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下降和自杀倾向等,并有其他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障碍。该疾病往往病程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中药和中成药;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1],本文报告了我院对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展开分组治疗的探索,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抑郁症治疗积累经验和依据。
-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药物治疗加针灸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另选取症状程度类似仅接受药物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抑郁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无免疫功能紊乱;无严重心、肺、肾疾患;未使用抗抑郁药物,对本次研究使用的药物无过敏反应。
排除标准:18岁以下患者,依从性差,未完成6周治疗观察的;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障碍;酒精药物依赖或过敏体质,1个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神经阻滞剂、免疫调节剂者。
-
对照组患者只采用药物治疗:轻度抑郁症患者给予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20 mg/d,服用一周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患者反应情况调整剂量范围至每日20~60 mg。中度抑郁症患者使用舍曲林,起始剂量为:50 mg/d,随着病情进展调整剂量范围至每日50~200 mg左右[2]。
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为:选择百会穴、印堂穴作为主穴,神庭穴、风池穴、大椎穴、神道穴、至阳穴为配穴。针灸方式:缓慢入针、采取导气针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艾灸治疗方法为:选择百会穴、大椎穴为主穴,使用百笑灸进行治疗,治疗时针灸并用,隔日一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百笑灸属固定灸,用固定的灸筒装置,点燃艾柱调节至合适位置,灸至艾柱燃尽,共施灸约半小时[3]。所有治疗结束后6周,对所有接受治疗者进行诊室或电话随访。
-
应用临床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比较两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其中HAMA评分标准:<7分表示无焦虑、7~14分表示可能有焦虑、14~21分轻度焦虑、21~29分中度焦虑、29分以上严重焦虑;HAMD评分标准:<8分无抑郁、8~20分轻度、20~35分中度、35分以上重度抑郁。临床疗效根据患者康复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100%-无效率。按照HAMD和HAMA的减分率平均值评估疗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
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如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的HAMA、HAMD评分等,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24~78岁,平均年龄(44.5±3.4)岁;病程范围:1个月~8年,平均病程:(4.3±1.1)年。
联合治疗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24~78岁,平均年龄(44.7±3.6)岁,病程范围:1个月~9年,平均病程:(4.5±1.4)年。
两组数据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
因本研究分析对象为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且以中度抑郁症患者为主,故未进行分层分析。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35例,减分率平均值为38.88%,其中显效患者平均减分率为51.50%;联合治疗组总有效37例,减分率平均值为44.18%,显效患者平均减分率为54.50%。根据各组减分率平均值分疗效,得出联合治疗组抑郁症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抑郁症患者总有效率为81.39%,组间数据比较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3 20(46.50) 15(34.88) 8(18.60) 81.39 联合治疗组 40 23(57.50) 14(35.00) 3(7.50) 92.50 χ2 5.541 1 P 0.018 5 -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抑郁症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A与HAMD评分的比较(
$\bar x $ ±s)组别 HAMA评分 HAMD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2.40±2.43 22.54±3.20# 32.21±2.37 22.09±2.15# 联合治疗组 32.19±1.20 15.60±3.12#* 32.24±2.46 14.23±2.10#* *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
抑郁症作为一种心境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持续且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绪以及认知功能迟缓[4]。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四环类抗抑郁药物以及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其中SSRIs使用率最高,但是SSRIs剂存在的缺点是起效慢、副作用较大等,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该疾病时,有时需要协同其他的有效治疗方式[5]。中医将抑郁症划分至“郁证”的范畴,郁病指的是:因为情志不舒、气机淤滞所致,患者抑郁善忧、表情淡漠、情绪不宁等[6]。针灸治疗该疾病逐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大多集中于针刺和电针,有研究表明,针灸和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更佳[7]。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抑郁症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SSRIs类抗抑郁药。这与其他针灸、针刺、电针等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结果相似,且治疗总有效率相差约±7%[8-10],其造成疗效差距的原因大致归纳为观察病例数不同、患者抑郁程度差异、患者对药物反应及耐受能力差、对针灸的接受度等。本研究较其他相似研究总有效率低的原因为观察病例较多、治疗患者以中度抑郁为主;总有效率较其他相似研究高的原因,为未纳入对药物反应及耐受能力差的患者。
针灸治疗抑郁症有效与抑郁症的中医病机等相关。抑郁症归属于中医内科的“郁病”范畴,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脑神失养。临床治疗时主张“治郁先治脑、其病在血脉”,中医认为醒脑通脉、脉舍神、血脉通、郁病自然而然改变。通过针灸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改善患者气血瘀滞。艾灸治疗可以起到温补、通顺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部功能作用,达到抗抑郁的效果。从现代药理学出发,艾灸对抑郁症患者能够起到直接作用,从而改善患者抑郁症症状。相较于西药治疗,通过西药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并降低复发率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患者寻找到新的治疗思路[11]。本研究中患者对针灸的接受度良好,依从性较好,除偶有针刺部位局部青紫,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针灸治疗能够减少SSRIs类药物使用剂量,从而降低其副作用的产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本研究病例数量不够大,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度抑郁症患者,轻度病例较少,且未纳入重度抑郁症患者,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继续收集更多的病例,寻求多专业、多学科交叉合作,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in the treatment depression
-
摘要:
目的 探究针灸结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治疗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的83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抑郁症患者给予SSRI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焦虑(HAMA)和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 结果 联合治疗组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抑郁症患者的HAMA与HAMD评分在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抑郁症患者的HAMA与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灸结合SSRIs剂治疗抑郁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针灸 /
-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 抑郁症 /
- 艾灸 /
- 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SRI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9 and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SRIs, 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xiety (HAMD) and depression scale (HAMD)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epressio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HAMA and HAMD scores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MA and HAMD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SR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reduce th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
Key words:
- acupuncture /
- SSRIs /
- depression /
- moxibustion /
- clinical efficacy
-
海绵是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其共附生微生物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海洋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的生存环境下,海绵共附生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良好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海绵共附生真菌是海绵化学多样性的重要来源[1]。
曲霉属 (Aspergillus sp)真菌分布广泛而且研究丰富。海洋曲霉属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聚酮类[2]、生物碱类[3]、肽类[4]、萜类[5]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6]、抗菌[7]、抗病毒[4]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的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是从我国南海西沙永兴岛海域的棕色扁海绵Phakellia fusca中分离得到的,属于散囊菌目(Eurotiales)发菌科(Tri-chocomaceaez)的一种真菌,在海洋动植物和陆地植物中均有分布。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样性,包括生物碱类化合物[8]、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9]、萜类化合物[10]、环肽类化合物[11]等。本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方法从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中共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1~8的结构见图1。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
菌株来源于棕色扁海绵Phakellia fusca,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药物研究中心鉴定为Aspergillus terreus,菌株保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菌株编号152805)。
1.2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600核磁共振波谱仪(美国 Agilent 公司);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XBridge C18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柱(10 mm×250 mm,5 μm);快速制备色谱仪(法国Interchim公司);OSB-2100旋转蒸发仪(日本EYELA 公司);振荡培养箱(上海知楚)。薄层硅胶、200~300目柱色谱用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Sephadex LH-20凝胶(瑞典GE Healthcare公司);色谱纯试剂(天津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其他分析纯有机试剂(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氘代试剂(剑桥同位素实验室)。
1.3 发酵与萃取
取Aspergillus terreus单菌落接种到装有100 ml PDB培养液的250 ml三角瓶中,28 ℃,220 r/min震荡培养3 d,以该发酵液10%的接种量接到装有500 ml的真菌2号培养液(甘露醇20 g,麦芽糖20 g,CaCO3 15 g,葡萄糖10 g,谷氨酸钠10 g,酵母提取物3 g,玉米浆1 g,KH2PO4 0.5 g,MgSO4·7H2O 0.3 g,海盐30 g,蒸馏水1 L)的1 L三角瓶中,28 ℃,220 r/min震荡培养10 d,获得菌株的发酵物。收集发酵液24 L,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3次,浓缩后得到乙酸乙酯相浸膏9.3 g。
1.4 提取分离
乙酸乙酯相浸膏首先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以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1∶1)作为溶剂进行洗脱,得到组分Fr.1~Fr.4。组分Fr.2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 = 100∶1~0∶100)分离得到组分Fr.2-1~Fr.2-9。组分Fr.2-5经反相中压柱色谱分离得到8个亚组分,其中Fr.2-5d经重结晶得到化合物3 (2.5 mg)。组分Fr.2-6经LH-20凝胶柱色谱和反相半制备HPLC(38%乙腈-水)分离得到化合物1 (3.5 mg, tR = 21.0 min)。化合物2 (3.5 mg, tR = 13.0 min)由组分Fr.2-7经反相半制备HPLC,以33%乙腈-水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得到。组分Fr.2-8以乙腈-水 (体积比10∶90~100∶0)为流动相,经反相中压柱色谱和反相半制备HPLC(20%乙腈-水)分离得到化合物4 (2.0 mg, tR=30.0 min)、 化合物5 (4.0 mg, tR=28.0 min)和化合物6 (9.0 mg, tR=14.0 min)。Fr.3经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7个组分,其中Fr.3-3经反相半制备HPLC进一步纯化得到化合物7 (1.7 mg, tR=12.0 min)。组分Fr.3-4以20%~100%的乙腈-水为流动相,经反相中压柱色谱和反相半制备HPLC(15%乙腈-水)分离得到化合物8 (18.0 mg, tR = 8.0 min)。
2. 结构鉴定
化合物1为黄色粉末(甲醇),硫酸/香草醛显色为黄色,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466.15。1H NMR (600 MHz, CDCl3)中,δH 12.23 (1H, s)为氨基质子信号;一组邻位二取代的苯环质子信号δH 8.82 (1H, dd, J=8.5, 0.8 Hz, H-3), 7.89 (1H, dd, J=7.9, 1.3 Hz, H-6), 7.60 (1H, td, J=8.5, 1.3 Hz, H-4), 7.22 (1H, m, H-5),芳香质子信号δH 9.21 (1H, brs, H-9), 8.70 (1H, d, J=4.5 Hz, H-1′), 8.25 (1H, dt, J=8.0, 2.2 Hz, H-3′), 7.36 (1H, dd, J=8.0, 4.5 Hz, H-2′),提示3-取代吡啶环的存在;1个芳香质子信号δH 7.27 (1H, s, H-10′);4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H 3.97 (3H, s, 4″-OCH3), 3.91 (3H, s, 3″-OCH3), 3.90 (3H, s, 5″-OCH3), 3.82 (3H, s, 7″-OCH3)。13C NMR (150 MHz, CDCl3)共显示24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68.2, 167.2, 164.0为羰基碳信号;17个芳香碳信号;δC 61.3, 61.3, 56.5, 52.7为4个甲氧基碳信号。碳信号归属为:δC 168.2 (C-7)、167.2 (C-7′′)、164.0 (C-7′)、152.6 (C-4′)、151.5 (C-5′′)、149.3 (C-2′)、148.8 (C-3′′)、146.9 (C-4′′)、140.4 (C-2)、135.2 (C-6′)、133.6 (C-4)、130.3 (C-1′)、127.9 (C-6)、125.8 (C-2′′)、123.8 (C-5)、123.6 (C-5′)、121.8 (C-3)、120.4 (C-1′′)、119.0 (C-1)、108.8 (C-6′′)、61.3 (3″-OCH3)、61.3 (4″-OCH3)、56.5 (5″-OCH3)、52.7 (7″-OCH3)。该化合物核磁数据与参考文献[11]对照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为methyl-3,4,5-trimethoxy-2-(2-(nicotinamido)benzamido) benzoate。
化合物2为黄色粉末(甲醇),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457.14。1H NMR (600 MHz, DMSO-d6)中,δH 12.19 (1H, s, 3-NH), 11.10 (1H, s, 1′′-NH), 8.52 (1H, d, J = 8.1 Hz, 1′-NH)为氨基质子信号;1个芳香质子单峰信号δH 9.29 (1H, s, H-7);一组邻位二取代的苯环质子信号δH 8.44 (1H, d, J = 8.5 Hz, H-7′′), 7.92 (1H, dd, J = 7.9, 1.5 Hz, H-4′′), 7.63 (1H, td, J = 7.9, 1.5 Hz, H-6′′), 7.20 (1H, td, J = 7.6, 1.5 Hz, H-5′′);2个相邻的连接杂原子的次甲基质子信号δH 4.55 (1H, dd, J = 8.1, 2.9 Hz, H-2′), 4.41 (1H, m, H-4′);3个甲基质子信号δH 3.70 (3H, s, H-9′′), 3.52 (3H, s, H-9), 1.19 (3H, d, J = 6.4 Hz, H-5′)。13C NMR (150 MHz, DMSO-d6)共显示20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68.8, 167.3, 162.7, 159.5, 150.1为羰基碳信号;10个芳香碳信号;δC 65.9, 59.8为2个连杂原子的次甲基碳信号;δC 52.4, 28.6, 20.5为3个甲基碳信号,结合氢谱信号,确定有一个甲氧基和一个氮甲基。碳信号归属为:δC 168.8 (C-3′)、167.3 (C-8″)、162.7 (C-10)、159.5 (C-4)、151.2 (C-8a)、150.1 (C-2)、146.3 (C-7)、139.3 (C-2′′)、138.2 (C-6)、134.2 (C-6′′)、130.7 (C-4′′)、127.2 (C-4a)、123.4 (C-5′′)、120.7 (C-7′′)、117.1 (C-3′′)、65.9 (C-4′)、59.8 (C-2′)、52.4 (C-9″)、28.6 (C-9)、20.5 (C-5′)。该化合物的比旋光值为
$[\alpha]_{\rm{D}}^{20} $ +98 (c 0.1, MeOH)。该核磁数据与参考文献[12]对照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terrelumamide A。化合物3为白色结晶(甲醇),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323.13。1H-NMR (600 MHz, CDCl3)中,δH 7.2-7.5 (10H, m, H-3′-H-7′, H-3′′-H-7′′)为10个芳香质子信号,提示存在2个单取代苯基;2个亚甲基质子信号δH 4.20 (2H, brs, H-1′′), 3.94 (2H, brs, H-1′);1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H 3.92 (3H, s, 2-OCH3)。13C-NMR (150 MHz, CDCl3)共显示19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58.2为羰基碳信号;12个芳香碳信号;δC 34.0, 30.4为2个亚甲基碳信号,提示结构中存在两个苄基基团;δC 61.8为甲基碳信号;δC 144.2, 140.6, 129.4为3个烯碳信号。碳信号归属为:δC 158.2 (C-5), 144.2 (C-6), 140.6 (C-2), 136.5 (C-2′′), 135.6 (C-1′), 129.6 (C-3′, 7′), 129.4 (C-3, 3′′, 7′′), 128.6 (C-4′, 6′), 127.8 (C-4′′, 6′′), 126.9 (C-5′, 5′′), 61.8 (2-OCH3), 34.0 (C-1′′), 30.4 (C-1′)。该化合物核磁数据与参考文献[13]对照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为emeheterone。
化合物4为黄色粉末(甲醇),硫酸/香草醛显色为紫色,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240.12。1H NMR (600 MHz, CD3OD)中,给出1个芳香质子信号δH 6.13 (1H, d, J = 0.7 Hz, H-5);3个次甲基氢信号δH 6.07 (1H, d, J = 3.0 Hz, H-8), 3.89 (1H, dt, J = 10.5, 3.0 Hz, H-9), 1.90 (1H, m, H-11);1个亚甲基质子信号δH 1.58 (1H, ddd, J = 12.2, 10.5, 4.6 Hz, H-10), 1.36 (1H, ddd, J = 12.2, 10.5, 3.0 Hz, H-10);3个甲基质子信号δH 2.28 (3H, s, H-7), 0.99 (3H, d, J = 6.7 Hz, H-13), 0.96 (3H, d, J = 6.7 Hz, H-12)。13C NMR (150 MHz, CD3OD)共显示12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55.0为羰基碳信号;4个芳香碳信号;δC 115.8, 70.5, 25.2为3个次甲基脂肪碳信号,结合对应的氢信号提示结构中存在1个缩醛碳信号和一个连氧次甲基碳信号;δC 40.4为亚甲基碳信号;δC 24.0, 21.8, 18.8为3个甲基碳信号。碳谱信号归属为:δC 157.9 (C-4)、155.0 (C-2)、143.5 (C-6)、132.7 (C-3)、115.8 (C-8)、95.0 (C-5)、70.5 (C-9)、40.4 (C-10)、25.2 (C-11)、24.0 (C-12)、21.8 (C-13)、18.8 (C-7)。该化合物的ECD曲线显示在217 nm处有负的Cotton 效应(Δε −5.86),其核磁和ECD数据与参考文献[14]对照基本一致,最终确定该化合物为(8R, 9S)-dihydroisoflavipucine。
化合物5为黄色结晶(甲醇),硫酸/香草醛显色为紫色,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240.12。1H NMR (600 MHz, CD3OD)中,给出1个芳香质子信号δH 6.13 (1H, d, J = 0.7 Hz, H-5);3个次甲基氢信号δH 6.06 (1H, d, J = 3.0 Hz, H-8), 3.90 (1H, dt, J = 10.5, 3.0 Hz, H-9), 1.90 (1H, m, H-11);1组亚甲基质子信号δH 1.56 (1H, ddd, J = 12.3, 10.5, 4.6 Hz, H-10), 1.36 (1H, ddd, J = 12.3, 10.5, 3.0 Hz, H-10);3个甲基质子信号δH 2.28 (3H, s, H-7), 0.99 (3H, d, J = 6.6 Hz, H-13), 0.95 (3H, d, J = 6.6 Hz, H-12)。13C NMR (150 MHz, CD3OD)共显示12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55.0为羰基碳信号;4个芳香碳信号;δC 115.8, 70.5, 25.2为3个次甲基碳信号,结合对应的氢信号提示结构中存在1个次甲二氧基碳信号和一个连氧次甲基碳信号;δC 40.5为亚甲基碳信号;δC 24.0, 21.8, 18.8为3个甲基碳信号。碳信号归属为:δC 157.8 (C-4)、155.0 (C-2)、143.4 (C-6)、132.8 (C-3)、115.8 (C-8)、95.1 (C-5)、70.5 (C-9)、40.5 (C-10)、25.2 (C-11)、24.0 (C-12)、21.8 (C-13)、18.8 (C-7)。该化合物的核磁数据与化合物4对比基本一致,ECD曲线显示在217 nm处有正的Cotton 效应(Δε +25.34),提示为化合物4的差向异构体。将此化合物的核磁和ECD数据与参考文献[14]对照基本一致,最终确定化合物为(8S, 9S)-dihydroisoflavipucine。
化合物6为黄色粉末(甲醇),硫酸/香草醛溶液无明显显色,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245.12。1H NMR (600 MHz, CDCl3)中,给出1组单取代的苯环芳香质子信号δH 7.32 (2H, t, J = 7.5 Hz, H-5′), 7.26 (1H, t, J = 7.5 Hz, H-4′), 7.20 (2H, d, J = 7.5 Hz, H-6′);2个次甲基氢信号δH 4.25 (1H, dd, J=10.5, 2.9 Hz, H-9), 4.04 (1H, t, J = 7.8 Hz, H-6);4组亚甲基质子信号δH 3.65-3.50 (2H, m, H-3); 3.65-3.50 (1H, m, H-10), 2.76 (1H, dd, J=14.5, 10.5 Hz, H-10); 2.30 (1H, m, H-5), 1.88 (1H,m, H-5); 1.98 (2H, m, H-4)。13C NMR (150 MHz, CDCl3)共显示14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69.6, 165.3为酰胺羰基碳信号;6个芳香碳信号;δC 59.3, 56.4为2个连氮次甲基碳信号;δC 45.6, 37.0, 28.5, 22.7为4个亚甲基碳信号,提示结构中存在苯丙氨酸和脯氨酸片段。碳信号归属为:δC 169.6 (C-7)、165.3 (C-1)、136.1 (C-1′)、129.4 (C-2′)、129.4 (C-6′)、129.3 (C-3′)、129.3 (C-5′)、127.7 (C-4′)、59.3 (C-6)、56.4 (C-9)、45.6 (C-3)、37.0 (C-10)、28.5 (C-5)、22.7 (C-4)。该化合物的比旋光值为
$[\alpha]_{\rm{D}}^{20} $ -47 (c 0.1, MeOH),将核磁数据与参考文献[15]对照基本一致,最终确定化合物为cyclo(S-Pro-S-Phe)。化合物7为浅黄色粉末(甲醇),硫酸/香草醛显色不明显,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H]+m/z 284.13。1H NMR (600 MHz, DMSO-d6)中给出2个氨基质子信号δH 10.83 (1H, s, H-1′), 7.71 (1H, s, H-8);1组邻二取代的苯环芳香质子信号δH 7.54 (1H, d, J = 8.0 Hz, H-5′), 7.30 (1H, d, J = 8.0 Hz, H-8′), 7.03 (1H, t, J = 7.3 Hz, H-7′), 6.94 (1H, t, J = 7.3 Hz, H-6′);1个芳香质子单峰信号δH 7.16 (1H, s, H-2′);2个次甲基氢信号δH 4.28 (1H, t, J = 5.0 Hz, H-9), 4.04 (1H, t, J = 8.5 Hz, H-6);4组亚甲基质子信号δH 3.36 (1H, m, H-3), 3.23 (1H, m, H-10), 3.21(1H, m, H-3), 3.05 (1H, m, H-10), 1.95 (1H, m, H-5), 1.66 (1H, m, H-4), 1.59 (1H, m, H-4), 1.36 (1H, m, H-5)。13C NMR (150 MHz, DMSO-d6)共显示16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169.0, 165.5为酰胺羰基碳信号;8个芳香碳信号;δC 58.4, 55.2为2个连氮次甲基碳信号;δC 44.6, 27.7, 25.8, 21.8为4个亚甲基碳信号。碳信号归属为:δC 169.0 (C-7)、165.5 (C-1)、136.0 (C-9′)、127.3 (C-4′)、124.4 (C-2′)、120.8 (C-7′)、118.6 (C-5′)、118.2 (C-6′)、111.2 (C-8′)、109.3 (C-3′)、58.4 (C-6)、55.2 (C-9)、44.6 (C-3)、27.7 (C-5)、25.8 (C-10)、21.8 (C-4)。将核磁数据与化合物6对比,化合物7中吲哚基取代了化合物6中的苯基。该化合物的比旋光值为
$[\alpha]_{\rm{D}}^{20} $ -90 (c 0.1, MeOH),将该核磁数据与参考文献[16]对照基本一致,最终确定化合物为brevianamide F。化合物8为棕黄色油状(甲醇),ESIMS给出的分子离子峰[M+Na]+m/z 177.06。1H NMR (600 MHz, DMSO-d6)中,给出3个烯氢信号δH 6.72 (1H, m, H-7), 6.37 (1H, d, J = 15.8 Hz, H-6), 6.00 (1H, s, H-2),其中一对为反式烯氢;2个羟基信号δH 5.80 (1H, s, 5-OH), 5.68 (1H, s, 4-OH);2个连氧次甲基质子信号δH 4.50 (1H, m, H-4), 3.89 (1H, m, H-5);1个甲基质子信号δH 1.88 (3H, d, J = 6.3 Hz, H-8)。13C NMR (150 MHz, DMSO-d6)共显示8个碳信号,结合DEPT谱,推断δC 203.7为酮羰基碳信号;4个双键碳信号;δC 80.8, 76.4为2个连氧次甲基碳信号;δC 19.1为甲基碳信号。碳信号归属为:δC 203.7 (C-1)、168.5 (C-3)、139.4 (C-7)、125.5 (C-6)、124.8 (C-2)、80.8 (C-5)、76.4 (C-4)、19.1 (C-8)。该化合物的比旋光值为
$[\alpha]_{\rm{D}}^{20} $ +78 (c 0.1, MeOH),将该化合物核磁数据与参考文献[17]对照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为terrein。3. 活性测试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试。采用PBS缓冲液为反应体系,利用α-葡萄糖苷酶,以4-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特异性底物,以阿卡波糖作为阳性药,分别设立空白对照组、α-葡萄糖苷酶空白组和PNPG空白组,评价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4.28 µmol/L。其他化合物没有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另外,还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采用DPPH的方法,以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阳性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抗氧化活性不明显。
4. 讨论
本研究从棕色扁海绵共附生真菌土曲霉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4、5、7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丰富了土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为进一步探索该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和生源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文献报道,化合物2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13],化合物4和5测试了多个肿瘤细胞系,均显示细胞毒活性不明显[15],化合物6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体微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隐球菌等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16],化合物7对PaCa-2胰腺细胞的抗癌活性和抗菌活性都不明显[17],化合物8能够抑制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CR的血管生成素分泌,能够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18]。为了更好的探究该真菌代谢产物的活性,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3显示了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4.28 µmol/L,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表 1 两组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3 20(46.50) 15(34.88) 8(18.60) 81.39 联合治疗组 40 23(57.50) 14(35.00) 3(7.50) 92.50 χ2 5.541 1 P 0.018 5 表 2 两组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A与HAMD评分的比较(
$\bar x $ ±s)组别 HAMA评分 HAMD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2.40±2.43 22.54±3.20# 32.21±2.37 22.09±2.15# 联合治疗组 32.19±1.20 15.60±3.12#* 32.24±2.46 14.23±2.10#* *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
[1] 过伟峰, 曹晓岚, 盛蕾, 等.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2):141-148. doi: 10.7661/j.cjim.20191222.421 [2] 张丽明, 朱玉良, 夏文辉, 等. MECT合并SSRI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22):48-50. [3] 邹卿, 袁也丰, 孙伟铭, 等. 阿戈美拉汀与SSRI、SNRI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2(10):1288-1292. [4] 况雷雨, 谷传正, 吉峰. 阿戈美拉汀与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25(6):565-571.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6.06.019 [5] 王超蕾. 针灸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效果[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9, 29(4):107-109. [6] 赵洁. 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 38(7):97-98. [7] 刘航. 背俞穴温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 28(7):103-105. [8] 姜劲峰, 徐蕾, 林燕红, 等. 基于SSRIs药物治疗的针、灸抗抑郁效应研究[J]. 中国针灸, 2012, 32(3):219-223. [9] ZHAO B C, LI Z G, WANG Y Z, et al. Manual or electroacupuncture as an add-on therapy to SSRIs f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Psychiatr Res,2019,114:24-33. doi: 10.1016/j.jpsychires.2019.04.005 [10] 申永辉, 陈致宇, 张学平, 等. 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抗抑郁疗效的关系[J]. 浙江医学, 2019, 41(13):1370-1373. doi: 10.12056/j.issn.1006-2785.2019.41.13.2018-3109 [11] 夏降元, 刘桂华, 李林文.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9(12):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