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影响

詹济华 颜滢

李群英, 李盛建, 须添翼, 解李春子, 赵亮, 须秋萍. 肉桂预煎液中有效成分肉桂酸的稳定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3): 255-25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2002
引用本文: 詹济华, 颜滢. 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影响[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LI Qunying, LI Shengjian, XU Tianyi, XIELI Chunzi, ZHAO Liang, XU Qiuping.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cinnamic acid in the decoction of cinnam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3): 255-25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2002
Citation: ZHAN Jihua, YAN Ying. Effect of Hypoproteinemia on Cefoperazone Plasma Concentrat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影响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基金项目: 湖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科研基因项目(HMA20200101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詹济华,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个体化用药, Email:zhan.as@foxmail.com

    通讯作者: 颜 滢,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yanying_91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969

Effect of Hypoproteinemia on Cefoperazone Plasma Concentration

  • 摘要:   目的  分析低蛋白血症对患者使用头孢哌酮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头孢哌酮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间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并进行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根据患者白蛋白浓度不同,将患者分为低蛋白组和白蛋白正常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头孢哌酮谷浓度和临床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炎症指标及肝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蛋白组患者肌酐显著高于白蛋白正常组患者(P<0.05)。低蛋白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46.29±36.94)mg/L,白蛋白正常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38.18±33.79)mg/L,其中低蛋白组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头孢哌酮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未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低蛋白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偏低(P<0.05)。  结论  低蛋白血症患者补充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头孢哌酮的血药浓度,通过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有助于提高头孢哌酮抗感染的临床疗效。
  •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的氟尿嘧啶类口服药,它是5-氟尿嘧啶(5-FU)的前体药物。卡培他滨口服给药方便、依从性好、疗效确切,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基石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手足综合征(HFS)是卡培他滨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较为特殊的反应,也是卡培他滨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水泡、出血、疼痛。合并使用环氧合酶、尿素霜、维生素B6、奥美拉唑也不能完全阻断手足综合征的发生[1-3];合并使用中草药如白芍、桂枝、甘草等可降低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4]。口服卡培他滨的患者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达60%[1],严重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严重手足综合征(约17%)的患者只能减少药物摄入量乃至停止服用药物,影响化疗按期、足量进行[5-6]。明确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有效干预对卡培他滨安全有效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手足综合征模型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金标准,本实验尝试用ICR小鼠灌胃卡培他滨后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为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雄性ICR小鼠,SPF级,5周龄左右,共42只小鼠,小鼠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号为PZSHUTCM210715004。将小鼠随机编号1~42号,对照组ICR小鼠6只,实验组ICR小鼠36只。卡培他滨(商品名希罗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 g/片,国药准字号H2007302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国药集团);离心管(Titan公司);动物解剖手术器材(瑞沃德公司);消毒酒精、棉花球、锡箔纸(国药集团)。

    造模前小鼠先饲养1周,保证充足的水源与饲料,42只ICR小鼠自由摄取食物,环境湿度保持区间50%~60%(±5%),控制温度在(23±1) ℃,调节光照为12 h(6: 30至18: 30光照),其余时间为光暗周期。定期观察小鼠培养环境,定期为小鼠更换垫料,清理排泄物。

    卡培他滨0.5 g/片,溶解于10 ml CMC-Na(0.5%)中,制得50 mg/ml悬浊液备用。实验组ICR小鼠(36只),灌胃给药,按275 mg/kg(即小鼠0.15 ml/30g)连续灌胃14 d,2次/d(按照卡培他滨临床给药方案1 250 mg/kg,2次/d的剂量换算)。对照组ICR小鼠(6只),灌胃给予CMC-Na(0.5%)溶液,按照4 ml/kg剂量连续的灌胃14 d,2次/d。

    1.4.1   小鼠手足综合征观察

    取ICR小鼠的后足跖部皮肤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擦干,以多聚甲醛(4%)对小鼠组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使用苏木精-伊红对小鼠组织染色(H&E染色),使用普通光镜(比例尺5 μm)检测(注:染色呈现蓝色的为表皮层,该层位于淡粉色的角质层和淡蓝色的真皮层之间)。每天肉眼观察,若小鼠出现足跖部特征性改变,立即拍照并记录手足综合征发生时间,每3 d拍照记录小鼠足跖部皮肤变化情况。

    1.4.2   小鼠体重观察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由饲养1周后称重,记录原始体重,灌胃给药后每3 d对所有实验小鼠称重一次并记录体重变化。

    1.4.3   手足综合征阳性参考标准

    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关于手足综合征的分级规定,建模实验中若实验小鼠足跖部的皮肤呈现了红色斑块、组织肿胀、角质层脱屑、溃疡、角质层厚度明显增加及其他明显体征者均可判定为手足综合征阳性。

    1.5.1   手足综合征阳性ICR小鼠的血浆和足趾部皮肤组织样本制备

    对于手足综合征阳性的小鼠,在出现手足综合征后,经眼眶采样,用1.5 ml离心管(肝素钠抗凝)取血约0.5 ml,12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浆约0.25 ml,置于−80 ℃冰箱冷冻保存。采集小鼠血样后按照实验动物伦理要求规范处死小鼠,用手术剪取小鼠手足部皮肤,生理盐水冲洗后用锡纸包裹住样本并标号。所有样本置于−80 ℃冰箱冷冻保存,所有操作在1 h内完成。

    1.5.2   手足综合征阴性ICR小鼠的血浆和足趾部皮肤组织样本制备

    小鼠经过14 d给药未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反应,则认定该类小鼠为造模失败小鼠,在第15天对该类小鼠统一进行眼眶采血和足趾部皮肤组织样本收集,方法同“1.5.1”。对照组小鼠在第15天收集样本,方法同“1.5.1”。

    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与组之间根据数据分布状态比较采用学生t检验或秩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制图采用Excel或Graphpad 8.0软件。

    通过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ICR小鼠体重变化,发现对照组ICR小鼠,灌胃14 d后,体重明显增加;而实验组ICR小鼠,灌胃14 d后,体重明显降低。表1图1 为14 d内ICR小鼠的体重变化,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小鼠死亡3只。

    表  1  实验周期内小鼠体重变化情况(m/g,$ \bar{x}\pm s $
    组别n0 d
    7 d
    14 d
    对照组628.54±0.7132.56±0.8834.66±1.07
    实验组3329.07±0.7626.84±1.74***23.15±2.31***
    *** P<0.001,与对照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ICR小鼠体重变化折线图

    与对照组ICR小鼠相比,19只实验组小鼠的足底皮肤明显出现红斑、肿涨并出现少许水泡(图2),认为该小鼠出现手足综合征,按照伦理要求将小鼠处死,收集足底皮肤组织样本和血浆样本。

    图  2  小鼠足底皮肤图像
    A.手足综合征阴性小鼠;B.手足综合征阳性小鼠

    将ICR小鼠四肢皮肤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因苏木精呈碱性,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酸显紫蓝色;伊红呈酸性,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显红色),如图3显示。与正常ICR小鼠相比,手足综合征阳性小鼠皮肤表皮层增厚,角质层呈现粉红色,真皮层呈现浅蓝色,表皮层处在二者之间呈现蓝色。发生HFS小鼠皮肤颗粒层变薄,基底层和棘层间细胞数量减少。正常小鼠角质层明显较薄。

    图  3  足底皮肤组织H&E染色图(4×10倍)
    A.手足综合征阴性小鼠;B.手足综合征阴性小鼠

    ICR小鼠共39只(对照组6只,实验组33只),19只实验组ICR小鼠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症状,发生率为57.58%。实验组ICR小鼠灌胃给药1周,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小鼠与未出现手足综合征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足底皮肤颜色变深(深红色),少量小鼠四肢掌心有透明水泡样组织出现;在灌胃给药10 d后,实验组小鼠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症状,四肢出现了红斑、脱屑、水泡(红斑出现最多,脱屑其次,水泡最少)等情况。

    将收集的血浆样本按照前期报道的方法进行卡培他滨及其5种代谢产物(5'-脱氧-5-氟胞嘧啶核苷、去氧氟尿苷、5'-氟-2'-脱氧尿苷、5-氟尿嘧啶、5-氟二氢嘧啶-2,4-二酮[7])定量(ng/ml,mean±SD)。结果发现,发生手足综合征小鼠与未发生手足综合征小鼠相比,卡培他滨浓度(ng/ml)分别为(58.08±44.54)和(39.23±26.98),5'-脱氧-5-氟胞嘧啶核苷浓度(ng/ml)分别为(6047.42±3331.94)和(4442.77±2140.44),去氧氟尿苷浓度(ng/ml)分别为(2899.28±1821.15)和(2018.81±1037.86),5'-氟-2'-脱氧尿苷浓度(ng/ml)分别为(112.89±36.85) 和(122.23±19.16),5-氟尿嘧啶浓度(ng/ml)分别为(46.86±23.08)和(38.33±20.62),5-氟二氢嘧啶-2,4-二酮浓度(ng/ml)分别为(24.45±14.79)和(27.34±17.84)。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发生和未发生手足综合征小鼠体内暴露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图4)。

    图  4  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暴露浓度分析
    注:Cap:卡培他滨;5-DFCR:5'-脱氧-5-氟胞嘧啶核苷;5-DFUR:去氧氟尿苷;2-DFUR:5'-氟-2'-脱氧尿苷;5-FU:5-氟尿嘧啶;FUH2:5-氟二氢嘧啶-2,4-二酮。

    体内药物暴露水平同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药物暴露水平常用的参数有曲线下面积(AUC)、稳态浓度(css)、峰浓度(cmax)、谷浓度(cmin)等。有研究发现[8],根据5-FU的AUC调整给药剂量后,患者血液系统出现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从之前的17.5%下降为 7.6%(P<0.05),黏膜炎的发生率也从5%降低为0%(P<0.01),总生存时间显著增加,从原来的16个月延长到22个月(P<0.01)。因此,5-FU在体内浓度可能成为预测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潜在预警生物标志物之一[9-10]。本研究中未发现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同手足综合征具有相关性,但Daher Abdi在20名7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发现,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发生手足综合征患者体内暴露水平明显较高[11],但体外研究表明,5-FU同手足综合征无明显关联[12]。另有研究表明,手足皮肤局部较高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可产生局部较高浓度的5-FU,同卡培他滨引发的手足综合征密切相关[13]。总之,卡培他滨引发手足综合征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在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模型的建立方面,黎鹏等灌胃给予SD大鼠200~400 mg/d,2次/d,用药1~2周(1周后停药3 d),建立了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模型,并认为200 mg/kg的剂量,灌胃2周可较好地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率77.5%)[14]。但有研究显示,卡培他滨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人体不同,因大鼠体内胞苷脱胺酶活性较低,5-DFCR通过糖基化生成其他产物,产生的5-FU较少,而卡培他滨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人体基本相同,可能是最好的动物模型[15-16];Hiromoto [3]等利用ICR小鼠,灌胃给予200 mg/kg,1次/d,5次/周的方法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3周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但成功率未报道。He和Chen等给予ICR小鼠灌胃200 mg/kg,1次/d,连续灌胃30 d后,6只小鼠中仅有1只未发生手足综合征[17]。前期预实验中,采用灌胃200 mg/kg,2次/d的方法在ICR小鼠上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灌胃1周后,6只小鼠仅有1只发生手足综合征。因此,根据临床卡培他滨用药剂量(1 250 mg/kg,2次/d)换算小鼠剂量为275 mg/kg,2次/d,既缩短了给药时间,又提高了建模成功率(57.6%),且较少有小鼠死亡(3只)。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的ICR小鼠模型,在给药时长、造模成功率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小鼠体内暴露浓度同手足综合征发生可能无关。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表  1  73例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低蛋白组白蛋白正常组合计(例)占比(%)
    ≤501122.74
    50~60761317.81
    61~701441824.65
    71~801582331.51
    >801431723.29
    合计51227310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73例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类别 低蛋白组(n=51) 白蛋白正常组
    n=22)
    P
    性别
    男[n(%)] 32(43.83%) 12(16.44%)
    女[n(%)] 19(26.03%) 10(13.70%)
    年龄(岁) 72.25±12.83 67.05±14.23 0.064
    ALB(g/L) 29.73±3.82 38.34±2.49 <0.01
    炎症指标
    CRP(mg/L) 91.30±73.17 99.44±77.51 0.342
    PCT(μg/L) 4.65±9.69 2.39±5.87 0.192
    肝肾功能
    ALT(U/L) 43.58±49.40 53.00±66.74 0.252
    AST(U/L) 44.20±36.50 40.73±36.06 0.342
    TBIL(μmol/L) 17.82±33.18 20.46±27.74 0.372
    DBIL(μmol/L) 10.79±28.19 17.92±37.52 0.438
    Cre(μmol/L) 98.49±73.14 73.44±28.32 0.039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送检阳性标本的分布及构成比

    病原微生物类型 标本类型 总计(例) 占比(%)
    低蛋白组 白蛋白正常组 尿 腹水和脑脊液
    鲍曼不动杆菌 15 5 20 20 31.75
    铜绿假单胞菌 7 3 9 1 10 15.87
    肺炎克雷伯菌 4 3 6 1 7 11.11
    大肠埃希菌 6 1 5 2 7 11.11
    阴沟肠杆菌 1 1 2 2 3.1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4 3 1 4 6.35
    产气肠杆菌 4 2 5 1 6 9.52
    屎肠球菌 3 1 3 1 4 6.35
    表皮葡萄球菌 2 2 2 3.17
    金黄色葡萄球菌 1 1 1 1.59
    总计 47 16 45 8 4 6 63 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白蛋白水平对头孢哌酮谷浓度影响

    类别 例数 血药浓度 P
    低蛋白组 白蛋白正常组
    每日给药剂量
    (以头孢哌酮计算,g)
    73 46.29±36.94
    n=51)
    38.18±33.79
    n=22)
    0.190
    3 20 31.18±27.65
    n=13)
    33.65±35.27
    (n=7)
    0.216
    4 17 47.89±36.72
    n=14)
    64.28±49.17
    n=3)
    0.129
    4.5 13 66.15±59.26
    n=6)
    30.34±12.33
    n=7)
    0.101
    6 23 49.33±32.92
    n=18)
    39.85±45.09
    n=5)
    0.15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白蛋白对头孢哌酮谷浓度影响

    类别低蛋白组P
    使用人血白蛋白未使用人血白蛋白
    血药浓度(μg/ml)59.38±42.58(n=27)31.56±22.13(n=24)<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6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疗效 低蛋白组 白蛋白正常组 P
    治愈 28 18
    改善 1 1
    进步 12 2
    无效 4 1
    临床有效率(%) 56.9(29/51) 86.3(19/22)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王银辉, 范菁, 林彬. 低蛋白血症对重症患者抗菌药物剂量调整的研究进展[J]. 抗感染药学, 2022, 19(6):773-777.
    [2] ROBERTS J A, PEA F, LIPMAN J.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plasma protein binding changes[J]. Clin Pharmacokinet, 2013, 52(1):1-8.
    [3] ULLDEMOLINS M, ROBERTS J A, RELLO J, et al. The effects of hypoalbuminaemia on optimizing antibacterial dosing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lin Pharmacokinet, 2011, 50(2):99-110. doi:  10.2165/11539220-000000000-00000
    [4] 马志超, 孙弋, 赵志刚. 低蛋白血症对重症患者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9, 17(6):903-907.
    [5] 彭国茳, 曹毅, 王峰, 等. 基于二维高效液相色谱的头孢哌酮血药浓度测定[J]. 中南药学, 2019, 17(1):105-108.
    [6]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写作组.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9):844-856.
    [7] HAYASHI Y, LIPMAN J, UDY A A, et al. β-Lactam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the critically ill: optimising drug exposure in patients with fluctuating renal function and hypoalbuminaemia[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3, 41(2):162-166.
    [8]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41(6):409-446.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8.06.004
    [9] GUILHAUMOU R, BENABOUD S, BENNIS Y,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treatment with beta-lactam antibiotic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guidelines from the French Society of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harmacologie et Thérapeutique-SFPT)and the French Society of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Société Française d'Anesthésie et Réanimation-SFAR)[J]. Crit Care, 2019, 23(1):104. doi:  10.1186/s13054-019-2378-9
    [10] 段文琪, 陈明辉, 宋钦, 等.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9):67-74. doi:  10.3969/j.issn.1672-3384.2023.09.013
    [11] YU Y T, LIU J, HU B, et 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use of human serum album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hin Med J, 2021, 134(14):1639-1654.
  • [1]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2] 冯婷婷, 张景翔, 王彦, 许维恒, 张俊平.  ANXA3基因及蛋白的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23
    [3] 葛鹏程, 苏日古嘎, 任天舒, 党大胜.  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内感染的疗效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93
    [4] 陈静, 何瑞华, 翁月, 徐熠, 刘静, 黄瑾.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定清片活性成分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73
    [5] 刘汝雄, 杨万镇, 涂杰, 盛春泉.  铁死亡调控蛋白GPX4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75
    [6] 黄韵, 张正银, 金英, 郑怡菁, 李铁军, 孙莉莉.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9
    [7] 张晶晶, 索丽娜, 郑兆红.  8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2039
    [8] 崔晓林, 付晓菲, 杜艳红, 刘娟, 朱茜, 刘子祺.  临床药师参与吉瑞替尼致QTc间期延长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50
    [9] 杨凤艳, 张月, 陈恩贤, 缪雪蓉, 魏凯.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26
    [10] 陈春娟, 郑志新, 李骊.  平喘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503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84
  • HTML全文浏览量:  1359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18
  • 修回日期:  2024-01-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8

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影响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基金项目:  湖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科研基因项目(HMA202001014)
    作者简介:

    詹济华,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个体化用药, Email:zhan.as@foxmail.com

    通讯作者: 颜 滢,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yanying_91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969

摘要:   目的  分析低蛋白血症对患者使用头孢哌酮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头孢哌酮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间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并进行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根据患者白蛋白浓度不同,将患者分为低蛋白组和白蛋白正常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头孢哌酮谷浓度和临床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炎症指标及肝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蛋白组患者肌酐显著高于白蛋白正常组患者(P<0.05)。低蛋白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46.29±36.94)mg/L,白蛋白正常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38.18±33.79)mg/L,其中低蛋白组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头孢哌酮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未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低蛋白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偏低(P<0.05)。  结论  低蛋白血症患者补充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头孢哌酮的血药浓度,通过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有助于提高头孢哌酮抗感染的临床疗效。

English Abstract

李群英, 李盛建, 须添翼, 解李春子, 赵亮, 须秋萍. 肉桂预煎液中有效成分肉桂酸的稳定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3): 255-25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2002
引用本文: 詹济华, 颜滢. 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影响[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LI Qunying, LI Shengjian, XU Tianyi, XIELI Chunzi, ZHAO Liang, XU Qiuping.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cinnamic acid in the decoction of cinnam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3): 255-25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2002
Citation: ZHAN Jihua, YAN Ying. Effect of Hypoproteinemia on Cefoperazone Plasma Concentrat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40
  • 药物与白蛋白(ALB)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时,血液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增加,有助于提高有效的血药浓度,但也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除增加,使药物的清除速度加快,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难以维持在有效范围内,进而影响临床疗效[1-2]。通常重症感染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的概率是40%~50% ,当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别是对亲水性高蛋白结合率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大[3-4]

    头孢哌酮舒巴坦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与酶抑制剂舒巴坦的复合制剂,舒巴坦能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提高头孢哌酮的杀菌效果。头孢哌酮为亲水性高蛋白结合率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蛋白结合率高达90%[3],受低蛋白血症病理状态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进行个体化用药调整。但是目前临床未重视低蛋白血症患者头孢哌酮给药剂量的调整,且头孢哌酮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药代动力学变化也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白蛋白水平的患者体内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变化,研究低蛋白血症对患者使用头孢哌酮的影响,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 选取衡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本研究已经通过衡阳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12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患者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2 d及以上;③无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史;④确诊或疑似革兰氏阴性菌G感染(包括合并其他G+、真菌感染者)。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期间进行过透析或连续肾脏代替疗法等血液净化;②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药者;③妊娠期患者。

    • 根据白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低蛋白组(白蛋白浓度<35 g/L)和白蛋白正常组(白蛋白浓度≥35 g/L)。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主要信息内容如下:①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基础疾病;②患者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ALB、炎症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其中,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e)”;③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④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用药情况;⑤患者病情转归情况。

    • 本研究参照文献方法采用二维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头孢哌酮的谷浓度[5]。大部分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取决于药物的谷浓度,因此本研究通过监测药物谷浓度来判断血药浓度是否达到预期治疗的目标值。患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48 h后,于下次给药前5 min抽血来测定头孢哌酮谷浓度(Cmin)。

    • 参考《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5版)》[6],将微生物学疗效、临床疗效和综合疗效等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主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疗效按“治愈、改善、进步、无效”4 级评定,有效率=(治愈率+改善率)/总例数×100%。

    • 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整理归纳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并用SPSS 27.0软件对收集到的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用($\bar x $±s)。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变量进行比较,P<0.05认为两组变量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本研究一共收集了7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73例。其中51名为低蛋白组患者,22名为白蛋白正常组患者。73例患者中男性为44名,女性为29名;73例患者中最低年龄为19岁,最高年龄为91岁,平均年龄为(70.68±13.30)岁,60岁及以上患者占80.8%,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炎症指标及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低蛋白组患者肌酐显著大于白蛋白正常组患者(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 1  73例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低蛋白组白蛋白正常组合计(例)占比(%)
      ≤501122.74
      50~60761317.81
      61~701441824.65
      71~801582331.51
      >801431723.29
      合计512273100.00

      表 2  73例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类别 低蛋白组(n=51) 白蛋白正常组
      n=22)
      P
      性别
      男[n(%)] 32(43.83%) 12(16.44%)
      女[n(%)] 19(26.03%) 10(13.70%)
      年龄(岁) 72.25±12.83 67.05±14.23 0.064
      ALB(g/L) 29.73±3.82 38.34±2.49 <0.01
      炎症指标
      CRP(mg/L) 91.30±73.17 99.44±77.51 0.342
      PCT(μg/L) 4.65±9.69 2.39±5.87 0.192
      肝肾功能
      ALT(U/L) 43.58±49.40 53.00±66.74 0.252
      AST(U/L) 44.20±36.50 40.73±36.06 0.342
      TBIL(μmol/L) 17.82±33.18 20.46±27.74 0.372
      DBIL(μmol/L) 10.79±28.19 17.92±37.52 0.438
      Cre(μmol/L) 98.49±73.14 73.44±28.32 0.039
    • 73例患者全部进行了病原学检查,病原学送检率达100%,其中43名(58.90%)患者检出细菌,30名(41.10%)患者未检出细菌。送检标本来源:痰标本45例次,血标本8例次,尿标本4例次,其他标本(脑脊液、腹水)6例次。低蛋白组检出细菌47株,白蛋白正常组检出细菌16株,检测出的菌群排名前三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0株、铜绿假单胞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和大肠埃希菌7株。具体结果见表3

      表 3  送检阳性标本的分布及构成比

      病原微生物类型 标本类型 总计(例) 占比(%)
      低蛋白组 白蛋白正常组 尿 腹水和脑脊液
      鲍曼不动杆菌 15 5 20 20 31.75
      铜绿假单胞菌 7 3 9 1 10 15.87
      肺炎克雷伯菌 4 3 6 1 7 11.11
      大肠埃希菌 6 1 5 2 7 11.11
      阴沟肠杆菌 1 1 2 2 3.1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4 3 1 4 6.35
      产气肠杆菌 4 2 5 1 6 9.52
      屎肠球菌 3 1 3 1 4 6.35
      表皮葡萄球菌 2 2 2 3.17
      金黄色葡萄球菌 1 1 1 1.59
      总计 47 16 45 8 4 6 63 100
    • 73例患者头孢哌酮谷浓度的范围为0.63~176.49 μg/ml,个体间差异较大。如表4所示,低蛋白组头孢哌酮谷浓度平均值(46.29±36.94)μg/ml,白蛋白正常组平均值(38.18±33.79)μg/ml,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头孢哌酮谷浓度与白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按照头孢哌酮舒巴坦不同每日给药剂量(以头孢哌酮计算)进行分组,结果显示低蛋白组和白蛋白正常组的头孢哌酮谷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每日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剂量相同的患者的头孢哌酮谷浓度与白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表 4  白蛋白水平对头孢哌酮谷浓度影响

      类别 例数 血药浓度 P
      低蛋白组 白蛋白正常组
      每日给药剂量
      (以头孢哌酮计算,g)
      73 46.29±36.94
      n=51)
      38.18±33.79
      n=22)
      0.190
      3 20 31.18±27.65
      n=13)
      33.65±35.27
      (n=7)
      0.216
      4 17 47.89±36.72
      n=14)
      64.28±49.17
      n=3)
      0.129
      4.5 13 66.15±59.26
      n=6)
      30.34±12.33
      n=7)
      0.101
      6 23 49.33±32.92
      n=18)
      39.85±45.09
      n=5)
      0.151

      对低蛋白血症组患者补充人血白蛋白,监测这类患者的头孢哌酮谷浓度,结果如表5所示。使用人血白蛋白患者的头孢哌酮谷浓度平均值为(59.38±42.58)μg/ml,未使用人血白蛋白患者的头孢哌酮谷浓度平均值为(31.56±22.13)μg/ml,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头孢哌酮谷浓度与其使用人血白蛋白有明显相关性,使用人血白蛋白组的患者头孢哌酮谷浓度明显高于未使用人血白蛋白组。

      表 5  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白蛋白对头孢哌酮谷浓度影响

      类别低蛋白组P
      使用人血白蛋白未使用人血白蛋白
      血药浓度(μg/ml)59.38±42.58(n=27)31.56±22.13(n=24)<0.05
    • 本研究73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如表6所示。低蛋白组共51例患者,其中治愈28例、改善1例,临床有效率为56.9%;白蛋白正常组共22例患者,其中治愈18例、改善1例,临床有效率为86.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白蛋白正常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低蛋白组。

      表 6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疗效 低蛋白组 白蛋白正常组 P
      治愈 28 18
      改善 1 1
      进步 12 2
      无效 4 1
      临床有效率(%) 56.9(29/51) 86.3(19/22) <0.05
    • 正常成人的血清白蛋白为 35.0 ~50.0 g/L,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原因为白蛋白合成减少、消耗增加。低蛋白血症可使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得游离型药物浓度升高,尤其在亲水性高蛋白结合率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变化更为明显,药动学和药效学相关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导致%fT>MIC(给药间隔内游离药物浓度保持在MIC以上时间) 降低,从而影响临床抗感染疗效[7]。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对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高蛋白结合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同时监测患者白蛋白水平,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可以选择给予负荷剂量或增加使用频次、延长滴注时间提高%fT>MIC增加临床疗效[8-9]

      头孢哌酮是亲水性高蛋白结合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其受低蛋白血症病理状态影响较大,个体间及个体内易产生较大的差异,临床需重点关注头孢哌酮给药剂量的调整。本研究中73例患者的头孢哌酮谷浓度为0.63~176.49 μg/ml,头孢哌酮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较大。低蛋白组和白蛋白正常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与白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本研究为单一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分布在各组例数较少;②老年患者较多,平均年龄为(70.68±13.30)岁,60岁及以上占比80.8%,老年患者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时,由于肝肾功能退化影响患者的血药浓度;③头孢哌酮静脉注射后可以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双向排泄,其中25%通过肾脏排泄[10],肾功能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代谢,低蛋白组患者血肌酐显著大于白蛋白正常组患者,可能会影响的头孢哌酮的代谢,导致低蛋白组患者头孢哌酮谷浓度偏高;④头孢哌酮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发挥药理活性的是游离性药物,但是目前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多为血清总浓度,本研究测定的也是头孢哌酮血清总浓度,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低蛋白血症下,游离型药物浓度影响更大,同时游离型药物浓度比总药物浓度更有预测疗效意义,后期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头孢哌酮游离药物浓度与白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

      低蛋白组中使用人血白蛋白的头孢哌酮谷浓度明显大于未使用人血白蛋白组(P<0.05),说明低蛋白患者可以通过补充白蛋白提高头孢哌酮血药浓度。在临床疗效方面,白蛋白正常组患者疗效优于低蛋白组,这是由于低蛋白组患者体内的头孢哌酮的蛋白结合率降低以及清除率增加均会影响治疗效果。既往研究表明当重症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病死率会明显增加,白蛋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成功率[11]。因此,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对抗感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由于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还受到患者感染部位、感染程度、肝肾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等影响,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低蛋白血症患者通过补充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头孢哌酮的血药浓度,但低蛋白组和白蛋白正常组头孢哌酮谷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低蛋白血症对头孢哌酮游离型药物浓度的影响,为低蛋白血症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