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的航天载人飞行的特殊环境会影响航天员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治疗,以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然而,空间环境与地面环境有较大的不同,在地面上空气、温度、湿度、日光灯是主要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需要规定药物的储存条件以保证药物在一定有效期内可以安全使用。但是,航天环境中的稳定性因素主要是空间辐射,包括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在执行航天任务的过程中,宇航员会受到空间电离辐射的影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认为,空间辐射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人类进行深空探测活动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1]。其中的非电离辐射可以被药品的包装等屏蔽,而电离辐射的γ射线、χ射线等电磁波以及电子、质子、高能粒子等则难以完全屏蔽,会使药物的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导致其失效。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能最小限度地缓解膝关节的疼痛,是轻型骨关节炎短期镇痛的首选药物,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以及痛经等症状,是常用的非处方药,也是航天飞行中的必备药物[2-4]。
为了考察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在太空环境中的稳定性,本研究采60Co辐射模拟太空的射线环境。60Co是金属元素钴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核辐射元素,通过β衰变释放能量产生β射线和γ射线。而太空辐射是一种包含γ射线、高能质子和宇宙射线的特殊混合体,60Co辐射和太空辐射都包含γ射线,且60Co的γ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效果显著,具有常温常压可处理,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5],常以放射源形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因此,可以选择60Co辐射模拟太空的射线环境。
本文建立UHPLC法测定不同辐射剂量下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的含量变化,为太空环境下药品稳定性研究提供以辐射因素为主的研究思路,以揭示辐射因素对常用航天化学药品质量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可科学预测太空环境中药品的有效期,为今后航天药品的制剂工艺、包装储存等提供依据。
-
LC-2030 PLUS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60Co辐照装置(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辐照中心)。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90611);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802-20100, 含量99.8%);甲醇(Merck)、乙酸铵(Fisher)均为色谱纯;水为自制纯化水。
-
将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含包装)置于辐照环境中,设定剂量辐射率,按照接收剂量为0、8、50、80 kGy进行60Co辐射,每天辐射1次,于1个月后取样。
-
取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约20 mg,精密称定,置10 ml量瓶中,加溶剂甲醇-水(4∶6)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储备液;再精密量取2 ml置100 ml量瓶中,加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40 μg/ml的对照品溶液。
-
取经0、8、50、80 kGy辐射后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各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细粉适量(约相当于对乙酰氨基酚20 mg)置10 ml量瓶中,加溶剂甲醇-水(4∶6)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精密量取续滤液2 ml,置100 ml量瓶中,加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得供试品溶液。
-
色谱柱为Shim-pack GISS C18色谱柱(2.1 mm×50 mm,1.9 μm)。流动相为甲醇-0.05%乙酸铵溶液(15∶85),检测波长为245 nm,流速为0.3 ml/min,柱温40 ℃,进样量为10 μl,色谱图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保留时间为2.67 min,理论塔板数按对乙酰氨基酚峰计算大于5000。精密称取标准品配制浓度约为40 μg/ml的对照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重复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计算峰面积RSD为0.02%,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每个辐射强度取1批供试品,按照“2.3”项下配制供试品溶液,此色谱条件下进样分析。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色谱结果见图1。
-
精密量取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储备液1、2、3、4、5 ml,置100 ml量瓶中,加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 μg/ml的工作曲线。按“2.4”项下色谱条件分别进样10 μl进行测定,记录色谱图。以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浓度 (μg/ml)为横坐标,相应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Y= 2.72×105X+1.5×104,r=0.9997,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在2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精密称取同一批未辐射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样品6份,按照“2.3”项下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按“2.4”项下色谱条件分别进样10 μl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含量,其RSD为0.9%(表1),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表 1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重复性试验结果
编号 含量(%) 平均含量(%) RSD(%) 1 96.9 96.9 0.9 2 97.9 3 98.3 4 95.8 5 96.1 6 96.3 -
精密称取同一批未辐射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样品(约相当于对乙酰氨基酚20 mg)各3份,样品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再精密称取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16、20、24 mg各3份,置于上述3个量瓶中,加溶剂(甲醇-水为4∶6)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精密量取续滤液2 ml,置于100 ml量瓶中,加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每个浓度制备3份,照“2.4”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 2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9)
称量量
(m/mg)原有量
(m/mg)测得量
(m/mg)加入量
(m/mg)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25.61 20.98 37.19 15.98 101.4 101.5 1.6 25.62 20.99 37.21 101.5 25.62 20.99 37.13 101.0 25.63 21.00 42.19 20.84 101.7 25.63 21.00 42.11 101.3 25.62 20.99 42.85 104.9 25.63 21.00 45.49 24.01 102.0 25.63 21.00 44.51 97.9 25.63 21.00 45.49 102.0 -
取辐射强度为8 kGy的供试品,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在0、1、2、5、8、12 h分别进样10 μ1,记录峰面积,结果RSD为0.19%,表明溶液在12 h内稳定。
-
每个辐射强度取1批供试品,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平行3份,按“2.4”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峰面积,按照外标法计算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结果见表3。
表 3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含量测定结果(n=3)
辐射剂量(kGy) 含量(%) 平均含量(%) 0 96.3 96.2 95.2 97.3 8 94.2 92.2 90.3 92.1 50 90.8 91.8 93.0 91.7 80 81.7 83.9 83.0 86.8 -
对乙酰氨基酚片剂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6-8]。而常规高效液相色谱法,主峰出峰时间较长,若要缩短出峰时间,则会受到干扰。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粒径更小,柱效更高,可使主峰峰形较好且出峰较快,可在5 min内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主成分含量,便于大量辐射样品的测定,快速且准确。
-
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60Co辐射中药灭菌剂量标准》[9]和《美国药典》第42版[10] 对辐射灭菌的规定,选定用8、50、80 kGy来考察不同辐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的质量稳定性。结果显示,随着辐射剂量逐步增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的主药含量逐步下降,降解程度超过10%。提示辐射强度越高,药物降解的程度越大。
Acetaminophen content assay with UHPLC in th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 exposed to radiation
-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γ射线辐射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进行含量测定。 方法 采用60Co对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进行辐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Shim-pack GISS C18(2.1 mm×50 mm,1.9 μm),以0.05%醋酸铵溶液-甲醇(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 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含量在浓度为20~1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4,重复性为0.9%,加样回收率97.9 %~104.9 %,在0、8、50和80 kGy辐射量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含量分别为96.2 %、92.2 %、91.8 %和83.9 %。 结论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快速、结果准确,适用于经辐射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的含量测定,辐射后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有所降低。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ay the contents of acetaminophen with ultr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HPLC) method in th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radiated by Gamma ray. Methods Acetaminophen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were radiated by 60Co. UHPLC equipped with the Shim-pack GISS-C18(2.1 mm×50 mm, 1.9 μm)was used for the assay. The mobile phase was methanol-0.05 % ammonium acetate solution (15∶85). The flow rate was 0.3 ml/min with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at 245 nm. Results The acetaminophen showed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range of 20-100 μg/ml (r=0.999 4). The RSD values of repeatability was 0.9 %.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7.9 %-104.9 %. Acetaminophen content was 96.2 %, 92.2 %, 91.8 %, 83.9 % at 0, 8, 50 and 80 kGy radiatio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peedy and accurate. It can be used to assay the content of acetaminophen in th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after radiation. The content of acetaminophen decreased after radiation. -
Key words:
- acetaminophen /
- UHPLC /
- content /
- radiation
-
1. 电离辐射的危害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核工业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对从业人员和附近居民造成严重的辐射危害。
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现象,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拥有足够高能量而使原子电离的辐射为电离辐射,它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具有潜在的致癌性。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会电离物质而会使物质内粒子运动,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微波等[1]。
辐射可引起全身性的放射病,几乎所有系统、器官均可发生病理性改变,其中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器官的改变最为明显,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突变。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高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常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患者。剂量低于1 Gy时少数会出现轻微症状,剂量在1~10 Gy时,会出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剂量超过10 Gy,会出现高致死率[2]。而长期接受超剂量的全身或局部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病,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功能受损等。此外,辐射还能直接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诱发孕妇流产、不育、畸胎、儿童发育不足等[3]。
2 抗辐射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4]
抗辐射药物是指在辐射前或后给予药物预防或治疗,可减轻或修复辐射损伤的药物。现有的抗辐射化学合成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含硫化合物和激素类药物[5],因其毒副作用较大而应用受限,近年来天然产物因其毒副作用小、多成分多靶点的独特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认为抗辐射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 防护DNA损伤
辐射损伤可破坏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导致DNA碱基破坏、DNA分子间交联、DNA双链或单链断裂、糖基破坏等。此外,辐射还可导致细胞周期改变以及DNA合成抑制,直接影响细胞增殖。抗辐射天然产物可通过减轻或抑制辐射致细胞周期的缩短,避免或修复DNA损伤而起辐射防护作用。
2.2 清除自由基
人体产生的80%自由基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辐射可引起水分子生成强活性的氧化自由基,主要包括·OH、
${\rm{O}}^-_2 $ 、H2O2、·NO等,其中,·OH氧化性最强,可导致组织细胞产生脂质过氧化物[6]。人体由于自由基的产生造成的破坏主要有3个方面:破坏细胞膜;使血清抗蛋白酶失去活性;损伤基因导致细胞变异,如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导致DNA主链断裂或碱基破坏,通过氧化性降解使得多糖链断裂,形成脱氢自由基,破坏细胞膜上的多糖结构[7]。现代研究表明,大多数抗辐射天然产物具有清除多种自由基作用,能降低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过氧化物的产生。2.3 保护免疫系统
辐射主要损伤骨髓、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以及淋巴细胞等。崔玉芳等[8]发现辐射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早期损伤严重和后期恢复缓慢。在辐射早期脾脏T、B淋巴细胞数量迅速减少,丝裂原反应明显降低,而在受照射1年后,小鼠的免疫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正常水平相比仍较高,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仍未恢复。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抑制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等是抗辐射损伤的有效途径。
2.4 保护造血系统
造血组织是辐射的敏感组织,机体受到辐射后,造血细胞会出现功能低下甚至死亡现象,其中,造血干细胞、粒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是辐射攻击的主要靶细胞,外周血细胞的数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其形态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1]。因此,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白细胞增殖,修复骨髓造血功能等有助于保护造血系统,修复辐射损伤。
3. 抗辐射天然产物
3.1 多糖类化合物
天然多糖包括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它们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辐射、抗炎、抗疲劳、抗衰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9]。关于多糖的抗辐射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多糖的抗氧化,对造血系统的保护,引起免疫系统的效应增强以及诱导产生某些细胞因子等作用有关。
3.1.1 植物多糖
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多糖有较为显著的抗辐射作用,能提高辐射诱导损伤的防护能力,改善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其辅助保护辐射损伤的作用机制复杂,一般推测与其修复DNA损伤、消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等有关[10]。张乃珣等[11]研究发现,酸性黑木耳多糖(AAP)和红松球果多酚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自由基对体内DNA造成的损伤,显著提高对60Co γ射线诱导氧化损伤的防护能力。此外,白海娜等[12]发现原花青素与黑木耳多糖(AAP-4)同样有协同防护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作用。徐俊杰等[13]研究山药多糖对低强度连续微波辐射致小鼠免疫系统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正常动物组与辐射损伤组相比,不同剂量(200、400、800 mg/kg)的山药多糖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T淋巴细胞的增殖刺激指数和血清IgG水平,并降低血清IL-4水平。表明山药多糖能明显改善低强度连续微波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的损害。胡淼等[14]报道,预先给药黑大蒜多糖(150~600 mg/kg)可减轻X射线辐射对小鼠免疫器官和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提高脾脏的代偿性造血增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水平,具有较好的辐射防护作用。Zhang等[15]发现大黄多糖(RTP)通过调控Nrf2及其下游蛋白HO-1,显著降低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从而显著改善辐射诱导的肠道损伤。
3.1.2 动物多糖
国内外学者从动物体内提取出不同种类的多糖,尤其是海洋动物,如虾蟹动物的甲壳质、河蚌多糖、鲍鱼多糖等,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辐射等生物活性[16]。
3.1.3 微生物多糖
研究发现微生物中,尤其生活在高压、高辐射环境中的藻类,其多糖有着较为特殊的结构与生理特性,大多有较好的抗辐射效果。Kim等[17]在探讨低分子量岩藻多糖(LMF)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时发现,持续15周的中高剂量(2.0、1.0 mg/cm2)LMF治疗可对受到中波紫外线照射的小鼠光老化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皱纹形成,皮肤水肿以及中性粒细胞在光老化病灶上的聚集。杨凯业等[18]报道称铁皮石斛多糖、褐藻多糖、灵芝多糖、竹荪多糖在50 mg/L的质量浓度下的复合作用可抑制紫外线辐射诱导的皮肤细胞光老化作用。
3.2 多酚类化合物
植物多酚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花色苷类和酚酸类。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含有多个酚羟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能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从而起到辐射防护作用[19]。
Lekmine[20]等评价用阿尔及利亚南部特有植物Astragalus gombiformis Pomel地上部分制备的丁醇提取物的药理活性,采用防晒系数(SPF)等评价Astragalus gombiformis Pomel的光保护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提取物(SPF=37.78±0.85,SPF值>30的皮肤保护产品被认为是有效的紫外线辐射过滤器)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推测主要与其中的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主要为水飞蓟素、迷迭香酸、槲皮苷和山柰酚)的紫外吸收能力和抗氧化防御能力有关,具有潜在的辐射防护能力。
3.2.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天然产物,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调控炎症介质的调节酶或转录因子,通过与DNA的相互作用影响氧化应激,增强基因组稳定,具有神经保护和辐射保护作用[21]。
金银花素(5,7-二羟基黄酮)是从蜂胶、蜂蜜和几种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Mansour等[22]发现给药金银花素(50 mg/kg)可提高受5 Gy红外线照射雄性Wister大鼠大脑中丙二醛(MDA)水平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这提示金银花素具有辐射致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Kale等[23]通过组织病理评估,显示槲皮素可显著减少辐射诱导的神经元变性和炎症浸润,揭示了槲皮素对辐射致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Li等[24]证实芹菜素(4′,5,7-三羟基黄酮)能够一定程度上修复UVB诱导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s)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的异常突变,从而抑制HEKs细胞凋亡和坏死,表明芹菜素对中波紫外线损伤的HEKs具有新型的保护作用。Prasad等[25]报道水飞蓟宾(silibinin)可以防止中波紫外线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通过增加抑癌基因p53水平进而促进DNA修复和(或)启动受损细胞的凋亡。
曲克芦丁(TRX)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咖啡、谷类食品、各种水果和蔬菜中,具有抗辐射作用,Panat[26]对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抗细胞凋亡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TRX能清除超氧物、NO和其他模型稳定的自由基,从而保护受辐照的细胞。
有些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喝两杯绿茶、吃一个橘子,就可以帮助“电脑族”们抵御计算机辐射[27]。而儿茶素类化合物作为茶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辐射作用。茶树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8种单体。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生理活性较为突出,具有抗氧化性和抗细胞凋亡活性,可预防不同刺激对组织的损伤。Korystova等[28]研究发现在对辐射诱导的大鼠主动脉损伤的预防作用中,发现红茶比绿茶更加有效,即使浓度低于1 g/100 ml的红茶也能够有效预防红外线对主动脉造成的损伤。红茶中的儿茶素含量明显低于绿茶,但两种茶中的黄酮醇含量几乎相等。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增加大鼠主动脉的氧化应激,而黄酮醇可降低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因此,红茶药效的提高是由于儿茶素含量的降低使黄酮醇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所致。
3.2.2 酚酸类化合物
酚酸类化合物系指具有多羟基的芳香羧酸类化合物,主要以糖、酯以及有机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现代研究表明酚酸类化合物能够清除体内多种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潜在的辐射防护作用。
Milton等[29]报道,鱼腥草细胞培养物的甲醇提取物因细胞产生酚类次生代谢物而具有潜在的光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鱼腥草细胞的甲醇提取物(310~2500 g/ml)能够显著提高受紫外线照射的3T3-Swiss白化成纤维细胞活力。提取物的LC-MS化学分析表明,其总酚和总酚酸含量(主要为没食子酸和毛蕊花苷)较高,具有特征的紫外吸收峰(第一和第二波段的峰值分别为294和330 nm),能够抵消紫外线对皮肤的有害影响。
Abozaid等[30]报道肉桂酸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辐射诱导胰腺炎的氧化还原信号通路的调节剂,首先用I-精氨酸和γ射线诱导大鼠患急性胰腺炎,口服肉桂酸纳米颗粒(CA-NPs)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均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的MDA水平显著降低,谷胱甘肽的消耗显著恢复,caspase-3水平降低,可明显改善胰腺组织损伤或凋亡。因此,肉桂酸纳米颗粒对辐射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潜力。Liu等[31]研究发现姜黄素(Cur)对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s)光老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Zhang等[32]发现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uin1 (Sirt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可减轻炎症损伤)减轻辐射诱导的小鼠肠道损伤。周瑞芳等[33]研究表明,丹酚酸B可减轻γ射线辐射诱导的造血系统损伤和骨髓细胞的DNA及蛋白质的减少,恢复小鼠免疫系统的辐射损伤,具有显著的抗γ射线辐射作用。
3.2.3 花色苷
花色苷是花青素和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种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茎、叶和根器官的细胞液中,起到保护植物抗氧化的作用。其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能力可防护不同射线辐射,能够发挥独特的生理效应。
Fernandes等[34]发现花色苷家族成员(矢车菊色苷、锦葵色苷及其衍生色素)具有促进皮肤维持健康的活性,研究表明大部分化合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菌株的生长繁殖,减少HEKs和HDF活性氧的产生,抑制皮肤降解酶的活性且无细胞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紫外线过滤作用。
Targhi等[35]研究黑桑花色苷对大鼠肝组织和骨髓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以 60Co γ射线远距放射(3 Gy和6 Gy)建立大鼠辐射损伤模型,随后腹腔注射200 mg/kg的黑桑花色苷,结果显示黑桑花色苷可降低大鼠肝脏MDA和SOD的水平,降低γ射线照射对大鼠骨髓细胞和肝脏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有潜在的辐射保护作用。
3.3 皂苷类化合物
皂苷(saponin)类化合物是苷元为三萜或螺旋甾烷类化合物的一类糖苷,存在于人参、桔梗、刺五加等许多中草药中,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人参皂苷的抗辐射机制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活性,与其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有关[36]。
Wen[37]等研究黄芪甲苷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早衰的抗光老化作用,结果显示黄芪甲苷不仅能通过激活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ER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信号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胶原-I的降解,还通过激活细胞自噬增加胶原-I的积累,从而保护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光老化细胞,表明黄芪甲苷在抗光老化治疗中的潜在优势。
Wang等[38]分析柴胡皂苷-d (SSd)对肝癌细胞自噬活性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SSd通过抑制mTOR磷酸化促进肝癌细胞自噬,增加辐射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并且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为肝癌的放射增敏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Kim等[39]研究知母皂苷A-III(TA-III)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HEKs和HDF侵袭效应的保护作用时发现,TA-III在非细胞毒性剂量下(50 nmol/L)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原代皮肤细胞的侵袭,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OX-2在HEKs中的过度表达,表明其具有光保护剂的开发潜力。
3.4 其他
除了上述多糖类、多酚类以及皂苷类化合物,天然产物中的许多其他化合物同样具有良好的辐射防护作用,包括维生素类、蛋白类、无机成分、稀有元素等。
Rostami等[40]研究发现预先摄入硒和维生素E能够对X射线辐射引起的遗传损害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段一凡等[41]报道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HEK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Jaisin等[42]研究发现胡椒碱(10~40 µmol/L)预处理可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减弱HEKs的细胞毒性并且抑制其凋亡。这提示胡椒碱的抗炎作用能保护HEKs免受中波紫外线辐射的损伤,可作为一种紫外线辐射诱导皮肤炎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4. 结语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辐射损伤的防护,抗辐射药物的寻找也变得十分紧迫。而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天然来源的药物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作为抗辐射药物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但是抗辐射天然产物的筛选方法耗时耗力,因此建立高通量、高专属性的抗辐射天然产物筛选方法意义重大。此外,对已有的天然产物进行结构改造,以期获得抗辐射活性更高或毒副作用更小的衍生物以及提高抗辐射天然产物的提取纯化效率等皆是未来抗辐射天然产物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表 1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重复性试验结果
编号 含量(%) 平均含量(%) RSD(%) 1 96.9 96.9 0.9 2 97.9 3 98.3 4 95.8 5 96.1 6 96.3 表 2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9)
称量量
(m/mg)原有量
(m/mg)测得量
(m/mg)加入量
(m/mg)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25.61 20.98 37.19 15.98 101.4 101.5 1.6 25.62 20.99 37.21 101.5 25.62 20.99 37.13 101.0 25.63 21.00 42.19 20.84 101.7 25.63 21.00 42.11 101.3 25.62 20.99 42.85 104.9 25.63 21.00 45.49 24.01 102.0 25.63 21.00 44.51 97.9 25.63 21.00 45.49 102.0 表 3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含量测定结果(n=3)
辐射剂量(kGy) 含量(%) 平均含量(%) 0 96.3 96.2 95.2 97.3 8 94.2 92.2 90.3 92.1 50 90.8 91.8 93.0 91.7 80 81.7 83.9 83.0 86.8 -
[1] CHANCELLOR J C, SCOTT G B I, SUTTON J P. Space radiation: the number one risk to astronaut health beyond low earth orbit[J]. Life Basel Switz,2014,4(3):491-510. [2] 赵元. 对乙酰氨基酚: 能最小限度地缓解膝关节炎的疼痛[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7(9):52. [3] 肖壮, 唐涛, 孙先润, 等. 骨关节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6, 27(35):5037-504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6.35.47 [4] 尤启冬. 药物化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57-258. [5] 王二兵, 赵正保, 曲婷丽. 60Co辐照灭菌对止嗽立效口服液主要成分的影响[J]. 中成药, 2013, 35(9):2056-2058. doi: 10.3969/j.issn.1001-1528.2013.09.058 [6]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2020版[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87. [7] 谢笑英, 黄文峰. 中成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测定的4种方法及比较[J]. 河北医学, 2005, 11(6):563-565.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05.06.043 [8] 孙晶, 薛壮. 常用解热镇痛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测定[J]. 科技视界, 2014(5):184-18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60Co辐照中药灭菌剂量标准(卫药发[1997]第38号文件)[S]. 1997. [10]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S]. 42 edition. NF37. Rockville :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Press, 2019: 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