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门诊药房承担着门诊病人处方的审核、调剂和用药的指导任务,是门诊病人接受正确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而药品调配准确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药房调配的药品与医师处方内容不一致即为药品调配差错,通常有内差[1](前台调剂药师发现后台药师调配的处方有错,在发给患者之前予以纠正的差错)和外差[2](前台药师没有发现后台药师调配的处方有错,发给患者之后发现的差错)两种情况。控制药品调配的内差发生率是提高门诊药房药品调配质量,降低外差发生率的重要举措,它直接影响到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药房调配差错率已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在保证医院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服务品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避免和减少调配中产生的差错,一直是药学工作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诸多医院药学部门采用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品管圈)开展降低调配差错,提升调剂质量的实践探索。借鉴国内同行探讨调配差错发生率、发生原因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对进一步提高门诊药品调配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5年有关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开展控制调配差错实践活动的中文文献作汇总分析,以期为广大一线药师提高门诊调剂质量提供参考。
-
通过登录中文数据库,以“门诊药房” “调配差错” “品管圈” “PDC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
-
纳入标准:①论文作者单位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②采用质量持续改进(品管圈、 PDCA循环)管理工具,过程完整;③注明考察周期内处方调配总量,按调配差错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有明确改进防范措施,质量持续改进流程及数据完整。排除标准:①中药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住院药房的有关药品调配差错文献;②缺少差错类型等详细数据的文献。
-
参考相关文献,本文采用的“差错类型”定义如下:①品种错误(品项错误):发出的药品与处方开具药品名称不符;②数量错误:发出的药品品种准确,但数量不符;③规格或剂型错误:发出的药品与处方药品通用名相同,但剂量规格或者剂型不符,包括生产厂家不同;④标签错误:发出药品中用法用量的标签标示与处方指示不符;⑤其他错误:漏发、错发病人等。
-
根据文献提供的数据计算调配差错率以及改进进步率,均以极差和中位数表示。调配差错率=(调配差错处方数/抽样时段内处方总数)×1000‰。不同类型差错数根据原始文献数据折算为每万张处方的差错处方数,以便计算各类型差错的构成比。进步率=[(改进前调配差错率–改进后调配差错率)/改进前调配差错率]×100%。
-
经检索获得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别为331、135和367篇。排除重复文献221篇,中药房调配差错文献3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文献7篇、无差错类型详细数据的文献123篇,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3篇,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医院数据来源。13篇文献分属于三级综合医院6篇,三级专科医院5篇,二级综合医院2篇。
-
收集样本医院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类型[3]以及改进前后数据汇总,结果表明:改进前差错类型为数量差错52.5%、品种差错28.3%、规格剂型差错6.2%、标签差错2.1%、其他差错10.9%;改进后差错类型为数量差错51.3%、品种差错28.7%、规格剂型差错6.7%、标签差错2.9%、其他差错10.5%。改进前后差错类型构成没有变化,其中以药品数量及品种差错最为常见(约80%),见表1。
表 1 样本医院改进前后差错类型统计(差错张数/万张处方)
序号 医院级别 改进前差错类别 改进后差错类别 品种 数量 规格剂型 标签 其他 品种 数量 规格剂型 标签 其他 1 三级综合[4] 25.6 22.1 5.4 10.0 12.8 7.9 1.6 3.9 2 三级专科[3] 7.1 4.6 1.1 2.5 2.4 3.3c 2.2c 0.5c 1.2* 1.1* 3 三级综合[1] 18.1 58.3 3.2 4.6 9.2 26.7 1.6 2.9 4 三级专科[5] 4.5 10.6 1.3 0.3 1.6 2.9 0.3 0.1 5 三级综合[6] 48.8 103.8 1.0 14.5 27.6 57.9 0.5 6.0 6 二级综合[7] 8.9 53.4 11.3 19.4 3.3 12.2 0.8 0.8 7 三级综合[2] 18.9 17.4 5.6 2.1 6.6 5.6 4.2 2.0 8 三级专科[8] 26.5 16.3 8.2 2.2 4.5 4.5 9 三级专科[9] 1.4 1.2 1.7 0.7 1.0 0.4 0.2 1.2 0.1 1.0 10 三级综合[10] 8.0 16.0 12.0 0.8 3.2 4.0 8.0 6.0 0.4 1.6 11 二级综合[11] 5.8 8.7 3.8 0.9 1.9 3.8 1.9 0.0 12 三级专科[12] 9.7 13.6 3.4 23.3 3.4 3.3 1.1 9.0 13 三级综合[13] 28.6 66.9 1.6 3.8 合计 211.9 392.9 46.6 15.4 81.7 77.9 139.0 18.1 7.8 28.4 (%) 28.3 52.5 6.2 2.1 10.9 28.7 51.3 6.7 2.9 10.5 注:*表示原文空缺,笔者根据进步率及改进前比例折算填写。 -
样本医院日均处方数量为553 465张,中位数为1 285张。改进前(内差)差错率为[0.6‰,16.8‰],中位数为5.1‰;改进后差错率[0.3‰,9.2‰],中位数为1.1‰;改进前后进步率[45%,91%],中位数为59%。样本医院药品调配差错率下降情况见表2。
表 2 样本医院改进前后药品调配差错率(内差)统计
序号 医院级别 抽样时长
(日)改进前 改进后 进步率
(%)处方总数
(张)日均处方数
(张)差错处方数
(张)差错率
(‰)处方总数
(张)日均处方数
(张)差错处方数
(张)差错率
(‰)1 三级综合 30 39 000 1 300 252 6.5 30 456 1 016 80 2.6 59 2 三级专科 30 63 607 2 121 112 1.8 67 448 2 249 56 0.8 52 3 三级综合 — 148 249 — 1 250 8.4 153 186 — 619 4.0 52 4 三级专科 180 302 468 1 681 508 1.7 286 118 1 590 140 0.5 70 5 三级综合 30 38 548 1 285 648 16.8 36 956 1 232 340 9.2 45 6 二级综合 15b 12 368 825 115 9.3 12 249 817 21 1.7 81 7 三级综合 30 33 403 1 114 36.8 1.1 35 271 1 176 16.3 0.5 58 8 三级专科 180 9 806 55 50 5.1 8 940 50 10 1.1 78 9 三级专科 180 623 591 3 465 377 0.6 651 397 3 619 187 0.3 52 10 三级综合 180 448 753 2 494 1 795 4.0 798 358 4 436 1 594 2.0 50 11 二级综合 90 10 379 116 20 1.9 10 416 116 8 0.8 60 12 三级专科 30 60 962 2 033 305 5.0 61 230 2 041 103 1.7 66 13 三级综合 90 71 595 796 479 6.7 72 556 807 40 0.6 91 -
参与调配质量改进的所有小组,围绕发生差错的人员因素、药品因素、管理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改进措施集中于人员因素和药品因素两方面(见表3)。
表 3 样本医院针对差错原因采取的改进措施
主要因素 差错发生原因 对应改进措施 文献频次(%) 人员 责任心不强,惯性思维 严格调配流程,落实“四查十对”、双重复核 10(77) 理论知识不足 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 9(69) 工作量大,身体疲劳 合理安排窗口,实行轮岗,弹性排班,高峰时增加发药窗口 4(31) 药品 药名、包装、多规相似易混 ①制订易混淆药品目录,相似药品分开放置,制作警示标识 11(85) ②电脑屏保设置为循环播放,易混淆相似药品用展板提醒 3(23) ③电脑系统添加商品名或增加后缀区分 1(8) 药品更新、规格变动频繁 ①专人负责新药信息更新,及时公示新进药品存放位置 3(23) ②减少系统中一品两规并存 1( 8) 管理 奖惩落实不够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奖惩制度 5(38) 设备 信息系统支持不够 ①增设移动终端,扫码核对处方信息 1( 8) ②完善信息系统对药品剂量的折算功能 2(15) ③完善信息系统增加药品用法用量清单打印功能 1( 8) 发药机故障 维护好自动发药机 1( 8) 打印机故障 更换、维护打印机 4(31) 环境 干扰多、聊天、玩手机 ①维护秩序,排队取药,安装电子处方和电子叫号系统 3(23) ②禁止玩手机、禁止闲谈 2(15) ③开设用药指导窗口 1( 8) 调剂室台面凌乱 整洁调剂台、购置拆零盒 1( 8) -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药品调配差错问题依然是当前药房发药窗口工作的难点。不少医院门诊药房采用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品管圈),开展调配差错控制及防范研究。相对而言,基层医院用药品种数量、处方数量较少,窗口工作强度较低,质量管理措施代表性不强,因此,本文选择二、三级医疗机构调配差错研究文献作为研究的资料来源。
样本医院调配质量持续改进后差错率的中位数由5.1‰降至1.1‰,表明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对于降低药品调配差错率或保持较低差错率是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前后错误类型构成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常见的药品调配差错类型具有一定代表性,目前改进措施仍难以消除其中任何一种类型的差错。早在2014年,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就发布了《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明确了用药错误的定义、分级、风险因素、报告监测、防范措施等一系列问题[14],力图降低“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提示药品调配差错具有其内在的规律,企图完全杜绝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对于进一步降低差错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
针对产生差错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样本医院均采用了综合措施,持续改进后的进步率中位数为59%,表明持续改进措施是有效的,可列入日常标准化作业规程中,形成作业规范。实际上,产生差错概率较大的情况往往是人员潜力受限时、处方流量大时、调配系统故障时等,因此,综合的质量改进措施更加重要。例如,有时人员潜力的挖掘可能已经到达极限,“核对”动作难以客观化,但严格落实“四查十对”规范流程仍不能动摇;在处方调配流量大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窗口,实施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段发药窗口,优化调配流程是有力的应对措施;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处方合格率,审方前置审核,可以有效减轻窗口调配药师工作压力,减少人为失误;制作易混淆药品目录,相似药品分开放置,发药系统对可能的差错给出警示标识,以提示药师注意区分也是有效的措施。
-
无论何种措施,所有的流程最终都是通过人执行完成,因此,加强人员管理,提高责任意识才是避免差错事件发生的根本所在。文献分析表明,导致差错的原因大多为人员、药品、制度、设备及环境等五个方面。人员因素方面主要是责任心不强、惯性思维、工作量大、身体疲劳、理论知识不足等。因此,《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提出,防范差错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环节进行策略防范: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倡导健康的用药安全文化,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等管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基础。
3.4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药品调配系统广泛应用可能是进一步降低差错率的改进方向
自动配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配药错误,已使用自动发药机的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明显降低[15],由改进前的差错率0.57‰降低至改进后的0.39‰[16]。如果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智能化,可以确保准确的调剂配方、准确的药物和准确的剂量,调剂错误可大大减少,还可以实现药品追溯等目标[17]。药品混淆是最常见的配药差错表现,但是,频繁的系统警示可能会带来人员的“警示疲劳”,影响准确的药品调配。因此,在智能化的发药系统中会提高警示成效[18],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从而对降低调配差错率产生系统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Systematic analysis of drug dispensing err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utpatient pharmacies
-
摘要:
目的 了解国内医院门诊药房调配差错及有效防控措施现状,以期进一步提高药品调配工作质量。 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2015—2020年二、三级医院门诊药房调配差错及其采取措施后的质量持续改进的文献,汇总分析改进前后不同差错类型及其数量,原因分析及其改进措施等内容。 结果 检索得到的146篇文献中纳入分析的有13篇(三级医院11篇,二级医院2篇)。改进前,药品调配差错率的中位数为5.1‰,改进后为1.1‰。改进前后,药品调配差错类型构成主要为数量差错(52.5%对51.3%)、品种差错(28.3%对28.7%)、规格剂型差错(6.2%对6.7%)、标签差错(2.1%对2.9%)。针对调配差错原因采取的改进措施重叠率较高,集中在人员因素和药品因素两方面。 结论 医院门诊药房采用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开展对调配差错的控制防范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改进后的错误类型构成基本没有变化;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等持续改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调配差错发生率,有助于《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的落地。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pensing error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outpatient pharmacies in domestic hospital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rug dispensing. Methods The Chinese journal database was retrieved from 2015 to 2020 for the literature on the dispensing errors of outpatient pharmacie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fter the measures were taken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 Results Of the 146 literatures retrieved, 13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11 in tertiary hospitals and 2 in secondary hospitals). Before the improvement, the median of the drug dispensing error rate was 5.1‰,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it was 1.1‰.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the types of drug dispensing errors were mainly quantity errors (52.5% vs. 51.3%), variety errors (28.3% vs. 28.7%), specifications and dosage forms errors (6.2% vs. 6.7%), and labeling errors (2.1% vs. 2.9%).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aken for the reasons of dispensing errors have a high overlap rate, and they are concentrated in two aspects: personnel factors and drug factors. Conclusion The use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ools in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to control and prevent dispensing errors is still a hot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ypes of errors after improvement has basically not chang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othe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pensing erro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t Consensus on Medication Error Management in China”. -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而引发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1],是感染致死的首要原因。据统计,全球每年有4 700万~5 000万脓毒症病例,脓毒症相关死亡人数至少为1 100万[2],约占全年总死亡人数的1/5。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包含宿主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复杂相互作用,其中,免疫抑制会导致院内感染和体内病毒重激活,甚至出院后长期持久的免疫失能状态,脓毒症患者在免疫麻痹期的累积病死率约为总病死率的90%[3]。脓毒症免疫麻痹主要表现为细胞因子分泌失调、抗原提呈细胞功能减弱、T细胞亚群稳态失衡[4],最终造成机会性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然而,临床上对于脓毒症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阻断TNF-α[5-6]、TLR4[7-8]等控制炎症级联反应的免疫抑制疗法在临床试验中也相继失败;幸运的是,纠正脓毒症免疫麻痹的免疫激活疗法异军突起,为脓毒症治疗带来了曙光,且许多疗法已被临床试验证实有效。本文对基于免疫麻痹纠正的脓毒症免疫疗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细胞因子相关疗法
细胞因子在脓毒症的发病和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变化是免疫麻痹状态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IL-10等抑炎因子分泌增加,TNF-α等促炎因子分泌减少,进而负性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加重免疫抑制状态。细胞因子不仅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判断免疫麻痹状态,从而引导临床给药,还可以作为有效的脓毒症免疫治疗手段。
1.1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因能使骨髓祖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而得名[9]。GM-CSF能激活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促进T细胞增殖,并参与iNKT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稳态分化[10]。GM-CSF受体下游包括JAK2/STAT5、ERK、NF-κB和PI3K-Akt等关键通路,能够上调单核/巨噬细胞中的MHC II类分子表达[11]。重组蛋白药物沙格司亭(Sargramostim)在临床上已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症。在肥胖伴糖尿病的脓毒症小鼠中,GM-CSF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和ROS产生能力从而改善脓毒症的生存[12]。GM-CSF还能通过促进小鼠巨噬细胞选择性转化来减轻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并提高生存率[13]。Presneill等[14]纳入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18例重度脓毒症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GM-CSF治疗使PaO2/FiO2改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但未能改善肺外器官功能以及生存率。Drossou-Agakidou等[15]对56例新生儿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GM-CSF能使表达HLA-DR的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Meisel等[16]纳入38例脓毒症免疫抑制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表明,mHLA-DR引导的GM-CSF治疗对恢复单核细胞免疫功能安全有效,且能缩短通气时间并改善临床评分。Hall等[17]对17例小儿脓毒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GM-CSF可以恢复TNF-α产生能力,有效预防院内感染。Leentjens等[18]纳入18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研究表明,GM-CSF对人内毒素血症后免疫麻痹具有逆转趋势。另有预计120例患者参与的IV期临床试验将研究GM-CSF对小儿脓毒症免疫麻痹的逆转作用,目前还在进行中(NCT03769844)。对于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既有GM-CSF疗法走向临床试验(NCT04326920),也有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GM-CSF阻断疗法初见成效[19-20]。可见,GM-CSF是一种有潜力的脓毒症免疫疗法,但仍需准确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有效区分患者的免疫状态,以确定其给药时机。
1.2 干扰素γ
干扰素γ(IFN-γ)也称II型干扰素,是一种主要由NK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和抗肿瘤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能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并诱导抗原提呈细胞MHC分子的表达[21]。Döcke等[22]通过临床研究表明,IFN-γ能恢复脓毒症患者的单核细胞HLA-DR表达以及LPS诱导的TNF-α应答。Leentjens等[18]纳入18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研究表明,IFN-γ能降低免疫麻痹状态下的IL-10水平,增加单核细胞HLA-DR表达,并增强LPS诱导的TNF-α应答。Delsing等[23]的研究为IFN-γ辅助免疫治疗可恢复真菌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提供了证据,评估IFN-γ治疗念珠菌血症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CT04979052)。在COVID-19重症患者中,IFN-γ水平表现出严重低下[24]。有病例报告称,IFN-γ能恢复重症COVID-19患者的mHLA-DR,因此呼吁更多mHLA-DR低下的重症患者采用IFN-γ治疗[25]。虽然一般认为IFN-γ有助于增强病原清除能力,但也有研究表明脓毒症早期血浆IFN-γ升高不利于继发念珠菌感染的清除和个体生存[26],因此,仍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索用药指征和给药时机。
1.3 白介素7
白介素7(IL-7)最初被认为是一种T细胞和B细胞前体的生长因子,该信号对整个淋巴细胞群体的发育和维持至关重要,包括T细胞、B淋巴细胞和先天淋巴细胞[27]。IL-7R信使RNA的低表达与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病死率独立相关[28]。IL-7治疗有望改善脓毒症的淋巴细胞减少症以及T细胞功能障碍。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IL-7可增强T细胞的生存、转运和功能,并改善小鼠生存情况[29]。IL-7改善小鼠脓毒症后的免疫功能障碍,并提高真菌二次打击模型[30]和铜绿假单胞菌二次打击模型[31]的存活率。IL-7治疗还可以通过γδ T细胞IL-17的产生,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加速中性粒细胞募集和细菌清除[32]。在脓毒症患者中,IL-7能恢复失能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且效果优于PD-L1抗体和OX40L[33]。Venet等[34]纳入7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体外临床前研究表明,IL-7能恢复离体淋巴细胞增殖,恢复离体CD4+和CD8+效应T细胞增殖,恢复离体CD8+效应T细胞的IFN-γ产生。Venet等[35]还证明IL-7治疗改善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的mTOR激活、GLUT1表达和葡萄糖摄取,通过免疫代谢途径使T细胞增殖增强。Francois等[36]纳入27名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IL-7治疗能促进T细胞增殖和激活,逆转CD4+和CD8+效应T细胞的减少,这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关键机制。遗憾的是,最近一项考察重组人IL-7(CYT107)对脓毒症患者淋巴细胞重构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因药动学问题而终止(NCT03821038)。由于T细胞功能障碍和大量凋亡是严重COVID-19患者的重要特征[37],因此,IL-7可能对COVID-19相关脓毒症的治疗有广泛的前景。目前已经证实,IL-7能够恢复COVID-19患者离体T细胞的IFN-γ产生能力[38],恢复淋巴细胞计数至对照组的2倍以上[39]。
1.4 白介素15
白介素15(IL-15)是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是一种具有治疗潜力的多能分子,主要由髓系细胞表达,作用于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40]。在动物模型中,IL-15可阻止免疫细胞凋亡,逆转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功能障碍,并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41]。IL-15显著改善脓毒症诱导的T细胞耗竭,增加NK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增加IFN-γ水平,从而改善脓毒症动物的生存情况[42-43]。由于IL-15能维持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以及NKT细胞和CD8+ T细胞的稳态反应,有学者建议将其作为COVID-19免疫调节治疗的可行手段[40]。但IL-15用于脓毒症的治疗还存在争议,比如,IL-15强激动剂未能改善烧伤脓毒症小鼠的细菌清除和生存情况[43],IL-15能通过抑制糜蛋白酶活性抑制肥大细胞依赖的抗菌反应[44],甚至IL-15可能加重脓毒症的严重程度[45]。由此可见,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确定IL-15的安全性、有效性,并确定其合理的给药时机。
2. 免疫检查点相关疗法
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相关疗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逐渐趋于成熟。而脓毒症患者中存在着与恶性肿瘤相似的免疫抑制状态,这为脓毒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是目前脓毒症免疫治疗中最有潜力的策略之一。
2.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抗体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PD-1/PD-L1)是T细胞活化的负性共刺激信号,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大放异彩。PD-1/PD-L1在脓毒症中表达上调,且T细胞失能和耗竭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阻断PD-1/PD-L1轴有望纠正脓毒症免疫抑制,改善患者预后。动物实验表明,给予PD-1抗体能逆转免疫功能障碍,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46]。对于原发和继发性的真菌脓毒症,PD-1/PD-L1抗体也显著恢复IFN-γ和MHC II类分子表达,提高生存率[47]。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缺陷与PD-1/PD-L1表达相关,阻断PD-1/PD-L1可通过抑制T细胞耗竭和逆转单核细胞功能障碍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生存[48-49]。而上调PD-L1则会延迟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并在脓毒症小鼠实验模型中促进肺损伤[50]。此外,阻断PD-1可以改善急性肝损伤中Kupffer细胞的细菌清除,并发挥对小鼠脓毒症的保护作用[51]。阻断PD-1/PD-L1轴的优势主要在于目前已上市多种成熟的抗体药物,并已经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相对高的安全性。对于具有明显免疫抑制指征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很多研究者都建议使用抗PD-1/PD-L1疗法,我们也期待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证明其治疗脓毒症的有效性。
2.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抗体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CTLA-4)也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能与膜受体CD80/CD86结合,负性调节T细胞活化。在脓毒症患者中,CTLA-4在T细胞表面表达上调[52]。在动物模型中,CTLA-4抗体能逆转淋巴细胞凋亡,提高原发性和继发性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53]。对于原发和继发性的真菌脓毒症,CTLA-4抗体也显著恢复IFN-γ和MHC II类分子表达,改善小鼠生存率[47]。与抗PD-1/PD-L1疗法类似,抗CTLA-4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2.3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抗体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分子,主要表达在多种T细胞表面。TIM-3在脓毒症患者T细胞中表达上调,能介导T细胞耗竭,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52]。在脓毒症中,TIM-3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患者生存率以及G+菌的易感性有显著关联[54]。TIM-3能在CD4+ T细胞中抑制NF-κB通路,从而介导免疫抑制[55]。使用α-乳糖阻断TIM-3能够逆转CD8+ T细胞和NKT细胞凋亡,发挥对脓毒症的保护作用[56-57]。使用抗体阻断TIM-3能恢复脓毒症患者离体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58]。因此,TIM-3阻断疗法是一种有潜力的脓毒症免疫治疗手段,TIM-3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也为该手段提供了参考。
2.4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抗体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是一种表达在T细胞、NK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受体,能介导T细胞耗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LAG-3在脓毒症患者T细胞表面表达上调[52]。在脓毒症小鼠中,LAG-3敲除或阻断可保护其免受脓毒症相关免疫功能障碍,包括逆转T细胞凋亡和IFN-γ分泌等,从而改善细菌清除和生存率[59]。阻断LAG-3可能成为新的脓毒症免疫治疗手段,然而其对脓毒症转归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明。
2.5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抗体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是一种重要的共抑制受体,能够负性调节T细胞活化。在脓毒症中,BTLA促进T细胞凋亡,已被证明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生物标志物和中介物[60]。BTLA在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增加,与这些细胞在脓毒症中的减少有关[61]。BTLA负向调节髓系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其吞噬和杀菌能力[62]。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BTLA敲除小鼠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和对器官损伤的保护[63]。但也有研究表明,低BTLA+ T细胞比例与脓毒症患者高病死率有关[64]。BTLA可抑制TLR4反应,激活BTLA可能对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有治疗作用[65]。综上所述,在脓毒症中阻断BTL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论证,并且若在炎症因子风暴期间给予BTLA抗体很有可能不利于脓毒症的治疗。
2.6 T细胞免疫球蛋白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抗体
T细胞免疫球蛋白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TIGIT)是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其配体有CD155、CD112和CD113等。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T细胞上TIGIT表达显著上调,且TIGIT+ T细胞比例升高与炎症反应加重和器官损伤有关[66]。阻断TIGIT配体CD155可逆转树突状细胞功能障碍,改善脓毒症小鼠的生存[67]。在伴有恶性肿瘤的小鼠中,给予TIGIT抗体能够逆转脓毒症导致的T细胞凋亡并改善生存率[68]。引人注目的是,使用TIGIT抗体可以恢复脓毒症患者离体T细胞的功能[66],提示阻断TIGHT可能是脓毒症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2.7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抗体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OX40,TNFRSF4)是一种主要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正性免疫共刺激分子,能与其配体OX40L结合,介导T细胞增殖和活化。OX40激动性抗体不仅能逆转脓毒症诱导的T细胞凋亡和失能,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还能改善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功能[69]。对脓毒症患者的T细胞离体给予OX-40L,能增加其IFN-γ产生能力[33]。激活OX40/OX40L轴可能对逆转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具有积极意义,伴随着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OX40激动性抗体可能成为脓毒症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3. 其他免疫活性物质疗法
3.1 胸腺肽α1
胸腺肽α1(Thymosin α1, Tα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主要作用于T细胞免疫,能够增强机体免疫,逆转免疫缺陷。合成多肽药物胸腺法新(Thymalfasin)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临床上已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脓毒症等多种疾病的免疫增强治疗。动物实验表明,Tα1能促进Treg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脓毒症小鼠生存率[70],通过Notch通路减轻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71]。Tα1与激素联用能改善脓毒症小鼠免疫功能和生存情况[72-73]。Zhang等[74]纳入120例耐药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联合Tα1和乌司他丁的免疫调节治疗可使T细胞增多,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升高。Han等[75]对纳入915名参与者的多项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发现联合乌司他丁和Tα1的免疫调节治疗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炎症介质和机械通气持续时间。Chen等[76]纳入42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Tα1能显著增加多种免疫细胞数量,患者的平均无热期、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以及28天病死率均明显降低。Wu等[77]纳入36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Tα1能逆转免疫抑制状态,改善mHLA-DR水平和28日生存率。另有一项纳入1106名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了Tα1对脓毒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CT02867267),结果尚未公布。在COVID-19及其相关脓毒症中,Tα1能恢复淋巴细胞减少和逆转T细胞耗竭,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78]。但也有研究认为,Tα1可能对恢复COVID-19患者的CD4+和CD8+ T细胞计数或清除病毒没有益处[79],不能降低COVID-19相关死亡率[80-81],甚至Tα1的使用可能不利于COVID-19患者的临床康复[82]。因此,还需要对Tα1在COVID-19以及脓毒症中的应用进行更谨慎和充分的研究,一项Tα1治疗COVID-19伴淋巴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CT04487444)。
3.2 富含IgA和IgM的免疫球蛋白
富含IgA和IgM的免疫球蛋白(IgGAM)是一类多组分的免疫效应物质,主要通过介导调理作用、中和抗原以及调节Fc受体表达等方式发挥在脓毒症中的治疗作用[83]。相关药物五球蛋白(Pentaglobin)已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对脓毒症的有益作用[84-85]。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静注IgGAM能够改善小鼠的行为学缺陷[86]。在重症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使用IgGAM,能改善免疫功能和生存情况[87],提示IgGAM是脓毒症中一种有潜力的免疫辅助疗法。然而,IgGAM的使用还存在争议,存在多种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且缺乏明确的生物标志物来指导给药。目前,一项针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基于血清IgM滴度的IgGAM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CT04182737)。IgGAM作为辅助疗法,是一种有潜力的脓毒症免疫治疗手段。
4. 总结
免疫麻痹是导致脓毒症中晚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纠正免疫麻痹状态是脓毒症治疗的重要方向,需要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共同努力。细胞因子疗法、免疫检查点相关疗法以及其他免疫疗法已经成熟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也有望纠正脓毒症中的免疫麻痹。脓毒症免疫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判断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确定最佳干预策略和干预时机。专家共识[88]推荐mHLA-DR作为考察天然免疫抑制的首选指标,同时结合监测中性粒细胞功能、NK细胞计数和功能及补体水平来了解患者天然免疫状态;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脓毒症患者适应性免疫功能障碍的快速筛查指标;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计数、分化、增殖和分泌功能来监测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通过血清Ig定量来监测B淋巴细胞功能。最近开展的一项多国多中心的脓毒症个性化免疫治疗试验(NCT04990232),试验根据脓毒症患者血清铁蛋白升高(表明过度炎症)或单核细胞HLA-DR量降低(表明免疫抑制),分别给予炎症抑制剂IL-1R拮抗剂阿那白滞素或免疫激活剂IFN-γ治疗,这项研究通过检测区分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学特征,从而确定最佳干预策略和干预时机。总之,随着免疫麻痹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深入,脓毒症免疫治疗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表 1 样本医院改进前后差错类型统计(差错张数/万张处方)
序号 医院级别 改进前差错类别 改进后差错类别 品种 数量 规格剂型 标签 其他 品种 数量 规格剂型 标签 其他 1 三级综合[4] 25.6 22.1 5.4 10.0 12.8 7.9 1.6 3.9 2 三级专科[3] 7.1 4.6 1.1 2.5 2.4 3.3c 2.2c 0.5c 1.2* 1.1* 3 三级综合[1] 18.1 58.3 3.2 4.6 9.2 26.7 1.6 2.9 4 三级专科[5] 4.5 10.6 1.3 0.3 1.6 2.9 0.3 0.1 5 三级综合[6] 48.8 103.8 1.0 14.5 27.6 57.9 0.5 6.0 6 二级综合[7] 8.9 53.4 11.3 19.4 3.3 12.2 0.8 0.8 7 三级综合[2] 18.9 17.4 5.6 2.1 6.6 5.6 4.2 2.0 8 三级专科[8] 26.5 16.3 8.2 2.2 4.5 4.5 9 三级专科[9] 1.4 1.2 1.7 0.7 1.0 0.4 0.2 1.2 0.1 1.0 10 三级综合[10] 8.0 16.0 12.0 0.8 3.2 4.0 8.0 6.0 0.4 1.6 11 二级综合[11] 5.8 8.7 3.8 0.9 1.9 3.8 1.9 0.0 12 三级专科[12] 9.7 13.6 3.4 23.3 3.4 3.3 1.1 9.0 13 三级综合[13] 28.6 66.9 1.6 3.8 合计 211.9 392.9 46.6 15.4 81.7 77.9 139.0 18.1 7.8 28.4 (%) 28.3 52.5 6.2 2.1 10.9 28.7 51.3 6.7 2.9 10.5 注:*表示原文空缺,笔者根据进步率及改进前比例折算填写。 表 2 样本医院改进前后药品调配差错率(内差)统计
序号 医院级别 抽样时长
(日)改进前 改进后 进步率
(%)处方总数
(张)日均处方数
(张)差错处方数
(张)差错率
(‰)处方总数
(张)日均处方数
(张)差错处方数
(张)差错率
(‰)1 三级综合 30 39 000 1 300 252 6.5 30 456 1 016 80 2.6 59 2 三级专科 30 63 607 2 121 112 1.8 67 448 2 249 56 0.8 52 3 三级综合 — 148 249 — 1 250 8.4 153 186 — 619 4.0 52 4 三级专科 180 302 468 1 681 508 1.7 286 118 1 590 140 0.5 70 5 三级综合 30 38 548 1 285 648 16.8 36 956 1 232 340 9.2 45 6 二级综合 15b 12 368 825 115 9.3 12 249 817 21 1.7 81 7 三级综合 30 33 403 1 114 36.8 1.1 35 271 1 176 16.3 0.5 58 8 三级专科 180 9 806 55 50 5.1 8 940 50 10 1.1 78 9 三级专科 180 623 591 3 465 377 0.6 651 397 3 619 187 0.3 52 10 三级综合 180 448 753 2 494 1 795 4.0 798 358 4 436 1 594 2.0 50 11 二级综合 90 10 379 116 20 1.9 10 416 116 8 0.8 60 12 三级专科 30 60 962 2 033 305 5.0 61 230 2 041 103 1.7 66 13 三级综合 90 71 595 796 479 6.7 72 556 807 40 0.6 91 表 3 样本医院针对差错原因采取的改进措施
主要因素 差错发生原因 对应改进措施 文献频次(%) 人员 责任心不强,惯性思维 严格调配流程,落实“四查十对”、双重复核 10(77) 理论知识不足 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 9(69) 工作量大,身体疲劳 合理安排窗口,实行轮岗,弹性排班,高峰时增加发药窗口 4(31) 药品 药名、包装、多规相似易混 ①制订易混淆药品目录,相似药品分开放置,制作警示标识 11(85) ②电脑屏保设置为循环播放,易混淆相似药品用展板提醒 3(23) ③电脑系统添加商品名或增加后缀区分 1(8) 药品更新、规格变动频繁 ①专人负责新药信息更新,及时公示新进药品存放位置 3(23) ②减少系统中一品两规并存 1( 8) 管理 奖惩落实不够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奖惩制度 5(38) 设备 信息系统支持不够 ①增设移动终端,扫码核对处方信息 1( 8) ②完善信息系统对药品剂量的折算功能 2(15) ③完善信息系统增加药品用法用量清单打印功能 1( 8) 发药机故障 维护好自动发药机 1( 8) 打印机故障 更换、维护打印机 4(31) 环境 干扰多、聊天、玩手机 ①维护秩序,排队取药,安装电子处方和电子叫号系统 3(23) ②禁止玩手机、禁止闲谈 2(15) ③开设用药指导窗口 1( 8) 调剂室台面凌乱 整洁调剂台、购置拆零盒 1( 8) -
[1] 叶丽卡, 金伟军, 赖伟华, 等. 降低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率多中心品管圈实践活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 36(15):1327-1330. [2] 马姝, 阎思佳, 马乐韵, 等. 应用品管圈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内部差错[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9, 19(4):314-317. [3] 张毅, 刘美欣, 于雪. PDCA循环法在门诊药房调剂工作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 天津药学, 2016, 28(4):71-73. doi: 10.3969/j.issn.1006-5687.2016.04.024 [4] 周银兰. 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中的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31):6544,6551. [5] 李小波, 邓文荣, 李海俏, 等. 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17(5):712-715. [6] 刘景瑞, 秦亚玮. 应用品管圈降低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率的效果分析[J]. 中国处方药, 2017, 15(10):30-31. doi: 10.3969/j.issn.1671-945X.2017.10.021 [7] 沈贤, 金燕, 施云花, 等. 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率中的实践[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8, 27(3):175-182. [8] 董小渝, 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的运用[J]. 医药界, 2020, (14): 30, 32. [9] 高灵慧, 曹静, 王倩如, 等. 戴明循环法降低门诊自动发药系统发药差错率的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20, 17(1):154-156. doi: 10.3969/J.ISSN.1672-8270.2020.01.040 [10] 董杰, 修青永, 马文军, 等. 品管圈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及对药学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 河北医药, 2020, 42(20):3173-3176.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0.20.033 [11] 侯利强. PDCA循环模式的品管圈活动对我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129-130. [12] 吴琴, 任白鹭. 应用PDCA循环法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率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医学教育, 2020, 19(1):17-19. doi: 10.3969/j.issn.1672-0024.2020.01.006 [13] 董路. 品管圈用于降低门诊西药房调剂差错率的实践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3):171. [14]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2014, 16(6): 321-326. [15] 杨苏芬, 王丹, 张哲. 我院门诊药房引进自动发药机后处方差错的分析与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5):86-88. [16] 梁茂本, 朱月梅, 陈丽娟. PDCA在减少门诊药房调配内差错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6, 29(5):707-709,712. [17] 刘永斌, 孙华君, 于广军. 血液制品追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0, 27(3):108-110. [18] CAMPMANS Z, VAN RHIJN A, DULL R M, et al. Preventing dispensing errors by alerting for drug confusions in the pharmacy information system-A survey of users[J]. PLoS One,2018,13(5):e0197469. doi: 10.1371/journal.pone.0197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