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暑清热饮是由广藿香、白茅根、菊花、薄荷、枸杞等药材配伍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方中广藿香为君药,白茅根、菊花为臣药,薄荷为佐药,枸杞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芳香化湿、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1]。课题组前期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防暑清热饮中总多糖和总黄酮进行质量控制[2]。为了更为全面地控制防暑清热饮的质量,本实验参考现有文献[3-16],采取RP-HPLC法同时测定方中多个活性成分含量,现报道如下。
-
高效液相色谱仪(AngiLent 1200型,DAD检测器,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天平(AUX220,日本岛津公司)。防暑清热饮(批号:20200120,202002101,202002102,规格:100 ml/瓶,第九〇九医院药剂科),绿原酸对照品(批号:110753-200413)、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批号:111782-201807)、蒙花苷(批号:111528-201710)和广藿香酮(批号:111822-201904)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批号:GZDD-0115,贵州迪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水为纯化水。
-
色谱柱ZORBAX-SB-C18 (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0.2%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88%~82%A;30~45 min,82%~78%A;45~65 min,78%~35%A;65~75 min,35%A;75~78 min,35%~30%A;78~80 min,30%~88%A;80~82 min,88%A;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柱温为30 ℃,进样量20 μl,理论塔板数按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计算应不低于8 000。
-
分别精密称定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对照品适量,置于同一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成每1 ml中含绿原酸2.15 mg、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1.05 mg、3,5-O-二咖啡酰奎宁酸3.00 mg。分别精密称定蒙花苷和广藿香酮对照品适量置于同一25 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成每1 ml中含蒙花苷0.21 mg和广藿香酮0.05 mg,作为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各对照品储备液5 ml,置同一25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混合对照品母液。
-
精密量取防暑清热饮5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
按处方量制备不含广藿香、白茅根、菊花和薄荷的阴性样品,按“2.2.2”项下供试品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溶液。
-
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下进样,记录色谱图。结果阴性溶液无干扰,方法专属性良好,见图1。
-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母液按比例稀释,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进样20 μl,以质量浓度X(μg/ml)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见表1。
表 1 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
化合物名称 回归方程 r 线性范围(μg/ml) 绿原酸 Y=13.496X-63.194 0.999 9 43.00~430.00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Y=19.707X-169.310 0.999 7 21.00~210.00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Y=4.659X-0.895 0.999 7 60.00~600.00 蒙花苷 Y=6.5862X+6.154 0.999 6 4.20~42.00 广藿香酮 Y=11.788X+2.109 0.999 6 1.02~10.20 -
取混合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峰面积,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广藿香酮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29%、0.30%、0.32%、0.45%、0.4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
按“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6份(批号:20200120),并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防暑清热饮中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广藿香酮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56%、0.68%、0.70%、0.94%、1.75%,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
将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分别于0、2、4、8、12、24 h进样20 μl,记录色谱峰面积,结果显示,防暑清热饮中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广藿香酮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64%、1.16%、0.71%、0.59%、1.36%,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防暑清热饮2.5 ml,共6份,置10 ml容量瓶中,再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适量,加水稀释至刻度,按“2.1”项下色谱条件操作,进样20 μl,记录峰面积,测定其含量,计算平均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 2 防暑清热饮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
成分 样品含量(m/μg) 加入量(m/μg) 测得量(m/μg)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绿原酸 369.44 376.00 745.10 99.91 102.03 1.63 369.44 376.00 748.25 100.75 369.44 376.00 756.12 102.84 369.44 376.00 749.80 101.16 369.44 376.00 764.27 105.01 369.44 376.00 754.89 102.51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209.79 210.00 425.37 102.65 102.38 1.51 209.79 210.00 428.48 104.14 209.79 210.00 425.15 102.55 209.79 210.00 419.79 100.00 209.79 210.00 428.48 104.14 209.79 210.00 421.50 100.81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452.68 484.00 939.25 100.53 102.39 1.23 452.68 484.00 947.23 102.18 452.68 484.00 956.31 104.06 452.68 484.00 942.56 101.22 452.68 484.00 949.64 102.68 452.68 484.00 954.57 103.70 蒙花苷 42.88 42.00 85.58 101.67 103.14 1.87 42.88 42.00 85.42 101.30 42.88 42.00 87.42 106.05 42.88 42.00 87.13 105.37 42.88 42.00 85.42 101.30 42.88 42.00 86.21 103.16 广藿香酮 7.91 8.20 16.10 99.86 104.01 2.33 7.91 8.20 16.40 103.52 7.91 8.20 16.56 105.47 7.91 8.20 16.43 103.89 7.91 8.20 16.76 107.91 7.91 8.20 16.39 103.40 -
取3个批号的防暑清热饮样品(批号:20200120,202002101,202002102),各3份,按“2.2.2”项下方法制备防暑清热饮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操作,进样20 μl,记录峰面积,计算含量,结果见表3。
表 3 3批防暑清热饮含量测定结果(n=3, μg/ml)
批号 绿原酸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蒙花苷 广藿香酮 20200120 147.97±0.73 83.61±0.53 181.99±0.15 17.26±0.48 3.16±0.30 202002101 142.35±0.15 75.19±1.07 162.42±0.16 14.16±0.86 1.74±0.54 202002102 163.00±0.06 80.24±0.88 215.19±0.04 17.63±0.78 2.09±2.38 -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杀虫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属于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解热镇痛、抗氧化作用;木犀草素-7-O-D-葡糖苷和蒙花苷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抑菌抗病毒等作用。对单味药材进行分析,广藿香中含有广藿香酮;菊花、广藿香、白茅根和薄荷均含有绿原酸;菊花中含有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菊花和薄荷中含有蒙花苷。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在保证达到检测要求的条件下,综合考虑选择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广藿香酮作为液相色谱法检测的指标性成分[17-21]。
本实验分别考察了甲醇-0.1%磷酸、甲醇-0.2%磷酸、乙腈-0.1%磷酸、乙腈-0.2%磷酸4个洗脱溶剂系统作为流动相,结果发现乙腈-0.2%磷酸作为流动相色谱峰时,峰形和分离效果较好,梯度洗脱比等度洗脱分离更好。由于本品为水溶性溶液,被测活性成分极性相对较大,故使流动相起始和结束比例保持一致,即乙腈-0.2%磷酸(12∶88),以确保所测成分在正确的保留时间出峰。
在190~400 nm范围内进行全波长扫描,广藿香酮、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绿原酸和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308、327、330、325和348 nm,综合考虑选择327 nm作为检测波长。
本实验供试品溶液制备简便,由于本品为液体制剂,用水稀释后直接进样,在该色谱条件下无干扰,故考虑稀释后直接进样。
本实验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作为防暑清热饮的质控方法,因不同批次有效成分含量相差较大,考虑可能是药材受产地或采收季节的影响,也可能是该制剂提取工艺稳定性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考察,后续需要经过多批次测定以确定质控标准。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active components in Fangshu Qingre mixture by RP-HPLC
-
摘要:
目的 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防暑清热饮中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和广藿香酮含量的方法。 方法 采用ZORBAX-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2%磷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柱温为30 ℃。 结果 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和广藿香酮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102.03%(1.63%)、102.38%(1.51%)、102.39%(1.23%)、103.14%(1.87%)和104.01%(2.33%)。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够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
关键词:
- 防暑清热饮 /
- 绿原酸 /
-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
-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
- 蒙花苷 /
- 广藿香酮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luteolin-7-O-β-D-glucoside,3,5-dicaffeoylquinic acid, linarin and pogostone in Fangshu Qingre mixture by RP-HPLC. Methods ZORBAX-SB-C18 column(4.6 mm×250 mm, 5 μm) was used as the chromatographic column.The mobile phase was 0.2% formic acid water solution(A) and acetonitrile solution (B)with a gradient elution mode.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The detective wavelength was 327 nm.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30 ℃. Results There were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luteolin-7-O-β-D-glucoside, 3,5-dicaffeoylquinic acid, linarin and pogostone (r≥0.999 6), with 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of 102.03%(1.63%), 102.38%(1.51%), 102.39%(1.23%), 103.14%(1.87%) and 104.01%(2.33%). Conclusion The method was simple and stable with a good reproducibility,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 quality control method for active compotents in Fangshu Qingre mixture. -
Key words:
- Fangshu Qingre mixture /
- chlorogenic acid /
- luteolin-7-O-β-D-glucoside /
- 3,5-dicaffeoylquinic acid /
- linarin /
- pogostone /
- HPLC
-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疾病之一[1]。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BPH的患病率逐年升高[2],据统计,2000年全球约有5 110万BPH患病病例,而到2019年增长至9 400万[3]。我国成年男性的BPH的总体患病率为41.1%[4],2019年我国BPH新发病例数已达283万例[5]。BPH的组织学特征是前列腺移行区的间质和上皮细胞的增殖,临床表现为尿频、排尿费力、残余尿增多等为主的下尿路症状(LUTS),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PH患者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对于早期BPH患者,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一线治疗方案,而随着BPH病程的进展,药物治疗是缓解下尿路症状,延缓疾病进程的首选方式。其中,α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是BPH一线治疗药物。本研究对2019年至2023年样本医院中BPH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费用负担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特别是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等政策的实施对此类药物使用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后续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全国医药信息网(CMEI)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上报药品使用数据的样本医院,共892家,其中,三级医院645家、二级医院247家。根据药理作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将BPH治疗药物分为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M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中药制剂和植物制剂等。其中,α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滞膀胱颈和前列腺部尿道部位的平滑肌表面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发挥作用,松弛平滑肌,从而缓解膀胱出口梗阻,有效缓解下尿路症状[7]。对于大多数BPH患者,临床医生推荐α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通常在首次治疗后数日内即可改善症状,同时长期服用此药对于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和血清PSA水平无显著影响。而5α-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化所需的5α-还原酶,起到阻断双氢睾酮生成的作用,从而降低体内双氢睾酮的含量[8]。此类药物能够缩小前列腺体积,改善排尿症状和尿流率,达到减缓BPH进展的效果。该类药物长期应用可减小前列腺体积,降低患者前列腺手术的需求。此外,需注意5α-还原酶抑制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发挥缩小前列腺体积的作用,在治疗6~12个月后症状缓解最明显,对于前列腺体积较小的患者可能疗效不佳。目前α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均是临床应用治疗BPH的主流种类药物,可单独或联合应用[9]。本研究参照《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10]纳入以下9种BPH治疗药物:其中6种为α受体阻滞剂,包括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阿夫唑嗪、特拉唑嗪),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萘哌地尔、赛洛多辛)。另外3种为5α还原酶抑制剂,包括竞争性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度他雄胺),非竞争性5α还原酶抑制剂(爱普列特)。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近5年样本医院使用BPH治疗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使用数量、年度使用金额等信息。以WHO推荐及相关药品说明书为参照确定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据此计算其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Dc)及排序比(B/A)。DDDs=某药物的消耗总剂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表明临床上该药使用频率越高。DDDc =某药物使用总金额/该药的DDDs,DDDc越大表明患者每日用药的经济压力越大。B/A=某药品销售金额排序(B)/该药的DDDs排序(A),B/A可以反映某药用药金额与用药人次的同步性,其比值接近1.0,表明同步性较好,B/A>1表明该药物较便宜,B/A<1则表明该药物较昂贵。
2. 结果
2.1 BPH治疗药物的品种及配备情况
2019至2023年监测到样本医院使用的BPH治疗药物共9种(通用名称及政策属性详见表1)。其中8种(多沙唑嗪、阿夫唑嗪、特拉唑嗪、坦索罗辛、萘哌地尔、赛洛多辛、非那雄胺、爱普列特)属于2023版国家医保目录收录品种[11],但仅有3种药物(坦索罗辛、特拉唑嗪、非那雄胺)共4种规格被纳入了2018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特拉唑嗪、坦索罗辛、非那雄胺、度他雄胺和赛洛多辛分别进入第二、三、五、九批国家药品集采目录。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9种BPH治疗药物在样本医院的配备情况如图1所示,坦索罗辛、非那雄胺和特拉唑嗪作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在样本医院的配备率最高,分别达98.77%、95.40%和61.88%。
表 1 2019至2023年样本医院使用BPH治疗药物的品种及政策属性情况编号 药品分类及通用名称 基药目录
(2018版)医保目录
(2023版)集采批次
(执行时间)α受体阻滞剂 1 多沙唑嗪 否 常规 − 2 阿夫唑嗪 否 常规 − 3 特拉唑嗪 是 常规 第二批
(2020.06 )4 坦索罗辛 是 常规 第三批
(2020.11 )5 萘哌地尔 否 常规 − 6 赛洛多辛 否 常规 第九批
(2024.03 )5α还原酶抑制剂 7 非那雄胺 是 常规 第三批
(2020.11 )8 度他雄胺 否 − 第五批
(2021.10 )9 爱普列特 否 常规 − 2.2 BPH治疗药物的使用金额
2019至2023年样本医院BPH治疗药物的使用金额情况及增速情况见图2和图3。如图2所示,近5年BPH治疗药物使用总金额呈现大幅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2021年总使用金额增速最低,为−41.88%,这可能与样本医院中配备使用最广泛的坦索罗辛、非那雄胺中选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目录(2020年11月执行)有关;2021年之后,BPH治疗药物使用金额增速平稳上升,增速由3.49%上升至7.88%。2019年度,样本医院α受体阻滞剂的院均使用金额约为58.4万元,5α还原酶抑制剂的院均使用金额约为35.3万元,两者比例接近6∶4。而至2023年度,样本医院α受体阻滞剂的院均使用金额约为36.8万元,5α还原酶抑制剂的院均使用金额约为15.1万元,两者比例已接近7∶3。从图3中可以看出,2021年前,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的总体使用金额分列第1名和第2名,且远高于其他药品。2021至2023年,随着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使用金额的骤降,多沙唑嗪的使用金额位居第1名,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的使用金额分别位居第2和第3名,爱普列特的使用金额位居第4名,且其呈逐年上升趋势。
2.3 BPH治疗药物的DDDs
2019至2023年样本医院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的DDDs及排序情况见表2、图4。由表2和图4可知,近5年来BPH治疗药物的DDDs整体呈上升趋势。此外,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的DDDs持续排名前2位,且总占比均超过了78%,可见这两种药品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较高,应用较为广泛。
表 2 2019至2023年样本医院BPH治疗药物的DDDs及排序药品名称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DDDs 构成比
(%)排序 DDDs 构成比
(%)排序 DDDs 构成比
(%)排序 DDDs 构成比
(%)排序 DDDs 构成比
(%)排序 多沙唑嗪 1 907 077.13 5.50 3 2 100 947.00 6.28 3 3 289 605.50 8.53 3 3 690 188.75 8.73 3 4 114 056.88 8.65 3 阿夫唑嗪 124 031.18 0.36 8 117 393.68 0.35 8 130 039.91 0.34 8 104 712.44 0.25 8 105 023.69 0.22 8 特拉唑嗪 1 574 817.40 4.54 4 1 691 404.90 5.06 4 1 853 448.60 4.81 5 1 974 935.80 4.67 5 1 969 612.80 4.14 5 坦索罗辛 22 579 954.25 65.08 1 20 873 691.00 62.42 1 22 967 517.25 59.59 1 25 198 064.50 59.64 1 28 186 101.00 59.29 1 赛洛多辛 164 500.00 0.47 7 361 285.75 1.08 6 689 508.75 1.79 6 870 313.50 2.06 6 1 082 145.75 2.28 6 萘哌地尔 307 684.50 0.89 6 250 103.00 0.75 7 232 475.00 0.60 7 177 454.50 0.42 7 202 812.50 0.43 7 非那雄胺 6 535 203.25 18.84 2 6 541 707.03 19.56 2 7 435 363.85 19.29 2 8 170 399.73 19.34 2 9 552 451.93 20.09 2 度他雄胺 11 072.50 0.03 9 9 112.50 0.03 9 16 852.50 0.04 9 21 650.00 0.05 9 16 776.67 0.04 9 爱普列特 1 488 867.50 4.29 5 1 492 525.00 4.46 5 1 930 231.25 5.01 4 2 041 418.75 4.83 4 2 308 650.00 4.86 4 2.4 BPH治疗药物的DDDc及B/A
2019至2023年不同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的DDDc及排序情况,详见表3和图5。由表3所示,近5年坦索罗辛的B/A值显著高于其他BPH治疗药物,可见该药品经济性较好。除多沙唑嗪和萘哌地尔外,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的DDDc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特拉唑嗪、坦索罗辛、非那雄胺和度他雄胺的DDDc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与它们中选国家药品集采目录有关。由图5可知,近5年来坦索罗辛的DDDc降幅最大,高达78.37%,其次是特拉唑嗪,达77.44%。此外,由于赛洛多辛中选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目录(2024年3月执行),其执行影响在本研究数据中尚未体现。
表 3 2019至2023年样本医院BPH治疗药物的DDDc(元)、排序及B/A药品名称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DDDc 排序 B/A DDDc 排序 B/A DDDc 排序 B/A DDDc 排序 B/A DDDc 排序 B/A 多沙唑嗪 4.28 6 2.0 4.28 6 2.0 4.38 6 2.0 4.55 6 2.0 4.55 5 1.7 阿夫唑嗪 4.80 5 0.6 4.79 5 0.6 4.78 5 0.6 4.76 4 0.5 4.73 4 0.5 特拉唑嗪 3.61 8 2.0 1.99 9 2.3 1.08 9 1.8 1.01 8 1.6 0.81 9 1.8 坦索罗辛 4.13 7 7.0 3.65 7 7.0 1.09 8 8.0 0.95 9 9.0 0.89 8 8.0 赛洛多辛 8.18 2 0.3 8.27 2 0.3 8.32 1 0.2 8.23 1 0.2 7.98 1 0.2 萘哌地尔 2.12 9 1.5 2.05 8 1.1 2.10 7 1.0 2.00 7 1.0 2.15 7 1.0 非那雄胺 14.20 1 0.5 12.51 1 0.5 7.12 2 1.0 6.36 2 1.0 5.79 3 1.5 度他雄胺 7.50 3 0.3 7.50 3 0.3 6.92 3 0.3 4.71 5 0.6 3.31 6 0.7 爱普列特 6.02 4 0.8 6.01 4 0.8 6.00 4 1.0 5.99 3 0.8 5.98 2 0.5 3. 讨论
3.1 BPH治疗药物使用集中度较高
近5年,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的DDDs在BPH治疗药物中持续排名第一、二位,多沙唑嗪的DDDs持续排在第三位,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作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在样本医院的配备率较高;②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的原研药品(商品名分别为哈乐和保列治)皆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患者和临床医师接受程度较高。此外,两种药物常规剂量均为1天给药1次,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③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皆中选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目录,坦索罗辛近五年来DDDc降幅为所有入选药品最高,达78.37%,非那雄胺DDDc降幅为59.20%;④多沙唑嗪作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效果,临床上也可单用或联合其他类型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因此对于BPH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12]。研究表明,同类型的BPH治疗药物在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效果上未发现明显差异[13,14],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可综合考虑患者的合并症,对不良反应耐受情况及药物的禁忌证等因素。
3.2 集采后BPH治疗药物中选品种DDDc显著下降,呈现“量升价降”的趋势
本研究显示,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BPH治疗药物中选品类DDDc显著降低,即该药品价格显著下降,未中标品类的DDDc保持相对稳定。近5年来,特拉唑嗪DDDc由3.61元降至0.81元,坦索罗辛DDDc由4.13元降至0.89元,非那雄胺DDDc由14.20元降至5.79元,度他雄胺DDDc由7.50元降至3.31元,同时上述药品DDDs呈升高趋势,B/A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集采后药品销售金额与DDDs同步性更高。由此可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BPH实际治疗费用明显节省,这一结论在近5年来BPH治疗药物使用总金额明显下降中也有体现,在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纳入集采后,2021年BPH治疗药物的使用金额相比2020年下降41.88%。
4. 总结
综上所述,从2019至2023年样本医院BPH治疗药物的使用数据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及临床应用,B/A在各自品类中位居第一的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经济性角度来看,α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两类主流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BPH治疗药物的用药总金额出现显著下降,国家带量采购与谈判等政策切实降低了患者使用BPH治疗药物的经济负担。
由于CEMI数据库信息源有限,本研究纳入药物未区分病种,可能有部分适应证较广药物用量存在误差;且未纳入中医药及植物类药物,及临床常用于对症治疗的M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未来还需继续收集基于具体适应证的BPH治疗药物品种使用情况,对临床药物的联合使用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
表 1 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
化合物名称 回归方程 r 线性范围(μg/ml) 绿原酸 Y=13.496X-63.194 0.999 9 43.00~430.00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Y=19.707X-169.310 0.999 7 21.00~210.00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Y=4.659X-0.895 0.999 7 60.00~600.00 蒙花苷 Y=6.5862X+6.154 0.999 6 4.20~42.00 广藿香酮 Y=11.788X+2.109 0.999 6 1.02~10.20 表 2 防暑清热饮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
成分 样品含量(m/μg) 加入量(m/μg) 测得量(m/μg)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绿原酸 369.44 376.00 745.10 99.91 102.03 1.63 369.44 376.00 748.25 100.75 369.44 376.00 756.12 102.84 369.44 376.00 749.80 101.16 369.44 376.00 764.27 105.01 369.44 376.00 754.89 102.51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209.79 210.00 425.37 102.65 102.38 1.51 209.79 210.00 428.48 104.14 209.79 210.00 425.15 102.55 209.79 210.00 419.79 100.00 209.79 210.00 428.48 104.14 209.79 210.00 421.50 100.81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452.68 484.00 939.25 100.53 102.39 1.23 452.68 484.00 947.23 102.18 452.68 484.00 956.31 104.06 452.68 484.00 942.56 101.22 452.68 484.00 949.64 102.68 452.68 484.00 954.57 103.70 蒙花苷 42.88 42.00 85.58 101.67 103.14 1.87 42.88 42.00 85.42 101.30 42.88 42.00 87.42 106.05 42.88 42.00 87.13 105.37 42.88 42.00 85.42 101.30 42.88 42.00 86.21 103.16 广藿香酮 7.91 8.20 16.10 99.86 104.01 2.33 7.91 8.20 16.40 103.52 7.91 8.20 16.56 105.47 7.91 8.20 16.43 103.89 7.91 8.20 16.76 107.91 7.91 8.20 16.39 103.40 表 3 3批防暑清热饮含量测定结果(n=3, μg/ml)
批号 绿原酸 木犀草素-7-O-β-D-葡糖苷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 蒙花苷 广藿香酮 20200120 147.97±0.73 83.61±0.53 181.99±0.15 17.26±0.48 3.16±0.30 202002101 142.35±0.15 75.19±1.07 162.42±0.16 14.16±0.86 1.74±0.54 202002102 163.00±0.06 80.24±0.88 215.19±0.04 17.63±0.78 2.09±2.38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2] 李杰, 杨育儒, 王庆芬, 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防暑清热饮中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J]. 药学实践杂志, 2020, 38(1):63-66. [3] 李其固, 李振化, 赵振宇, 等. HPLC法测定抗病毒栓中的鸟苷, (R, S)告依春, 百秋里醇和广藿香酮[J]. 中成药, 2014, 36(6):1208-1212. doi: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6.021 [4] 侯爱荣, 陈彤. HPLC-DAD同时测定野菊不同部位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 食品与药品, 2018, 20(3):213-218. doi: 10.3969/j.issn.1672-979X.2018.03.012 [5] 李青, 罗定强, 尚飞, 等. 菊花七味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业, 2019, 28(3):34-38. doi: 10.3969/j.issn.1006-4931.2019.03.011 [6] 许一鸣, 吴啟南, 乐巍, 等. 不同产地薄荷药材有机酸与黄酮类成分分析[J]. 中药材, 2018, 41(2):299-302. [7] 徐晶晶, 徐超, 刘斌. 不同采收期薄荷中4个黄酮苷的含量测定[J]. 药物分析杂志, 2013, 33(12):2077-2081. [8] 胡少伟, 钟昆芮, 杨佳颖, 等. 薄荷茎、叶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含量差异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3):544-550. [9] 徐凌玉, 李振麟, 钱士辉. HPLC法测定薄荷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11):180-182. [10] 田伟, 甄亚钦, 王鑫国, 等. HPLC法同时测定薄荷配方颗粒中3种成分[J]. 中成药, 2016, 38(12):2602-2605. [11] 李杰, 曹毅祥, 曾棋平, 等. 蒲地灌肠液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J]. 中南药学, 2017, 15(2):228-232. doi: 10.7539/j.issn.1672-2981.2017.02.022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食品药品检验所. 一种同时测定野菊花中七种成分的含量的方法: 201710262290.0 [P].2017-04-20. [13] 谢文彬, 吴磊, 李雨珂, 等. HPLC-DAD法同时测定利咽喷雾剂中7种成分[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13):1635-1641. [14] 倪晓霞, 王庆芬, 刘晓玲, 等. 复方黄连灌肠液的总黄酮测定方法研究[J]. 药学实践杂志, 2019, 37(4):352-356, 374.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9.04.013 [15] 郭晓民, 瞿晶田, 柴士伟. HPLC-DAD法测定野菊花栓中绿原酸、3, 5-<italic>O</italic>-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素-7-<italic>O</italic>-β-<italic>D</italic>-葡萄糖苷、芹菜素-7-<italic>O</italic>-β-<italic>D</italic>-葡萄糖苷和蒙花苷[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32(3):382-385. [16] 刘晓薇. 怀菊花商品规格等级及其质量特征研究[D]. 郑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 [17] 罗孟兰, 朱德伟, 彭成, 等. 广藿香酮的研究进展[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2(3):60-66. [18] 魏金凤, 王士苗, 沈丹, 等. 藿香与广藿香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23):117-120. [19] 周衡朴, 任敏霞, 管家齐, 等. 菊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 中草药, 2019, 50(19):4785-47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9.030 [20] 刘荣华, 付丽娜, 陈兰英, 等. 白茅根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2(4):80-83. doi: 10.3969/j.issn.1005-9431.2010.04.031 [21] 刘群群. 薄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研究[J]. 现代食品, 2016(7):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