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应中央军委要求,2022年9月起,《药学实践杂志》将更名为《药学实践与服务》,双月刊,正文96页;2023年1月起,拟出版月刊,正文64页,数据库收录情况与原《药学实践杂志》相同。欢迎作者踊跃投稿!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王浩能 张吉芊竹 李劲锋 贾睿 朱玉平 朱江波 陈基快 严朗

王浩能, 张吉芊竹, 李劲锋, 贾睿, 朱玉平, 朱江波, 陈基快, 严朗.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引用本文: 王浩能, 张吉芊竹, 李劲锋, 贾睿, 朱玉平, 朱江波, 陈基快, 严朗.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WANG Haoneng, ZHANGJI Qianzhu, LI Jingfeng, JIA Rui, ZHU Yuping, ZHU Jiangbo, CHEN Jikuai, YAN Lang. The acute toxicity of tetrodotoxin to zebra fish[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Citation: WANG Haoneng, ZHANGJI Qianzhu, LI Jingfeng, JIA Rui, ZHU Yuping, ZHU Jiangbo, CHEN Jikuai, YAN Lang. The acute toxicity of tetrodotoxin to zebra fish[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3126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浩能,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物安全性评价,Email: wanghaoneng@smmu.edu.cn

    通讯作者: 严 朗,讲师,研究方向:毒理学研究,Email: langyan@smmu.edu.cn
  • 中图分类号: R992

The acute toxicity of tetrodotoxin to zebra fish

图(3)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63
  • HTML全文浏览量:  821
  • PDF下载量:  2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2-28
  • 修回日期:  2022-06-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1-28
  • 刊出日期:  2022-11-25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312604)
    作者简介:

    王浩能,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物安全性评价,Email: wanghaoneng@smmu.edu.cn

    通讯作者: 严 朗,讲师,研究方向:毒理学研究,Email: langyan@smmu.edu.cn
  • 中图分类号: R992

摘要:   目的  研究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方法  在斑马鱼中用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和10%致死浓度(LC10)测定和评估河豚毒素的急性毒性。  结果  经Origin 8.0软件模拟,得出河豚毒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MNLC为8.62 μmol/L,LC10为15.2 μmol/L。在本实验条件下,16.0 μmol/L及以上浓度河豚毒素可诱发斑马鱼心包水肿和心律异常,终点时出现部分或全部死亡。河豚毒素的急性毒性靶器官是心脏和肝脏,主要表现为心包水肿、心律异常和卵黄囊吸收延迟,毒性出现浓度为0.958 μmol/L。  结论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心脏和肝脏毒性,且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的浓度相关。

English Abstract

王浩能, 张吉芊竹, 李劲锋, 贾睿, 朱玉平, 朱江波, 陈基快, 严朗.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引用本文: 王浩能, 张吉芊竹, 李劲锋, 贾睿, 朱玉平, 朱江波, 陈基快, 严朗.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WANG Haoneng, ZHANGJI Qianzhu, LI Jingfeng, JIA Rui, ZHU Yuping, ZHU Jiangbo, CHEN Jikuai, YAN Lang. The acute toxicity of tetrodotoxin to zebra fish[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Citation: WANG Haoneng, ZHANGJI Qianzhu, LI Jingfeng, JIA Rui, ZHU Yuping, ZHU Jiangbo, CHEN Jikuai, YAN Lang. The acute toxicity of tetrodotoxin to zebra fish[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6): 536-53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2083
  • 河豚毒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可以导致人类中毒和死亡[1]。河豚毒素不仅存在于河豚科的河豚中,而且在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多种生物中均有发现[2-4]。河豚毒素作用时具有选择性,其与心肌NaV通道缺乏亲和力,且无法穿透血脑屏障,这些特性使其成为麻醉和镇痛药物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候选者[5]。河豚毒素的毒理作用在神经性、急性和炎症性疼痛模型中得到证实[6-8]。在远低于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浓度下,河豚毒素对神经系统的急性和瞬时作用使其在最低浓度时即可达到预期结果[9]。然而,河豚毒素的高毒性引发人们对其安全性问题的关注,本文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河豚毒素的急性毒性,旨在为评价河豚毒素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 河豚毒素[中洋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20102307],用醋酸盐缓冲液配制成10.0 mmol/L母液,冷藏避光储存。斑马鱼饲养于28 ℃的养鱼用水中(水质:每1 L反渗透水中加入200 mg速溶海盐,电导率为450~550 μS/cm,pH为6.5~8.5,硬度为50~100 mg/L CaCO3),由杭州环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鱼中心繁殖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为:SYXK(浙)2012-0171,饲养管理符合国际AAALAC认证(编号:001458)的要求。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以自然成对交配繁殖方式进行,年龄为受精后2 d(2 dpf)。

    • 随机选取2 d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于6孔板中,每孔(实验组)均处理30尾斑马鱼。分别水溶给予河豚毒素(浓度为0.125、0.250、0.500、1.00、2.00、4.00、8.00、16.0、32.0、64.0 µmol/L),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每孔容量为3 ml。28 ℃处理72 h,每天统计各实验组的斑马鱼死亡数量并及时移除。

    • 实验结束后,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斑马鱼心脏、循环系统、出血及血栓、脑、下颌、眼睛、肝脏、肾脏、肠道、躯干/尾/脊索、肌肉/体节、身体着色、体长等变化情况,采集典型毒性器官照片。以各器官的毒性发生率评价河豚毒素样品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鉴别毒性靶器官。

    • 用Origin 8.0统计学软件绘制“浓度-死亡率”效应曲线,并计算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MNLC和LC10

    • 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斑马鱼的死亡率均为0;0.125~8.00 µmol/L的河豚毒素处理后斑马鱼的死亡率均为0;当河豚毒素的浓度达到16.0 µmol/L时,斑马鱼死亡4尾,死亡率为13%,当河豚毒素的浓度达到32.0 µmol/L时,斑马鱼死亡29尾,死亡率为97%,而当河豚毒素的浓度达到64.0µmol/L时,斑马鱼死亡30尾,死亡率为100%。经Origin 8.0软件模拟得出河豚毒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MNLC为8.62 μmol/L,LC10为15.2 µmol/L,详见图1

      图  1  河豚毒素“浓度-死亡率”曲线

    • 在本实验条件下浓度摸索过程中,16.0 μmol/L及以上浓度诱发心包水肿和心律异常,河豚毒素处理后72 h出现部分或全部死亡。如表1图2图3所示,河豚毒素急性毒性靶器官是心脏和肝脏,当河豚毒素的浓度达到0.958 µmol/L及以上时,斑马鱼表现出卵黄囊吸收延迟。当河豚毒素的浓度达到2.87 µmol/L及以上时斑马鱼表现出心律异常和肠腔异常。当河豚毒素浓度达到8.62 µmol/L及以上时斑马鱼表现出心包水肿。不同浓度的河豚毒素均未发现躯干/尾/脊索、肌肉/体节、身体着色以及体长生长等异常。

      表 1  河豚毒素急性毒性发生率统计(n=30)

      毒性类型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河豚毒素浓度(μmol/L)
      0.9582.878.6215.2
      心脏心包水肿----7(2/30)13(4/30)
      房室缺失------
      心律异常---7(2/30)7(2/30)17(5/30)
      循环系统血流变慢------
      循环缺失------
      出血及血栓------
      畸形------
      下颌短小------
      眼睛眼变小------
      肝脏缺失------
      肝肿大------
      肝变性------
      卵黄囊吸收延迟--80(24/30)80(24/30)87(26/30)93(28/30)
      肾脏水肿------
      肠道肠腔异常---7(2/30)13(4/30)13(4/30)
      躯干/尾/脊索弯曲------
      肌肉/体节肌肉变性------
      身体着色异常------
      体长变短-----
      死亡-----
        注:“-”表示未见明显异常

      图  2  河豚毒素处理后的斑马鱼毒性表型

      图  3  河豚毒素处理后的斑马鱼体长表型

    • 河豚毒素是一种致命的神经毒素,作为一种选择性Na+通道阻滞剂,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10]。日本传统医学中曾使用河豚鱼来治疗麻风病患者的神经痛,后来河豚毒素被发现、提取和纯化,并用于抑制破伤风患者的痉挛[11]。近年来,在双壳贝类中也发现了河豚毒素。例如,2011年在新西兰发现一种蛤类中的河豚毒素(0.8 mg/kg)[12],2014年英国学者发现贻贝和太平洋牡蛎样本中的河豚毒素(0.003~0.12 mg/kg)[13]。这些证据表明,河豚毒素对于食品安全来说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国际食品和药品监管机构将河豚毒素作为一种新的风险。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使用MNLC和LC10这两个指标,以评估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发现,当河豚毒素的浓度达到16.0 μmol/L时,斑马鱼出现了心包水肿和心律异常,导致部分或者全部的斑马鱼死亡。有研究证实,选择性激活河豚毒素敏感的神经元钠通道可以安全地增加心脏收缩力[14]。还有研究结果显示,河豚毒素的肌肉内给药改变了肝脏中参与各种信号通路的肝脏基因的表达[15]。由此可见,河豚毒素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心脏和肝脏毒性,且其毒性随着河豚毒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目前,尚无针对河豚毒素的解毒剂,一旦摄入河豚毒素,严重中毒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16]。多年前有研究者收治了5例河豚毒素中毒者,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表现为多尿,经过治疗后仍有患者死亡[17]。在日本,监管规定了河豚毒素的摄入浓度不得超过2 mg/kg[11]。目前,关于河豚毒素急性毒性的可用数据非常少,而且现有的大部分数据都缺乏足够的实验细节。有研究者发现,在昆明小鼠腹膜内(ip)、皮下(sc)和胃内(ig)注射的中位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0.7、12.5、532 μg/kg[18]。我们在斑马鱼模型中研究发现,河豚毒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MNLC为8.62 μmol/L,LC10为15.2 µmol/L,急性毒性靶器官是心脏和肝脏,主要表现为心包水肿、心律异常和卵黄囊吸收延迟,毒性出现浓度为0.958 µmol/L。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种常用于药物毒性评价的模式生物,斑马鱼具有易养殖、繁殖快、成本低等优势,但斑马鱼被用于药物毒性检测时易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