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的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可长期存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故也将此类感染称做ICU获得性感染[1]。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逐年增加,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情势日益严峻,最近又出现“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其在中国台湾以及内地均有发现,引起了高度警惕。多粘菌素是一种非核糖体类抗生素,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起到快速杀菌作用,曾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抗革兰阴性菌治疗,后因其抗菌谱窄,毒副作用明显而逐渐被替代[2]。但随着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率不断增高,多粘菌素作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再次受到重视。《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3]、《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中国专家共识》均推荐以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作为治疗选择之一。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粘菌素有两种:多粘菌素B和多黏菌素E[4]。其中多黏菌素E分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和硫酸黏菌素。与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不同的是,硫酸黏菌素无需体内转化,有较为直接的抗菌活性[5]。但在2019年后才在中国上市,临床资料及临床治疗经验相对缺乏,没有太多的相关研究[3]。因此本研究主要对硫酸黏菌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有效性进行考察与探究。
-
本试验回顾性共纳入216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感染患者,其纳入患者均符合Ab感染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痰培养病原学证实确诊并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痰培养确定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并符合《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3)入院接受治疗时间>3天并经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排除以下人群:体重<40 kg或>150 kg;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血液肿瘤、实体器官移植或导致显著免疫缺陷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囊性纤维化、HIV/AIDS、或已知或疑似活动性结核病。
-
试验组给予硫酸黏菌素(锋卫灵),50IU+100ml 0.9%NS ivgtt q8h;对照组给予替加环素(海正利星),起始负荷剂量首剂加倍:100mg+100ml 0.9%NS ivgtt;维持剂量,50mg+100ml 0.9%NS ivgtt q12h;两组均同时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3g+100ml 0.9%NS ivgtt q8h。
-
通过观察以下指标如临床症状(意识水平、通气频率、收缩压、体温、脉搏、咳嗽、咳痰量、咳痰性状、通气障碍、发绀、胸水)、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氧分压、尿素氮、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数)、影像学(胸部X线或CT)和微生物检查,我们分别在给药第4天(早期评估)、出院(治疗结束)时对患者进行了评估,主要观察结局指标:患者出院(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28天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给药第四天(早期评估)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治疗结束时)。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新型抗菌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临床评价方法(第二版)》[6]。将疗效评价分为“有效”和“无效”。①有效:必须符合肺炎症状消失/好转(发热以及其他1项以上的症状得到改善),其次符合胸部影像或者炎症的症状消失/改善(与开始用药前相比,CRP/PCT和胸部CT鉴定不恶化,临床症状及体温的情况有改善)。②无效:药物后临床诊断病症、体征无明显好转/或变化,或其炎症指标、胸部影像无明显改善。
-
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类。计量资以x±s表示,采用统计中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数量和百分数来表示,采用χ2检验;有序分类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
倾向性匹配将21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表 1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
项目 试验组(n=71, %) 对照组(n=145, %) P 男性/女性(n) 37/34 95/50 0.058 年龄(岁) 71.48±18.86 72.54±14.78 0.677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 低危 7(9.8) 14(9.7) 0.962 中危 31(43.7) 73(50.3) 0.356 高危 33(46.5) 58(40.0) 0.365 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0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2分为高危。 -
治疗结束时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4.6%,高于对照组的61.4%,但两组的临床有效率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早期评估时临床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77.5%,高于对照组的55.9%,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 2 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时间 分组 有效(n, %) 无效(n, %) P 早期评估(给药第4天) 试验组(n=71) 55(77.5) 16(22.5) 0.002 对照组(n=145) 81(55.9) 64(44.1) 治疗结束 试验组(n=71) 53(74.6) 18(25.4) 0.054 对照组(n=145) 89(61.4) 56(38.6) -
在早期评估中低危组亚组中,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78.6%,高于对照组的56%;高危组亚组中,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76.7%,高于对照组的55.8%。两组在临床有效率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 3 试验组和对照组根据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SI分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时间 肺炎严重指数
评分(PSI)分组分组 有效
(n, %)无效
(n, %)P 早期评估
(给药第4天)中低危组 试验组(n=28) 22(78,6) 6(21.4) 0.046 对照组(n=50) 28(56) 22(34) 高危组 试验组(n=43) 33(76.7) 10(23.3) 0.019 对照组(n=95) 53(55.8) 42(44.2) -
试验组细菌清除率[81.7%(58/71)]高于对照组[62.1%(90/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菌给清除率(81.7%比62.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 4 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比较
治疗例数 清除(n, %) 未清除(n, %) P 试验组n=71 58(81.7) 13(18.3) 0.004 对照组n=145 90(62.1) 55(37.9) -
实验组 28 d 死亡率[16.9%(12/71)]高于对照组 的28 d 死亡率[15.9%(23/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28天死亡率(16.9%比15.9%),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
表 5 试验组和对照组28天死亡率的比较
治疗例数 死亡(n, %) 未死亡(n, %) P 试验组(n=71) 12(16.9) 59(83.1) 0.846 对照组(n=145) 23(15.9) 122(84.1) -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的问题,院内感染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分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多重耐药菌感染多发生于基础疾病多、合并肝肾功能损害、处于ICU 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下的重症患者,因可供选择的抗生素种类少,故合理选择对多重耐药菌有效的抗生素至关重要[7]。多个体外研究和动物模型证明,多黏菌素类联合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四环素类、利福平等抗菌药物对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协同杀菌作用。大多数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敏感,对于多黏菌素耐药菌株,在多黏菌素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同样具有协同作用[8-9]。
一些回顾性研究表明[10],黏菌素类或联合舒巴坦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也有一些研究认为黏菌素单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感染临床疗效要更好,目前仍存在争议。而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目前做为临床最常用的联合方案也显示出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1-12],但随其频繁的抗菌药物暴露,部分也开始出现药敏提示中介或者耐药的情况出现,临床急需有更多的治疗选择。以往研究资料都是基于多黏菌素B或者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而目前很少有关于研究硫酸黏菌素联合用药与替加环素联合用药相比较临床疗效的研究。在此次研究中发现,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得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与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相比疗效相当,尤其在早期评估的疗效更为显著,总体的细菌清除率更高。硫酸黏菌素对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可快速的降低患者的细菌载量,因此早期评估的疗效更为显著、总体细菌清除率高跟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产生的毒素或者裂解产物对人体造成的影响需要对症综合治疗,且多重耐药菌难以清除,重症监护室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感染病情可能反复,因此在最终的临床效果上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替加环素联合组疗效相当。目前的多数治疗方案仍以联合为主,也要警惕多黏菌素的异质性耐药现象,可能对观察性药物的治疗效用可能产生影响,还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由于回顾性数据的缘由,本研究并未重点考虑安全性相关的研究,在收集过程中并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的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等。
综上,本研究提示与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相比,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肺炎疗效相当,并且在早期评估及细菌清除率上效果更为显著,是较好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colistin sulfate combined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in the treatment of pan-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trapulmonary infection
-
摘要:
目的 通过与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双联疗法对比,比较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内感染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我院诊断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肺炎ICU患者216例,倾向性匹配按1∶2的比例分为试验组(71例)和对照组(145例),试验组采用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照组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根据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指标变化,观察两组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28天死亡率。 结果 试验组在早期评估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结束时临床有效率及28天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内感染,与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相比,硫酸黏菌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其疗效相当,在早期评估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方面优于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组。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acy of colistin sulphate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in the treatment of pan-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ith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tigecycline with cefoperazone and baubactam. Methods B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216 ICU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diagnosed with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from January 2019 to July 2021 was propensity matching divided into a test group (71) and a control group (145) by 1∶2. The tes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listin sulfate combined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igecycline combined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response rate,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and 28-day mortal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linical response and bacterial clearance of the tes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response rate and 28-day mortality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Colistin sulfate combined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was comparable to its efficacy and was superior to tigecycline combined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group in early assessment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bacterial clearance. -
Key words:
- colistin sulfate /
-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
-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 pneumonia
-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的氟尿嘧啶类口服药,它是5-氟尿嘧啶(5-FU)的前体药物。卡培他滨口服给药方便、依从性好、疗效确切,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基石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手足综合征(HFS)是卡培他滨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较为特殊的反应,也是卡培他滨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水泡、出血、疼痛。合并使用环氧合酶、尿素霜、维生素B6、奥美拉唑也不能完全阻断手足综合征的发生[1-3];合并使用中草药如白芍、桂枝、甘草等可降低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4]。口服卡培他滨的患者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达60%[1],严重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严重手足综合征(约17%)的患者只能减少药物摄入量乃至停止服用药物,影响化疗按期、足量进行[5-6]。明确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有效干预对卡培他滨安全有效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手足综合征模型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金标准,本实验尝试用ICR小鼠灌胃卡培他滨后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为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药品
雄性ICR小鼠,SPF级,5周龄左右,共42只小鼠,小鼠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号为PZSHUTCM210715004。将小鼠随机编号1~42号,对照组ICR小鼠6只,实验组ICR小鼠36只。卡培他滨(商品名希罗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 g/片,国药准字号H2007302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国药集团);离心管(Titan公司);动物解剖手术器材(瑞沃德公司);消毒酒精、棉花球、锡箔纸(国药集团)。
1.2 饲养条件与环境
造模前小鼠先饲养1周,保证充足的水源与饲料,42只ICR小鼠自由摄取食物,环境湿度保持区间50%~60%(±5%),控制温度在(23±1) ℃,调节光照为12 h(6: 30至18: 30光照),其余时间为光暗周期。定期观察小鼠培养环境,定期为小鼠更换垫料,清理排泄物。
1.3 给药剂量、方式及周期
卡培他滨0.5 g/片,溶解于10 ml CMC-Na(0.5%)中,制得50 mg/ml悬浊液备用。实验组ICR小鼠(36只),灌胃给药,按275 mg/kg(即小鼠0.15 ml/30g)连续灌胃14 d,2次/d(按照卡培他滨临床给药方案1 250 mg/kg,2次/d的剂量换算)。对照组ICR小鼠(6只),灌胃给予CMC-Na(0.5%)溶液,按照4 ml/kg剂量连续的灌胃14 d,2次/d。
1.4 手足综合征阳性判断标准
1.4.1 小鼠手足综合征观察
取ICR小鼠的后足跖部皮肤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擦干,以多聚甲醛(4%)对小鼠组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使用苏木精-伊红对小鼠组织染色(H&E染色),使用普通光镜(比例尺5 μm)检测(注:染色呈现蓝色的为表皮层,该层位于淡粉色的角质层和淡蓝色的真皮层之间)。每天肉眼观察,若小鼠出现足跖部特征性改变,立即拍照并记录手足综合征发生时间,每3 d拍照记录小鼠足跖部皮肤变化情况。
1.4.2 小鼠体重观察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由饲养1周后称重,记录原始体重,灌胃给药后每3 d对所有实验小鼠称重一次并记录体重变化。
1.4.3 手足综合征阳性参考标准
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关于手足综合征的分级规定,建模实验中若实验小鼠足跖部的皮肤呈现了红色斑块、组织肿胀、角质层脱屑、溃疡、角质层厚度明显增加及其他明显体征者均可判定为手足综合征阳性。
1.5 样本收集方案
1.5.1 手足综合征阳性ICR小鼠的血浆和足趾部皮肤组织样本制备
对于手足综合征阳性的小鼠,在出现手足综合征后,经眼眶采样,用1.5 ml离心管(肝素钠抗凝)取血约0.5 ml,12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浆约0.25 ml,置于−80 ℃冰箱冷冻保存。采集小鼠血样后按照实验动物伦理要求规范处死小鼠,用手术剪取小鼠手足部皮肤,生理盐水冲洗后用锡纸包裹住样本并标号。所有样本置于−80 ℃冰箱冷冻保存,所有操作在1 h内完成。
1.5.2 手足综合征阴性ICR小鼠的血浆和足趾部皮肤组织样本制备
小鼠经过14 d给药未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反应,则认定该类小鼠为造模失败小鼠,在第15天对该类小鼠统一进行眼眶采血和足趾部皮肤组织样本收集,方法同“1.5.1”。对照组小鼠在第15天收集样本,方法同“1.5.1”。
1.6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与组之间根据数据分布状态比较采用学生t检验或秩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制图采用Excel或Graphpad 8.0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小鼠体重变化及生存状态
通过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ICR小鼠体重变化,发现对照组ICR小鼠,灌胃14 d后,体重明显增加;而实验组ICR小鼠,灌胃14 d后,体重明显降低。表1和图1 为14 d内ICR小鼠的体重变化,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小鼠死亡3只。
表 1 实验周期内小鼠体重变化情况(m/g,$ \bar{x}\pm s $ )组别 n 0 d 7 d 14 d 对照组 6 28.54±0.71 32.56±0.88 34.66±1.07 实验组 33 29.07±0.76 26.84±1.74*** 23.15±2.31*** *** P<0.001,与对照组比较。 2.2 小鼠手足综合征病理观察
与对照组ICR小鼠相比,19只实验组小鼠的足底皮肤明显出现红斑、肿涨并出现少许水泡(图2),认为该小鼠出现手足综合征,按照伦理要求将小鼠处死,收集足底皮肤组织样本和血浆样本。
2.3 小鼠足底皮肤H&E染色
将ICR小鼠四肢皮肤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因苏木精呈碱性,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酸显紫蓝色;伊红呈酸性,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显红色),如图3显示。与正常ICR小鼠相比,手足综合征阳性小鼠皮肤表皮层增厚,角质层呈现粉红色,真皮层呈现浅蓝色,表皮层处在二者之间呈现蓝色。发生HFS小鼠皮肤颗粒层变薄,基底层和棘层间细胞数量减少。正常小鼠角质层明显较薄。
2.4 小鼠手足综合征发生率
ICR小鼠共39只(对照组6只,实验组33只),19只实验组ICR小鼠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症状,发生率为57.58%。实验组ICR小鼠灌胃给药1周,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小鼠与未出现手足综合征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足底皮肤颜色变深(深红色),少量小鼠四肢掌心有透明水泡样组织出现;在灌胃给药10 d后,实验组小鼠出现手足综合征阳性症状,四肢出现了红斑、脱屑、水泡(红斑出现最多,脱屑其次,水泡最少)等情况。
2.5 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暴露浓度分析
将收集的血浆样本按照前期报道的方法进行卡培他滨及其5种代谢产物(5'-脱氧-5-氟胞嘧啶核苷、去氧氟尿苷、5'-氟-2'-脱氧尿苷、5-氟尿嘧啶、5-氟二氢嘧啶-2,4-二酮[7])定量(ng/ml,mean±SD)。结果发现,发生手足综合征小鼠与未发生手足综合征小鼠相比,卡培他滨浓度(ng/ml)分别为(58.08±44.54)和(39.23±26.98),5'-脱氧-5-氟胞嘧啶核苷浓度(ng/ml)分别为(
6047.42 ±3331.94 )和(4442.77 ±2140.44 ),去氧氟尿苷浓度(ng/ml)分别为(2899.28 ±1821.15 )和(2018.81 ±1037.86 ),5'-氟-2'-脱氧尿苷浓度(ng/ml)分别为(112.89±36.85) 和(122.23±19.16),5-氟尿嘧啶浓度(ng/ml)分别为(46.86±23.08)和(38.33±20.62),5-氟二氢嘧啶-2,4-二酮浓度(ng/ml)分别为(24.45±14.79)和(27.34±17.84)。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发生和未发生手足综合征小鼠体内暴露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图4)。3. 讨论
体内药物暴露水平同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药物暴露水平常用的参数有曲线下面积(AUC)、稳态浓度(css)、峰浓度(cmax)、谷浓度(cmin)等。有研究发现[8],根据5-FU的AUC调整给药剂量后,患者血液系统出现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从之前的17.5%下降为 7.6%(P<0.05),黏膜炎的发生率也从5%降低为0%(P<0.01),总生存时间显著增加,从原来的16个月延长到22个月(P<0.01)。因此,5-FU在体内浓度可能成为预测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潜在预警生物标志物之一[9-10]。本研究中未发现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同手足综合征具有相关性,但Daher Abdi在20名7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发现,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发生手足综合征患者体内暴露水平明显较高[11],但体外研究表明,5-FU同手足综合征无明显关联[12]。另有研究表明,手足皮肤局部较高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可产生局部较高浓度的5-FU,同卡培他滨引发的手足综合征密切相关[13]。总之,卡培他滨引发手足综合征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在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模型的建立方面,黎鹏等灌胃给予SD大鼠200~400 mg/d,2次/d,用药1~2周(1周后停药3 d),建立了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模型,并认为200 mg/kg的剂量,灌胃2周可较好地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率77.5%)[14]。但有研究显示,卡培他滨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人体不同,因大鼠体内胞苷脱胺酶活性较低,5-DFCR通过糖基化生成其他产物,产生的5-FU较少,而卡培他滨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人体基本相同,可能是最好的动物模型[15-16];Hiromoto [3]等利用ICR小鼠,灌胃给予200 mg/kg,1次/d,5次/周的方法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3周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但成功率未报道。He和Chen等给予ICR小鼠灌胃200 mg/kg,1次/d,连续灌胃30 d后,6只小鼠中仅有1只未发生手足综合征[17]。前期预实验中,采用灌胃200 mg/kg,2次/d的方法在ICR小鼠上建立手足综合征模型,灌胃1周后,6只小鼠仅有1只发生手足综合征。因此,根据临床卡培他滨用药剂量(1 250 mg/kg,2次/d)换算小鼠剂量为275 mg/kg,2次/d,既缩短了给药时间,又提高了建模成功率(57.6%),且较少有小鼠死亡(3只)。
4. 小结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的ICR小鼠模型,在给药时长、造模成功率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小鼠体内暴露浓度同手足综合征发生可能无关。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表 1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
项目 试验组(n=71, %) 对照组(n=145, %) P 男性/女性(n) 37/34 95/50 0.058 年龄(岁) 71.48±18.86 72.54±14.78 0.677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 低危 7(9.8) 14(9.7) 0.962 中危 31(43.7) 73(50.3) 0.356 高危 33(46.5) 58(40.0) 0.365 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0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2分为高危。 表 2 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时间 分组 有效(n, %) 无效(n, %) P 早期评估(给药第4天) 试验组(n=71) 55(77.5) 16(22.5) 0.002 对照组(n=145) 81(55.9) 64(44.1) 治疗结束 试验组(n=71) 53(74.6) 18(25.4) 0.054 对照组(n=145) 89(61.4) 56(38.6) 表 3 试验组和对照组根据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SI分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时间 肺炎严重指数
评分(PSI)分组分组 有效
(n, %)无效
(n, %)P 早期评估
(给药第4天)中低危组 试验组(n=28) 22(78,6) 6(21.4) 0.046 对照组(n=50) 28(56) 22(34) 高危组 试验组(n=43) 33(76.7) 10(23.3) 0.019 对照组(n=95) 53(55.8) 42(44.2) 表 4 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比较
治疗例数 清除(n, %) 未清除(n, %) P 试验组n=71 58(81.7) 13(18.3) 0.004 对照组n=145 90(62.1) 55(37.9) 表 5 试验组和对照组28天死亡率的比较
治疗例数 死亡(n, %) 未死亡(n, %) P 试验组(n=71) 12(16.9) 59(83.1) 0.846 对照组(n=145) 23(15.9) 122(84.1) -
[1] LUYT C E, HÉKIMIAN G, KOULENTI D, et al. Microbial cause of ICU-acquired pneumonia: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versu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8, 24(5):332-338. doi: 10.1097/MCC.0000000000000526 [2] CAI Y Y, LEE W, KWA A L. Polymyxin B versus colistin: an update[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15, 13(12):1481-1497. doi: 10.1586/14787210.2015.1093933 [3] 陈佰义, 何礼贤, 胡必杰, 等.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2):76-85.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2.02.002 [4] 赵丽丽, 王东亮. 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临床军医杂志, 2019, 47(6):640-642. [5] TRAN T B, VELKOV T, NATION R L, et al.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of colistin and polymyxin B: are we there yet?[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6, 48(6):592-597. doi: 10.1016/j.ijantimicag.2016.09.010 [6]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Chemotherapy. Clinical evaluation methods for new antimicrobial agents to treat respiratory infections(Second Version)(in Japanese)[J]. Jpn J Chemother 2012, 60: 29-45. [7] 张裕祥, 梁静, 阿斯木姑丽·努尔麦麦提, 等.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重症医学科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耐药预测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20, 48(3):313-314. [8] 李燕菊, 汪海涛, 马新萍, 等. 多粘菌素B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观察[J]. 药物评价研究, 2021, 44(2):376-380. [9] BUCCI M. No more eskape[J]. Nat Chem Biol, 2018, 14(11):989. [10] 李天萌, 夏雨由页. 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4):444-448. [11] 魏小杰, 陈雨燕, 罗斌, 等. 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20, 10(24):92-95. [12] 柯堃, 郭柳. 替加环素与不同抗菌药物双联和三联用药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 2021, 18(5):768-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