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5卷 第5期
2025, 43(5): 205-212, 22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14
摘要: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是一种基于光学的检测技术,基于SPR的生物传感器可实时动态检测生物样品,具有无需标记和高灵敏度等卓越特点,是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识别元件是SPR传感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捕获目标分析物,与传感器的选择性能有密切关系。综述采用抗体、适配体、分子印迹聚合物、蛋白质和金属纳米粒子作为识别元件的SPR传感器在医药研究中的进展。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是一种基于光学的检测技术,基于SPR的生物传感器可实时动态检测生物样品,具有无需标记和高灵敏度等卓越特点,是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识别元件是SPR传感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捕获目标分析物,与传感器的选择性能有密切关系。综述采用抗体、适配体、分子印迹聚合物、蛋白质和金属纳米粒子作为识别元件的SPR传感器在医药研究中的进展。
2025, 43(5): 213-22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2006
摘要:
目的 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口服给药对高血压大鼠是否具有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两种大鼠高血压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两肾两夹(2K2C)易卒中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分别单次、长期或终身给予NMN。通过观察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变化、靶器官损伤程度和生存时间,评估NMN的降血压作用。 结果 NMN没有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水平、减轻器官损伤以及延长存活时间的作用。 结论 NMN口服给药对高血压大鼠没有降压作用,为未来NMN的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2025, 43(5): 222-22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14
摘要:
目的 研究Orosomucoid-1(ORM1)对肝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挖掘ORM1在肝脏切除后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分析过表达、干扰ORM1或外源性补充ORM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RNA-seq检测ORM1敲除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情况,利用KEGG富集分析等方法挖掘ORM1调控肝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结果 在小鼠部分肝切除术后,ORM1随着肝再生过程表达升高,并且ORM在体外可促进小鼠Hepa1-6肝癌细胞系和人HepG2肝癌细胞系增殖。对ORM1敲除小鼠肝组织进行RNA-seq,结果提示ORM1影响PI3K-Akt、MAPK、Hippo、Jak-Stat等细胞增殖相关通路。在ORM1敲除后,促增殖基因Ctgf、Tcf7、Tead1、Il6ra、Lepr等表达下降,抑制增殖基因Cish、Gadd45a等表达上升。 结论 ORM1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APK、Hippo、Jak-Stat等细胞增殖相关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表达,促进肝细胞增殖。
2025, 43(5): 228-23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7038
摘要:
目的 探讨菸花苷长期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 建立CIRI模型,梗阻1 h后腹腔注射给药,持续给药8周,并在第2、4、8周进行悬尾偏转实验、平衡木实验及水迷宫实验,8周后TTC染色观察大脑梗死萎缩体积,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DEGs)并分析富集通路,采用Western-blot法和Elisa法对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IL-1β和IL-18进行了测定。 结果 菸花苷长期给药能显著降低CIRI大鼠的对侧偏转率和平衡木实验评分,提高水迷宫实验中的穿台次数(P<0.05),减小脑梗死萎缩体积(P<0.01),对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转录组测序发现,菸花苷组大鼠脑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 Western-blot和Elisa实验显示,菸花苷降低了Caspase-1、GSDMD-N等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炎症因子IL-1β、IL-18的释放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菸花苷能够抑制细胞焦亡这一炎性过程。 结论 菸花苷对CIR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长期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菸花苷能够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2025, 43(5): 235-241, 2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503063
摘要:
目的 基于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技术设计合成靶向SARS-CoV-2主蛋白酶(Mpro)的PROTAC降解剂。 方法 以化合物 3w 为Mpro靶向配体,选择其溶剂暴露区吲哚N原子作为连接位点,通过不同长度连接子与CRBN(cereblon)的配体泊马度胺偶联,设计并合成一系列靶向Mpro的PROTAC分子,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评估其在稳定表达Mpro的HEK-293T细胞中的降解活性,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结果 成功合成了4个新型Mpro PROTAC目标分子( A1 至 A4 ),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与HRMS确证。其中,最优化合物 A4 对Mpro的降解活性DC50值达5.2 μmol/L,其可同时结合靶蛋白Mpro和E3连接酶CRBN,触发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诱导Mpro蛋白特异性降解。 结论 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Mpro PROTAC降解剂,验证了其蛋白降解能力,并阐明了作用机制,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2025, 43(5): 242-2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8115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药理机制,为经典方剂临床拓展运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参苓白术散处方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根据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通过OMIM、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获取肿瘤恶病质主要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参苓白术散“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而后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最后通过Discovery Studio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 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木蜡酸、豆甾醇、木犀草素、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有AKT1、TP53、TNF、IL-6、MAPK3、CASP3、JUN、CTNNB1、HIF1A、EGFR等,分子对接验证亦显示,排名前10的活性成分中,木蜡酸、豆甾醇、β谷甾醇与靶点大部分的结合活性较好。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生物学通路主要是调节肿瘤相关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及炎症因子和食欲相关通路等方面。 结论 初步揭示了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5, 43(5): 251-2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21
摘要:
目的 基于性状、显微特征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建立毛鸡骨草质量评价方法。 方法 采用性状鉴定的方法明确毛鸡骨草的性状特征,采用显微技术鉴定毛鸡骨草粉末和组织横切面的显微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毛鸡骨草主要成分相思子碱、大豆皂苷Bb的含量测定方法。 结果 毛鸡骨草性状特征主要为小叶上下表面均密被长柔毛,叶脉及脉岛不清晰;显微特征主要是粉末含有非腺毛、方晶、晶鞘纤维等,根横切面可见木质部束、射线、导管、石细胞等,茎横切面可见射线、导管、髓部中空等,叶横切面可见外韧型维管束、导管、方晶等。HPLC法测定相思子碱、大豆皂苷Bb含量分别为不得少于0.045%和0.048%。 结论 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结合主成分相思子碱、大豆皂苷Bb的含量测定能够较好的评价毛鸡骨草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