5711.02±2.73
    AUC0→t(µg·h/ml)0.73±0.152.07±0.813.78±2.848.67±1.9511.15±2.1111.75±3.13
    t1/2 (t/h)16.53±1.5014.50±2.1520.64±5.458.97±6.8712.97±5.6714.54±5.67
    tmax(t/h)1.04±0.251.25±0.281.04±0.251.13±0.311.50±0.381.83±0.26
    cmax (ng/ml)0.16±0.050.36±0.050.53±0.130.90±0.091.23±0.071.28±0.1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4  参比制剂与受试试剂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n=6)

    以原料药为参比制剂,SRL-SD、SRL-IC、SRL-SMEDDS、SRL-NLC、Rapamune®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2.8%、522.9%、1 228.6%、1 537.1%、1 574.3%,表明各增溶方法都显著提高了SRL的生物利用度。

    以市售纳米晶片Rapamune®为参比制剂,SRL-SD、SRL-IC、SRL-NLC、SRL-SMEDDS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8.7%、33.2%、78.0%、97.6%,可见在各增溶方法中,SMEDDS对SRL体内吸收的作用最显著,与市售制剂相当。

    本研究同时制备和比较了SRL的4种增溶制剂,均显示了良好的体外溶出度。同时,各制剂都提高了SRL的生物利用度,但体内吸收程度有较明显的差异。

    首先,SRL本身的性质是影响体内吸收的重要因素。在理化性质方面,SRL在电解质溶液中可发生开环水解,特别是在强酸和碱性条件下,降解速率显著增加[14]。在生理因素方面,SRL是肠道内CYP3A4酶和P糖蛋白的底物,对肠道吸收有较大影响[15]

    其次,制剂本身的特点对体内吸收有重要影响。SMEDDS和NLC均可形成纳米级的脂质微粒,在胃肠道消化后可形成乳糜胶束[16-17]均减轻了胃肠液的pH对SRL的降解作用,因此SMEDDS和NLC对脂质微粒中的SRL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相比之下,SD中的SRL快速释放后,载体材料失去了对药物的隔离保护作用,导致SRL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降解。另外,环糊精的空腔可以容纳药物分子[18],不仅提高了SRL的溶解度,而且降低了H+和OH-对SRL的作用概率,减缓了SRL的降解。本研究的体外溶出试验也证实了不同增溶制剂中SRL稳定性的差异。

    同时,SMEDDS的辅料Labrafil M1944 CS和Cremophor EL[9, 19-21]和NLC中的脂质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抑制CYP3A4酶的代谢和P糖蛋白外排,消化后形成的乳糜胶束还可通过淋巴途径吸收[22],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10-11]

    另外,由于SRL分子量较大,分子结构可能仅有部分插入环糊精的空腔中。因此,尽管环糊精提高了SRL的溶出度,但包合物的稳定性较差,进入胃肠道后,药物可被胃肠液中的成分替换[23],导致SRL加速降解或发生重结晶,进而生物利用度下降。

  • [1] 赵姗姗, 杨俊. 中药菟丝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植物学研究, 2017, 6(3):175-184.
    [2] (清)顾观光辑 杨鹏举校注. 神农本草经[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精选本[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5] (明)王肯堂著;曹建辉, 高慧筠, 王赞春, 等编. 证治准绳 眼目集[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3.
    [6] 郑金生. 银海精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 陈达夫著.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8.
    [8] (明) 傅仁宇. 视瑶函审[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9] (明) 张介宾著. 赵立勋主校. 景岳全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0]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编. 陈庆平, 陈冰鸥校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1] 张敏, 宁学玲, 宁学洪. 西药联合驻景丸加减方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6, 34(3):305-307.
    [12] 李官鸿, 杨岸森, 龚誉华, 等. 分型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8):1424-1425. doi:  10.3969/j.issn.1004-745X.2013.08.082
    [13] 王祖军, 王浩. 黄斑复明汤联合针灸疗法对黄斑病变的治疗作用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8):61-63. doi:  10.3969/j.issn.1674-7860.2019.28.023
    [14] 张雪倩, 李高彪, 周云云, 等. 通络驻景丸理论渊源及其在眼科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 28(1):52-54.
    [15] 刘欢, 杨婧, 雷晓琴, 等. 通络驻景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 25(6):392-395.
    [16] 章瑾.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6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8, 15(1):43. doi:  10.3969/j.issn.1005-7072.2008.01.057
    [17] 于丽, 宋修江, 张强, 等. 育阴还睛丸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观察[J]. 环球中医药, 2009, 2(6):431-434. doi:  10.3969/j.issn.1674-1749.2009.06.010
    [18] 俞洋, 冯振娥, 赵晓林, 等. 补青汤治疗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5例临床观察[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5):496-497. doi:  10.3969/j.issn.1674-6309.2011.05.033
    [19] 杨海静.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和施治规律回顾性研究[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20] 何忠德. 滋肾复明汤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C]//全省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赣州, 2006: 60.
    [21] 王克年. 驻景丸方剂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8, 30(5):87-87, 90. doi:  10.3969/j.issn.1672-0369.2018.05.043
    [22] 冯彩霞. 益明散治疗干眼症46例[J]. 陕西中医, 2008, 29(11):1496-1497. doi:  10.3969/j.issn.1000-7369.2008.11.050
    [23] 吴春艳, 刘峰, 张雪玲. 菟丝子的现代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14):243-244. doi:  10.3969/j.issn.1673-7555.2009.14.206
    [24] 林玉榕, 郑丽燕. 中药菟丝子药理研究[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 11(2):84.
    [25] 洪德健, 孙化萍. 8种子类药对氧化损伤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J]. 山西中医, 2014, 30(11):48-50.
    [26] DU W, AN Y, HE X, et al. Protection of kaempferol on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damage[J]. Oxid Med Cell Longev,2018,2018:1610751.
    [27] ZHU Q, LIU M, HE Y, et al. Quercetin protect cigarette smoke extracts 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 in RPE cells[J]. Artif Cells Nanomed Biotechnol,2019,47(1):2010-2015. doi:  10.1080/21691401.2019.1608217
    [28] LEE M, YUN S, LEE H, et al. Quercetin mitig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duced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mouse retinal photoreceptor cells through suppress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J]. Int J Mol Sci,2017,18(11):E2497. doi:  10.3390/ijms18112497
    [29] 詹敏, 李志英, 王燕. 内障丸加减方对氧化损伤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12, 34(5):740-742. doi:  10.3969/j.issn.1002-2619.2012.05.057
    [30] BIAN M, ZHANG Y, DU X, et al. Apigenin-7-diglucuronide protects retinas against bright light-induced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retinal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J]. Brain Res,2017,1663:141-150. doi:  10.1016/j.brainres.2017.03.019
    [31] HIGUCHI A, YAMADA H, YAMADA E, et al. Hypericin inhibits pathological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J]. Mol Vis,2008,14:249-254.
    [32] KE M, HU X Q, OUYANG J, et al. The effect of astragalin on the VEGF production of cultured Müller cells under high glucose conditions[J]. Biomed Mater Eng,2012,22(1-3):113-119.
  • [1] 游飘雪, 陈兰, 施艺玮, 王辉, 晁亮, 洪战英.  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的构建及中药半枝莲药效评价应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59-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34
    [2] 吴海韵, 杨甜, 张弛, 梁文仪, 苏娟.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07
    [3] 向兴, 张慧卿, 张琪金, 刘银沁, 黄宝康.  飞机草中医药文献研究及其中药性能探讨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4): 1-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19
    [4]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5] 徐璐璐, 刘爱军.  丹参白术方“异病同治”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43-1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27
    [6] 张强, 李静, 刘越, 储晓琴.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制痂酊治疗Ⅱ度烧伤的作用机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7014
    [7] 黄韵, 张正银, 金英, 郑怡菁, 李铁军, 孙莉莉.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39-44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9
    [8] 何亚伦, 祁智, 常杰.  消胀通便膏在晚期肝癌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中的应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20-523.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09
    [9] 刘依秦, 王超群, 邱娇娜.  胆宁片预处理在糖尿病患者结肠镜检查前的应用效果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9): 407-41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7037
    [10] 王晓飞, 张颖, 顾佳钰, 胡馨儿, 张海, 曹岩.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识别元件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 1-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14
    [11] 丁千雪, 尚圣兰, 余梦辰, 余爱荣.  机器学习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27-230, 243.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07
    [12] 陈春娟, 郑志新, 李骊.  平喘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24-527, 53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35
    [13]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7-2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14] 崔晓林, 付晓菲, 杜艳红, 刘娟, 朱茜, 刘子祺.  临床药师参与吉瑞替尼致QTc间期延长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3-2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0
    [15] 张广雨, 杜晶, 刘梦珍, 朱丹妮, 闫慧, 刘冲.  新斯的明与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对肺型氧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33-438, 44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49
    [16] 张成中, 朱雪艳, 卜其涛, 王宏瑞, 黄宝康.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预测鸡骨草特征图谱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50-3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3048
    [17] 杨凤艳, 张月, 陈恩贤, 缪雪蓉, 魏凯.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9): 365-3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26
    [18] 陈静, 何瑞华, 翁月, 徐熠, 刘静, 黄瑾.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定清片活性成分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1): 479-48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73
    [19] 陈金涛, 乔子婴, 马明华, 张若曦, 王振伟, 年华.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金芪清疏颗粒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潜在机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1): 471-47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14
    [20] 姜涛, 徐卫凡, 蒋益萍, 夏天爽, 辛海量.  巴戟天丸组方对Aβ损伤成骨细胞的作用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285-290, 29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967
  • HTML全文浏览量:  4558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08
  • 修回日期:  2020-05-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9-22
  • 刊出日期:  2020-09-25

菟丝子明目效应相关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790,81473732);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19XD1403700);上海市宝山区医学特色专科和社区建设项目(BSZK-2018-B01)
    作者简介:

    朱蓓菁,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13917318775@139.com

    通讯作者: 陈 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chenyu@shyueyanghospital.com
  • 中图分类号: R285.5

摘要: 菟丝子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草药,其明目效应历史悠久。对菟丝子在眼科方面的文献考证、临床应用及药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菟丝子药用价值开发利用提供文献与理论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张雪婷, 云超, 陈珍珍, 陶春, 宋洪涛. 基于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西罗莫司增溶技术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5): 441-446, 457.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1910022
引用本文: 朱蓓菁, 张腾, 陈瑜. 菟丝子明目效应相关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5): 409-412.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5
ZHANG Xueting, YUN Chao, CHEN Zhenzhen, TAO Chun, SONG Hongtao. Study on sirolimus solubiliz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in vitro dissolution and in vivo bioavailabilit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5): 441-446, 457.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1910022
Citation: ZHU Beijing, ZHANG Teng, CHEN Yu. Progres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uscuta chinensis in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diseas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5): 409-412.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5
  •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 Br.)或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全寄生特性,其生长地域广泛,在我国许多省市均有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1]。菟丝子入药历史悠久,其性温味甘辛,归肝、肾、脾经。最早在《神农本草经》[2]即有记载,“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中国药典》(2015年版)[3]中记载:菟丝子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菟丝子是传统的明目中药,在历代及现代眼科疾病治疗组方中多有应用且效果良好。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菟丝子的研究多以植物化学以及生殖系统应用为主,对菟丝子在眼科疾病治疗应用的研究资料较为有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菟丝子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本文对菟丝子明目效用的历代文献,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 菟丝子明目作用首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菟芦,生川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一名菟芦,一名菟缕,一名唐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纲,一名菟累。养肌强阴,坚筋骨,久服明目,轻身延年。宋代《本草图经》记载:“此药治腰膝去风,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泽,老变为少”。至明清时期,菟丝子的功用认识进入归纳总结阶段。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菟丝子释名菟缕、菟、菟芦丘、赤纲、玉女唐蒙、火焰草、野狐丝、金线草。主治肝伤目暗。提出菟丝子养肝以明目。《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菟丝子,味甘辛,性平无毒,入肾经。久服强阴坚骨,驻颜明目轻身,令人多子。提出菟丝子补肾益精。清朝《本草新编》记述:“菟丝子,可以重用,亦可一味专用。∙∙∙∙∙∙他如夜梦不安,两目昏暗,双足乏力,皆可用之一、二两,同人参、熟地、白术、山荑之类,用之多建奇功。”提出了菟丝子可以单药使用,亦可方药使用。据《本经逢原》记载:“菟丝子,祛风明目,肝肾气分也。”[4]指出了菟丝子善走肝肾阴分来发挥明目功效。综上所述,菟丝子明目效应历史悠久,它是通过补益肝肾的作用发挥明目效应。

    • 菟丝子治疗眼疾的方剂在《普济方》数据库中达65首,占较重比例,很多菟丝子方剂沿用至今并临症化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代表性方剂有:《证治准绳》记录的三仁五子丸[5]:菟丝子配伍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等,主治肝肾不足,体弱眼昏,内障生花,不计远近。驻景丸[5]:菟丝子与熟地、车前子,共研为末,炼蜜为丸。主治肝肾俱虚,视物不清,眼前黑影,眼生翳膜等症。《银海精微》记录的加减驻景丸[6]:驻景丸基础上配伍枸杞子、当归等,更添温阳益气养血之效。现常用于治疗肝肾阳虚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记录的驻景丸加减方[7]:驻景丸配伍楮实子、寒水石、茺蔚子等,主治肝肾不足兼夹实邪、虚实夹杂的内障眼病。临床广泛用于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等眼疾。《审视瑶函》记录的四物五子丸[8]:菟丝子配伍当归、川芎、熟地黄等。主治血虚,益精,明目。应用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视神经萎缩、干眼综合征、视疲劳等。《景岳全书》记录的左归丸[9]:菟丝子配伍熟地黄、牛膝、龟板胶、鹿角胶等。主治真阴不足,自汗盗汗,头晕眼花,耳聋失眠,口燥舌干,腰酸腿软,遗精滑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记录的还睛丸[10]:菟丝子配伍白术、青葙子、防风等。主治风毒上攻,眼目赤肿,怕日羞明,睑眦红烂,瘀肉侵睛,头目眩晕。总结上述菟丝子方剂,其广泛应用于攀睛胬肉、圆翳内障、青盲、视衣脱离、视瞻昏渺、视瞻有色、青风内障、高风内障等诸多眼疾的治疗。

    • 张敏等[11]观察了驻景丸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将60例(86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维生素C、维生素E和施图伦滴眼液治疗,治疗组加用驻景丸加减方。结果显示,治疗组视力恢复、黄斑部出血、渗出、水肿及玻璃膜疣消退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驻景丸加减可以有效治疗老年黄斑变性,促进视力恢复。李官鸿等[12]以四物五子丸加味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7眼,治疗后视力改善、黄斑部病灶消退,总有效率达81.08%。王组军等[13]研究了菟丝子方药黄斑复明汤联合针灸对黄斑病变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黄斑复明汤联合针灸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力,缩短出血时间,加速黄斑视功能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有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雷晓琴等[14]在驻景丸基础上创制通络驻景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方中菟丝子填精补髓、益精明目,熟地黄养血调肝为君药,结合车前子三七蒲黄墨旱莲砂仁地龙,全方共奏补益肝肾、祛湿化瘀、活血通络之功,以达明目之药效。刘欢等[15]观察了通络驻景丸对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疗效。将54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通络驻景丸,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分散片。通过ETDRS视力表、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视力、眼底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显示,通络驻景丸组控制并改善了患者视力、眼底体征及自觉症状,防止了NPDR进一步恶化。章瑾等[16]在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菟丝子组方治疗单纯型56例和增殖型40例糖网病患者。结果发现,菟丝子方组对患者视力、眼底微血管瘤、出血和渗出均有改善,单纯型糖网病患者有效率为98.2%,增殖型有效率也可达83%。

    • 于丽等[17]将120例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育阴还睛丸治疗,对照组用复明片治疗,观察3个月后视力、晶状体混浊程度及肝肾两亏症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89.17%,对照组有效率67.50%;育阴还睛丸治疗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俞洋等[18]应用菟丝子方剂补青汤补肝益肾,健脾明目,治疗62只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对患者的视力、晶体混浊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效11.29%,有效64.52%,无效24.19%,总有效率达75.81%。肯定了补青汤对治疗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

    • 杨海静等[19]用菟丝子配伍黄芪、当归、桃仁、红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提高了患者视力,改善了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降低了视野缺损,明确了治疗缺血视神经病变的有效性。何忠德等[20]用菟丝子配伍熟地、枸杞子治疗视神经萎缩86例,患者视力提升总有效率可达95.3%,证实了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 王克年等[21]运用驻景丸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4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驻景丸和维生素B1、复方芦丁C治疗,治疗30 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冯彩霞等[22]采用菟丝子组成的益明散治疗干眼症46例,对照组采用泪然眼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眼干症状、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泪液渗透压均优于对照组,证明本方可以益精滋阴,泪液濡润肝窍。

    • 菟丝子主要成分为黄酮类、酚酸类、甾醇类、多糖、生物碱类、微量元素和氨基酸[23]。目前认为菟丝子发挥主要药理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如山奈酚、槲皮素、金丝桃苷、紫云英苷、芹菜素等[24]。现代研究结果提示,菟丝子及其活性成分药理学机制涉及抗氧化、抗炎、抗凋亡、抗增殖等多个方面。

    • 洪德健等[25]以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为研究对象,对临床和文献典籍中常述及的子类中药(青葙子、沙苑子、女贞子、楮实子、决明子、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进行抗氧化功能测定。实验分为子类药材受试组、H2O2模型组和空白组。结果表明,菟丝子、女贞子、决明子具有提高SOD酶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可以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杜威威等[26]研究了山奈酚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的保护效应。实验结果显示,用H2O2处理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24 h后,山奈酚可以提升细胞活力,降低ROS,升高SOD。研究提示,山奈酚通过抗氧化途径发挥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作用,从而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生。

    • 朱琦等[27]研究了槲皮素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刺激的RPE细胞的抗炎作用,实验采用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IL-8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显示,CSE可显著升高炎性因子水平,槲皮素治疗后IL-1β,IL-6,IL-8水平较CSE组显著降低。表明槲皮素可调节RPE细胞抗炎能力,对早期AMD可能具有潜在治疗作用。VEGF不仅是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重要的治病因子,而且还诱导炎症反应。Lee等[28]研究了槲皮素抑制VEGF的效应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VEGF刺激的661W细胞中,槲皮素可降低VEGF,VEGFR1,VEGFR2,ICAM1,VCAM1,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抑制MAPK和Akt的磷酸化及NF-κB核转运。提示槲皮素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了视网膜感光细胞中VEGF诱导的炎症反应。

    • 詹敏等[29]观察了菟丝子含药血清对大鼠LECs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干预作用。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槲皮素组、菟丝子含药血清组及空白血清组5组。以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24 h后晶体囊膜铺片,检测LECs中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表明,模型组和空白血清组Bax表达显著上调,Bcl-2表达下降。槲皮素及菟丝子含药血清组Bax表达显著下调,而Bcl-2表达上调,以菟丝子含药血清组的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提示,菟丝子含药血清能有效抑制LECs凋亡,保护晶状体结构,可能部分解释其减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作用。卞敏娟等[30]研究了芹菜素对光诱导的感光细胞变性小鼠的抗凋亡作用,在强光照射后1 d和3 d,模型组小鼠检测到大量Tunel阳性细胞,而芹菜素处理组Tunel细胞阳性率显著降低,表明芹菜素抑制了强光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凋亡。

    • Higuchi等[31]研究了金丝桃苷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在OIR小鼠模型中,治疗组给予3种剂量金丝桃苷灌胃,模型组用DMSO灌胃,5 d后小鼠视网膜染色量化血管闭塞和新生血管簇的形成面积。结果表明,金丝桃苷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胡兴娟等[32]观察了紫云英苷对高糖培养的Muller细胞VEGF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糖组细胞表现出VEGF阳性染色面积比增加,而高糖+紫云英苷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紫云英苷具有抑制VEGF过表达作用,对预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 综上所述,菟丝子及其组方文献考证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效果显著,通过补益肝肾作用来发挥明目效应。临床主要应用于内障眼病、青盲、视瞻昏渺、视瞻有色、青风内障、高风内障等眼疾的治疗。药理学作用机制涉及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抗增殖。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来探索菟丝子及其方剂临床用药规律,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科学系统地评价菟丝子及其组方的明目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数据。此外,菟丝子中化学成分代谢产物复杂,需要新兴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及靶点,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3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