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评价

侍雯婧 田逸君 黄才国 朱玉平 严朗 郑怡文

周丽城, 欧已铭, 王园. 玉米须黄酮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51-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37
引用本文: 侍雯婧, 田逸君, 黄才国, 朱玉平, 严朗, 郑怡文. 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评价[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6): 533-53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89
ZHOU Licheng, OU Yiming, WANG Yuan. Flavonoids from Corn Silk (Zea mays L.)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5, 43(2): 51-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37
Citation: SHI Wenjing, TIAN Yijun, HUANG Caiguo, ZHU Yuping, YAN Lang, ZHENG Yiwen. Genotoxicity evaluation of Wentilactone A[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6): 533-53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89

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评价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8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侍雯婧,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特殊毒理学、药物安全性评价,Email:swjmmjj@163.com

    通讯作者: 郑怡文,讲师,Email:yiwenzheng@sina.com,Tel:(021)81871027
  • 中图分类号: R734.2

Genotoxicity evaluation of Wentilactone A

  • 摘要:   目的  检测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  方法  应用经典遗传毒性检测组合(Ames试验、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检测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  结果  Ames试验结果提示,Wentilactone A在每皿5 000、500、50、5、0.5 μg 5个剂量下,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时,对鼠伤寒沙门菌均无致突变性。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提示,在终浓度23.74、47.48、94.96 μg/ml 3个剂量组,在加和不加S9中,于作用4 h和24 h的条件下培养的CHO细胞,均未诱发染色体畸变。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在100、200、400 mg/kg 3个剂量下作用24 h以及400 mg/kg剂量下作用48 h对骨髓细胞的微核诱发率,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Wentilactone A对鼠伤寒沙门菌无致突变性,对CHO细胞的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对ICR小鼠无诱发骨髓细胞微核的效应。上述结果提示Wentilactone A不具有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 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须(corn silk, maydis stigma)是玉米的干燥花柱及柱头,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滇南本草》最早记载其入药,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将玉米须列为常用药材品种,并在1977年版《中国药典》中收录。

    玉米须, 别名蜀黍须、玉蜀黍须、包谷须, 秋季玉米收获时采收,烘干或晒干。玉米须性平, 味甘、淡,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效,《黄帝内经》中记载,玉米须在治疗前列腺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玉米须还被广泛用作茶[1]、功能食品及食品添加剂[2-3]。现代研究表明,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是玉米须治疗肥胖、高血糖、肾炎、膀胱炎、痛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重要药效成分[4-5]。本文通过对近10年文献的查阅, 综述了玉米须黄酮在提取工艺、成分表征、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及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为玉米须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热回流提取法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最常用的方法。虽然热回流提取法的提取效率非常高,但样品在持续的受热过程中不稳定,导致有效成分分解,得到的产品品质也会降低。近年来,具有低温、高效、时间短等优点的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被广泛用于中药有效部位的提取,提取效率要远高于普通浸提法和热回流提取法。近几年有多篇文献对玉米须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详细总结见表1

    表  1  玉米须总黄酮提取工艺
    编号 提取方法 优化工艺条件 总黄酮提取率
    (mg/g)
    参考
    文献
    1 回流提取法
    (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
    温度80℃、时间2.5 h、pH值 2.0、乙醇体积分数72%、
    液料比70 ml/g
    3.89 [6]
    2 真空减压提取法
    (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
    真空度 0.07 Mpa、时间35 min、乙醇体积分数 50%、
    液料比 40 ml/g
    1.35 [7]
    3 超声波提取法
    (正交试验)
    超声功率 500 W、超声温度70℃、超声提取时间10 min、
    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70 ml/g
    34.58 [8]
    4 超声波提取法
    (响应面优化法)
    超声功率 500 W、超声温度57℃、超声时间45 min、
    乙醇体积分数70%、液料比26 ml/g
    23.37 [9]
    5 超声波-双酶协同提取法
    (Box-Behnken 响应面设计法)
    超声功率 173 W、超声时间35 min、乙醇体积分数60%、
    液料比 31 ml/g、酶解时间 42 min、加酶比(果胶酶∶纤维素酶)1.9∶1
    7.2 [10]
    6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超声功率 260 W、超声温度63℃、超声时间 l7 min、
    乙醇体积分数60%
    5.63 [11]
    7 微波辅助提取法(正交试验优化) 提取时间 8 min、乙醇体积分数 60%、液料比50 ml/g 7.87 [1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溶剂法提取获得的玉米须黄酮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比较低,一般要经过色谱方法进行纯化才能获得高含量的总黄酮。包京姗等[12]考察了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超声提取的玉米须总黄酮的纯化效果,5 g大孔吸附树脂、总黄酮上样液质量浓度7 mg/ml、上样液体积1 ml、盐酸调pH值为3、60%乙醇洗脱、洗脱体积为5 倍柱体积、流速1.0 ml/min,纯化后总黄酮的纯度质量分数由41.35%提高到69.20%。刘杰等[13]比较了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总黄酮的效果,发现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玉米须总黄酮效果最佳。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确定了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的最佳参数为:总黄酮上样液质量浓度1.41 mg/ml、洗脱液流速2.0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为70%、总黄酮的平均解吸率为96.52%。上述研究为玉米须总黄酮的纯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目前,已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类型众多,包括黄酮及其苷类、黄酮醇及其苷类、二氢黄酮及其苷类、异黄酮及其苷类、黄烷类、花青素类等,且苷类成分既有氧苷也有碳苷。由于黄酮类成分极性适中,容易分离得到,所以前期已经分离获得了大量的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近几年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的新黄酮类化合物并不多,仅检索到3个新黄酮碳苷。Sarfare等[14]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及光谱鉴定技术,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2个为新黄酮碳苷:chrysoeriol 6-C-β-oliopyranosyl-7-O-β-D-glucopyranoside, 3'-methoxycassiaoccidentalin A,以及2个已知的黄酮类成分chrysoeriol 6-C-β-boivinopyranosyl-7-O-β-D-glucopyranoside和ax-4"- hydroxy-3'-methoxymaysin。宋少江课题组[15]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1个新黄酮碳苷silkone A,以及3个已知的黄酮类成分莲子草素 (alternanthin), [(2S)-7,4'-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烷]和 [(2S)-7,3'-二羟基-4'-甲氧基黄烷]。新黄酮碳苷及玉米须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玉米须中新黄酮碳苷及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与传统的色谱分离方法相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复杂体系化学成分全面表征的研究中。高分辨率质谱法提供了精确的分子质量信息,从而有助于识别未知化合物;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提升了化学分析和质谱数据处理的能力;各种工具和成倍增加的网络平台有助于代谢产物的鉴定研究。例如,Fougère等[16]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二级串联质谱(UHPLC/HRMS2)方法共表征了玉米须中的104个化合物,并进一步结合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NPS)平台和Cytoscape软件以及文献对照等方法鉴定了其中的19个黄酮类化合物,但由于缺乏对照品,最终并没有全部确定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目前已报道从玉米须中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有: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α-L-(鼠李糖-α-L-1,2-鼠李糖苷)[17]、ax-5"-甲烷-3′-甲氧基玉米素(ax-5"-methane-3′-methoxy maysin)[17]、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3-C-β-D-阿拉伯糖苷-6-C-α-L-鼠李糖苷[17]、香叶木素(Diosmetin)[18]、夏佛塔苷(Schaftoside)[18]、异荭草素(Isoorientin)[18]、大豆苷(Daidzin)[18]、当药黄素(Swertisin)[18]、红车轴草素-7-O-β-D-吡喃葡糖苷(Pratensein 7-O-β-glucopyranoside)[18]、芹糖葛根素苷(Mirificin)[18]、漆黄素(Butin)[18]、牡荆素(Vitexin)[18]、野漆树苷(Rhoifolin)[18-19]、皂草苷(Saponarin)[18] 、李属异黄酮苷(Prunetrin)[19]、木犀草素(Luteolin)[19]、2"-O-α-L-鼠李糖基-6-C-(3-脱氧葡萄糖基)-3'-甲氧基木犀草素(2"-O-α-L-rhamnosyl-6-C-3-deoxyglucosyl-3′-methoxyluteolin)[20]、6,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葡萄糖苷(6,4′-dihydroxy-3′-methoxyflavone-7-O-β-glucoside)[20]、锦葵素(Malvidin)[20]、芍药素(Peonidin)[20]

    总黄酮是玉米须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玉米须及其相关产品的质控也多以总黄酮为指标,其含量也将直接影响玉米须的品质及相关产品的功效。徐建霞等[21]对比分析了贵州常用的8种骨干玉米在3个不同生长时期(吐丝未授粉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玉米须总黄酮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未授粉期6号(1703)材料总黄酮含量最高,品质最优。研究结果为筛选玉米须原料和选择采收期提供了科学依据。彭磊等[22]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玉米须黄酮含量的方法,测定波长为 400 nm,共测定了15 批样品,总黄酮的含量范围是3.896 ~ 9.512 mg/g。侯少平等[23] 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陕西兴平种植的3种玉米须的乙醇提取物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郑单958含量最高达10.739 mg/g,申单9号含量为8.174 mg/g,武科 2号含量最低为 4.684 mg/g。

    彭磊等[22]采用HPLC方法对购于河南河北的15批玉米须中芹菜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芹菜素的含量范围为0.047~0.246 mg/g,含量差异可达5倍以上。张晓明等[24] 测定了山西原平、定襄、五台、忻州4个不同产地的玉米须样品中芦丁的含量,其中忻州样品的芦丁含量最高为0.623 mg/g。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所含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优质品种筛选的重要性。上述2篇文献分别以芹菜素和芦丁作为指标成分对玉米须的品质评价进行了研究。芹菜素和芦丁两个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以此为标准评价玉米须的品质缺乏专属性和选择性。如能结合药理学研究结果,选用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指标成分,可更好地评价玉米须的品质。

    玉米须黄酮具有显著抗糖尿病作用。Zhang等[25]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评价玉米须粗黄酮(CSFs)的抗糖尿病活性。研究结果显示,CSFs给药4周后,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体重及耗水量,尤其是血糖浓度,且CSFs高剂量组(500 mg/kg)降低糖尿病小鼠体重的作用最强;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CSFs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和肝糖原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略有升高。研究结果说明,CSFs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以保护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修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等途径发挥抗糖尿病作用。

    杨生辉等[26]研究发现,玉米须总黄酮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抑制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玉米须黄酮含量与抗糖基化、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抗糖基化、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0.90和0.57,P<0.05)。

    Li等[9]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计算发现,芦丁、木犀草素、高车前素是玉米须抑制高血糖活性的主要活性成分。Chaudhary等[27]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玉米须中生物活性物质对糖尿病相关靶点的结合亲和力。26种生物活性物质与5个不同的靶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葡萄糖转运蛋白-1、二肽基肽酶-4、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对接,发现儿茶素、槲皮素、芦丁、山柰酚等化合物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N-1B)具有最高的结合亲和力,结合能最高为 −8.5 kcal/mol,可用于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糖尿病分子。

    Jeong等[28]采用乙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和二甲苯诱导的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耳肿胀模型研究玉米须黄酮提取物(MSE)的体内镇痛和抗炎作用。ICR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MSE(100 mg/kg、200 mg/kg、300 mg/kg),发现300 mg/kg的MSE可显著抑制乙酸注射引起的扭体反应(52.40%),并显著减少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度(77.61%)。组化分析结果显示,MSE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少水肿引起的小鼠耳组织细胞浸润或肿胀,其中300 mg/kg 玉米须黄酮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比阳性药吲哚美辛更显著。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热板实验和扭体实验等方法,律广富等[29]研究了玉米须总黄酮的抗炎、镇痛作用。小鼠以玉米须总黄酮(2.12 g/kg、1.06 g/kg、 0.53 g/kg)预灌胃给药7 d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药物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5),出现舔足时间显著延长(P<0.05);药物高剂量组出现扭体时间显著延长、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5)。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研究玉米须黄酮的体外抗炎特性及其分子机制[28],结果表明,玉米须黄酮(10 μg/ml、100 μg/ml、 200 μg/ml)可显著降低LPS诱导巨噬细胞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COX-2)水平,剂量依赖性地抑制NO的分泌,且不会产生细胞毒性。深入研究发现,玉米须黄酮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抗炎活性可能与急性期蛋白(AP-1)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玉米须黄酮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改善作用。律广富等[29]采用尿酸钠诱导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研究了玉米须黄酮抗炎、镇痛活性,及其对家兔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改善作用。玉米须黄酮(0.58 g/kg、0.29 g/kg、0.15 g/kg)预灌胃给药7 d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滑膜组织炎症明显减轻,充血、水肿、滑膜增生不明显,并显著减少炎细胞浸润。林贺等[30]测试了玉米须黄酮提取物对尿酸钠诱导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玉米须黄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1 g/kg、0.5 g/kg) 可显著减轻踝关节肿胀度(P<0.01),降低血浆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生长因子-α(TNF-α)及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水平(P<0.05),显著改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

    李萍等[31]采用氧嗪酸钾和单钠尿酸盐(MSU)联合诱导的大鼠改良痛风模型,研究玉米须黄酮提取物对改良急性痛风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造模 24 h 后,黄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踝关节肿胀度均显著减轻(P<0.05)。给药 7 d 后,与模型组相比,黄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 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黄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组大鼠血清尿酸(UA)水平均显著减少(P<0.01)。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须黄酮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 IL-1β 的表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反应。

    冯小童[32]研究了玉米须总黄酮(STF)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所致阿尔兹海默症(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玉米须总黄酮灌胃治疗3 周后,通过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中ROS 和MDA 含量评价其药效。结果显示,STF 高剂量组较AD 模型组可显著增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P<0.01),明显降低脑组织中 ROS 和 MDA 含量(P<0.01)。玉米须总黄酮具有改善 Aβ25-35 所致 AD 小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可能与抑制 AD 小鼠脑内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Ryuk等[33]则考察了玉米须黄酮水提取物(CSW)对缓解蒙古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I/R)的缺血性卒中症状和卒中后高血糖的影响。在其 40% 能量脂肪饮食中给予0.05% CSW(I/R-L)和0.2% CSW(I/R-H)、0.02% 阿司匹林(I/R-阿司匹林)和纤维素(I/R-对照)3周后,对蒙古沙土鼠进行8 min的动脉闭塞和再灌注,并按照规定的饮食继续喂养3周。CSW的摄入减少了I/R损伤蒙古沙土鼠的神经元细胞死亡,并剂量依赖性地改善了神经症状,包括下垂的眼睛、蹲姿、屈肌反射和行走模式;减轻了短期记忆、自发变化和握力;对缺血性卒中症状的保护作用与TNF-α、IL-1β、超氧化物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降低有关,从而促进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改善血流等。此外,CSW可预防与降低胰腺β细胞质量相关的卒中后高血糖,并且与保护β细胞凋亡有关,恢复了与假手术组类似的β细胞质量。与I/R对照组相比,CSW摄入提高了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异杆菌和阿克曼菌的相对丰度。Picrust2分析表明,与I/R对照组相比,CSW增加了丙酸盐和丁酸盐的代谢以及淀粉和葡萄糖的代谢,但减少了脂多糖的合成。总之,CSW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增加血流量和β细胞质量来预防神经元细胞死亡和高血糖症,这种缓解可能是通过改善肠-脑轴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群落来实现的。

    玉米须在美白保健护肤方面也具有很大潜在价值。Wang等[15]建立了微量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法,评价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的1个新黄酮化合物silkone A以及3个已知的黄酮类物质,莲子草素 (alternanthin),(2S)-7,4'-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烷和 (2S)-7,3'-二羟基-4'-甲氧基黄烷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值31.34~37.04 μmol/L,显示比阳性药Trolox具有更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2个黄烷化合物 [(2S)-7,4'-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烷、(2S)-7,3'-二羟基-4'-甲氧基黄烷] 对酪氨酸酶表现出中等的抑制活性,IC50 值分别为0.49 mmol/L和0.21 mmol/L。通过分子对接计算进一步研究推测,2个黄酮配体与活性位点残基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关键。研究证实了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在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方面的潜力,并为开发玉米须护肤产品提供依据。

    紫外线B(UVB)照射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玉米须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防止皮肤光老化。Kim等[34]研究了膳食玉米须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的潜在光保护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口服玉米须水提取物 (CS)2 g/(kg·d)或4 g/(kg·d)19周,显著降低了UVB照射的SKH-1无毛小鼠的表皮厚度、皱纹形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Ki67和8-OHdG阳性染色,并增加了胶原染色。CS组的促炎核因子κB (NF-κB)靶基因 (IL-1β、iNOS和COX-2)和MMP-9的表达较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 (TGF-β/Smad)信号传导增加。检测到皮肤脂质过氧化和血液DNA氧化水平较低,血液谷胱甘肽含量较高,抗氧化转录因子Nrf2相关的过氧化氢酶和人超氧化物歧化酶1 (SOD1)蛋白以及谷胱甘肽信使核糖核酸水平增加。CS提取物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机制减少UVB诱导的皮肤损伤。

    李浩楠等[35]在对玉米须总黄酮活性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对一款含玉米须总黄酮美容产品的基质进行优化,确定了最终制剂处方。优化后的制剂处方为,水相组分:氮酮 2%、尼泊金乙酯 0.1%、甘油 10%、单硬脂酸甘油酯 5%、乳化剂三乙醇胺 4%、玉米须总黄酮 5%;油相组分:液状石蜡 10%、白凡士林5%、硬脂酸 10%。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一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美容产品奠定基础。

    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已有报道玉米须提取物(SME)可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显著延长S180 荷瘤鼠存活时间,并增强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功能[36]。Lee等[37]研究了玉米须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maysin 对雄激素依赖性人前列腺癌症细胞(PC-3)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maysin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PC-3 细胞的活性,在200 μg/ml剂量时抑制了87%的PC-3细胞活性。Maysin可显著诱导凋亡细胞死亡、DNA断裂、MMP去极化,并降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半胱天冬酶-3酶原抗体(PRO-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减少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磷酸化;与其他已知抗癌药物 [包括氟尿嘧啶(5-FU)、依托泊苷、顺铂或喜树碱] 联合,可协同增强PC-3细胞凋亡性死亡的作用。这些结果首次证实,maysin可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通路诱导PC-3癌细胞株的细胞凋亡,并可能对化疗耐药或雄激素依赖性人类前列腺癌具有强大的治疗潜力。

    长期以来,玉米须及其提取物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药物在世界许多地方被广泛应用,玉米须提取物作为茶和功能食品添加剂具有抗高脂血症和抗糖尿病的特性[38]。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使用玉米须的粗提取物进行的,关于玉米须提取物中单个成分的生物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一直很少。

    Lee等[39]利用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和C57BL/6小鼠模型,研究了玉米须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maysin 在体外和体内的潜在抗肥胖作用。Maysin能降低细胞内脂滴和TG的水平,并下调了3T3-L1细胞中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急性期蛋白2(aP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内脂质积聚和脂肪细胞分化。Maysin通过激活胱天蛋白酶级联反应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3T3-L1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脂肪组织质量减少。动物实验表明,maysin(25 mg/kg体重)可降低高脂饮食(HFD)喂养的C57BL/6小鼠的体重增重和附睾脂肪重量,降低了小鼠血清TG、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和葡萄糖的水平。这些结果首次表明maysin在体外和体内具有降脂活性,发挥抗肥胖作用,是玉米须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

    玉米须在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作为传统草药或功能性食品使用历史悠久,曾被1977版《中国药典》收载。因此,对玉米须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Peng等[40]评估了玉米须黄酮苷提取物(FMS)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在亚慢性毒性研究中,小鼠口服FMS 2.50 g/(kg·d)、5.00 g/(kg·d)和10.00 g/(kg·d),连续28 d。实验结束时,检查一般临床症状、死亡率、血液学、生化和组织病理学参数。通过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对FMS的遗传毒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所有动物均存活,与对照组相比,所有FMS治疗组均未观察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或毒理学相关的差异;未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水平(NOAEL)剂量确定为10 g/(kg·d)。根据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的结果,即使在实验上限剂量10 g/(kg·d)时,也没有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发现遗传毒性的证据。

    Ha等[41]报道了玉米须提取物对ICR小鼠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小鼠口服灌胃玉米须提取物2 g/(kg·d),测试其急性毒性,记录14 d的临床症状、死亡率和体重变化。在实验期间,所有药物组均未观察到死亡或异常症状。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没有任何显著变化。玉米须提取物的致死剂量估计超过2 g/kg。小鼠口服灌胃玉米须提取物500 mg/(kg·d),连续4周,测定体重、水和食物消耗量以及器官重量。玉米须提取物对体重、水分摄入、食物消耗、尿液参数、临床化学或器官重量没有相关毒性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没有异常,确定玉米须提取物的最大无毒剂量超过500 mg/kg。

    Saheed等[42]评估了Wistar大鼠给予100、200、400 mg/kg体重的玉米须水提取物1、7、14、21和28 d后,对血液学指标的毒理学影响,并在实验结束后分析了其脂质参数。在所有测试剂量下,玉米须水提取物对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血球血红蛋白、平均白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没有任何显著影响(P>0.05)。研究还表明,玉米须水提取物可显著升高血清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动脉硬化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剂量范围内,玉米须水提取物不具有血液毒性,并且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良好候选药物。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须提取物作为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天然药物的使用是安全的。

    近10年来,玉米须黄酮在食品、保健品及药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玉米须黄酮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了新的黄酮碳苷,丰富了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多项药理学研究证实玉米须黄酮具有抗糖尿病、抗炎镇痛、细胞毒、护肤、神经保护、抗痛风以及降脂等作用,拓展了玉米须应用功效;安全性评价为玉米须黄酮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玉米须黄酮的应用及市场仍具有很大的潜力,还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玉米须黄酮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图  1  Wentilactone A的结构式

    表  1  阳性对照品名称及浓度

    组别菌株阳性对照品溶液终浓度(μg/皿)加入量(μl/皿)浓度(μg/ml)
    -S9组TA97敌克松50100500
    TA98敌克松50100500
    TA100甲基磺酸甲酯 1100 10
    TA102甲基磺酸甲酯 1100 10
    TA15354-硝基喹啉-N-氧化物0.5100 5
    +S9组TA972-氨基芴10100100
    TA982-氨基芴10100100
    TA1002-氨基芴10100100
    TA1021,8-二羟基蒽醌50100500
    TA1535环磷酰胺5010050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WA对5支菌株的回变菌落数试验结果(个/皿,${\rm{\bar x}}$±s)(第1次)

    组别(μg/皿)TA97TA98TA100TA102TA1535
    +S9-S9+S9-S9+S9-S9+S9-S9+S9-S9
    5 00036±540±421±321±2131±2693±17177±21185±2525±314±2
    50036±539±817±420±3114±2290±23195±8207±723±119±1
    5039±1035±521±721±3115±2197±8196±33179±1819±816±4
    541±640±321±522±4114±1587±19195±21193±819±214±1
    0.537±639±320±319±3128±1591±12201±14205±1420±616±4
    空白对照组40±736±517±219±499±1789±9213±30197±3421±719±4
    溶剂对照组40±634±122±526±295±889±9193±8199±2923±314±1
    阳性对照组839±24841±47936±561 077±55968±271 111±661 101±171 024±53342±44345±1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WA对5支菌株的回变菌落数试验结果(个/皿,${\rm{\bar x}}$±s)(第2次)

    组别(μg/皿)TA97TA98TA100TA102TA1535
    +S9-S9+S9-S9+S9-S9+S9-S9+S9-S9
    5 00038±534±520±521±5128±24105±26179±21189±1920±420±3
    50039±734±321±220±7108±1392±28192±16187±3016±319±4
    5038±930±319±318±1117±14102±5197±5196±2217±318±1
    537±829±418±217±1111±598±33206±24191±2116±120±2
    0.535±633±824±223±3107±797±8203±6193±1015±415±4
    空白对照组38±341±422±323±496±1293±8205±17186±1918±218±4
    溶剂对照组38±337±822±323±498±7100±12202±15197±1018±219±4
    阳性对照组881±18876±35900±111 077±111964±113996±81 024±371 011±8392±8392±22
    下载: 导出CSV

    表  4  WA对24 h体外培养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S9)

    组别观察细胞数
    (个)
    各类染色体畸变数畸变细胞数
    (个)
    畸变率
    (%)
    断裂断片双着丝粒三辐体四辐体碎片或微小体环状多倍体
    23.74 μg/ml200 11000001 2 1
    47.48 μg/ml200 22000000 2 1
    94.96 μg/ml200 00000000 1 0.5
    溶剂对照组2002000000033 3 1.5
    阳性对照组100 900133001414
    注:阳性对照组:+S9、环磷酰胺(60 mg/ml);溶剂对照组:DMSO;*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表  5  WA对24 h体外培养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S9)

    组别观察细胞数
    (个)
    各类染色体畸变数畸变细胞数
    (个)
    畸变率
    (%)
    断裂断片双着丝粒三辐体四辐体碎片或微小体环状多倍体
    23.74 μg/ml20000000000 00
    47.48 μg/ml20010000000 10.5
    94.96 μg/ml20000000000 00
    溶剂对照组20000000000 00
    阳性对照组100440000401212*
    注:阳性对照组:-S9、丝裂霉素C(0.5 mg/ml);溶剂对照组:DMSO;*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表  6  WA对4 h体外培养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S9/4 h)

    组别观察细胞数
    (个)
    各类染色体畸变数畸变细胞数
    (个)
    畸变率
    (%)
    断裂断片双着丝粒三辐体四辐体碎片或微小体环状多倍体
    23.74 μg/ml2000000000000
    47.48 μg/ml2000000000000
    94.96 μg/ml2000000000000
    溶剂对照组200
    阳性对照组
    *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表  7  WA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效应试验结果

    组别性别动物数(只)观察PCE数(个)PCE/NCE(${\rm{\bar x}}$±s微核率(${\rm{\bar x}}$±s, ‰)
    100 mg/kg510 0202.40±0.891.60±0.96
    200 mg/kg510 0101.63±0.401.80±1.31
    400 mg/kg (24 h采样)510 0161.95±0.402.10±1.20
    400 mg/kg (48 h采样)510 0091.58±0.442.80±1.81
    溶媒对照组510 0092.37±0.692.10±1.20
    阳性对照组5 9 0952.18±0.3021.36±7.84*
    100 mg/kg510 0161.56±0.301.90±1.28
    200 mg/kg510 0091.52±0.281.60±0.70
    400 mg/kg (24 h采样)510 0061.40±0.732.40±2.01
    400 mg/kg (48 h采样)5 8 8021.43±0.631.29±1.26
    溶媒对照组5 9 0292.13±0.581.90±1.45
    阳性对照组510 0111.62±0.4220.88±4.94*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 [1] 姜文丽. Wentilactone A对小细胞肺癌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16.DOI: CNKI:CDMD:2.1016.327748
    [2] 姜文丽, 黄才国. Wentilactone A抑制小细胞肺癌系NCI-H1688细胞的迁移研究[J]. 药学实践杂志, 2016, 34(3):219-222.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6.03.007
    [3] LV C, HONG Y, MIAO L, et al. Wentilactone A as a novel potential antitumor agent induces apoptosis and G2/M arrest of human lung carcinoma cells, and is mediated by HRas-GTP accumulation to excessively activate the Ras/Raf/ERK/p53-p21 pathway[J]. Cell Death Dis,2013,4:e952. doi:  10.1038/cddis.2013.484
    [4] 田逸君, 郑怡文, 朱玉平, 等. 雷公藤内酯醇的遗传毒性评价[J]. 药学实践杂志, 2016, 34(3):215-218.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6.03.00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 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药学, 药理, 毒理学)[S]. 1993.
    [6] 周海钧主译. ICH 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安全性部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7-61.
    [7] OECD. Test Guidance 471.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 In: OECD Guidanc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1997.
    [8] OECD. Test Guidance 474. Mammalian Erythrocyte Micronucleus Test. In: OECD Guidanc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1997.
    [9] OECD. Test Guidance 473. In Vitro Mammalian 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In: OECD Guidanc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1997.
    [1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ZH】GPT2-1)[S]. 2007.
    [11] MORTELMANS K, ZEIGER E. The Ames Salmonella/microsome mutagenicity assay[J]. Mutat Res,2000,455(1-2):29-60. doi:  10.1016/S0027-5107(00)00064-6
    [12] 田逸君. 雷公藤内酯醇的遗传毒性研究[D].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16.
    [13] 田逸君, 张天宝, 朱玉平, 等. 聚乙二醇修饰降纤酶的遗传毒性评价[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2, 31(5):281-284.
    [14] 田逸君. HDZ-137的遗传毒性评价(摘要) [C]. 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 2016-06-28.
  • [1] 游飘雪, 陈兰, 施艺玮, 王辉, 晁亮, 洪战英.  脑胶质瘤微流控芯片模型的构建及中药半枝莲药效评价应用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59-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34
    [2] 续畅, 周心娜, 漆璐, 王瑜, 王兴河.  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我国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研究现状的数据挖掘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0
    [3] 毛智毅, 王筱燕, 陈晓颖, 汤逸斐.  度拉糖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体脂成分及血清脂肪因子的影响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305-30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32
    [4] 张莲卿, 骆岩, 杨提, 姚佳晨, 李文艳.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艾塞那肽微球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0): 445-45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57
  • 加载中
图(1) / 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32
  • HTML全文浏览量:  1460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16
  • 修回日期:  2020-06-0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11-27
  • 刊出日期:  2020-11-25

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评价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89
    作者简介:

    侍雯婧,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特殊毒理学、药物安全性评价,Email:swjmmjj@163.com

    通讯作者: 郑怡文,讲师,Email:yiwenzheng@sina.com,Tel:(021)81871027
  • 中图分类号: R734.2

摘要:   目的  检测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  方法  应用经典遗传毒性检测组合(Ames试验、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检测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  结果  Ames试验结果提示,Wentilactone A在每皿5 000、500、50、5、0.5 μg 5个剂量下,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时,对鼠伤寒沙门菌均无致突变性。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提示,在终浓度23.74、47.48、94.96 μg/ml 3个剂量组,在加和不加S9中,于作用4 h和24 h的条件下培养的CHO细胞,均未诱发染色体畸变。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在100、200、400 mg/kg 3个剂量下作用24 h以及400 mg/kg剂量下作用48 h对骨髓细胞的微核诱发率,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Wentilactone A对鼠伤寒沙门菌无致突变性,对CHO细胞的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对ICR小鼠无诱发骨髓细胞微核的效应。上述结果提示Wentilactone A不具有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English Abstract

周丽城, 欧已铭, 王园. 玉米须黄酮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51-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37
引用本文: 侍雯婧, 田逸君, 黄才国, 朱玉平, 严朗, 郑怡文. Wentilactone A的遗传毒性评价[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0, 38(6): 533-53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89
ZHOU Licheng, OU Yiming, WANG Yuan. Flavonoids from Corn Silk (Zea mays L.)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5, 43(2): 51-5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9037
Citation: SHI Wenjing, TIAN Yijun, HUANG Caiguo, ZHU Yuping, YAN Lang, ZHENG Yiwen. Genotoxicity evaluation of Wentilactone A[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0, 38(6): 533-538.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89
  • Wentilactone A(WA)是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去甲二萜类小分子化合物,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60和NCI-H446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46和NCT-H1688细胞凋亡[1]。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T-H1688细胞的细胞迁移和集落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WA作为一种有效抗肿瘤候选物,已从制备工艺、理化性质、急性毒性、生殖毒性等方面证明其良好的成药性[3]。遗传毒性安全性实验更是对其临床前研究全面性的补充,为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了验证其是否具有遗传毒性,本实验应用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方法对WA的遗传毒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WA的临床前毒性评价提供资料[4]

    • Ames试验用WA(含量:99.9%,批号:20121115,黄色粉末)、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用(规格:10 ml,含量:50.8 mg/ml,批号:20130506,黄色澄明溶液)、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用WA(规格:10 ml/支:100mg,含量:10.2 mg/ml,批号:20130407,黄色澄明溶液),均由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提供。WA的化学结构见图1

      图  1  Wentilactone A的结构式

    • 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S. typhimurium)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共5支菌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赠予。实验前对其进行鉴定(R因子和自发回变数鉴定),均符合规定标准。

    • 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教研室赠予。

    • ICR小鼠(SPF级)共60只,每组10只,雌雄各半,5~6周龄,购入时体重16.5~20.8 g,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号:2008001629237。自购入起3天进行检疫,给药时体重20.3~23.6 g。

    • 按《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5-6]的设计要求,分别应用Ames试验[7]、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8]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9]检测WA的遗传毒性。检测终点覆盖了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细胞有丝分裂异常。

    • 根据《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应用S. typhimurium 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共5支菌株,设每皿5 000、500、50、5、0.5 μg 5个剂量组。此外,设空白对照、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组(具体剂量见表1)。采用标准平板掺入法,使细菌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的条件下接触受试物,每皿均加入供试品或溶剂对照DMSO 0.1 ml,每个剂量组及对照组均设3个平行皿。并用最低极限的琼脂培养基培养48 h后,先用显微镜观察平皿上的菌苔生长情况,确定受试物无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再人工计数每皿回复突变的菌落数,记录原始数据,并计算每组的均值和标准差,与溶剂对照组进行比较,重复实验一次。

      表 1  阳性对照品名称及浓度

      组别菌株阳性对照品溶液终浓度(μg/皿)加入量(μl/皿)浓度(μg/ml)
      -S9组TA97敌克松50100500
      TA98敌克松50100500
      TA100甲基磺酸甲酯 1100 10
      TA102甲基磺酸甲酯 1100 10
      TA15354-硝基喹啉-N-氧化物0.5100 5
      +S9组TA972-氨基芴10100100
      TA982-氨基芴10100100
      TA1002-氨基芴10100100
      TA1021,8-二羟基蒽醌50100500
      TA1535环磷酰胺50100500
    • 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的条件下,体外培养的CHO细胞中加入相应浓度的供试品或对照品,反应体系总体积为10 ml。低、中、高剂量组供试品终浓度分别为23.74、47.48和94.96 μg/ml,阳性对照组丝裂霉素C和环磷酰胺的终浓度分别为0.5 μg/ml、60 μg/ml,另设溶剂对照组分别作用于细胞4 h后换液继续培养至24 h,和药物作用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收获细胞前4 h,加入终浓度0.2 μg/ml秋水仙素,培养结束收集细胞,经离心、低渗处理、固定、离心、制片和Giemsa染色,每个剂量组制备2~3张玻片标本。

      镜检时每组观察200个染色体中分散良好、数目完整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若观察到大量染色体畸变细胞,如阳性对照组,分析细胞数可相应减少为至少100个细胞)。计数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断裂、缺失及其他类型结构异常的数目(裂隙和核内复制一般不作为畸变类型),记录原始数据计算畸变率。

    • 检疫期结束后分别按低、中、高组小鼠给药,分别予100、200、400 mg/kg剂量给药,其中高剂量组设两组分别在药物作用24 h和48 h后处死,并设阳性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分别在药物作用24 h和48 h后处死小鼠,取股骨骨髓制成骨髓涂片,每只动物制2张涂片,经甲醇固定后用pH6.8的Giemsa染液染色。

      每只动物镜检约2000个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计数含微核的PCE数(MNPCE),计算微核发生率,同时记录200个PCE计数过程中观察到的正染红细胞(NCE)的数目,并计算PCE/NCE值。

    • 对于易溶无毒的化合物,细菌实验最高浓度应达到5 mg/皿[10]。Ames试验设每皿5 000、500、50、5、0.5 μg 5个剂量组,每皿均加入相应浓度的供试品溶液0.1 ml,另设空白对照、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在哺乳动物细胞体外遗传实验中,毒性水平应高于50%细胞抑制率或细胞融合率[11]。通过预实验确定供试品的IC50为94.96 μg/ml。染色体畸变试验的低、中、高剂量组为23.74、47.48和94.96 μg/ml,试验时在10 ml的试验体系中分别加入0.1 ml各剂量组的应用液,另设阳性对照组和溶剂对照。ICR小鼠的微核试验采用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给药,总剂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单次给药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分上、下午两次经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容积为20 ml/kg体重;同时设阳性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40 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给药容量为10 ml/kg体重;溶剂对照组给药方式与受试物组相同,以20 ml/kg体重的容积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 Ames试验结果的评价是以溶剂对照组的回复突变菌落数为基础,与受试物各剂量组相比较。若某剂量组回复突变菌落数为溶剂对照组的2倍以上,呈现可重复性,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则判断为阳性[12]。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均采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方法研究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13]

    • 受试物各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平皿均可见背景菌苔生长。5支菌株的自发回复突变菌落数以及阳性对照品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在历史参考范围内,并且各菌株阳性对照组的回复突变菌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数目显著增加,提示本试验系统符合要求。在最高剂量已达到5 000 μg/皿的受试条件下,未观察到受试物的抑菌现象。各剂量组受试物在加或不加S9时对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与自发的突变菌落数相近,未观察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见表2表3

      表 2  WA对5支菌株的回变菌落数试验结果(个/皿,${\rm{\bar x}}$±s)(第1次)

      组别(μg/皿)TA97TA98TA100TA102TA1535
      +S9-S9+S9-S9+S9-S9+S9-S9+S9-S9
      5 00036±540±421±321±2131±2693±17177±21185±2525±314±2
      50036±539±817±420±3114±2290±23195±8207±723±119±1
      5039±1035±521±721±3115±2197±8196±33179±1819±816±4
      541±640±321±522±4114±1587±19195±21193±819±214±1
      0.537±639±320±319±3128±1591±12201±14205±1420±616±4
      空白对照组40±736±517±219±499±1789±9213±30197±3421±719±4
      溶剂对照组40±634±122±526±295±889±9193±8199±2923±314±1
      阳性对照组839±24841±47936±561 077±55968±271 111±661 101±171 024±53342±44345±13

      表 3  WA对5支菌株的回变菌落数试验结果(个/皿,${\rm{\bar x}}$±s)(第2次)

      组别(μg/皿)TA97TA98TA100TA102TA1535
      +S9-S9+S9-S9+S9-S9+S9-S9+S9-S9
      5 00038±534±520±521±5128±24105±26179±21189±1920±420±3
      50039±734±321±220±7108±1392±28192±16187±3016±319±4
      5038±930±319±318±1117±14102±5197±5196±2217±318±1
      537±829±418±217±1111±598±33206±24191±2116±120±2
      0.535±633±824±223±3107±797±8203±6193±1015±415±4
      空白对照组38±341±422±323±496±1293±8205±17186±1918±218±4
      溶剂对照组38±337±822±323±498±7100±12202±15197±1018±219±4
      阳性对照组881±18876±35900±111 077±111964±113996±81 024±371 011±8392±8392±22
    • 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能够诱发受试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明显增高,24 h在+ S9和-S9的情况下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1%和1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3.74、47.48和94.96 μg/ml受试物在24 h、+S9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1%和0.5%,24 h、-S9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0%、0.5%和0%;4 h、-S9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0%、0%和0%。综上,受试物各剂量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小于5%,与溶剂对照组结果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6

      表 4  WA对24 h体外培养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S9)

      组别观察细胞数
      (个)
      各类染色体畸变数畸变细胞数
      (个)
      畸变率
      (%)
      断裂断片双着丝粒三辐体四辐体碎片或微小体环状多倍体
      23.74 μg/ml200 11000001 2 1
      47.48 μg/ml200 22000000 2 1
      94.96 μg/ml200 00000000 1 0.5
      溶剂对照组2002000000033 3 1.5
      阳性对照组100 900133001414
      注:阳性对照组:+S9、环磷酰胺(60 mg/ml);溶剂对照组:DMSO;*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表 5  WA对24 h体外培养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S9)

      组别观察细胞数
      (个)
      各类染色体畸变数畸变细胞数
      (个)
      畸变率
      (%)
      断裂断片双着丝粒三辐体四辐体碎片或微小体环状多倍体
      23.74 μg/ml20000000000 00
      47.48 μg/ml20010000000 10.5
      94.96 μg/ml20000000000 00
      溶剂对照组20000000000 00
      阳性对照组100440000401212*
      注:阳性对照组:-S9、丝裂霉素C(0.5 mg/ml);溶剂对照组:DMSO;*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表 6  WA对4 h体外培养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S9/4 h)

      组别观察细胞数
      (个)
      各类染色体畸变数畸变细胞数
      (个)
      畸变率
      (%)
      断裂断片双着丝粒三辐体四辐体碎片或微小体环状多倍体
      23.74 μg/ml2000000000000
      47.48 μg/ml2000000000000
      94.96 μg/ml2000000000000
      溶剂对照组200
      阳性对照组
      *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 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WA在100、200、400 mg/kg剂量下未观察到对小鼠骨髓的抑制作用,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雌、雄性小鼠骨髓PCE微核发生率分别为2.10‰和21.36‰、1.90‰和20.88‰,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了本次试验系统的有效性。WA 100和2 000 mg/kg剂量24 h采样组雌、雄小鼠骨髓PCE微核率分别为1.60‰和1.80‰、1.90‰和1.60‰;400 mg/kg剂量24 h和48 h采样组雌、雄小鼠骨髓PCE微核率分别为2.10‰和2.80‰、2.40‰和1.29‰,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7

      表 7  WA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效应试验结果

      组别性别动物数(只)观察PCE数(个)PCE/NCE(${\rm{\bar x}}$±s微核率(${\rm{\bar x}}$±s, ‰)
      100 mg/kg510 0202.40±0.891.60±0.96
      200 mg/kg510 0101.63±0.401.80±1.31
      400 mg/kg (24 h采样)510 0161.95±0.402.10±1.20
      400 mg/kg (48 h采样)510 0091.58±0.442.80±1.81
      溶媒对照组510 0092.37±0.692.10±1.20
      阳性对照组5 9 0952.18±0.3021.36±7.84*
      100 mg/kg510 0161.56±0.301.90±1.28
      200 mg/kg510 0091.52±0.281.60±0.70
      400 mg/kg (24 h采样)510 0061.40±0.732.40±2.01
      400 mg/kg (48 h采样)5 8 8021.43±0.631.29±1.26
      溶媒对照组5 9 0292.13±0.581.90±1.45
      阳性对照组510 0111.62±0.4220.88±4.94*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 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被研究者广为采用,该法的特点是快速、简便、敏感、经济,是经典的测试化学物质或药物致突变性实验[10]。染色体畸变分析是采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进行的。CHO细胞在加或不加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与受试物接触一定时间后再于收集染色体4 h前用秋水仙碱处理,使细胞的有丝分裂停止在中期相。然后收集细胞,经低渗、固定、涂片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改变,检测受试物的诱变性[7]。微核试验是检测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凡能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或使染色体和纺锤体联结损伤的化合物,微核试验都可检测[8]

      本研究采用遗传毒性研究经典组合的方法,分别从原核系统到真核系统,从体外试验系统到体内试验系统,体外试验中包含了加与不加代谢活化系统,能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多个遗传学终点,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要求[5-6]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标准平板掺入法,WA在每皿5 000、500、50、5、0.5 μg的受试剂量下,加或不加S9时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均无致突变性;对CHO细胞,在23.74、47.48、94.96 μg/ml 3个剂量组,加或不加S9,于24 h和48 h诱发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小于5%,与溶剂对照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WA在受试剂量下无致CHO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WA在100、200、400 mg/kg 3个剂量下,对ICR小鼠的微核诱发率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在受试剂量下对ICR小鼠无致微核效应[14]。上述结果提示WA没有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此前有文献表明WA对小细胞肺癌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对于遗传毒性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降低WA在研发过程中用于临床试验和疾病治疗的用药风险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