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联合B型利钠肽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张洁 巢胜吾 杨积顺

郭芷君, 丁绪银, 李竺蔓, 马云鹏, 王燕, 于雪梅, 张闽, 徐峰. 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尿液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6): 540-54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6045
引用本文: 张洁, 巢胜吾, 杨积顺.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联合B型利钠肽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5): 469-4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12010
GUO Zhijun, DING Xuyin, LI Zhuman, MA Yunpeng, WANG Yan, YU Xuemei, ZHANG Min, XU Feng.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urine of diabetic patients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6): 540-54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6045
Citation: ZHANG Jie, CHAO Shengwu, YANG Jishun. 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combined with BNP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5): 469-4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12010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联合B型利钠肽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120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 洁,医学学士,医师,研究方向:老年常见病临床研究,Email:zhangjier@fudan.edu.cn

    通讯作者: 杨积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药物利用研究,Email:jasunyang@foxmail.com
  • 中图分类号: R447

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combined with BNP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 摘要:   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B型利钠肽(BNP)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就诊的老年心力衰竭病人178例,其中合并肺部感染组92例,无肺部感染组86例。比较两组NLR和BNP水平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NLR和BNP水平对心力衰竭伴发肺部感染的影响,ROC曲线分析NLR联合BNP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7.606,95%CI: 3.123~18.526)和BNP(OR=4.264,95%CI: 1.682~10.811)是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NP水平与NLR水平呈正相关(r=0.400, P<0.001)。NLR、BNP和NLR+BNP联合预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756和0.838。  结论  BNP和NLR是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其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核工业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对从业人员和附近居民造成严重的辐射危害。

    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现象,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拥有足够高能量而使原子电离的辐射为电离辐射,它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具有潜在的致癌性。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会电离物质而会使物质内粒子运动,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微波等[1]

    辐射可引起全身性的放射病,几乎所有系统、器官均可发生病理性改变,其中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器官的改变最为明显,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突变。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高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常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患者。剂量低于1 Gy时少数会出现轻微症状,剂量在1~10 Gy时,会出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剂量超过10 Gy,会出现高致死率[2]。而长期接受超剂量的全身或局部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病,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功能受损等。此外,辐射还能直接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诱发孕妇流产、不育、畸胎、儿童发育不足等[3]

    抗辐射药物是指在辐射前或后给予药物预防或治疗,可减轻或修复辐射损伤的药物。现有的抗辐射化学合成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含硫化合物和激素类药物[5],因其毒副作用较大而应用受限,近年来天然产物因其毒副作用小、多成分多靶点的独特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认为抗辐射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辐射损伤可破坏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导致DNA碱基破坏、DNA分子间交联、DNA双链或单链断裂、糖基破坏等。此外,辐射还可导致细胞周期改变以及DNA合成抑制,直接影响细胞增殖。抗辐射天然产物可通过减轻或抑制辐射致细胞周期的缩短,避免或修复DNA损伤而起辐射防护作用。

    人体产生的80%自由基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辐射可引起水分子生成强活性的氧化自由基,主要包括·OH、${\rm{O}}^-_2 $、H2O2、·NO等,其中,·OH氧化性最强,可导致组织细胞产生脂质过氧化物[6]。人体由于自由基的产生造成的破坏主要有3个方面:破坏细胞膜;使血清抗蛋白酶失去活性;损伤基因导致细胞变异,如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导致DNA主链断裂或碱基破坏,通过氧化性降解使得多糖链断裂,形成脱氢自由基,破坏细胞膜上的多糖结构[7]。现代研究表明,大多数抗辐射天然产物具有清除多种自由基作用,能降低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过氧化物的产生。

    辐射主要损伤骨髓、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以及淋巴细胞等。崔玉芳等[8]发现辐射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早期损伤严重和后期恢复缓慢。在辐射早期脾脏T、B淋巴细胞数量迅速减少,丝裂原反应明显降低,而在受照射1年后,小鼠的免疫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正常水平相比仍较高,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仍未恢复。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抑制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等是抗辐射损伤的有效途径。

    造血组织是辐射的敏感组织,机体受到辐射后,造血细胞会出现功能低下甚至死亡现象,其中,造血干细胞、粒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是辐射攻击的主要靶细胞,外周血细胞的数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其形态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1]。因此,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白细胞增殖,修复骨髓造血功能等有助于保护造血系统,修复辐射损伤。

    天然多糖包括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它们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辐射、抗炎、抗疲劳、抗衰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9]。关于多糖的抗辐射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多糖的抗氧化,对造血系统的保护,引起免疫系统的效应增强以及诱导产生某些细胞因子等作用有关。

    3.1.1   植物多糖

    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多糖有较为显著的抗辐射作用,能提高辐射诱导损伤的防护能力,改善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其辅助保护辐射损伤的作用机制复杂,一般推测与其修复DNA损伤、消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等有关[10]。张乃珣等[11]研究发现,酸性黑木耳多糖(AAP)和红松球果多酚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自由基对体内DNA造成的损伤,显著提高对60Co γ射线诱导氧化损伤的防护能力。此外,白海娜等[12]发现原花青素与黑木耳多糖(AAP-4)同样有协同防护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作用。徐俊杰等[13]研究山药多糖对低强度连续微波辐射致小鼠免疫系统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正常动物组与辐射损伤组相比,不同剂量(200、400、800 mg/kg)的山药多糖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T淋巴细胞的增殖刺激指数和血清IgG水平,并降低血清IL-4水平。表明山药多糖能明显改善低强度连续微波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的损害。胡淼等[14]报道,预先给药黑大蒜多糖(150~600 mg/kg)可减轻X射线辐射对小鼠免疫器官和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提高脾脏的代偿性造血增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水平,具有较好的辐射防护作用。Zhang等[15]发现大黄多糖(RTP)通过调控Nrf2及其下游蛋白HO-1,显著降低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从而显著改善辐射诱导的肠道损伤。

    3.1.2   动物多糖

    国内外学者从动物体内提取出不同种类的多糖,尤其是海洋动物,如虾蟹动物的甲壳质、河蚌多糖、鲍鱼多糖等,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辐射等生物活性[16]

    3.1.3   微生物多糖

    研究发现微生物中,尤其生活在高压、高辐射环境中的藻类,其多糖有着较为特殊的结构与生理特性,大多有较好的抗辐射效果。Kim等[17]在探讨低分子量岩藻多糖(LMF)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时发现,持续15周的中高剂量(2.0、1.0 mg/cm2)LMF治疗可对受到中波紫外线照射的小鼠光老化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皱纹形成,皮肤水肿以及中性粒细胞在光老化病灶上的聚集。杨凯业等[18]报道称铁皮石斛多糖、褐藻多糖、灵芝多糖、竹荪多糖在50 mg/L的质量浓度下的复合作用可抑制紫外线辐射诱导的皮肤细胞光老化作用。

    植物多酚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花色苷类和酚酸类。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含有多个酚羟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能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从而起到辐射防护作用[19]

    Lekmine[20]等评价用阿尔及利亚南部特有植物Astragalus gombiformis Pomel地上部分制备的丁醇提取物的药理活性,采用防晒系数(SPF)等评价Astragalus gombiformis Pomel的光保护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提取物(SPF=37.78±0.85,SPF值>30的皮肤保护产品被认为是有效的紫外线辐射过滤器)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推测主要与其中的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主要为水飞蓟素、迷迭香酸、槲皮苷和山柰酚)的紫外吸收能力和抗氧化防御能力有关,具有潜在的辐射防护能力。

    3.2.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天然产物,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调控炎症介质的调节酶或转录因子,通过与DNA的相互作用影响氧化应激,增强基因组稳定,具有神经保护和辐射保护作用[21]

    金银花素(5,7-二羟基黄酮)是从蜂胶、蜂蜜和几种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Mansour等[22]发现给药金银花素(50 mg/kg)可提高受5 Gy红外线照射雄性Wister大鼠大脑中丙二醛(MDA)水平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这提示金银花素具有辐射致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Kale等[23]通过组织病理评估,显示槲皮素可显著减少辐射诱导的神经元变性和炎症浸润,揭示了槲皮素对辐射致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Li等[24]证实芹菜素(4′,5,7-三羟基黄酮)能够一定程度上修复UVB诱导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s)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的异常突变,从而抑制HEKs细胞凋亡和坏死,表明芹菜素对中波紫外线损伤的HEKs具有新型的保护作用。Prasad等[25]报道水飞蓟宾(silibinin)可以防止中波紫外线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通过增加抑癌基因p53水平进而促进DNA修复和(或)启动受损细胞的凋亡。

    曲克芦丁(TRX)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咖啡、谷类食品、各种水果和蔬菜中,具有抗辐射作用,Panat[26]对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抗细胞凋亡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TRX能清除超氧物、NO和其他模型稳定的自由基,从而保护受辐照的细胞。

    有些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喝两杯绿茶、吃一个橘子,就可以帮助“电脑族”们抵御计算机辐射[27]。而儿茶素类化合物作为茶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辐射作用。茶树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8种单体。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生理活性较为突出,具有抗氧化性和抗细胞凋亡活性,可预防不同刺激对组织的损伤。Korystova等[28]研究发现在对辐射诱导的大鼠主动脉损伤的预防作用中,发现红茶比绿茶更加有效,即使浓度低于1 g/100 ml的红茶也能够有效预防红外线对主动脉造成的损伤。红茶中的儿茶素含量明显低于绿茶,但两种茶中的黄酮醇含量几乎相等。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增加大鼠主动脉的氧化应激,而黄酮醇可降低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因此,红茶药效的提高是由于儿茶素含量的降低使黄酮醇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所致。

    3.2.2   酚酸类化合物

    酚酸类化合物系指具有多羟基的芳香羧酸类化合物,主要以糖、酯以及有机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现代研究表明酚酸类化合物能够清除体内多种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潜在的辐射防护作用。

    Milton等[29]报道,鱼腥草细胞培养物的甲醇提取物因细胞产生酚类次生代谢物而具有潜在的光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鱼腥草细胞的甲醇提取物(310~2500 g/ml)能够显著提高受紫外线照射的3T3-Swiss白化成纤维细胞活力。提取物的LC-MS化学分析表明,其总酚和总酚酸含量(主要为没食子酸和毛蕊花苷)较高,具有特征的紫外吸收峰(第一和第二波段的峰值分别为294和330 nm),能够抵消紫外线对皮肤的有害影响。

    Abozaid等[30]报道肉桂酸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辐射诱导胰腺炎的氧化还原信号通路的调节剂,首先用I-精氨酸和γ射线诱导大鼠患急性胰腺炎,口服肉桂酸纳米颗粒(CA-NPs)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均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的MDA水平显著降低,谷胱甘肽的消耗显著恢复,caspase-3水平降低,可明显改善胰腺组织损伤或凋亡。因此,肉桂酸纳米颗粒对辐射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潜力。Liu等[31]研究发现姜黄素(Cur)对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s)光老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Zhang等[32]发现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uin1 (Sirt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可减轻炎症损伤)减轻辐射诱导的小鼠肠道损伤。周瑞芳等[33]研究表明,丹酚酸B可减轻γ射线辐射诱导的造血系统损伤和骨髓细胞的DNA及蛋白质的减少,恢复小鼠免疫系统的辐射损伤,具有显著的抗γ射线辐射作用。

    3.2.3   花色苷

    花色苷是花青素和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种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茎、叶和根器官的细胞液中,起到保护植物抗氧化的作用。其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能力可防护不同射线辐射,能够发挥独特的生理效应。

    Fernandes等[34]发现花色苷家族成员(矢车菊色苷、锦葵色苷及其衍生色素)具有促进皮肤维持健康的活性,研究表明大部分化合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菌株的生长繁殖,减少HEKs和HDF活性氧的产生,抑制皮肤降解酶的活性且无细胞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紫外线过滤作用。

    Targhi等[35]研究黑桑花色苷对大鼠肝组织和骨髓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以 60Co γ射线远距放射(3 Gy和6 Gy)建立大鼠辐射损伤模型,随后腹腔注射200 mg/kg的黑桑花色苷,结果显示黑桑花色苷可降低大鼠肝脏MDA和SOD的水平,降低γ射线照射对大鼠骨髓细胞和肝脏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有潜在的辐射保护作用。

    皂苷(saponin)类化合物是苷元为三萜或螺旋甾烷类化合物的一类糖苷,存在于人参、桔梗、刺五加等许多中草药中,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人参皂苷的抗辐射机制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活性,与其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有关[36]

    Wen[37]等研究黄芪甲苷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早衰的抗光老化作用,结果显示黄芪甲苷不仅能通过激活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ER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信号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胶原-I的降解,还通过激活细胞自噬增加胶原-I的积累,从而保护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光老化细胞,表明黄芪甲苷在抗光老化治疗中的潜在优势。

    Wang等[38]分析柴胡皂苷-d (SSd)对肝癌细胞自噬活性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SSd通过抑制mTOR磷酸化促进肝癌细胞自噬,增加辐射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并且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为肝癌的放射增敏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Kim等[39]研究知母皂苷A-III(TA-III)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HEKs和HDF侵袭效应的保护作用时发现,TA-III在非细胞毒性剂量下(50 nmol/L)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原代皮肤细胞的侵袭,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OX-2在HEKs中的过度表达,表明其具有光保护剂的开发潜力。

    除了上述多糖类、多酚类以及皂苷类化合物,天然产物中的许多其他化合物同样具有良好的辐射防护作用,包括维生素类、蛋白类、无机成分、稀有元素等。

    Rostami等[40]研究发现预先摄入硒和维生素E能够对X射线辐射引起的遗传损害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段一凡等[41]报道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HEK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Jaisin等[42]研究发现胡椒碱(10~40 µmol/L)预处理可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减弱HEKs的细胞毒性并且抑制其凋亡。这提示胡椒碱的抗炎作用能保护HEKs免受中波紫外线辐射的损伤,可作为一种紫外线辐射诱导皮肤炎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辐射损伤的防护,抗辐射药物的寻找也变得十分紧迫。而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天然来源的药物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作为抗辐射药物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但是抗辐射天然产物的筛选方法耗时耗力,因此建立高通量、高专属性的抗辐射天然产物筛选方法意义重大。此外,对已有的天然产物进行结构改造,以期获得抗辐射活性更高或毒副作用更小的衍生物以及提高抗辐射天然产物的提取纯化效率等皆是未来抗辐射天然产物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图  1  BNP水平与NLR水平的相关散点图

    图  2  NLR、BNP和二者联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ROC曲线

    表  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项目对照组(n=86)感染组(n=92)t/χ2P
    年龄(岁)63.48±7.1265.77±6.702.2150.028
    男性(%)54(62.8)64(69.6)0.9130.339
    BMI(kg/m222.57±2.9722.81±2.930.5470.585
    高血压史(%)50(58.1)71(77.2)7.3980.007
    糖尿病史(%)21(24.4)31(33.7)1.8500.174
    吸烟史(%)31(36.0)58(63.0)12.959<0.001
    心功能分级(%)
    22(25.6)11(12.0)6.9840.030
    39(45.3)41(44.6)
    25(29.1)40(43.5)
    卧床时间(%)
    ≤7 d47(54.7)33(35.9)6.3370.012
    >7 d39(45.3)59(6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3(15.1)27(29.3)5.1670.023
    BNP(ng/L)654.67±529.641072.45±674.874.573<0.001
    中性粒细胞计数
    (×109/L)
    3.07±1.094.76±1.0310.635<0.001
    淋巴细胞计数
    (×109/L)
    1.36±0.831.15±0.771.7510.082
    NLR2.26±1.104.14±1.758.539<0.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BSEwaldχ2POR95%CI
    年龄0.1490.0942.5130.1131.1610.965~1.395
    高血压史−0.2300.5500.1210.7270.7930.218~2.895
    吸烟史1.0050.5653.1670.0752.7330.903~8.272
    心功能分级0.5310.3222.7190.0991.7010.905~3.196
    卧床时间0.0560.5490.0100.9181.0580.360~3.105
    COPD1.1080.6363.0300.0823.0270.870~10.537
    NLR分组2.0290.45419.952<0.0017.6063.123~18.526
    BNP分组1.4500.4759.3340.0024.2641.682~10.811
    常量−4.9731.6549.0400.003
    下载: 导出CSV
  • [1] BAMAN J R, AHMAD F S. Heart Failure [J]. JAMA. 2020, 324(10): 1015.
    [2] 任莉霞, 贾旭, 王志浩, 等. 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14):1769-1775.
    [3] PONIKOWSKI P, VOORS A A, ANKER S D, et al.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HFA) of the ESC[J]. Eur J Heart Fail,2016,18(8):891-975. doi:  10.1002/ejhf.592
    [4] 刘伟平, 毛小倩. Hs-CRP、PCT、IL-6和NLR对肺部细菌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J]. 医学研究杂志, 2021, 50(12):64-67+135.
    [5] DELCEA C, BUZEA C A, DAN G A. The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n heart failure: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Rom J Intern Med,2019,57(4):296-314.
    [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760-789.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J]. 现代临床医学,

    2018, 41(4): 255-280.
    [8] 张绍江, 祁庆, 税小波.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及预后影响因素[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 31(02):203-207.
    [9] Kounis N G, Soufras G D, Tsigkas G, et 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leukocyte ratios, and eosinophils as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5,21(2):139-143. doi:  10.1177/1076029614531449
    [10] Boralkar K A, Kobayashi Y, Amsallem M, et al. Value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and its Trajectory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 Am J Cardiol,2020,125(2):229-235. doi:  10.1016/j.amjcard.2019.10.020
    [11] Cho J H, Cho H J, Lee H Y, et al.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Predicts In-Hospital and Long- Term Mortality [J], J Clin Med. 2020, 9(2): 557.
    [12] 顾辨辨, 何媛媛, 李静, 等. 炎性指标对高龄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0, 23(6):766-769. doi:  10.3969/J.issn.1672-6790.2020.06.010
    [13] SUDOH T, KANGAWA K, MINAMINO N, et al. A new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 Nature,1988,332(6159):78-81. doi:  10.1038/332078a0
    [14] Egom E E. BNP and Heart Failur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Trial Data[J]. J Cardiovasc Transl Res,2015,8(3):149-157. doi:  10.1007/s12265-015-9619-3
    [15] 王大强, 王革新, 张庆远, 等. 血清TNF-α与IL-6和BNP指标在检测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21):3219-3221+3225.
    [16] 许抗抗, 杨国爱, 陈晓琳, 等. NLR、MPV、脑钠肽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性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17):2970-2973. doi:  10.12102/j.issn.1672-1349.2021.17.020
    [17] 黎晨辉, 杨少芬, 卢庆莉, 等.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1, 40(07):658-662. doi:  10.3969/j.issn.1007-5062.2021.07.003
    [18] 张毅, 刘亚伟, 段振乾, 等. 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清S-ChE、BNP、NLR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 热带医学杂志, 2021, 21(9):1172-1174+1221. doi:  10.3969/j.issn.1672-3619.2021.09.019
  • [1] 崔亚玲, 吴琼, 马良煜, 胡北, 姚东, 许子华.  肝素钠肌醇烟酸酯乳膏中肌醇烟酸酯皮肤药动学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1): 6-9, 2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06
    [2] 迟文雅, 袁艳, 李伟林, 吴茼妤, 俞媛.  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藜芦醇脂质体的水凝胶支架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67-7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6034
    [3] 曹奇, 张嘉宝, 王培.  基于无监督自动降维分析与手动圈门联用的骨骼肌髓系细胞多色流式分析方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18-12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77
    [4] 郭灵怡, 刘艳超, 高路, 刘瑞瑶, 吕权真, 俞媛.  醋酸卡泊芬净单硬脂酸甘油酯纳米粒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增效作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36-142, 1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43
    [5] 葛鹏程, 苏日古嘎, 任天舒, 党大胜.  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内感染的疗效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93
    [6] 杨金润, 黎翔, 孙旸.  ORM1促肝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索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5):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14
    [7] 冯广伟, 张静, 刘阳熙, 崔敏.  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继发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12
    [8] 陈春娟, 郑志新, 李骊.  平喘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24-527, 53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35
    [9] 毛智毅, 王筱燕, 陈晓颖, 汤逸斐.  度拉糖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体脂成分及血清脂肪因子的影响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305-30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32
    [10] 张莲卿, 骆岩, 杨提, 姚佳晨, 李文艳.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艾塞那肽微球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45-4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57
    [11] 冯志惠, 邓仪卿, 叶冰, 安培, 张宏, 张海军.  雀梅藤石油醚提取物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53-25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1055
    [12] 姜涛, 徐卫凡, 蒋益萍, 夏天爽, 辛海量.  巴戟天丸组方对Aβ损伤成骨细胞的作用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285-290, 29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11
    [13] 杨媛媛, 安晓强, 许佳捷, 江键, 梁媛媛.  正极性驻极体联合5-氟尿嘧啶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的协同作用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44-24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27
    [14] 史生辉, 石飞, 雷琼, 王亚峰, 吴雪花.  青藏高原肺结核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率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0-262, 2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4014
    [15]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67-2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16] 修建平, 杨朝爱, 刘禧澳, 潘乾禹, 韦广旭, 王卫星.  全反式维甲酸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及氧化应激的作用和机制探索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291-29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54
    [17] 刘丽艳, 余小翠, 孙传铎.  纳武利尤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51-45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44
    [18] 宋雨桐, 夏德润, 顾珩, 唐少文, 易洪刚, 沃红梅.  帕博利珠单抗与铂类化疗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34-34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3023
    [19] 景凯, 杨慈荣, 张圳, 臧艺蓓, 刘霞.  黄芪甲苷衍生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小鼠的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5): 190-19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04
    [20] 尹小娟, 台力丽, 肖俊峰, 季波.  铜绿假单胞菌合并按蚊伊丽莎白菌肺部感染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5): 223-22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0042
  • 加载中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81
  • HTML全文浏览量:  1229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2-04
  • 修回日期:  2022-08-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9-29
  • 刊出日期:  2022-09-25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联合B型利钠肽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12010
    作者简介:

    张 洁,医学学士,医师,研究方向:老年常见病临床研究,Email:zhangjier@fudan.edu.cn

    通讯作者: 杨积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药物利用研究,Email:jasunyang@foxmail.com
  • 中图分类号: R447

摘要:   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B型利钠肽(BNP)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就诊的老年心力衰竭病人178例,其中合并肺部感染组92例,无肺部感染组86例。比较两组NLR和BNP水平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NLR和BNP水平对心力衰竭伴发肺部感染的影响,ROC曲线分析NLR联合BNP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7.606,95%CI: 3.123~18.526)和BNP(OR=4.264,95%CI: 1.682~10.811)是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NP水平与NLR水平呈正相关(r=0.400, P<0.001)。NLR、BNP和NLR+BNP联合预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756和0.838。  结论  BNP和NLR是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其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English Abstract

郭芷君, 丁绪银, 李竺蔓, 马云鹏, 王燕, 于雪梅, 张闽, 徐峰. 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尿液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6): 540-54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6045
引用本文: 张洁, 巢胜吾, 杨积顺.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联合B型利钠肽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5): 469-4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12010
GUO Zhijun, DING Xuyin, LI Zhuman, MA Yunpeng, WANG Yan, YU Xuemei, ZHANG Min, XU Feng.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urine of diabetic patients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6): 540-54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6045
Citation: ZHANG Jie, CHAO Shengwu, YANG Jishun. 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combined with BNP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5): 469-47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12010
  • 心力衰竭是由心脏结构重塑和功能受损引起的临床症状,全球约有4千万人患有心力衰竭[1]。肺循环淤血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之一,故易引发肺部感染。同时,肺部感染又增加了心脏负担。研究指出,感染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2]。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鉴别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较为困难,常常延误治疗,导致预后不佳,因此其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受益于一系列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其中研究最多的是B型利钠肽(BNP),实践指南不仅推荐其用于心力衰竭的阳性诊断,还被用于预后和治疗监测[3]。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检测可反映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对感染的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4]。并且NLR也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等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5]。因此,本研究将BNP和NLR指标联合,探讨其在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病人中的预测价值。

    •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就诊的老年心力衰竭病人178例,回顾性分析其资料。纳入标准:①心力衰竭的诊断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6]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患者血液学检测指标以及重要的相关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存在严重感染者;③存在外科重大手术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合并肺部感染组92例,无肺部感染组(对照组)86例。肺部感染的诊断根据《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7]的诊断标准。

    • 收集病人的相关资料,有年龄、性别、患病史、卧床时间、心功能分级情况、吸烟史等信息。参考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的标准进行本研究纳入病人的心功能分级,分为 Ⅱ-Ⅳ级。

    • 于病人就诊时抽取2管外周静脉血,各3 ml,分别用于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和BNP检测。血常规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希森美康XT4000i)进行检测,BNP用免疫发光法于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DXI800)进行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均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bar{x} \pm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采用$ {\chi ^2} $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指标预测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探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对照组与感染组在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卧床时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中性粒细胞计数、BNP和NL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构成、BMI、糖尿病史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 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项目对照组(n=86)感染组(n=92)t/χ2P
      年龄(岁)63.48±7.1265.77±6.702.2150.028
      男性(%)54(62.8)64(69.6)0.9130.339
      BMI(kg/m222.57±2.9722.81±2.930.5470.585
      高血压史(%)50(58.1)71(77.2)7.3980.007
      糖尿病史(%)21(24.4)31(33.7)1.8500.174
      吸烟史(%)31(36.0)58(63.0)12.959<0.001
      心功能分级(%)
      22(25.6)11(12.0)6.9840.030
      39(45.3)41(44.6)
      25(29.1)40(43.5)
      卧床时间(%)
      ≤7 d47(54.7)33(35.9)6.3370.012
      >7 d39(45.3)59(6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3(15.1)27(29.3)5.1670.023
      BNP(ng/L)654.67±529.641072.45±674.874.573<0.001
      中性粒细胞计数
      (×109/L)
      3.07±1.094.76±1.0310.635<0.001
      淋巴细胞计数
      (×109/L)
      1.36±0.831.15±0.771.7510.082
      NLR2.26±1.104.14±1.758.539<0.001
    • 结果显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BNP水平与NLR水平呈正相关(r=0.400, P<0.001)。具体见图1

      图  1  BNP水平与NLR水平的相关散点图

    • 结果显示,NLR、BNP和二者联合对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 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95% CI 0.743~0.877)、0.756(95% CI 0.680~0.832)、0.838(95% CI 0.777~0.898),P<0.001;灵敏度分别为0.641、0.772和0.826,特异度分别为0.965、0.767、0.733,见图2。其中,NLR、BNP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3.81和804.5 ng/L,见图1

      图  2  NLR、BNP和二者联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ROC曲线

    • 以是否伴发肺部感染为因变量(0=对照组,1=感染组),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中,纳入连续性变量:年龄和分类变量:高血压史、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卧床时间以及NLR(低组≤3.81,高组>3.81)、BNP(低组≤804.5 ng/L,高组>804.5 ng/L)、心功能分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吸烟史、NLR和BNP高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2

      表 2  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BSEwaldχ2POR95%CI
      年龄0.1490.0942.5130.1131.1610.965~1.395
      高血压史−0.2300.5500.1210.7270.7930.218~2.895
      吸烟史1.0050.5653.1670.0752.7330.903~8.272
      心功能分级0.5310.3222.7190.0991.7010.905~3.196
      卧床时间0.0560.5490.0100.9181.0580.360~3.105
      COPD1.1080.6363.0300.0823.0270.870~10.537
      NLR分组2.0290.45419.952<0.0017.6063.123~18.526
      BNP分组1.4500.4759.3340.0024.2641.682~10.811
      常量−4.9731.6549.0400.003
    • 心力衰竭是一种典型的老年心血管综合征,由年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是两个相互关联、不断演变共存的过程,二者之间相互促进[8]。肺部感染是诱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和加重常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淤血,导致肺实质损伤,肺部抵抗力下降,容易滋生细菌,形成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和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均有气促、胸闷、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临床表现,二者无特异性表现,且肺水肿状态下明确区分二者的难度较大,使得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无法及时被发现,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采用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发现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意义重大。

      近年来,NLR 作为一个炎症生物标志物不仅在感染性疾病中水平升高,同时在心血管疾病中也被发现有不同水平的变化。NLR在临床中是比较容易得到的简单的检查数据,并能客观反映两者不同免疫活性的综合指标。有研究证实在心血管疾病中,NLR预测能力高于白细胞计数或者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单独预测能力[9]。其不仅可作为一种危险分层指数,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方面,NLR升高是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不良预后的标志物[10, 11]。另一方面,NLR在心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12]

      BNP是近年用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可靠生物标志物,实践指南不仅推荐其用于心力衰竭的阳性诊断,还被用于预后和治疗监测[3]。BNP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激素,属于结构相关的利钠肽(NPs)家族,达到排钠利尿以及扩血管的效果[13]。正常情况下,BNP主要源于心房组织,循环水平较低,而在心室容积改变、心肌缺血缺氧等病理条件下,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其水平会明显升高[14]。王大强等[15]发现血浆BNP是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敏感性指标。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NLR和BNP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的水平都显著高于单纯心力衰竭的患者,提示 NLR和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NLR和BNP关系密切,本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水平呈现正相关,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6],提示NLR、BNP可能共同参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本研究采用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发现NLR 联合BNP检测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ROC曲线下面积高于NLR和BNP单独检测的结果,表明NLR 联合BNP可有效检测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并发感染,对判断疾病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最后以ROC曲线截断值为端点,将NLR、BNP分为高NLR组、低NLR组、高BNP组、低BNP组,采用多因素分析发现,高NLR、高BNP均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是肺部感染往往由于呼吸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发生感染,NLR由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两个检查指标得到,中性粒细胞计数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非特异性炎症的激活程度,当机体受到致病因子侵犯时,中心粒细胞增多而增加蛋白水解酶的释放以帮助机体清除致病因子;而淋巴细胞则可反映机体免疫状况,当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可能受损,产生应激[17]。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血液中BNP浓度显著升高[18]。可能与感染发生导致的肺部通气异常,循环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进一步升高,从而释放更多 BNP有关。因此,联合NLR和BNP预测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NLR和BNP联合检测对老年病人的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用于临床中患者预后观察。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