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最为常见,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1,2]。血管性痴呆(VD)是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脑组织损伤所致的痴呆类型[3]。最新研究估计,我国60岁以上的痴呆患者约有
1507 万人,其中VD患者约有392万人[4]。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该病严重时可引起心、脑等器官障碍。研究显示,IMN患者约有40%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极大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特发性膜性肾病虽属不同系统疾病,但文献研究发现,他们都有痰瘀互结的共同病因病机。冠心病不同阶段病人痰瘀互结的比例超过50%,血管性痴呆和特发性膜性肾病也有近50%,这为三类疾病的异病同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6,7]。
异病同治是中医的重要理念,该理念提供了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帮助找到治疗方向,是辨证识机论治的根本。国医大师朱良春倡导“顽疾必兼痰和瘀”,痰瘀同治重大疾病疗效卓著。项目组前期提出“益气化痰活血、清热散结法”异病同治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组方用药新方案,根据中药组方规律结合经典方剂,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组建益气活血化痰、清热散结方-丹参白术方,该方剂从治疗湿热、血瘀、气虚、痰瘀等方面结合中药的用药特性组建,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网络药理学是以系统生物学为基础,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理念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相吻合。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丹参白术方治疗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靶点进行测试,初步探究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将丹参白术方中的9味中药上传至TCMSP、PubChem数据库搜索到1 121个化合物。按照OB≥30%且DL≥0.18的筛选标准,筛选出177个活性化合物,排除13个未发现相关靶点的化合物,共收集到164个活性化合物。基本信息见附件1。通过TCMSP、PharmMapper、UniProt数据库共获得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509个。通过Cytoscape3.8.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化合物-药物靶点”网络,见图1。
-
通过GeneCards、OMIM和DrugBank数据库,按照筛选标准搜集三种疾病的潜在靶点,去重后获得冠心病疾病靶点1 993个,血管性痴呆疾病靶点1 164个,特发性膜性肾病疾病靶点1 098个。将以上3种疾病靶点与丹参白术方509个潜在作用靶点进行交集,最终获得丹参白术方对三种疾病“异病同治”的共有靶点141个,通过Venny 2.1.0,将数据绘制韦恩图,见图2。将共有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构建“丹参白术方-共有靶点-疾病”网络图,见图3。
-
将以上获得的141个共有靶点输入STRING 11.5数据库,得出共有靶点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平台分析得到节点数141个,边数3 564条,平均节点度值50.6,以intersection score>0.4为筛选标准,将筛选后的信息导入Cytoscape 3.8.2,使用其插件cytoHubba进行分析,cytoHubba提供了11种拓扑学分析方法搜寻关键靶点,我们使用三种算法:连接度(Degree)、最大团体中心性(MCC)、最大邻域分量(MNC),各提取排名前30位的关键靶点,取交集,得到关键共有靶点25个,分别是:ALB、IL6、TNF、AKT1、JUN、CASP3、VEGFA、STAT3、INS、PTGS2、MAPK3、IL1B、TP53、MMP9、HIF1A、CTNNB1、SRC、FOS、MYC、CXCL8、CCND1、EGFR、EGF、HSP90AA1、PPARG,见图4。图形的面积和颜色深浅表示靶点度值的大小,面积越大,颜色越深说明靶点度值越大。
-
为进一步探究丹参白术方“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将上述获得的25个关键共有靶点上传至Metascape,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生物过程(BP)817个,细胞组成(CC)30个,分子功能(MF)44个,根据其P值大小,分别列举前10位的条目,具体见图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42条P<0.01的通路。将P值较小的,富集靶点较多的20条通路,使用在线作图工具微生信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以散点图的形式呈现,具体见图6。
-
应用Schrödinger软件对丹参白术方的主要共有活性成分槲皮素(Quercetin)、β-甾谷醇与核心靶点AKT1和ALB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见表1。靶蛋白AKT1、ALB与其原配体的对接打分值(Docking score)分别为−10.807 kcal/mol、−7.664 kcal/mol。若活性成分的Docking score值低于或接近原配体则表明该活性成分与该靶点的结合能力较强。其中槲皮素对ALB的Docking score值低于原配体且对AKT1的Docking score值与其原配体接近,表明活性成分槲皮素与关键蛋白受体AKT1与ALB均具有较强的结合稳定性。活性成分β-甾谷醇对ALB的Docking score值与原配体接近,虽然对AKT1的Docking score值相对原配体较低,但小于−6 kcal/mol,也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绘制分子对接模式图见图7。
活性成分 核心靶点 PDB ID 对接分数(kcal/mol) 槲皮素 AKT1 3O96 −10.332 β-甾谷醇 AKT1 3O96 −6.755 槲皮素 ALB 4LB2 −8.049 β-甾谷醇 ALB 4LB2 −7.358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Danshen Baizhu prescrip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and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27
- Received Date: 2023-12-11
- Rev Recd Date: 2024-03-31
- Available Online: 2024-12-02
-
Key words: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 vascular dementia /
-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
-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
- network pharmacology
Abstract:
Citation: | XU Lulu, LIU Aijun.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Danshen Baizhu prescrip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and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