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浙江省卫健委关于重点监控药品的相关规定[1-3],进一步完善对此类药品的动态监测及管理,围绕《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采用有效方法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从而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本院采用一种能够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工具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应用于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过程[4],通过分析评估、制定计划、完善制度并组织实施,不断提高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质量水平。
-
回顾性研究本院在2019−2020年采用PDCA管理法前后两年,重点监控药物的消耗及处方点评等情况。对照组为2019年传统管理法的住院病例医嘱;观察组为2020年采用PDCA管理法后的住院病例医嘱。
-
PDCA循环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和处理(Action)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依次循环反复,以确保目标的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样适用于医疗质量管理。
-
⑴查明管理现状。药学部门日常检查发现,本院重点监控药品使用和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重点监控药品药费高、占比大,不合理使用情况常见,因使用此类药物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多。医院层面缺乏重点监控药品监督管理策略,包括处方(医嘱)开具规范、专项点评规则、监控预警机制、限制处罚措施等。无本级医疗机构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缺乏点评细则。
⑵制定改进目标:制定本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及药品目录,完善目录内所有药品的点评细则;加强政策宣讲及培训,严格控制使用,从药品遴选、处方开具到核查反馈、改进落实,实现责任奖惩循环机制;力争在1年内全院药品消耗金额前二十位中,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金额下降50%以上,2年内前二十位中无重点监控药品;提升处方合理率,重点监控药品处方使用合理率达90%以上;因使用此类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50%以上。
-
⑴制定管理制度,修订药品目录。根据国家及浙江省卫健委发布的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制定本级《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共计33种)。修订完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重点监控药品专项点评实施办法》《药品监测与预警制度》《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由药物治疗学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小组人员负责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工作,加强目录内药品临床应用的全程管理。
⑵组织政策宣讲,明确用药细则。由医训、药学部门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各级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临床医师人手一份药品目录。分批次开展专业理论培训,对纳入目录中的33种药品制订用药细则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临床应用的条件和原则,已有相关用药指南或指导原则的,严格按照指南或原则执行[5]。加强行业风气整肃治理,强化医务人员目录内药品合理使用的自觉性。
⑶规范处方开具,严格处方审核。进一步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临床医生开具重点监控药品时,必须在病历中详细记录使用理由,临床应用疗程超过7 d或二种及以上重点监控药品联用,必须经科室主任批准,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使用理由;对药品调剂中发现用药不宜的,告知医师并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对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的,拒绝调剂,并履行告知、记录和报告等规定[6]。
⑷完善信息系统,开展实时监控。药学部门与信息科共同完善信息系统,标识重点监控药品,实时提取用药数据。引进新版合理用药软件系统,通过对药品名称、用法用量、联合使用、用药疗程、溶媒选择等重要选项值进行系统限制,超出限制的处方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弹出分级警示框,分别提示医师再次确认、修改处方或禁止开具,有效提高处方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
⑴动态监测药品数据,及时通报。每月对重点监控药品开展专项点评,对不符合要求的在处方点评中进行公示。对于检查、点评、统计、监测中发现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病区及时约谈相关责任人,提出整改要求,并根据情况严重程度采取口头警告、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等措施。
⑵严格落实限制措施,监控预警。每季度汇总重点监控药品使用情况,上报至医训部门,发现此类药品滥用,用量、金额、排名出现异常增长的,按严重程度对该药品采取限量、限科、暂停采购及清除出本院药品供应目录等措施。将重点监控药品使用情况作为处方权授予、年度考核、奖金发放、评优评先、调职调级等的重要依据[7]。
-
定期召开药物治疗学与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学部门通报重点监控药品检查及督导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组织全体委员研究讨论并制定改进措施。总结反馈并与改进初期进行对比,验证本轮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成功的经验予以标准化长期运行,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避免重现,以形成PDCA良性循环。本轮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移入下一轮循环解决。
-
比较PDCA循环法开展前后,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物的消耗金额、使用重点监控药物病例占比、人均药费、不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以验证本轮改进的效果。
-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 \bar x \pm s $ )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执行PDCA循环法后,全院使用金额排名前20位药品中,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金额从238.13万元(占比69.30%)下降至58.66万元(占比34.39%),较对照组下降了75.37%。品规数由7品种(8规格)减少到5品种(6规格),减少了注射用复合辅酶和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含重点监控药品的出院病例数由332例降低至119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重点监控药品人均药费及出院患者的人均药费均显著下降(P<0.001,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药品费用比较
组别 重点监控药品人均药费(元) 出院患者人均药费(元) 对照组 6644.70 9579.33 观察组 4295.98 7670.18 t值 3.492 2.127 P值 <0.001 0.034 -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超疗程用药(P<0.001)、联合用药不适宜或重复给药的(P<0.01)、适应证不适宜(P<0.05)、用法用量或给药途径不适宜(P<0.05)等不合理使用情况均显著下降,有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其他不合理用药等情况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医嘱合理率分别为65.96%和90.76%(χ2= 27.010,P<0.001),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改善,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使用情况 [例(%)]
不合理处方类型 对照组
(n=332)观察组
(n=119)χ2值 P值 适应证 38(11.45) 6(5.04) 4.080 0.043 用法用量或给药途径 17(5.12) 1(0.84) 4.374 0.037 联合用药或重复给药 66(19.88) 9(7.56) 9.585 0.002 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 13(3.92) 2(1.68) 0.755 0.385 超疗程用药 128(38.55) 10(8.40) 37.501 0.000 其他 17(5.12) 2(1.68) 2.569 0.109 -
对两组医嘱中有使用重点监控药品的病历开展专项点评,PDCA循环法管理后,使用重点监控药品的出院病例占比由73.13%下降到35.84%(χ2=109.066 ,P<0.001)。其中观察组因使用重点监控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χ2=37.044 ,P<0.001),见表3。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后,注射部位或注射侧下肢痛。
表 3 两组患者出院病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例(%)]
组别 病例数(含重点监控药品) 不良反应例数 对照组 332(73.13) 171(51.51) 观察组 119(35.84) 23(19.33) χ2值 109.066 37.044 P值 <0.001 <0.001 -
重点药物监控目录中所列药品,在临床患者治疗方案中并非主要治疗药物,其适应证广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多集中在无指征用药或超说明书用药等方面,同时也存在超剂量用药、给药频次不当、溶媒不当、疗程过长、多种药物不合理的联合使用等情况。此外,该类药物往往价格昂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8-9]。因此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对促进药品合理使用,控制药费异常增长,确保医疗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
采用PDCA循环管理,依据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流程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在计划阶段,针对此类药物的处方开具、费用排名、异常波动等常发的、带倾向性的、虽单发但较为严重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并立项,针对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金额大、占比高的问题,统计重点监控药品使用不合理数量、类型、金额等,考虑到患者及医生用药的习惯性,采取分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如第1年,前二十位中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金额下降50%以上,2年内前二十位中无重点监控药品的改进目标。目标可行,结果可期。
将PDCA循环法纳入重点监控药品管理一年后,全院药品消耗金额前二十位中,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金额降幅达75.37%;因使用此类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了86.55%;处方合格率提升至90.76%。患者人均药费大幅下降,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因使用此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实让患者受益,说明通过PDCA管理后,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院主要收治康复患者,包括神经康复、心肺康复和骨关节康复,但因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集中在神经康复科和心肺康复科,住院群体相对稳定且住院时间较长,两科出院人次2019年、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小。2019年和2020年国家集中采购药品使用金额占全院药品使用金额的0.70%和1.78%,且未涉及本院在用的重点监控药品,对本研究结果影响较小。
PDCA作为一种经典的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本单位,由于疗养机构专科性较强,使用重点监控药品涉及的科室范围较小,目标明确,易统筹管理,效果明显,对于合理用药指标的持续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在综合性医院,由于疾病种类繁多、用药情况复杂,同一药品针对不同病种和科室的治疗效果不同,实际管理过程中需分门别类,制定详细计划目标,避免整体应用的局限性。
重点监控药品管理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提高三级质量控制意识,做到质量管理有氛围,机关履职有思路,科室践行有亮点,制度落实有成效[10]。加强统筹规划,集中全院力量攻关,逐一拉单列表、逐项剖析原因;推动问题整改,落实责任到科室,尤其对屡改屡犯的问题要破除惯性思维,避免问题出现反复;完善方式方法,部分防控措施如药品点评细则等需要根据说明书及指南的更新及时修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是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重点、难点,本研究采用PDCA循环法持续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效果明显,可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method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key monitoring drug
-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PDCA循环法促进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效果,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比较某院采用PDCA法前后两年重点监控药物的消耗及处方点评情况。对照组为2019年传统管理法的住院病例,观察组为2020年采用PDCA管理法的住院病例。 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重点监控药品消耗金额大幅下降(P<0.001);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用药、用法用量及给药途径不适宜、疗程过长等处方不合理问题得到有效控制(P<0.05),处方合格率由原来的65.96%提高至90.76%(χ2= 27.010,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χ2= 37.044,P<0.001)。 结论 PDCA管理法针对重点监控药品持续闭环管理,能够最大程度控制药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促进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医疗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PDCA cycle method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key monitoring drug,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key monitoring drug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Methods To compare the consumption of drugs and prescription reviews before and after the adoption of PDCA management in a hospi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the in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ethod in 2019,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he inpatients with PDCA method in 2020.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the consumption amount of key monitoring drug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01); The problems of irrational prescription such as drug use without indication, repeated drug use, inappropriate dosage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long course of treatment we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P<0.05). The qualified rate of prescription increased from 65.96% to 90.76% (χ2=27.010, P<0.001).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χ2 =37.044, P<0.001). Conclusion PDCA method aims at continuous closed-loop management of key monitoring drug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which can control drug cos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reduce the economic burden of patients, promote rational drug us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
Key words:
- PDCA cycle /
- key monitoring drugs /
- rational drug use /
- quality of care management
-
药品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微生物计数法(后简称计数法)是药品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定量计数[1]。计数法检验流程概括为:取供试品根据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倍比稀释,选取1~3个合适的稀释级(根据样品特性和污染情况)用平皿法、薄膜过滤法或MPN法做供试品检查。供试样品的制备过程中使样品充分溶解或分散,并有效降低或消除药品本身的抑菌性在检验过程中尤为重要,是得到准确的微生物计数检验结论的关键点。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计数法检验有影响的菌株选择和保存、培养基质量控制、操作环境控制及被检样品方法适用性研究,而对药品的前处理(即供试液的制备方法)尤其是中成药的前处理法研究甚少。据佘凡等报道[2-7],影响微生物限度检验误差因素分析中因前处理所产生误差在各因素中占比重较高。李超美等[8]曾组织同省9个药检所对同厂家、同批号中成药“香莲丸”做微生物限度验证,发现验证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以致验证结果不同,影响实验结果一致性评价。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选择了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样品经前处理后是否完全溶解或分散,供试液中颗粒大小和沉降速度,取供试液时是振摇混匀还是取上清液、样品抑菌性是否被中和等因素直接影响微生物的回收率,致使各实验室有的采用常规法,有的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有的采用薄膜过滤法才能使回收率达到药典规定的要求。
鉴于中成药微生物限度计数法前处理工作对提高中成药的检验质量影响较大,本文就中成药前处理关键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 影响计数法前处理的因素分析
1.1 中成药溶解性分类
《中国药典》2020版与欧美药典[1,9,10]在样品供试液制备时(前处理)都根据药品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将药品分类。一般口服制剂除肠溶、结肠溶和膜剂供试品外基本分为三类:水溶性供试品、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油脂类供试品。中成药配方复杂,成分多样,制法较西药特殊。如片剂中牛黄解毒片是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8味药组成,制法是:以上八味,雄黄水飞成极细粉;大黄粉碎成细粉;人工牛黄、冰片研细;其余黄芩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或干燥成干浸膏,加入大黄、雄黄粉末,制粒,干燥,再加入人工牛黄、冰片粉末,混匀,压制成片[11]。丸剂中防风通圣丸由防风、大黄、芒硝、栀子、滑石、白术、白芍、当归等17味中药组方。制法是以上十七味,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防风等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制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 打光,干燥,即得。或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制丸,干燥,即得[11]。从以上两个中成药的配方、制法可以看出中成药是药材提取物与原粉的混合,雄黄、石膏是矿物质,冰片是植物提取物结晶,都不溶于水,其他生药原粉也不能完全溶于水。所以较难将其简单分成水溶性、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油脂类供试品。这是影响各实验室选择前处理方法制备样品最直接的因素。
1.2 缓冲液pH值
《中国药典》2020版和欧洲药典的缓冲液pH值范围基本相同[1,10],为pH7.0、pH7.2、pH6.8、pH7.6,供试液制备时如需要,应调节pH值至6~8。中成药组方成分和制造工艺多样,决定产品的pH值范围较广,所需缓冲能力较大,缓冲范围涵盖pH值6~8的缓冲液。如麻仁丸配方为火麻仁、枳实(炒)、苦杏仁、大黄、炒白芍、姜厚朴。其制法为以上六味,除火麻仁、苦杏仁外,其余大黄等粉碎成细粉,再与火麻仁、苦杏仁掺研成细粉,过筛,混匀。粉末用炼蜜加适量的水制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11]。这一制作过程没有对成品的酸碱度有特殊要求。又如一清胶囊的处方为黄连、大黄、黄芩。其制法是以上三味,分别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分别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得黄芩浸膏粉及大黄和黄连的混合浸膏粉。两种浸膏粉分别制颗粒,干燥,粉碎,加入淀粉、滑石粉和硬脂酸镁适量,混匀,装入胶囊,制粒,即得。整个过程没有测定酸碱度[11]。再如乙肝益气解郁颗粒配方为柴胡(醋炙)、白芍、枳壳、橘叶、黄芪、丹参、党参、茯苓、桂枝、瓜蒌、刺五加、黄连、法半夏、山楂、决明子、五味子。其制法是以上16味,白芍、茯苓、法半夏分别粉碎,过筛,依次取细粉混匀,备用;剩余的粗粉备用。五味子粉碎后用8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备用。其余柴胡(醋炙)等12味及白芍等三味的粗粉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静置 12小时,取上清液,与上述五味子提取液合并,浓缩,加入上述细粉及适量糖粉混匀,制成颗粒[11]。从以上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的举例中可以看出中成药的pH范围会比较宽泛,将被检样品的前处理液加入胰酪大豆胨琼脂做菌落总数的培养,或许会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进而影响菌落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菌落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细菌适应酸碱度不同可将微生物分成:中性微生物、嗜酸性微生物、耐酸性生物、嗜碱性微生物、耐碱性微生物等。培养基酸碱环境的改变,必然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另有研究表明,药品的分散度也会影响供试液的pH值,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12]。
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浓度
增加被检样品的分散度和溶解度有利于样品中的微生物更均匀的分布于处理液中。取样均匀性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吐温80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强,是优良的O/W型乳化剂,对植物油、矿物油、动物油脂等均有良好的乳化作用。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1105,供试液前处理添加吐温80浓度为0.1%,如水不溶性非油脂类分散力较差的供试品,可在稀释液中加入无菌0.1%的聚山梨酯80。油脂类供试品可加入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或与最少量并能使供试品乳化的无菌聚山梨酯80或其他无抑菌性的无菌表面活性剂充分混匀[1]。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会使细菌细胞膜中的脂类溶解而造成菌体死亡[13-16]。因此合适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尤为重要。王康[17]等增加吐温 80比例制备中药提取物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发现其能有效地提高穿心莲内酯的溶出速率。高飞[18]等在化妆品检测使用含1 g/L卵磷脂和7 g/L的吐温80生理盐水做缓冲液,可中和化妆品中防腐剂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张华光[19]等在缓冲液中添加3%吐温80和0.3%卵磷脂中和抑菌性较强的药品。中成药原料来源广泛,有动植物矿物等,所以表面活性剂对于中成药在计数法前处理中的最适用量仍有待研究。
1.4 中和剂或灭活方法
中成药种类多且成分复杂,难以归入药典列出的干扰物种类中。许多中成药对临床耐药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也常用抗菌中成药和抗生素联合应用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深入研究中药抑菌作用和机制,大致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直接抑制作用包括消除或逆转细菌耐药质粒、抑制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和外排泵、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与消除生物膜等。间接抑制作用主要是:中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耐药性细菌。据研究[20-22],许多中药有抑菌作用,如黄芩、黄连、连翘、五倍子、五味子、乌梅、金银花等57种,中成药包括黄连上清片、穿心莲内酯胶丸、妇必舒胶囊等。有些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能够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药典常见中和剂或灭活方法(详见表1)是否能满足、何种浓度能满足有抑菌成分中成药的计数法检验要求尚待研究。
表 1 《中国药典》2020版常见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1]干扰物 可选用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 戊二醛、汞制剂 亚硫酸氢钠 酚类、乙醇、醛类、吸附物 稀释法 醛类 甘氨酸 季铵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
双胍类化合物卵磷脂 季铵化合物、碘、对羟基苯甲酸 聚山梨酯 水银 巯基醋酸盐 水银、汞化物、醛类 硫代硫酸盐 EDTA、唆喏酮类抗生素 镁或钙离子 磺胺类 对氨基苯甲酸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 2. 优化中成药前处理的方法
陶明[23-24]等发现影响抑菌干混悬剂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的因素主要是样品原料的分散性和中和剂的有效单位。对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计数法前处理的目的是:在生物样本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前处理使被检样品成为均匀的溶液或悬浊液,以保证取样的均匀性。这样吸取供试液时,既可保证液体分散均匀,又可避免只吸取上清液或沉淀物,还可防止被检样品溶散不均造成制备液pH不同而形成结果偏离[4,7,25]。优化中成药前处理的方法有利于最终选取合适的检验方法(常规、稀释、中和、薄膜过滤法)消除样品的抑菌性,取得科学、准确的实验结果。
2.1 减小被检样品的粒度
中成药大致分为口服和外用两种使用方式,口服剂型大多为片剂、胶囊、丸剂等。无论中成药成分多复杂,减小被检样品的粒度从而增加样品的溶解度和分散度都是较佳选择。最直接减小被检样品的粒度方法就是提高匀浆效率。《中国药典》2020版对前处理匀浆的转速没有特别规定,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2-2020)中规定检测样品的匀浆转数常规为8 000~10 000 r/min,持续1~2 min[26-27]。有研究[28]分别用匀浆仪和研磨法对9种丸剂和3种片剂进行前处理,从各组实验所得的细菌数平均值来看,匀浆法测定的细菌数大于研磨法,并呈显著性差异,如槐角丸、益肝丸、通窍鼻炎片在研磨时菌落数为4.0×102、2.7×103、2.9×102CFU/g,经均质器细匀后菌落数为8.7×102、3.4×104、6.4×102CFU/g,说明样品均质的细腻均匀可提高细菌检出率。庞云娟等[29]报道,供试液制备过程中被检样品分散度和溶解度不足是造成实验结果偏离的原因之一。以上研究表明适当提高匀浆效率可增加样品的分散度和溶解度,进而提高细菌检出率以达到提升检验准确度的目的。均质器转速和时间可参考食品菌落总数检测标准。
2.2 选择pH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系
磷酸盐缓冲溶液可以通过H2PO4−和HPO42-在不同的pH下形成缓冲体系。当H2PO4−和HPO42-的浓度比为1∶1时,此时溶液的pH值为6.86,也被称为磷酸盐缓冲液的电中性点。在电中性点的pH值下,磷酸盐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弱。随着pH值的升高,H2PO4−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缓冲能力逐渐增强。当pH升到7.21时,H2PO4−和HPO42-的浓度比为1∶2,此时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强,称为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最大缓冲范围。随着pH值的继续上升,HPO42-的浓度逐渐升高,H2PO4−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缓冲能力逐渐减弱。磷酸盐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在pH值5.8~8.0之间,这个范围是根据H2PO4−和HPO42-的浓度比和pH值的关系所确定的,并且在pH值7.21左右具有最大的缓冲能力[30],所以pH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最适合中成药的前处理。
2.3 选取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
许多中成药含抑菌成分,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提高非水溶性成份在稀释剂中溶解度和分散度。研究[31,32]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效果优于调节pH值,因当药品含有抑菌性成分时,降低pH值会增加药品的抑菌性。为方便分析中成药的抑菌性,我们将中成药分为以下几类:①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常含有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有较强抑菌能力;②止咳平喘类的中成药若含有麻黄、川贝母、薄荷脑等成分的药物的抑菌性也比较强;③胃肠道类中成药如含有广藿香、紫苏叶等成分的药物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④抗感冒类药大多含有较高金银花、甘草、柴胡等中药抑菌性较强;⑤妇科内服类中成药比外用药抑菌性弱;⑥镇痛抗炎抗风外用中成药如含有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33]。欧洲药典11.0对有抑菌作用药品选用的缓冲液其中含3%聚山梨脂80和0.3%蛋黄卵磷脂[10],既能增加被测样品的分散度和溶解度,又能中和药品本身的抑菌成分同时又可增加样品中细菌的检出率。[19]
2.4 选取合适的稀释液
既满足方法适应性菌株的回收率要求又提高样品溶解度和悬浊液的稳定性,是优化前处理过程的关键。稀释液在前处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提供各类菌株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要易于药品的溶解和分散。《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实例中保济丸在微生物限度计数检验选用了两种稀释液,先用胰酪大豆液体培养基将被检样品制成1∶100的供试液,再取上清液薄膜过滤,并用含0.1%吐温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滤膜[34]。前者可提高菌株回收率,后者可增加溶解和分散。另外有研究[35]表明,参考《中国药典》使用标准菌株进行化妆品微生物指标检验的供试液制备,研究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使用含中和剂的大豆酪蛋白葡萄糖卵磷酯吐温80(SCDLP)液体培养基、改良卵磷脂肉汤、戴伊恩格利中和肉汤(D/E中和肉汤)制备供试液,加菌计数回收试验结果及控制菌(耐热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均优于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用生理盐水制备供试液,其中采用 D/E 中和肉汤进行样品制备,对样品中防腐剂的中和效果最好。
3. 小结与展望
《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生产厂家进行一厂、一品、一规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制订和验证实验,验证报告要完整、可靠。作为药品检验机构由于检验周期所限,实际抽检工作中不可能像生产厂家去一一验证。因此,分析研究中成药这一大类非无菌药品计数法检验的特点,优化检验过程,特别是样品前处理是检验中成药的重要环节。中成药成分多为动植物和矿物,使计数法前处理时难以简单用溶解度分类,往往同一种药品各实验室选择不同检验方法,导致检验结果差异加大。且中药炮制工艺多样使中成药的酸碱度范围宽泛,如果药品前处理时稀释液的缓冲能力不强,会影响后续培养基的酸碱度,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中成药本身具有抑菌性,若不中和或去除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以上因素直接影响中成药计数法的检出率和准确度,寻找一种分散度和溶解度好,缓冲力强且能中和药品抑菌性,又对受损细菌有修复力的缓冲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影响中成药计数法检验因素入手,层层分析寻找解决方案。综合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以及相关文献内容归纳出解决的途径:首先在稀释液中加入适宜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卵磷脂(3%吐温80和0.3%卵磷脂)等中和剂,可以起到增加药品分散度和溶解度并中和部分抑菌性的作用;其次通过增加适宜浓度的磷酸盐缓冲离子对(Na2HPO4和KH2PO4),使缓冲液达到最大缓冲能力,用以降低中成药因偏酸或偏碱对培养基的影响;再则增加缓冲液中生长因子和维生素以利于受损细菌的快速恢复。最后选择合适的匀浆速度和时间,在适宜剪切力的作用下使缓冲液和被检样品充分混和均匀。
随着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最终可创新出一款可加强分散度和溶解度、提高取样均匀性、降低中成药抑菌性、加强缓冲能力、加强短时间修复受损细菌能力的改良缓冲液。以提高中成药计数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及工作效率,解决中成药计数法检验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为监测中成药计数法这类非无菌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现实的应用价值。
-
表 1 两组患者药品费用比较
组别 重点监控药品人均药费(元) 出院患者人均药费(元) 对照组 6644.70 9579.33 观察组 4295.98 7670.18 t值 3.492 2.127 P值 <0.001 0.034 表 2 两组患者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使用情况 [例(%)]
不合理处方类型 对照组
(n=332)观察组
(n=119)χ2值 P值 适应证 38(11.45) 6(5.04) 4.080 0.043 用法用量或给药途径 17(5.12) 1(0.84) 4.374 0.037 联合用药或重复给药 66(19.88) 9(7.56) 9.585 0.002 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 13(3.92) 2(1.68) 0.755 0.385 超疗程用药 128(38.55) 10(8.40) 37.501 0.000 其他 17(5.12) 2(1.68) 2.569 0.109 表 3 两组患者出院病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例(%)]
组别 病例数(含重点监控药品) 不良反应例数 对照组 332(73.13) 171(51.51) 观察组 119(35.84) 23(19.33) χ2值 109.066 37.044 P值 <0.001 <0.00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58号) [EB/OL]. (2019-07-02)[2021-06-01]. http://www.gov.cn/fuwu/2019-07/02/content_540524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112 号)[EB/OL]. (2018-12-12) [2021-06-01]. http://www.nhfpc.gov.cn/yzygj/s7659/201812/bc0259007f1a4cf38cb5d0352470e33e. html. [3]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浙江省第一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 浙卫办发函[2019] 21号[EB/OL]. (2019-10-12) [2021-06-01]. http://wsjkw.zj.gov.cn/art/2019/10/12/art_1229123417_465429.html. [4] 杨香瑜, 张韶辉, 郭珩, 等. 基于PDCA循环管理促进医院重点监控药品合理应用[J]. 医药导报, 2018, 11(37):1429-1431. [5] 钟雪梅, 张捷, 张兰. 开展重点监控管理前后重点监控管理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 1(18):106-109. [6] 刘丛海, 罗荔, 吴美霖, 等. 1320份重点监控药物病历合理用药集中评价与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 9(19):1134-1136. [7] 王笑妍, 付秀娟, 黄玉鑫, 等. 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的药事管理模式探索[J]. 中国药房, 2018, 7(29):882-885. [8] 卢琳, 马满玲. 我国重点监控药品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 10(17):76-81. [9] 许祎, 陈晓蕾. 某职业病防治院辅助用药的药事管理实践[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22(9):189-192,287. [10] 苗彩云, 陈江飞, 徐建维. 宁波地区重点药品监控管理实践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9, 7(35):576-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