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应中央军委要求,2022年9月起,《药学实践杂志》将更名为《药学实践与服务》,双月刊,正文96页;2023年1月起,拟出版月刊,正文64页,数据库收录情况与原《药学实践杂志》相同。欢迎作者踊跃投稿!

2009年  第27卷  第1期

封面
论著
不同脑区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闫明俞, 陈虹
2009, 27(1): 1-3.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的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可靠的PD模型。本文拟就6-OHDA建立PD模型脑内注射的方法、靶点的选择进行综述。
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
张夏华, 吴广通, 李蓉
2009, 27(1): 4-10,42.
摘要: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癌症是其主要应用领域。过去十年,基因治疗研究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部分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其靶向性,转移效率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其安全性更是长期困扰着人们。基因治疗要能将外源遗传物质靶向性地导入到特异的细胞,要有安全和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有等研究者更多的探索。本文结合近年来基因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对基因治疗的载体及治疗策略、主要成就、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应用概况
凌昳, 葛卫红, 傅丹丹, 石婷婷, 林梦
2009, 27(1): 11-14,37.
摘要:
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组学”学科不断兴起,并迅速运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来,形成了以复杂科学思路和方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良好趋势,相关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将概述“组学”在探索中药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控制、毒理、制药学等方面的应用概况,以期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1前言中药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例如:安全低毒,作用温和而持久等,自上世纪末提出中医药现代化战略以来,结合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西方天然药物研究模式,中医药现代化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多数中药属于天然药物。
抗结核中药成分的研究
任丽娟, 王丽, 文仲书, 罗小祥
2009, 27(1): 15-17,62.
摘要:
结核病是一种传播性疾病,结核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应用的抗结核化疗药物耐药性、副作用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结核中药成分的研究情况,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希望有助于抗结核新药的开发。
中药伸筋草研究概况
叶盛英, 杨本明, 杜欣, 李思治
2009, 27(1): 18-20,30.
摘要:
目的:介绍国内外对伸筋草研究的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伸筋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伸筋草含多种生物碱、α-芒柄花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预防性治疗实验性矽肺、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研究治疗实验性矽肺注射剂和超临界CO2提取有效部位研究。临床上主要应用在颈椎病和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结论:伸筋草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张申亮
2009, 27(1): 21-23,65.
摘要:
目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是一种应用广泛且发展较快的电泳模式。本文选择了近年来MECC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提供帮助。方法:按照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对MECC的应用进行分类汇总。结果:MECC在黄酮类、蒽醌类、酚酸类、皂苷类、内酯类和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中被广泛应用。结论:MECC结合了胶束的色谱特性与电泳的先进技术,具有电泳迁移、静电作用和两相分配等多种分离机理,在中药分析研究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王甜甜, 吕志良, 李科
2009, 27(1): 24-30.
摘要:
前病毒DNA进入宿主基因的整合过程是HIV-1病毒复制的关键过程,该过程依赖整合酶的催化,因此抑制整合酶的活性即可减弱或阻止病毒复制。随着对整合酶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新型HIV-1整合酶抑制剂不断被发现,来源和结构类型也不断增加和多样化。本文综述了HIV-1整合酶的研究新进展,为新型HIV-1整合酶抑制剂研究提供线索。
专家论坛
替诺福韦的合成工艺改进
刘嘉, 李科, 孙海玲, 冯继禄
2009, 27(1): 31-32,45.
摘要:
目的:改进替诺福韦的合成工艺。方法:以亚磷酸二乙酯和多聚甲醛经缩合、酯化得到对甲苯磺酸羟甲基磷酸二乙基酯(4)。另以缩水甘油合成碳酸丙烯酯,与腺嘌呤反应得到9-(2-羟丙基)腺嘌呤(7),在叔丁醇钠作用下与(4)经缩合、水解等反应制得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结果: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成本低,操作简便,对环境污染减少。结论:新工艺的产率达到30%,适合工业生产。
毛细管电泳法检查左旋麻黄碱中对映异构体杂质的研究
刘长海, 赵亮, 张海, 朱臻宇, 张国庆, 柴逸峰
2009, 27(1): 33-37.
摘要:
目的:建立左旋麻黄碱中对映异构体杂质检查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方法:以SBE-β-CD和HP-β-CD二元环糊精为手性添加剂,探讨了环糊精种类及浓度、pH、有机溶剂种类等因素对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对映体拆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细管:未涂渍熔融石英毛细管75μm×68 cm(有效长度60 cm)。分离用缓冲液为25 mmol/L的Tris缓冲液,含2.0%HP-β-CD和1.0%SBE-β-CD,用磷酸调节pH至3.0。分离电压16kV;温度15℃;虹吸进样:高度10 cm,时间3 s;紫外检测波长214 nm。结果: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对映体得到良好分离,并满足进行左旋麻黄碱中对映异构体杂质检查所需要的条件。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专属性强,可以作为常规的杂质检查手段。
葱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来威, 杨阳, 詹勤, 孙连娜, 陈万生
2009, 27(1): 38-39,57.
摘要:
目的:研究百合科葱属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葱子水提取物的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苷(Ⅰ),2,3,4,5,6-五羟基己酸(Ⅱ),1,4-二羟基-2-甲氧基苯(Ⅲ),S-顺式-烯丙基-L-半胱氨酸(Ⅳ),S-反式-烯丙基-L-半胱氨酸(Ⅴ),反-异扁柏脂素(Ⅵ),β-谷甾醇(Ⅶ)。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葱子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Ⅵ为首次从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山楂叶化学成分的HPLC-DAD/ESI-MS分析
许红蕾, 周婷婷, 范国荣
2009, 27(1): 40-42.
摘要:
目的:通过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PLC-DAD/ESI-MS)联用技术定性分析山楂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以60%乙醇回流提取山楂叶原药材,再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使用YMC ODS-C18(250 mm×4.6 mm i.d.;5μm)色谱柱进行分析,以乙腈-0.1%甲酸溶液(15:85 v/v)为流动相,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ESI质谱条件:负离子扫描模式,喷针电压3 500 V,毛细管电压-20 V,干燥气(N2)压力21 psi,扫描范围300-800 amu,雾化温度300℃。结果:通过液-质联用技术以及紫外扫描,鉴定出山楂叶中11个主要化学成分。结论:通过HPLC-DAD/ESI-MS联用技术,为鉴定山楂叶中的化学成分建立起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
定氮法测定鱼藤酮辣椒碱悬浮剂中辣椒碱含量
刘哲鹏, 倪德浩, 陆丽芳, 杨世霆
2009, 27(1): 43-45.
摘要:
目的:建立鱼藤酮-辣椒碱悬浮剂辣椒碱含量的化学定氮分析方法。方法:定氮法测定悬浮剂中辣椒碱含量。结果用空白对照及蛋白质氮含量进行校正。结果:定氮法测定辣椒碱含量均值为0.25 g/100 mL(精密度RSD1.77%),回收率100.67%(RSD1.65%),蛋白质对辣椒碱含量测定的影响在误差控制范围内。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鱼藤酮-辣椒碱悬浮剂中辣椒碱质量控制方法。
干姜挥发油提取优化及GC-MS图谱研究
李翔, 吴豪, 朱东亮, 柴逸峰, 娄子洋
2009, 27(1): 46-48,50.
摘要:
目的:优化干姜挥发油提取工艺,同时建立干姜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方法: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加水量、超声时间、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并采集GC-MS图谱。结果:确定加17倍量水,超声35 min,浸泡40 min,再提取8 h的效果最优,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89%,GC-MS图谱稳定、重复。结论:干姜挥发油经过提取优化可以保证得率,获得的GC-MS图谱稳定可靠,并鉴定出的49种化合物。
不同产地青葙子及其混淆品的差热分析法鉴别
姜杰, 林锦明, 郭美丽, 王小燕, 戴蔚荃, 何邦平
2009, 27(1): 49-50.
摘要:
目的:不同产地青葙子及其混淆品鸡冠花子的鉴别。方法:应用TG/DTA联用热分析仪分别对不同产地的青葙子和鸡冠花子进行差热图谱扫描与分析。实验条件为差热量程:±50 uV;升温速率:15℃/min;升温范围:30℃~700℃;气氛为N2,流速:50 mL/min。结果:青葙子及其混淆品鸡冠花子的热谱曲线各具特征性且差异明显,取得了良好的鉴别效果。结论:差热分析方法用于中药鉴别准确、简便、快速,值得推广应用。
美国卫生机构药品费用增长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栾潇潇, 舒丽芯, 陈盛新
2009, 27(1): 51-53,60.
摘要:
目的:分析美国卫生机构药品费用增长的趋势与影响因素,探讨其关联性。方法:收集有关美国卫生系统药房药品费用增长的文献,采用描述性方法研究药品消耗费用增长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药品总费用仍将继续增长,但处方药费用的增长率明显放缓。影响药品费用增长的两大因素是新药开发上市和通用名药物的使用。
药物与临床
克痤净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赵炳康, 王丽芬
2009, 27(1): 54-55.
摘要:
目的:介绍克痤净的制备及用于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醇浸渍法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采用本法制得的制剂,用于临床寻常性痤疮的治疗,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83.2%,两组疗效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制备工艺简便,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50例肿瘤科住院患者的中药用药情况分析
周忻
2009, 27(1): 55-57.
摘要:
目的:调查肿瘤科中草药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选取肿瘤科2007年1~10月份住院病人50例,处方159张,对处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中药味数最多的在10~20味之间,占77.35%,使用最多的前5类中草药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和理气药。结论:我院肿瘤科中药处方符合抗肿瘤用药规则,处方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药物分析
聚酰胺柱层析法分离回心草总黄酮的研究
蔡鹰, 陆晓和, 魏群利
2009, 27(1): 58-60.
摘要:
目的:确定聚酰胺柱层析法分离回心草总黄酮的条件。方法:对聚酰胺用量、乙醇洗脱浓度、洗脱速度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干法上样,聚酰胺用量以药材:聚酰胺=1:1为佳,以50%的乙醇为洗脱溶剂,2倍柱体积/h为最佳的洗脱速率。结论:聚酰胺可较好地用于回心草总黄酮的分离富集。
微球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聚类分析鉴别
徐立平, 朱斌
2009, 27(1): 61-62.
摘要:
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3种样品进行快速鉴别,为微球的鉴别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样品可完全区分。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低消耗,可用于微球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HPLC法测定委陵菜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申东月, 朴淑娟, 林厚文, 汤真, 张恒弼
2009, 27(1): 63-65.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委陵菜中槲皮素、翻白叶苷A和芹菜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3%磷酸水溶液(51:49);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0.9 mL/min。结果:槲皮素、翻白叶苷A和芹菜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72~10.08μg/mL、0.86~12.04μg/mL和0.54~7.56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系数均为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37%、96.87%、97.66%,RSD分别为1.79%、1.63%、2.08%,药材中三中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00.0μg/g、323.0μg/g和55.0μg/g;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适用于委陵菜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药物利用研究
2004~2006年我院抗微生物药物利用评价
王雁霞, 邱瑞桂
2009, 27(1): 66-68.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对我院2004~2006年抗微生物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04~2006年我院抗微生物药物占药品消耗总额的比重依次为39.36%、38.73%和35.21%;用药频度前20位药物中基本药物依次占15、13、13种,抗生素依次占14、15、15种。较常用的是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用药频度排在首位的是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销售金额排在首位的是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和洛美沙星。结论:我院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2006年以来新进入销售金额前20位的6个药物中,呋布西林钠、头孢吡肟钠、头孢替安等日均药费分别为115.27、273.99和216.29元,其原因是临床治疗必需还是经济利益驱动,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
195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石大伟, 张晓颖
2009, 27(1): 69-71.
摘要:
目的:通过对病例的汇总分析,总结出温州市2007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方法:通过国家ADR数据库软件对2007年温州市收集的195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5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以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60.51%),抗微生物药(37.95%)、神经精神药品(16.92%)、中成药(7.69%)、生物制品(7.18%)引起不良反应的比重较高,不良反应表现类型以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主。结论:在关注常见类型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同时,还应对中成药品、生物制品等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
丁雄芳, 胡毅坚
2009, 27(1): 71-72.
摘要:
目的:探讨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特点。方法:查阅相关患者病史,分析典型病例所致药物热及其用药情况。结果:停用可疑致药物热的药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抗生素致药物热应引起临床重视,慎用可能引起的致热药物。
药学继续教育
药物治疗与病人保健
陈盛新, 栾智鹏
2009, 27(1): 73-76.
摘要:
1药物治疗对病人保健的重要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Med icine,IOM)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整个卫生保健系统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每年由于医院用药错误导致44 000至98 000美国人死亡。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安全的卫生系统。另一份报告指出,病人安全需要达到一个新的保健标准(new standard of care),要求在所有卫生保健场所推行综合的病人安全方案。据报道,医生治疗错误造成病人损伤是常见现象,其中药物损伤占据最大份额。在美国医院,每年有100多万起严重的用药错误。这些错误包括给错药、用药过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