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安全性研究

徐航 王天宇 张灵娜 宋洪涛

袁一凡, 陆峰. 不同鸟嘌呤碱基数目对DNA/银纳米簇荧光强度的影响[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1, 39(2): 108-111.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10022
引用本文: 徐航, 王天宇, 张灵娜, 宋洪涛. 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安全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2): 106-112, 12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3063
YUAN Yifan, LU Fe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guanine base number o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DNA/ silver nanocluster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1, 39(2): 108-111.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10022
Citation: XU Hang, WANG Tianyu, ZHANG Lingna, SONG Hongtao. Research on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 and safety of liquid bandage[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2): 106-112, 12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3063

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安全性研究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3063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军队后勤科研面上项目(CNJ16C01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 航,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Email:xuhang2018@yeah.net

    通讯作者: 张灵娜,硕士,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Email:13700495910@163.com宋洪涛,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Email:sohoto@vip.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927.2

Research on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 and safety of liquid bandage

  • 摘要:   目的  考察液体创可贴的质量与安全性,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通过外观性状、成膜时间、舒适性及防水透气性和HPLC法测定含量,对液体创可贴的质量进行考察,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和变态反应试验考察液体创可贴的安全性。   结果  自制液体创可贴均匀细腻,涂展性好,成膜快,所成薄膜的机械强度和防水透气性良好,药效成分的含量符合规定;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无变态反应。   结论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科学合理,液体创可贴的安全性良好。
  • 在我国,肺炎链球菌是引起中国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菌血症、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1]。2012年亚太地区病原体耐药监测网络数据显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在亚洲地区总体多重耐药比例为59.3%,而在中国的多重耐药比例高达83.3%[2],且部分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率呈逐年增长趋势[3-4]

    莫西沙星属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菌谱广,对常见呼吸道病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抗菌作用强大,2016年中国成人CAP诊治指南推荐可选择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初始经验性抗感染药物[5]。莫西沙星所有适应证口服给药的常规剂量均为400 mg/d。随着莫西沙星上市以来临床研究的深入,不良反应事件也有所增加[6]。本研究采用微透析方法获取肺炎大鼠肺组织间液中的游离药物浓度,旨在模拟莫西沙星在感染患者靶器官中的药动学变化,探究正常与感染状态下的靶器官药物分布的差异,分析链球菌感染状态下莫西沙星体内代谢动力学的变化。

    取Wistar大鼠24只,雄性,SPF级,4~6周龄,其体质量为200~220g(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合格证编号:2007000514232)。随机分为健康组及肺炎组各12只,两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210.92±5.95)g和(208.58±5.33)g,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前各组大鼠禁食12 h过夜,动物饲养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使用协议。

    CMA402型微量泵、CMA820型微量收集器、血管探针、肺探针(瑞典 CMA公司);ALC-V8S小动物呼吸机(上海奥尔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捷伦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Chemstation工作站;XW-80型涡旋混合器(其林贝尔);Thermo LEGEND Micro 17高速离心机(赛默飞);METTLER AE240电子天平(梅特勒)。莫西沙星标准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99%,批号1448606),莫西沙星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BJ13520);甲醇(HPLC级,Burdick & Jackson公司),乙腈(HPLC级,Merck公司),甲酸(Fluka公司,瑞士)。

    肺炎链球菌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于接种前1 d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置于37 ℃ 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含细菌浓度为0.6×108 cfu/ml的混悬液,备用。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标准株(ATCC49619 上海宝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1   动物处理

    造模:采用气管穿刺法注入菌液建立肺炎大鼠模型。腹腔麻醉后,切开颈部皮肤暴露气管,经气管软骨环间穿刺,注入肺炎链球菌混悬液 0.2 ml(约0.12×108cfu/只),将大鼠直立位20 s,再使大鼠保持右侧卧位10 min,促使菌液充分流入右肺。于接种后第5~7天建立大鼠右侧肺炎模型。所有大鼠实验结束后行病理解剖及肺组织匀浆培养证实建模成功。

    1.4.2   探针植入

    取造模成功的肺炎大鼠麻醉后,固定于保温垫,在气管上段做一T型切口,插入气管导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频率75~80次/min,潮气量2.5 ml。于大鼠右侧胸壁做斜行切口,止血钳离断第5肋骨前肋,充分暴露右肺。用注射器针尖稍刺破右肺中叶脏层胸膜,将肺探针向肺门方向钝性植入肺组织,复位肺叶,固定探针并关闭胸腔。切开左侧股静脉,植入血管探针推送至下腔静脉固定。

    1.5.1   给药及样本收集

    取莫西沙星1片,刮去包衣后磨成细粉末状,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制成混悬溶液,浓度为10 mg/ml。

    两组大鼠分别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注入莫西沙星混悬液,给药剂量按4 ml/kg计算,5 s内注入完毕,立即开始收集血浆及肺组织透析样品。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前5 h的莫西沙星浓度。

    1.5.2   HPLC法测定透析液中莫西沙星含量

    (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SB-C18 (250 mm×4.6 mm,5.0 µm),流动相:乙腈: 0.1%甲酸水(25:75,V/V);流速:1.0 ml/min,分析时间10 min,柱温:30 ℃,进样量:5 μl,检测波长295 nm。

    (2)透析液处理 精密量取100 μl透析液样品,置1.5 ml塑料离心管中,加入200 μl甲醇,漩涡混合30 s后,12000 r/min离心10 min,取200 μl上清液于进样瓶中,进样5 μl进行HPLC分析。

    (3)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取空白透析液100 μl,精密加入莫西沙星标准对照品溶液20 μl旋涡混匀,配成莫西沙星浓度分别为5.00、2.00、1.00、0.50、0.20、0.10及0.05 µg/ml标准含药肺透析液,除不加200μl醇外,其余按“透析液样品处理方法”项下操作,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计算莫西沙星峰面积。莫西沙星以肺透析液中待测物浓度(X)为横坐标,莫西沙星峰面积(Y)为纵坐标,求得回归方程:

    Y=14.273X+0.555,r=0.999

    结果表明莫西沙星在0.05~5.00 µ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5.3   定量限与检测限

    配制莫西沙星浓度为0.05 µg/ml的标准含药透析液5份,进行分析,依照当日标准曲线方程求得实测浓度为(0.051 ± 0.004)µg/ml,准确度90.8%~116.66%。结果表明莫西沙星在血浆中的定量下限为0.05 µg/ml,S/N>10,线性关系良好。经逐级稀释,按S/N>3测得莫西沙星在血浆中的检测限为0.015 µg/ml。

    1.5.4   精密度试验

    制备含莫西沙星的浓度分别为0.05、0.50、5.00 µg/ml的标准含药肺透析液(每个浓度做5份),按“肺透析液样品预处理方法”项下操作,进样分析,连续做3 d,计算日内和日间精密度。测得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6.6281%、2.6247%、2.8282%;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3793%、1.0271%、2.4221%,均小于10%,符合精密度要求。

    1.5.5   准确度试验

    以相对回收率表示,按“标准曲线制备”项下制备含有莫西沙星浓度分别为0.05、0.50、5.00 µg/ml的标准含药肺透析液,按“肺透析液样品预处理方法”项下操作,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实测浓度与实际浓度的比值即为相对回收率。结果分别为105.21%、104.82%、106.45%,均在80%~120%范围内,且RSD<10%,符合要求。

    1.5.6   稳定性试验

    莫西沙星浓度分别为0.05、0.5、5.0 µg/ml的肺透析液样品各3份,分别进行室温、4 ℃及冻融稳定性考察,RSD均<10%。结果表明样品在上述条件下保持稳定。

    采用反向透析法测定探针回收率(Rdial),体内实际药物浓度(Cu)由所得透析液浓度(Cm)按公式计算,Cu=Cm/Rdial转化获得。采用Pksolver 2.0软件,以非房室模型计算以下药动学数据: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滞留时间(MRT)、药物消除半衰期(t1/2)、药物峰浓度(Cmax)、药物在肺部的穿透率(PR=C/C血液)、药物的分布系数(AUC/AUC血液)。

    采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bar{x}\pm s$)表示。药动学参数先经方差齐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灌胃给予莫西沙星后,正常大鼠及肺炎大鼠肺组织药物浓度迅速上升,约1 h达峰,随后两者同步下降。整个实验过程肺炎大鼠肺组织浓度均高于正常大鼠,肺炎大鼠肺组织Cmax约为正常大鼠的3.4倍。两组大鼠肺组织中莫西沙星的浓度-时间数据分布情况见图1

    图  1  正常大鼠和肺炎大鼠肺组织药-时曲线(n=12)

    灌胃给予莫西沙星后,正常大鼠及肺炎大鼠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明显上升,Cmax无明显差异,两组大鼠血浆中莫西沙星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布情况见图2

    图  2  莫西沙星在肺炎大鼠及正常大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n=12)

    计算各时间点在肺组织中的穿透率(PR值),正常大鼠和肺炎大鼠肺组织穿透率最高分别为0.27和1.87;最低分别为0.16和0.89,平均值分别为0.18±0.10和1.26±0.32(P<0.05),见图3

    图  3  莫西沙星在肺炎大鼠与正常大鼠肺组织穿透率-时间曲线(n=12)

    大鼠灌胃莫西沙星后,正常大鼠及肺炎大鼠药动学参数采用非房室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  1  灌胃给予莫西沙星的正常大鼠与肺炎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
    参数单位血浆肺组织
    正常组肺炎组正常组肺炎组
    Lambda_z1/h0.2±0.130.32±0.010.4±0.150.21±0.06
    t1/2h5.27±4.382.15±0.071.9±0.633.39±0.79
    Tmaxh0.67±0.141±00.89±0.20.94±0.1
    Cmaxμg/ml4.94±0.984.83±0.051.42±0.054.84±0.02##
    Tlagh0±00±00±00±0
    Clast_obs/Cmax0.02±0.030.27±0.04##0.18±0.090.33±0.01
    AUC 0-tμg/ml·h22.33±2.0212.88±1.19#3.06±1.0713.16±0.53##
    AUC 0-inf_obsμg/ml·h23.51±1.4116.96±1.713.77±1.2920.93±1.35
    AUC0-t/0-inf_obs0.95±0.080.76±0.010.81±0.090.63±0.07#
    AUMC 0-inf_obsμg/ml·h2151.89±92.7662.01±8.5611.93±5.14107.01±25.39#
    MRT 0-inf_obsh6.41±3.773.65±0.143.17±0.775.07±0.92
    Vz/F_obs(mg/kg)/(μg/ml)13.51±10.97.76±0.9733.98±20.289.74±1.72
    CL/F_obs(mg/kg)/(μg/ml)·h1.79±0.112.49±0.26#12.02±3.92.01±0.13
    #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正常大鼠及肺炎大鼠肺组织Cmax分别为(1.42±0.05)μg/ml、(4.84±0.02)μg/ml(P<0.01),t1/2分别为(1.9±0.63)h、(3.39±0.79)h(P>0.05),一阶矩曲线下面积AUMC分别为(11.93±5.14)μg/ml·h2、(107.01±25.39)μg/ml·h2P<0.05),AUC0-t分别为(3.06±1.07)μg/ml·h、(13.16±0.53)μg/ml·h(P<0.01)

    结合相关报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7]及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8]值,将本实验结果Cmax和AUC0-∞与之相比,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PK/PD参数见表2 [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MIC90为0.125 mg/L;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MPC90为2 mg/L]。

    表  2  正常大鼠和肺炎大鼠体内莫西沙星的PK/PD参数比较
    PK/PD参数血浆肺组织
    正常组肺炎组肺炎组/正常组正常组肺炎组肺炎组/正常组
    Cmax/MIC9039.5238.640.9811.3638.723.41
    AUC0-∞/MIC90188.08135.680.7230.16167.445.54
    Cmax/MPC902.472.420.980.712.423.41
    AUC0-∞/MPC9011.768.480.721.8910.475.5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我国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敏感度达99%,MIC90为0.125 mg/L[7]。莫西沙星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均无交叉耐药性,口服生物利用度总计91%,可以被快速吸收并分布到血管外隙,稳态时表观分布容积可以达到21/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其在肺、窦及炎性损伤组织的药物浓度超过血药浓度。相关研究表明,口服莫西沙星400 mg后,在人肺组织[8]、微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9]、痰液[10]中的药时曲线与在血浆中的趋势相似,药物在以上样本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显示出良好组织穿透性,本研究的前期结果也得出相似的结论[11]

    莫西沙星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抗生素后效应(PAE)较长,喹诺酮类治疗革兰阳性菌所需的AUC0-24h/MIC靶值为30~40。当PK/PD参数Cmax/MIC≥8~10和AUC0~24h/MIC≥125时可以明显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出现的危险性[12]。本研究结果表明,莫西沙星在正常及肺炎链球菌感染大鼠血浆和肺组织的Cmax/MIC均远大于8~10,在肺炎大鼠的血浆及肺组织的AUC0-24h/MIC为135.68和167.44,正常大鼠血浆为188.08,远大于125。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指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时,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也能防止耐药突变;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即使抑制了敏感菌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成功,但还可能导致耐药突变。近年来在优化喹诺酮类给药方案的研究中,常需评价抗菌药物在耐药突变窗中的存在时间百分比和MPC值。TMSW<20%是预测防止出现耐药的有效参数,本研究药动学参数显示,莫西沙星在正常大鼠及肺炎大鼠的血浆和肺组织中的浓度基本保持在莫西沙星耐药突变选择窗之外。

    药物常规剂量是在群体药动学结果和有限临床实践上建立的,大多数患者按照常规剂量会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患者个体差异,生理病理状态都会对药动学参数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例如万古霉素在重症感染患者群体分布相较正常人群快,患者存在高代谢和高循环动力状态,因而需要对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的调整[13]。一项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莫西沙星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口服剂量400 mg/d,发生恶心、腹泻和头晕不良反应事件概率分别为7.1%、5.2%和2.6%[14]。国内也有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15-16],此外,莫西沙星的中枢神经系统潜在危险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一致[17],因此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老年患者(如癫痫、明显动脉硬化)应当谨慎使用,必要时减量,但目前尚无莫西沙星剂量调整的相关依据。

    机体发生感染后,病原菌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大量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释放,引起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血管内皮破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体液向第三间隙渗漏迁移[18],这一过程会使组织间分布的亲水性抗生素药物稀释,血浆和组织药物浓度下降,对亲脂性药物影响不大[19]。此外药物在体内以一定比例与血浆蛋白结合, 感染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向血管外间隙渗漏增加,以及肝脏合成减少,血浆白蛋白减低引起药物游离比例增多,这可能会增加组织内抗生素分布而增加抗感染效果,但同时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作用[20],莫西沙星是表观分布容积较高的脂溶性药物,在感染状态肺组织浓度较健康状态增高,可能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有关。

    有研究表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马波沙星在感染小鼠肺组织的药物浓度是血浆药物浓度的2~3倍[21],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显著增加了马波沙星的AUC、Cmax、MRT,这与本研究结论相似。肺炎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莫西沙星在血浆中的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肺炎大鼠肺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大鼠,最高为正常大鼠肺组织的3.4倍,这提示在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病理状态下,莫西沙星的肺组织穿透率升高。

    莫西沙星在正常小鼠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血浆和肺组织浓度均能够达到杀灭细菌并防止产生耐药性的要求。在感染状态下机体高敏、肝肾功能减退等病理因素可能增加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而在肺炎病理状态下,莫西沙星肺组织AUC0-24h/MIC达到167.44,目前实验数据表明小鼠肺炎链球菌感染时莫西沙星肺组织浓度远高于健康状态,也远大于MIC和MPC,理论上有一定剂量调整的空间,其机制和具体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为优化特殊病人给药方案,调整药物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 图  1  液体创可贴HPLC图

    A. 苯甲醇对照品溶液;B.利多卡因对照品溶液;C.苯扎氯铵对照品溶液;D.混合对照品溶液; E.供试品溶液;F.阴性溶液;1.苯甲醇;2.利多卡因;3.苯扎氯铵。

    图  2  组织切片结果(×100)

    A.单次刺激性试验;B.多次刺激性试验;C.变态反应试验;1.空白组;2.给药组;3.阳性组。

    表  1  液体创可贴质量检测结果(n=3)

    样品批号成膜时间(t/s)伸长率(%)抗张强度(MPa)水损失率(%)MVTR(mg/cm2·h)
    2020113092.6±2.35167.2±3.077.04±0.651.73±0.252.78±0.43
    2020122287.4±4.71172.5±2.146.38±1.212.02±0.372.35±0.19
    20210106101.7±2.02165.4±4.935.99±2.471.86±0.081.98±0.8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市售产品质量检测结果(n=3)

    产品
    名称
    成膜时间(t/s)伸长率(%)抗张强度(MPa)水损失率(%)MVTR
    (mg/cm2·h)
    3M125.7±3.052.53±0.842.38±0.45
    一抹得194.7±5.13175.45±2.522.89±0.100.43±0.011.79±0.17
    美愈226.7±4.04246.89±16.152.35±1.000.47±0.030.58±0.18
    小林114.7±7.77159.43±3.446.89±0.390.36±0.051.94±0.35
    注:“—”表示未检测。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液体创可贴和对照品的保留时间(t/min)

    样品苯甲醇利多卡因苯扎氯铵
    混合对照品2.9914.06810.678
    液体创可贴2.9834.08010.698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系统适应性考察结果

    成分保留时间(t/min)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对称因子
    苯甲醇 2.999 6705 4.6700.989
    利多卡因4.05980696.4820.826
    苯扎氯铵10.7641265223.7940.954
    下载: 导出CSV

    表  5  液体创可贴中3种主药的线性方程

    成分回归方程r线性范围(μg/ml)
    苯甲醇Y=1325.9X+4755.50.999 7200~1200
    利多卡因Y=2366.9X−115910.999 6100.24~601.44
    苯扎氯铵Y=771.6X+2025.50.999 720~120
    下载: 导出CSV

    表  6  液体创可贴回收率测定结果

    药物加入量
    (μg/ml)
    测得量
    (μg/ml)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苯甲醇640.00662.13103.46103.040.35
    640.00658.32102.86
    640.00657.96102.81
    800.00817.55102.19102.680.46
    800.00825.14103.14
    800.00821.74102.72
    960.00989.25103.05102.890.35
    960.00983.76102.48
    960.00990.18103.14
    利多卡因320.00310.2596.9596.560.40
    320.00307.7696.18
    320.00308.9696.55
    400.00387.3796.8497.020.70
    400.00385.7596.44
    400.00391.0697.77
    480.00460.5795.9596.630.93
    480.00468.7397.65
    480.00462.1896.29
    苯扎氯铵32.0030.7696.1396.810.80
    32.0031.2597.66
    32.0030.9396.66
    40.0038.6996.7396.631.09
    40.0039.0597.63
    40.0038.2195.53
    48.0046.6897.2597.111.83
    48.0045.7395.27
    48.0047.4398.81
    下载: 导出CSV

    表  7  液体创可贴3种主药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批号苯甲醇(%)利多卡因(%)苯扎氯铵(%)
    2020113099.74±0.2397.39±0.16100.57±0.07
    2020122298.92±0.1997.06±0.35101.23±0.14
    2021010698.48±0.0596.59±0.04 96.83±0.12
    下载: 导出CSV

    表  8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表

    红斑和焦痂分值水肿分值
    00
    非常轻的红斑,勉强可见1非常轻度的水肿,勉强可见1
    明显的红斑2轻度水肿(边缘清晰)2
    中度至重度的红斑3中度水肿(皮肤隆起约1mm)3
    重度红斑(鲜红色)至轻度焦痂形成(深层损伤)4重度水肿(皮肤隆起大于1mm,并超过涂受试物的区域)4
    下载: 导出CSV

    表  9  皮肤刺激强度

    平均积分强度
    0.0 ~ 0.5无刺激性
    0.5 ~ 2.0轻刺激性
    2.0 ~ 6.0中刺激性
    6.0 ~ 8.0强刺激性
    下载: 导出CSV

    表  10  液体创可贴皮肤单次刺激性试验结果

    时间(t/h)空白区受试区
    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
    1000000000000.00
    24000000000000.00
    48000000010010.25
    72000000010010.25
    下载: 导出CSV

    表  11  液体创可贴皮肤多次刺激性试验结果

    时间(t/d)空白区受试区
    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
    1000000.00 000000.00
    2000000.00000000.00
    3000000.00000000.00
    4000000.00000000.00
    5000000.00000000.00
    6000000.00000000.00
    7000000.00000000.00
    8000000.00001010.25
    9000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0.00
    11000000.00010010.25
    12000000.00000110.25
    13000000.00000000.00
    14000000.00000110.25
    下载: 导出CSV

    表  12  致敏强度分级

    致敏率(%)分级过敏反应强度
    0~8 弱致敏
    9~28 轻度致敏
    29~64 中度致敏
    65~80 强致敏
    81~100极强致敏
    下载: 导出CSV

    表  13  液体创可贴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结果

    组别动物数
    n
    观察时间
    t/h)
    皮肤反应
    强度评分
    阳性
    动物数
    致敏率
    (%)
    01234
    实验组202420000000
    4820000000
    阳性对照组20244212201470
    482314101575
    阴性对照组102410000000
    4810000000
    下载: 导出CSV
  • [1] LIU X, LIN T, FANG J, et al. In vivo wound healing and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s of electrospun nanofibre membranes[J]. J Biomed Mater Res A,2010,94(2):499-508.
    [2] 王天宇, 张美敬, 房盛楠, 等. 防水型液体创可贴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6, 25(4):433-438.
    [3] 张灵娜, 王天宇, 洪婉凤, 等. 以硝化纤维为膜材的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处方优化[J]. 药学实践杂志, 2020, 38(4):301-306.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1910082
    [4] 张灵娜, 王天宇, 徐航, 等. 液体创伤敷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伤口愈合研究[J]. 中国药师, 2020, 23(12):2342-2346. doi:  10.3969/j.issn.1008-049X.2020.12.008
    [5] 杨姗, 吴静澜. 正交优选三七总皂苷涂膜剂的成型工艺[J]. 贵州科学, 2019, 37(2):11-14. doi:  10.3969/j.issn.1003-6563.2019.02.003
    [6] WOO K Y, CHAKRAVARTHY D. A laboratory comparison between two liquid skin barrier products[J]. Int Wound J,2014,11(5):561-566. doi:  10.1111/iwj.12325
    [7] HUANG Y C, CHU H W, HUANG C C, et al. Alkali-treated konjac glucomannan film as a novel wound dressing[J]. Carbohydr Polym,2015,117:778-787. doi:  10.1016/j.carbpol.2014.10.047
    [8] LI Z X, ROUSSAKIS E, KOOLEN P G, et al. Non-invasive transdermal two-dimensional mapping of cutaneous oxygenation with a rapid-drying liquid bandage[J]. Biomed Opt Express,2014,5(11):3748-3764. doi:  10.1364/BOE.5.003748
    [9] 房盛楠. 盐酸普萘洛尔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与评价[D]. 福州: 福建医科大学, 2017.
    [10] 王天宇. 防水型液体创可贴的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17.
    [11] 严佳, 吴博, 陶春, 等. 自制复方酮康唑软膏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J]. 药学实践杂志, 2020, 38(4):322-327.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1909078
    [12] 张琳, 刘葵葵, 王伶. HPLC法同时测定阿奇霉素滴眼液中阿奇霉素及苯扎氯铵的含量[J]. 齐鲁药事, 2012, 31(12):705-707.
    [13] 程冬, 钱忠义, 吴珺, 等. HPLC同时测定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中的3个有效成分[J]. 华西药学杂志, 2018, 33(3):308-310.
    [14] 逄焕欢, 高磊, 杨志宏, 等. 建立HPLC法测定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中5种抑菌剂[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 43(6):709-714. doi:  10.3969/j.issn.1001-8689.2018.06.011
    [15] 叶妙华. 苯扎氯铵两种HPLC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 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6):23-25.
    [16] 牛晓霞, 曹艳, 吴美英.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的含量[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3, 26(6):877-879.
  • [1] 迟文雅, 袁艳, 李伟林, 吴茼妤, 俞媛.  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藜芦醇脂质体的水凝胶支架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67-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6034
    [2] 段禹, 刘爱军.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4):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8045
    [3] 曹金发, 钟玲, 何苗, 田泾.  炎症性肠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用药分析与监护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04
    [4] 张淑秀, 袁伯川, 杜丽娜, 金义光.  多糖用于放射性核素清除的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60
    [5] 徐璐璐, 刘爱军.  丹参白术方“异病同治”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43-1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27
    [6] 陈方剑, 赵娟娟, 叶侃倜, 孙煜昕, 刘继勇, 杨骏.  血通胶囊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82-86, 9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03
    [7] 周丽城, 欧已铭, 王园.  玉米须黄酮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51-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37
    [8] 石晓萍, 吕迁洲, 李晓宇, 许青.  泊沙康唑对比伏立康唑经验治疗或诊断驱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霉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12-51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50
    [9] 杨嘉宁, 赵一颖, 肖伟.  七味脂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的药效学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9): 389-39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96
    [10] 何亚伦, 祁智, 常杰.  消胀通便膏在晚期肝癌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中的应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20-523.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09
    [11] 戴菲菲, 傅翔, 陈琼年, 俞苏纯.  上海某二级医院革兰阴性菌流行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28-53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05
    [12] 唐淑慧, 凤美娟, 薛智霞, 鲁桂华.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所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5): 217-22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1029
    [13] 桂明珠, 李静, 李志玲.  儿童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与CYP2C19、CYP2C9和CYP3A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 1-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2020
    [14] 王耀振, 徐灿, 吕顺莉, 田泾, 张东炜.  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的药学特征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278-28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6040
    [15]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7-2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16] 张艺昕, 关欣怡, 王博宁, 闻俊, 洪战英.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物手性分析及其立体选择性药动学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19-32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8062
    [17] 徐飞, 刘盈, 殷佳, 诸国樑, 练鲁英.  上海某三级公立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实践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42-54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2003
    [18] 孙丹倪, 黄勇, 张嘉宝, 王培.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诊断与药物治疗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11-41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49
    [19] 刘丽艳, 余小翠, 孙传铎.  纳武利尤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51-45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44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卢宪良. 乌帕替尼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临床合理用药. 2024(17): 178-18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2) / 表(1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357
  • HTML全文浏览量:  2610
  • PDF下载量:  43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22
  • 修回日期:  2021-06-0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7-14
  • 刊出日期:  2023-02-25

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安全性研究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3063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军队后勤科研面上项目(CNJ16C015)
    作者简介:

    徐 航,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Email:xuhang2018@yeah.net

    通讯作者: 张灵娜,硕士,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Email:13700495910@163.com宋洪涛,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Email:sohoto@vip.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927.2

摘要:   目的  考察液体创可贴的质量与安全性,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通过外观性状、成膜时间、舒适性及防水透气性和HPLC法测定含量,对液体创可贴的质量进行考察,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和变态反应试验考察液体创可贴的安全性。   结果  自制液体创可贴均匀细腻,涂展性好,成膜快,所成薄膜的机械强度和防水透气性良好,药效成分的含量符合规定;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无变态反应。   结论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科学合理,液体创可贴的安全性良好。

English Abstract

袁一凡, 陆峰. 不同鸟嘌呤碱基数目对DNA/银纳米簇荧光强度的影响[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1, 39(2): 108-111.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10022
引用本文: 徐航, 王天宇, 张灵娜, 宋洪涛. 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安全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2): 106-112, 12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3063
YUAN Yifan, LU Fe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guanine base number o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DNA/ silver nanocluster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1, 39(2): 108-111.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10022
Citation: XU Hang, WANG Tianyu, ZHANG Lingna, SONG Hongtao. Research on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 and safety of liquid bandage[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2): 106-112, 12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3063
  • 创伤敷料的应用为伤口的修复愈合提供了保障,各种新型敷料层出不穷,液体创可贴即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液体创伤敷料。相较于传统的绷带创可贴,液体创可贴适用于关节活动处等不规则的伤口,形成的透明薄膜具有方便观察伤口情况以及防水效果好等优势[1]。有报道指出,硝化纤维能用于密封小型伤口甚至保护烧烫伤创面[2]。低含氮量硝化纤维广泛用作成膜材料,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稳定性。本课题组以含氮量低的硝化纤维为成膜材料研制了一种新型液体创可贴,前期通过细胞毒性实验与小鼠创伤愈合实验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促进伤口愈合效果[3-4]。对于液体创可贴相关市售产品,目前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建立权威可靠的质量标准,以加强此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本文对自制液体创可贴的质量品质与安全性进行考察,并对相关市售产品进行质量检查,以期为液体创可贴与同类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 AL204型电子天平(上海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HS-3000A型拉力试验机(上海和晟仪器有限公司);Best-S30FV型纯水/超纯水机(上海芷昂仪器有限公司);NDJ-8S型数字式黏度计(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数显千分测厚规(浙江德清盛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岛津LC-20AD/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株式会社)。

    • 自制液体创可贴(自制,批号:20210106、20201222、20201130);小林液体创可贴(日本小林株式会社,批号:E0002);美愈液体创可贴(太原爱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20200901);伤口一抹得(天津一抹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批号:2020111011);3M液体敷料(3346E,美国3M Health Care);苯甲醇对照品(99.9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90019-201903);苯扎氯铵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549-201805);利多卡因对照品(99.8 %,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YM-BZ0342);乙酸乙酯(上海联试试剂有限公司,批号:160801);乙腈(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200507);乙酸铵(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40420);三乙胺(上海科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01026);0.9 %氯化钠注射液(福州海王福药有限公司,批号:200816A43); 2,4-二硝基氯代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506181)。

    • 家兔,体重2.0~2.5 kg,雄性;白化豚鼠,体重300~350 g,雌雄各半。皆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7-0005,实验许可证号:SYXK(闽)2018-0005。动物实验前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动物实验中心环境适应7 d。

    • 根据前期研究[3]制备自制液体创可贴及其薄膜,苯甲醇、利多卡因与苯扎氯铵的用量分别为4 %、2 %和0.2 %,同时制备不含这3种成分的液体创可贴空白基质。

    • 本品为具有一定黏稠度的无色或微黄色的透明液体敷料,均匀细腻,涂展性良好,具有一定刺激性气味,成膜之后为无色透明薄膜,具有一定的薄荷清新香味。

    • (1)成膜时间:将液体创可贴按10 μl/cm2涂于人手臂皮肤上,以不沾手为成膜标准,记录成膜时间[5]

      (2)舒适性:采用拉力试验机测定所制薄膜的抗张强度与断点伸长百分率[6-7],评价液体创可贴薄膜的机械强度,方法如下:将制备的薄膜裁剪成统一规则长条形,保证边缘光滑,垂直地面夹于拉力试验机受力夹两端,调整试验夹使薄膜处于自然拉伸状态,测量此时两端夹子之间的距离记为L0;以5 mm/min的速度,1 000 N的载荷量运行试验机,当薄膜断裂时立即停止试验,并记下此时的拉力F和两端夹子的距离Lmax;重复其他两个样品,按公式T=F/S计算抗张强度,S为薄膜横截面积,按公式PS(%)=Lmax/L0×100%计算断点伸长百分率,计算至少3个样品的平均值。

      (3)防水性:液体创可贴薄膜的防水性能通过24 h前后的水损失率评价,采用倒杯法进行,即采用口径为12 mm的西林瓶,加入5 ml蒸馏水,记录蒸馏水重量MW;将薄膜平整覆盖在西林瓶表面,用封口膜沿着瓶口边缘将薄膜与西林瓶密封,倒置,确保水不会沿着瓶口渗出,并避免水和薄膜之间有气泡;记录初始西林瓶和蒸馏水总重量M0;重复制备5个样品;记录24 h后西林瓶和蒸馏水的总重量M24h,按下式计算水损失率:LR=(M0−M24h)/MW×100%,计算至少3个样品的平均值。

      (4)透气性:液体创可贴所成薄膜的透气性以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薄膜面积的水蒸气质量即水蒸气透过率(MVTR)进行评价[8]。方法如下:10 ml的西林瓶中加入足量的纯化水,使液面距瓶口5 mm左右,将略大于瓶口的圆形薄膜精确地盖在西林瓶口上,用封口膜沿着瓶口边缘将薄膜与西林瓶密封,记录西林瓶、薄膜和蒸馏水的总重W1,然后置于干燥箱中,24 h后再称量西林瓶、薄膜和蒸馏水的总重W2,按MVTR=(W1−W2)/(s×t)计算水蒸气透过率,至少计算3个样品的平均值。

      按上述方法测得3批自制液体创可贴的检测结果如表1

      表 1  液体创可贴质量检测结果(n=3)

      样品批号成膜时间(t/s)伸长率(%)抗张强度(MPa)水损失率(%)MVTR(mg/cm2·h)
      2020113092.6±2.35167.2±3.077.04±0.651.73±0.252.78±0.43
      2020122287.4±4.71172.5±2.146.38±1.212.02±0.372.35±0.19
      20210106101.7±2.02165.4±4.935.99±2.471.86±0.081.98±0.84

      采用类似方法制得各市售产品的薄膜,按上述4个检查项目对相关市售液体创可贴及其所成薄膜进行质量检测,结果如表2

      表 2  市售产品质量检测结果(n=3)

      产品
      名称
      成膜时间(t/s)伸长率(%)抗张强度(MPa)水损失率(%)MVTR
      (mg/cm2·h)
      3M125.7±3.052.53±0.842.38±0.45
      一抹得194.7±5.13175.45±2.522.89±0.100.43±0.011.79±0.17
      美愈226.7±4.04246.89±16.152.35±1.000.47±0.030.58±0.18
      小林114.7±7.77159.43±3.446.89±0.390.36±0.051.94±0.35
      注:“—”表示未检测。

      表2可知市售产品的质量相差较大,与成膜材料及处方成分的性质有一定关系。3 M液体敷料为喷雾型用药,以丙烯酸盐共聚物为成膜材料,异辛烷等为溶剂,所成薄膜过于脆弱,无法测定伸长率和抗张强度,可认为其机械强度较差。

    • 采用HPLC法对自制液体创可贴进行鉴别,即比较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结果如表3,表明液体创可贴的3个主要药效成分的保留时间与其对照品的保留时间一致。

      表 3  液体创可贴和对照品的保留时间(t/min)

      样品苯甲醇利多卡因苯扎氯铵
      混合对照品2.9914.06810.678
      液体创可贴2.9834.08010.698
    • (1)色谱条件:色谱柱:Welch Ultimate®XB-C18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5 mmol/L醋酸铵,含1%三乙胺,冰醋酸调节pH至4.8±0.2,体积比为60∶40;检测波长:262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20 μl。

      (2)样品溶液的制备:①苯甲醇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苯甲醇对照品(1 g/ml)10 μl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苯甲醇对照品溶液,4℃保存备用。②利多卡因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利多卡因对照品5 mg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适量乙腈超声溶解,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利多卡因对照品溶液,4℃避光保存。③苯扎氯铵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苯扎氯铵对照品(12.5 mg/ml)50 μl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苯扎氯铵对照品溶液,4℃避光保存。④混合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苯甲醇对照品50 μl、苯扎氯铵对照品400 μl,精密称取利多卡因对照品25 mg置于同一25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乙腈,超声使利多卡因完全溶解,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振摇混匀,即得混合对照品储备液,4℃保存。精密量取上述储备液1 ml置于10 ml容量瓶,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混匀,即得含苯甲醇200 μg/ml、利多卡因100 μg/ml、苯扎氯铵20 μ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⑤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自制液体创可贴0.5185 g,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适量乙腈,超声溶解后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⑥阴性对照溶液:精密称取空白基质0.4953 g,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适量乙腈,超声溶解后加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阴性对照溶液。

      (3)专属性试验:取上述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溶液分别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记录色谱图与相关参数如图1表4,表明专属性良好。

      图  1  液体创可贴HPLC图

      表 4  系统适应性考察结果

      成分保留时间(t/min)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对称因子
      苯甲醇 2.999 6705 4.6700.989
      利多卡因4.05980696.4820.826
      苯扎氯铵10.7641265223.7940.954

      (4) 精密度试验:取液体创可贴供试品溶液(批号:20210106)按前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计算各指标成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苯甲醇、利多卡因与苯扎氯铵保留时间RSD值分别为0.21%、0.38%、0.20%,峰面积RSD值分别为1.39%、2.72%、2.5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5)重复性试验:取同一份液体创可贴样品(批号:20210106),同法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按前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苯甲醇、利多卡因和苯扎氯铵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并计算RSD值。保留时间RSD分别为0.20%、0.14%、0.06% ,峰面积RSD分别为1.52%、1.49%、2.22%,说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6)稳定性试验:取液体创可贴供试品溶液(批号:20210106)一份,室温放置,分别于0、1、2、4、8、12、24 h取样按前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计算苯甲醇、利多卡因与苯扎氯铵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峰面积的RSD值,保留时间RSD分别为0.19%、0.11%、0.43%,峰面积RSD分别为0.62%、0.19%、1.4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

      (7)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量取混合对照品储备液1、2、3、4、5、6 ml置10ml容量瓶中,用乙腈稀释至刻度,配制成苯甲醇浓度为200、400、600、800、1 000、1 200 μg/ml,利多卡因浓度为100、200、300、400、500、600 μg/ml,苯扎氯铵浓度为20、40、60、80、100、120 μ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按前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峰面积(Y)对质量浓度(X)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如表5所示,3种有效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表 5  液体创可贴中3种主药的线性方程

      成分回归方程r线性范围(μg/ml)
      苯甲醇Y=1325.9X+4755.50.999 7200~1200
      利多卡因Y=2366.9X−115910.999 6100.24~601.44
      苯扎氯铵Y=771.6X+2025.50.999 720~120

      (8)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利多卡因对照品8、10 、12 mg,精密量取苯甲醇对照品16 、20 、24 μl,苯扎氯铵对照品64 、80 、96 μl(相当于标示量的80%、100%、120%),分别置于0.5 g空白基质中,加适量乙腈超声溶解,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乙腈至刻度,摇匀,即得低、中、高浓度的溶液,每个浓度平行操作3份,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续滤液按前述相同色谱条件进样,记录各目标成分色谱峰面积。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相应的含量,并计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及RSD值如表6所示,各成分的回收率在95%~105%之间,RSD值均小于2%,表明此方法准确性良好。

      表 6  液体创可贴回收率测定结果

      药物加入量
      (μg/ml)
      测得量
      (μg/ml)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苯甲醇640.00662.13103.46103.040.35
      640.00658.32102.86
      640.00657.96102.81
      800.00817.55102.19102.680.46
      800.00825.14103.14
      800.00821.74102.72
      960.00989.25103.05102.890.35
      960.00983.76102.48
      960.00990.18103.14
      利多卡因320.00310.2596.9596.560.40
      320.00307.7696.18
      320.00308.9696.55
      400.00387.3796.8497.020.70
      400.00385.7596.44
      400.00391.0697.77
      480.00460.5795.9596.630.93
      480.00468.7397.65
      480.00462.1896.29
      苯扎氯铵32.0030.7696.1396.810.80
      32.0031.2597.66
      32.0030.9396.66
      40.0038.6996.7396.631.09
      40.0039.0597.63
      40.0038.2195.53
      48.0046.6897.2597.111.83
      48.0045.7395.27
      48.0047.4398.81

      (9)含量测定:取不同批次的液体创可贴样品按“(2)”项下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按前述色谱条件测定,测得3个成分的含量结果如表7。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相关规定,确定本品含苯甲醇、利多卡因和苯甲醇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由表7可知液体创可贴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均符合要求。

      表 7  液体创可贴3种主药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批号苯甲醇(%)利多卡因(%)苯扎氯铵(%)
      2020113099.74±0.2397.39±0.16100.57±0.07
      2020122298.92±0.1997.06±0.35101.23±0.14
      2021010698.48±0.0596.59±0.04 96.83±0.12
    • 4只健康家兔于试验前24 h在背部脊柱两侧划定呈对称的两块区域,面积均为约3 cm×3 cm。将划定区域的毛发脱净,给药前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受损伤,剔除受损皮肤。采用自身对照法,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空白组。取自制液体创可贴约0.5 g均匀涂覆于一侧脱毛区域,先用两层纱布和一层玻璃纸覆盖,再用胶布固定;另一侧不涂任何样品作为空白对照,其他操作同实验组。

      (1)单次刺激性试验:进行封闭实验,贴敷4 h后除去受试物,用温水清洗给药皮肤表面,在清洗后的1、24、48、72 h在自然光环境下观察皮肤状况。根据表8对皮肤刺激反应评分,以受试动物积分的平均值按表9判断皮肤刺激强度,结果见表10

      表 8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表

      红斑和焦痂分值水肿分值
      00
      非常轻的红斑,勉强可见1非常轻度的水肿,勉强可见1
      明显的红斑2轻度水肿(边缘清晰)2
      中度至重度的红斑3中度水肿(皮肤隆起约1mm)3
      重度红斑(鲜红色)至轻度焦痂形成(深层损伤)4重度水肿(皮肤隆起大于1mm,并超过涂受试物的区域)4

      表 9  皮肤刺激强度

      平均积分强度
      0.0 ~ 0.5无刺激性
      0.5 ~ 2.0轻刺激性
      2.0 ~ 6.0中刺激性
      6.0 ~ 8.0强刺激性

      表 10  液体创可贴皮肤单次刺激性试验结果

      时间(t/h)空白区受试区
      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
      1000000000000.00
      24000000000000.00
      48000000010010.25
      72000000010010.25

      结果给药区和空白区皮肤均未观察到红斑、充血、水肿等刺激症状,皮肤刺激反应平均分<0.5,表明自制液体创可贴对皮肤无刺激性。

      (2)多次刺激性试验:初次给药操作同单次试验,之后每2 d涂抹1次,持续2周。从第2 天开始,每次涂抹前应脱毛,用无刺激性溶剂清除残留受试物1 h后观察皮肤情况,根据表8评分。以平均积分=红斑和水肿积分/(受试动物数×14)计算每天每只兔子平均积分,根据表9判断皮肤刺激强度,结果见表11

      表 11  液体创可贴皮肤多次刺激性试验结果

      时间(t/d)空白区受试区
      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No.1No.2No.3No.4总积分平均分
      1000000.00 000000.00
      2000000.00000000.00
      3000000.00000000.00
      4000000.00000000.00
      5000000.00000000.00
      6000000.00000000.00
      7000000.00000000.00
      8000000.00001010.25
      9000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0.00
      11000000.00010010.25
      12000000.00000110.25
      13000000.00000000.00
      14000000.00000110.25

      结果显示空白区皮肤未出现刺激症状,偶有一只家兔受试区在第8、11、12、14 天出现很轻的红斑或水肿,平均积分值<0.5,表明自制液体创可贴多次用药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

    • 选用50只健康成年豚鼠进行试验,随机分为3组,其中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试验前24 h在豚鼠背部左侧约5 cm2区域内脱毛,在试验过程中切忌损伤表皮。

      试验分为诱导接触与激发接触,根据文献[10-11]方法依次进行。激发接触24和48 h之后观察皮肤变化,按表8评分,当实验动物出现皮肤反应积分≥2时,判定该动物发生皮肤变态反应,根据表12确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

      表 12  致敏强度分级

      致敏率(%)分级过敏反应强度
      0~8 弱致敏
      9~28 轻度致敏
      29~64 中度致敏
      65~80 强致敏
      81~100极强致敏

      实验组给药为自制液体创可贴;阳性对照为2,4-二硝基氯代苯;阴性对照在诱导接触时进行与实验相同的处理但不涂任何样品,激发接触时给予自制液体创可贴。

      结果观察到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豚鼠皮肤均未见红斑、水肿等过敏症状,而阳性对照组激发接触后24 h均出现明显过敏症状,如表13所示,自制液体创可贴致敏率为0,无皮肤变态反应发生。

      表 13  液体创可贴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结果

      组别动物数
      n
      观察时间
      t/h)
      皮肤反应
      强度评分
      阳性
      动物数
      致敏率
      (%)
      01234
      实验组202420000000
      4820000000
      阳性对照组20244212201470
      482314101575
      阴性对照组102410000000
      4810000000
    • 在皮肤刺激性和变态反应试验之后,取各组皮肤进行HE染色切片观察。如图2所示,刺激性试验和变态反应试验中使用液体创可贴后,动物皮肤结构完整,与空白组正常皮肤组织基本一致。

      图  2  组织切片结果(×100)

    • 液体创可贴属于新型的药械产品,目前尚无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其质量进行统一控制。本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0471.3-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涂膜剂等相关标准对液体创可贴的质量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结合市售产品考察结果,制定本品的质量标准如下:成膜时间应不大于5 min,断点伸长百分率不低于130%,抗张强度不低于3 MPa, 水损失率不得高于3.5%,MVTR(水蒸气透过率)不得小于0.6 mg/(cm2·h),相关功能性成分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其他如装量、鉴别等项目应符合相关规定。此质量标准适用于大部分涂抹型液体创可贴产品,可为同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关于HPLC法测定自制液体创可贴的含量,通过紫外扫描发现苯甲醇、利多卡因和苯扎氯铵在210 nm处具有最大吸收波长,初步采用210 nm作为检测波长,发现液体创可贴中其他成分产生的杂峰对目标成分的测定存在干扰。另外,因为采用醋酸铵缓冲溶液为流动相,其在酸性条件下形成醋酸浓度远高于苯扎氯铵,在210 nm处有强吸收,会掩盖苯扎氯铵的紫外吸收,导致其无法出峰。同时因供试品中苯甲醇和利多卡因的浓度是苯扎氯铵的20倍和10倍,为保证3种药物能准确测定,选择相关报道常用的苯扎氯铵第2个吸收峰波长262 nm作为检测波长。

      苯甲醇、利多卡因和苯扎氯铵这3种物质被同时测定的方法尚未见报道,参考有关文献[12-14],最初尝试几个能同时测定多个成分中含上述3种成分之一的方法,均无法满足能同时测定这3个物质。后考虑到苯扎氯铵是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纯水-乙腈或甲醇为流动相时苯扎氯铵成分吸收较小,且峰形杂乱。最终参考文献[15-16]方法选择乙酸铵缓冲液-乙腈为流动相,以l%三乙胺改善色谱峰拖尾问题,用冰醋酸调节流动相pH为4.8,苯扎氯铵能得到较好分离并且峰形良好。关于流动相比例,首先以高比例的水相梯度洗脱苯甲醇和利多卡因,发现基线太不稳定使后续出峰的苯扎氯铵峰形无法辨认计算,后采用等度洗脱并不断调整至醋酸铵缓冲液-乙腈比例为40∶60,能在20 min内使三者得到满足要求的分离。苯扎氯铵主要由n-C12H25、n-C14H29与n-C16H33 3种正烷烃基取代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组成的同系物组成[16]。因为液体创可贴中苯扎氯铵与另2个成分浓度相差太大,苯扎氯铵中2种同系物(n-C14H29与n-C16H33取代物)含量则更低,无法同时测定,因此本文只以1个峰对苯扎氯铵定量。

      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自制液体创可贴对皮肤没有明显的刺激性,无变态反应发生,该制剂应用安全。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自制液体创可贴的质量品质与安全性进行了考察,从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4个方面建立了自制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相关市售产品进行了检查,检查方法简便可靠,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液体创可贴的质量控制,为液体创可贴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