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引用本文: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Citation: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基金项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研基金课题(CMEA2024001);上海青年药学人才提升项目(2023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 燕,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 176562901@qq.com

    通讯作者: 徐 峰,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xuf@smu.edu.cn周 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wowinner2011@163.com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79
  • HTML全文浏览量:  1910
  • PDF下载量:  5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0
  • 录用日期:  2024-07-21
  • 修回日期:  2024-06-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25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基金项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研基金课题(CMEA2024001);上海青年药学人才提升项目(202304)
    作者简介:

    王 燕,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 176562901@qq.com

    通讯作者: 徐 峰,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xuf@smu.edu.cn周 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wowinner2011@163.com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我院)2021−2023年期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报告的ADR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及转归情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  结果  2021−2023年,我院共报告了979例ADR。在31~50岁年龄区间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男性患者(63.5%)较多。涉及药品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菌药物(48.8%)、中药注射剂(19.2%)、维生素类(7.5%)、中成药(7.2%)、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6.3%)。其中抗菌药物品种主要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等。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5.4%)为主,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等。  结论  2021−2023年我院最常发生ADR的药品仍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仍需引起重视。

English Abstract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引用本文: 王燕, 方铭, 宋红卫, 钟超, 徐峰, 周婷.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 药学实践与服务.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Citation: WANG Yan, FANG Ming, SONG Hongwei, ZHONG Chao, XU Feng, ZHOU T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41
  •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ADR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通常所有药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和用药范围的扩大以及大众对ADR的重视,ADR的报告率逐年上升[2]。 当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服用多种药品的人群比例越来越高。有数据表明,药物使用品种数与ADR发生率成正相关。在每日服用超过5种药品的患者中,ADR发生率达25%,这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3]。为了深入分析后疫情时期ADR发生的特点,本研究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我院)2021−2023年的ADR报告进行系统梳理,着重了解ADR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为保障患者安全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2023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979例。

    • 本研究采用了数据分析和统计描述的方法,数据提取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用药情况(如药物品种、剂量、使用时间等)、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如皮疹、恶心、呕吐等)、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运用Excel软件,对ADR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对发生ADR的药物、累积的器官/系统、严重情况等进行分类和统计。对其中缺失数据、不规范数据予以剔除,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979例ADR报告。通过计算各类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以反映ADR报告的整体特征和趋势。

    • 在979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622例(63.5%),女性357例(36.4%)。发生ADR患者平均年龄为56.8岁,最小年龄为3岁,最大年龄为88岁(见表1)。

      表 1  2021−2023年我院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岁) 例数(n 总例数及构成比
      [n(%)]
      男性 女性
      ≤10 12 4 16(1.6)
      11~20 11 4 15(1.5)
      21~30 88 71 159(16.2)
      31~40 122 79 201(20.5)
      41~50 136 73 209(21.3)
      51~60 101 61 162(16.5)
      61~70 107 47 154(15.7)
      71~80 41 15 56(5.7)
      81~90 4 3 7(0.7)
      合计 622 357 979(100)

      在2021年的354例ADR报告中,男性213例,占比60.17%,女性141例占比39.83%,男女比例为1.51∶1。患者年龄最小者3岁,年龄最大者88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ADR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21%和23.45%。在2022年302例ADR报告中,男性207例(68.54%),女性95例(31.45%),男女比例为2.19∶1。患者年龄最小者4岁,年龄最大者86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ADR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86%和25.16%。在2023年323例ADR报告中,男性202例(63.53%),女性121例(37.47%),男女比例为1.71∶1。患者年龄最小者8岁,年龄最大者81岁。各年龄段ADR均有发生, 31~40岁和61~70岁是ADR的高发生人群,分别占总数的23.57%和21.67%。总体而言,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以男性患者居多,且年龄在31~50岁人群发生ADR的概率最高。

    • 979例发生ADR中,977例在停用发生ADR的药物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为99.8%。2021年报告的354例ADR中353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超过99.7%。仅有1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能好转,占0.3%。2022年报告了302例ADR。其中,301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2023年报告了323例ADR,所有发生ADR患者均已好转,3年来,该院发生新的ADR合计219例,占比22.4%(见表2)。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我院ADR发生率总体平稳,ADR的转归情况均表现良好。

      表 2  2021−2023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转归情况

      年份
      (年)
      总例数
      n
      不同程度例数(n 新发例数
      [n(%)]
      好转或痊愈
      例数(n
      未好转
      例数(n
      一般 严重
      2021 354 353 1 88(24.9) 353 1
      2022 302 301 1 55(18.2) 301 1
      2023 323 323 0 76(23.5) 323 0
      合计 979 977 2 219(22.4) 977 2
    • 通过对我院2021−2023年的ADR数据分析发现,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135个品种,包括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中成药、镇痛药、脱水药等,其中抗菌药物引发ADR 478例,占比48.8%,排在ADR发生比例的首位:2021年报告168例,占比47.46%、2022年报告146例,占比48.34%、2023年报告146例,占比50.77%;其次是中成药注射剂,占比19.2%,维生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同样不容小觑,发生了73例,占比7.5%,中成药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分别位列第4、第5,占比分别是7.2%和6.3%(见表3)。

      表 3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药物分类

      药品种类 品种数(n 例数(n 构成比(%)
      抗菌药物 42 478 48.8
      中药注射剂 18 188 19.2
      维生素类 3 73 7.5
      中成药 21 70 7.2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 62 6.3
      镇痛药 9 34 3.5
      脱水药 3 20 2.0
      抗凝血药 3 8 0.8
      造影剂 3 7 0.7
      降血糖药 6 6 0.6
      抗病毒药 3 6 0.6
      糖皮质激素 3 5 0.5
      其他 18 22 2.2
      合计 135 979 100
    • 进一步对3年间478例发生ADR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有214例,占比44.8%;其次是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有120例,占比25.1%;喹诺酮类有59例,占比12.3%。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糖肽类等抗生素类ADR占比虽少,但仍不应轻视(见表4)。

      表 4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类别 药品 例数(n 构成比
      (%)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
      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
      214 44.8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120 25.1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59 12.3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44 9.2
      其他 克林霉素、磷霉素 23 4.8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0 2.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8 1.7
      合计 478 100.0

      2021年168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77例,占比45.8%;头霉素类有44例,占比26.2%;喹诺酮类有23例,占比13.7%;大环内酯类有4例,占比2.4%。2022年146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56例,占比38.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6%;喹诺酮类有27例,占比18.5%;大环内酯类有19例,占比13%。2023年164例抗菌药物ADR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81例,占比49.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3.2%;喹诺酮类有9例,占比5.5%;大环内酯类有21例,占比12.8%。总体而言,2021−2023年我院抗菌药物ADR中头孢菌素类仍有较高的占比,需持续关注。

    • 通过对3年间979例发生ADR患者的给药途径统计发现,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患者128例,占比13.1%;外用导致的ADR患者4例,占比0.4%(见表5)。其中,2021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96例,占比83.6%;口服导致的ADR患者27例,占比7.6%;2022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1例,占比76.5%;口服导致的ADR患者40例,占比13.2%;2023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6例,占比73.1%;口服导致的ADR患者61例,占比18.9%。表明2021−2023年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虽然静脉滴注给药效果显著,但安全性问题容易被忽视,仍需给予关注。

      表 5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年份(年)不同给药途径例数(n
      静脉滴注口服外用其他
      202129627031
      202223140328
      202323661125
      合计763128484
    • 通过分析我院在2021−2023年ADR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542例患者在皮肤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等,占比55.4%;168例患者主要在消化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占比为17.2%;168例患者主要在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占比为10.3%;59例患者有局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局部红肿、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占比为6%(见表6)。2021年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216例,占比61.02%;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61例,占比17.2%。2022年ADR损害同样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180例,占比59.6%;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5例,占比11.6%。2023年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45.2%,较前略有下降;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2例,占比22.3%。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我院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呼吸系统方面,但循环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等临床不良反应患者仍需关注。

      表 6  2021−2023年我院发生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系统 主要临床表现 例数(n 构成比(%)
      皮肤及附件损害 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 542 55.4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
      减退等
      168 17.2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 101 10.3
      局部反应 静脉炎、局部红肿等 59 6.0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眩晕、抽搐、失眠、焦虑等 53 5.4
      全身性损害 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晕厥、疼痛 36 3.7
      循环系统 心慌、心悸、心动过速/过缓、紫绀等 20 2.0
      总计 979 100.0
    • 在过去的几年中,ADR问题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对患者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和资源消耗。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分析,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告了我院2021−2023年期间发生的979例ADR,其中2022年ADR上报数量偏少,其中4−6月ADR上报数量明显低于同期,推测可能与2022年当时上海的疫情有关。

    •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和脑卒中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4-5]。我国及全球癌症统计均显示,除女性特有癌症外,通常男性癌症发生率高于女性[6-8]。男性发病几率大于女性提示男性用药人群多,发生ADR的概率比例高,我们的ADR分析也佐证了这一点。从发生ADR的年龄分布来看,好发生ADR的年龄区间在21~70岁,尤其是30~50岁中青年区间。一般认为幼龄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不全容易发生ADR,但我们的数据却发现中青年人群ADR发生率居高,推测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依从性低,遵医嘱率低有关,这一结果与张成栋等[9]的ADR分析报告相似。

    • 从本次调查发生ADR的药物分类来看,排名较为靠前的是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药物、中成药及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随着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大爆发,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人群急剧增多,抗菌药物使用也在不断增多,临床调查发现,抗菌药物ADR的发生率有所增高[10]。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随着我国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临床对抗菌药物的监管亦日益增强。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控制其适应证和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联合用药和长期使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加强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11]

    • 本次调查的979例ADR中,注射液导致的ADR 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 128例,占比13.1%。这可能与我院上报ADR多为住院患者有关,因静脉给药是当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静脉给药无首过作用,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高,可迅速发挥药效,而受到临床青睐,患者也相信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更有效果,但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却容易被忽视[12]。我们的研究再次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在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时,为减少ADR发生,应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防止因滴速过快而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导致ADR发生;另外避免大剂量超剂量给药,这在临床较为普遍,尤其是头孢类抗菌药物,由于2次/d的给药频次给门急诊患者带来不便,许多医生将1 d的剂量1次给药,这大大增加了药物峰浓度水平而导致ADR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分析3年来ADR发生与给药途径差异发现,静脉给药导致的ADR逐年下降,从83.6%下降到73.1%。推测可能与近年来门急诊的输液率下降有关。近年来,各大医院严格控制门急诊患者的输液比率,多数医院已基本取消门诊患者输液,从而也减少了部分输液所致的ADR。

    • 本次调查的979例ADR中,大部分临床表现比较轻微。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占前3位。但仔细比较3年来ADR累及组织器官的差异发现,累及皮肤系统的占比在逐年下降,而累及呼吸系统的ADR在2023年占比最高,为22.3%,较2022年翻一番。分析可能是2022年底COVID-19疫情全面放开后,新型冠状病毒攻击了全国大多数居民,导致2023年无论是新型冠病状病毒所致感染还是其他基础疾病等用药增加,而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最主要部位就是呼吸系统,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居民呼吸系统功能受损,进而使得药物相关的呼吸系统ADR居多[13-14]。已有不少研究报道COVID-19治疗中常用药物的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如某些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肺炎、肺纤维化等严重呼吸系统反应。此外,亦有研究发现COVID-19疫情期间,哮喘及心血管疾病的复发而致平喘、抗心血管药物使用增加,这些药物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比例上升[15-16]

    • 面对日益增加的ADR报道,尤其是新药不断上市的今天,新的和严重的ADR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ADR的监测和预防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陈君恒等[17]利用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PNN)和TransE模型进行建模,通过交叉压缩单元为共享,建立了可实现对不良药物检测的多任务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T-MPNN)模型。O’Leary等[18]对新药开发过程中的ADR进行了研究,研发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ADR监控体系,在海量的临床试验中对ADR进行实时监控与预警,并能够给临床医师带来病人对某一类药品可能发生ADR的危险程度预警,进而帮助医师做出更为个体化的用药策略。除了开发智能系统外,人工干预如临床药师的干预同样对提高ADRs的上报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19]

      ADR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环节,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监测,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对严重或者特殊的ADR类型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应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中药注射剂等不必要的使用,给药方案个体化,关注患者输液反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用药服务,纠正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